庙会(Temple fair),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中国集市贸易的形式之一,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因此庙会的内容包括宗教祭祀、娱乐游艺和商贸活动。
庙会最初起源于
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两晋时庙会开始活跃,
唐朝庙会成为地方性节日,
宋朝庙会活动开始繁荣,
明清庙会活动达到鼎盛,1949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庙会被当做“四旧”被迫中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传统的庙会活动基本恢复。20世纪90年代的庙会文化功能增强,现代庙会已经演变成一种节会,其宗教功能已弱化,成为了以娱乐休闲与旅游购物为主、融多种民间文化元素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
庙会分布地区广泛,中国北方的庙会群以北京、天津、山西为典型代表,南方庙会群以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为中心。其他国家庙会分布于
亚洲地区的有日本、
马来西亚、
新加坡等;
欧洲地区庙会如法国、英国等;
美洲地区庙会如
阿根廷、
哥伦比亚等;
非洲地区庙会如
南非等;
大洋洲地区如
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
庙会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商贸活动的发展,并为其他传统民俗活动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在民间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起着积极作用。2006年,北京
厂甸庙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
门头沟妙峰山庙会、
东岳庙庙会、
晋祠庙会、
上海龙华庙会等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历史沿革
孕育生发
庙会起源于远古时期的
聂氏宗祠社郊制度——祭祀。
夏朝、
商朝、
周朝时期的庙,是帝王、贵族祭祀祖先的“宗庙”,这也是“庙”字的初始意义。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之中,遂称“庙市”。“庙”指
佛教的寺观和
道教道观等宗教性质的场所,“会”指参加佛教、道教的宗教仪式而举办的集会、聚会。因庙市总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庙会”这个词始见于《妙香室丛话》,书中说“百汇云集,谓之庙会”。
先秦时期,庙会文化出现从全民到专祀的转变,祭祀祖先的权利完全收回到天子手上,其他庶民无庙可祭。
殷商时期,先民们为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选择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及祭祀的方式与之对话。每逢祭祀之日,人们为渲染气氛会表演祭祀歌舞,即社戏,也称庙会戏。直到
春秋战国时期,多国并起,给庙会文化提供了繁荣的机会,不同国家和地域形成了独特的庙会文化。
秦朝时期与
西汉时期的庙会形式与内容单一,仍以祭祀祖先和与神灵为主要活动。
东汉时期,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道教也逐渐形成,两教之间因生存竞争而出现部分宗教活动,例如天师道三会日制度等。此时庙会仍停留在敬神忌神的层面,佛、道二教的庙会还处于形成阶段。但因庙会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内容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色彩,各种习俗也开始初步形成。
成熟繁盛
两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使得原本较为兴盛的儒教开始衰落,饱经战乱欺压的百姓和政治遭受压抑的名士均皈依佛教或道教。随着理论的相关深化,
佛教与
道教都获得发展并开始系统化,与之相关的庙会活动因此活跃。
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的兴盛使寺庙、道观日益增多,既聚集大量信徒,又方便商品贸易活动,菩萨诞辰等庙会活动应运而生。
北魏时期,修庙之风盛行,庙会活动代替社祭活动,北魏
拓跋宏大兴佛事,在每年的释迦摩尼
浴佛节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
隋唐时期,出现规模较大、功能较齐全的庙会。
唐朝,佛、道达到全盛,
佛教文化成为统治阶级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佛教寺庙林立,佛事盛行,崇佛成为民间信仰的主流,佛事渗入庙会,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唐代后期,庙会的发展使庙寺、道观的规模扩大,与民间节日密切联系,庙会成为地方性节日。此外,唐朝与异国文化艺术的交流促进了庙会的发展,使唐代庙会出现了大繁荣的盛况。
宋朝,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与
佛教、
道教二教相结合,寺庙、道观逐渐成为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尽管庙会活动内容仍偏重于祭神赛会,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但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时庙会的数量和规模在中国已经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
元朝庙会文化基本保持着与宋代庙会相同的内容,所祭的神没有变化,但元代复杂的民族关系和社会关系对庙会文化有直接影响,这一时期的庙会与
元杂剧等艺术相结合。
鼎盛时期
明朝,庙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明中后期商业贸易的发展,庙会活动随之达到鼎盛。明代庙会增加了商贸活动的内容,既不同于
远古时代以祭祖会盟等为主的“庙”和“会”,也不同于
唐朝宋朝时期以祭神赛会等为主的“社”和“会”,而是依靠宗教庆典节日,在佛寺、道观或附近形成的融宗教、商贸、娱乐等为一体的民间聚会。此外,明代庙会与政治紧密联系,明王朝不仅广泛兴起宗教庙会,而且重视原始诸神庙会,鼓励全民祭祀。明代庙会出现全国性的大繁荣,对后世庙会影响深远。
清朝,庙会出现极盛局面,庙会规模扩大,庙宇数量增多,在保持
明朝庙会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社会的稳定、商业贸易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使得庙会得到充足的发展。此外,清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庙会文化,使庙会成为了宣传统治者统领人民精神思想的重要阵地以及人民生活的主要部分。
近现代发展
民国时期,庙会的商业贸易功能更加凸显。由于国家权力退出民间的祀神仪式,宗教在庙会中渐居从属地位,庙会成为人们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外国商品的输入和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各地庙会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商业模式,庙会上的商品种类丰富,交易规模扩大,有以销售日用百货为主,有以销售农副产品为主,有以经营文玩字画为主,还有以烧香拜佛为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庙会当做“四旧”被迫中断停办,改造为物资交流大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传统的庙会活动基本恢复,且其内容和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显著的变化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庙会文化功能增强,内容不仅是物资交流和商品交易,还有戏剧、杂技等文化艺术活动。现代庙会已经演变成一种节会,其宗教功能已弱化,商贸和文化功能为主导,成为了以娱乐休闲与旅游购物为主、融多种民间文化元素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
活动内容
庙会,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传统节日举行。庙会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庙会是依附于特定宗教场所的宗教活动而发展起来的集宗教祭祀、娱乐游艺和商贸交易于一体的民俗活动,因此庙会的内容包括宗教祭祀、娱乐游艺和商贸活动。
宗教活动
庙会的真正形成与宗教祭祀密切相关,与宗教相关的活动是庙会的核心组成部分。民众参加庙会,其目的有祝愿、求子、还愿等。不同的地方,宗教活动在庙会中都会有相关的仪式,大抵都包含了请神、迎神、祭神、和送神。而常见的庙会宗教活动有行像活动、坛醮斋戎、祈子活动等。
相关宗教仪式
当庙会庙期来临的时候,请神和迎神是庙会宗教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但是不同的神灵、不同的庙会,请神和迎神的仪式的繁简程度、时间的长短、规模的大小也都不同。
请神前需要进行许多准备工作,比如筹备使用庙会经费、确定人员、安排花会走会和邀请戏班等。请神仪式包括开纸传神、迎幡升幡、扫庙堂、说唱传颂等。开纸传神是指请神者将纸货供在神像面前,唱诵请神词。开纸需在早上进行,不能超过中午十二点。迎幡的意思是迎神下凡,幡杆总高三丈八尺,上能通
玉皇大帝,下能通地狱,暗喻民间连接天界和冥界的阶梯。升幡时,众香客向神位的方向磕头祷告。扫庙堂是为了迎接神灵,给神灵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防止一切邪气或鬼神的扰乱破坏,清理庙院内不洁净的物或鬼魅,净化仪式空间。说唱传诵一般在夜晚唱诵经文,表示对神灵的欢迎,主要对神明的功绩进行赞颂,内容包括讲述福神的来源、神迹,讲解儒、道的各位神明在民间的传说,还有历史人物、时令节日等。
迎神仪式如同前面的程序一样升幡,选择在庙院空旷的地方,面向迎神的方位,迎神者颂唱神传,说一些吉祥祝福的喜话,设坛迎神。迎神时,法师站在大殿中央,祷念众神的名字,上香点烛、浇酒祭祀、磕头示意,然后将宝卦缓慢滑落到地面,根据卦卜的吉凶,来判断请神是否成功。迎神接驾成功后,还会把请来的神明抬在神轿,让神明巡游他所庇护的一方生活风貌。
祭神仪式是指民众向所祀神灵求福消灾的一种民间传统仪式,也是人神沟通的主要渠道。祭神的方式多样,比如上供、唱诵、跳神舞等。上供是最常见的祭神方式,供品是人献给神灵的礼物,人们通过向神灵上供,希望神灵可以护佑自己。在祭神仪式中,唱诵经文也是一种常见的娱神活动,僧侣在庙会期间颂唱宗教经文,弘扬神德。与唱诵经文相对应的,还有跳神舞等祭拜方式,跳神舞的宗教色彩较浓,大多与当地神话传说有关。
以河南
商丘市为例,旧时庙会定期要举办祭祀
祝融的活动,因火神庙建在高台之上,故人们将朝庙称之为“朝台”。这种祭神活动一年有三次,在正月初七、四月四、六月二十三举行,会期十天到一个月不等。
送神是人神交流互动的尾声,把请来的各方神明以最高的礼仪招待好,等到神明饭饱酒足,讨得神明开心后,要把诸位神明安全护驾送回去。乡民供坛上香,点烛化表,将所有的纸货焚烧给神明,进行占卦。如果为上卦,则神明此行游玩愉悦,来年继续护佑一方,众人兴高采烈,放鞭炮欢送神明。
常见宗教活动
北魏时期,庙会上有名的“行像”活动便是
佛教以走出寺庙的方式来扩大自身的影响。所谓“行像”,就是把神佛的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祭神仪式,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
拓跋宏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
洛阳市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夕,洛阳城内各寺院都将千余尊佛像送至景明寺。出行时,以辟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其后,并伴有音乐百戏、诸般杂耍。
唐朝宋朝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会渐次推广到各地。
元朝明朝以后,行像之风逐渐衰落。
斋醮,即指斋法与醮仪,俗称为打醮、做道场、经忏或法事,是
道教宗教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教祀神仪式的总称。其中著名的打醮会,九龙峰谭公仙圣庙会就是纪念
谭公而举办的祈福仪式,
九龙峰谭公庙醮会起源于
明朝末,逢巳、酉、丑,每隔四年举办一次,
清朝顺治初年达到鼎盛。九龙峰谭公醮会又称为“太平福醮”,醮会仪式有出神、放水灯、祭孤、放生祭阴施孤,酬神,祈求神恩等,各个环节都有特定的程式。
祈子活动是旧时庙会中具有巫术意味的宗教活动,比如拴娃娃这类祈子活动就是古代生育神崇拜以及生育巫术在历代宗庙祭祀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庙会风俗。妇女们要在婚后多年不育的情况下到庙内讨泥娃娃或在泥娃娃身上拴线,以象征得到了儿子。河南
淮阳区的人祖庙会、天津的
妈祖庙会、北京的
门头沟妙峰山庙会都是这方面的典型,其中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
太昊陵庙会最为隆重。
太昊陵庙会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庙会,也是中国最浪漫的庙会。为纪念
伏羲氏的功德,在太昊伏羲氏的长眠之地
淮阳区建有陵庙。太昊陵庙会上有众多的民俗形式,如拴娃娃,抢旗杆,送楼子,摸子孙窑,花棒锤,交尾泥泥狗等,这些都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生命起源的生殖崇拜。此外,太昊陵庙会上有一种奇特的祭祖形式——担经挑,它是“原始社会以舞祭媒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集祭祖、娱神、求子为一体的远古遗风是原始巫舞的演变,是
淮阳区独有的“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巫舞”。
娱乐游艺
娱乐是中国古代庙会的主要功能之一,随着宗教
世俗化,庙会的娱乐功能超过庙会本身的宗教功能。庙会的文化娱乐活动即庙会社火表演,社火的起源就是祭祀,是社祭的演变形式,有祝福之意,指在节日里的各种杂戏、杂耍表演。不同庙会有不同的社火表演形式,每年参加社火表演的艺术形式有许多种,其中包括戏曲、太平鼓、划旱船、高跷、背阁、竹马等项目。
戏曲作为庙会上的主要内容,又称为“唱神戏”或“请神戏”。神庙祭祀活动中戏曲舞台因
北宋时期杂剧艺术的繁荣而诞生。在庙会的祭祀活动中,献供的典礼时间不长,但戏曲演出的时间长达数天。由于地区差异,庙会上的民间戏曲也有所不同,例如庆贺神灵诞辰多为《蟠桃会》《八仙拜寿》等。
太平鼓是庙会上不可或缺的项目。太平鼓又称单鼓,原为
满族祭祀、祈福、驱邪、庆喜的歌舞形式,后传入关内汉族地区,故有旗香(满)和民香(汉)之分。太平鼓鼓身长80至85厘米、直径37厘米,以圆柱体为基本造型,体积硕大。太平鼓打法独特,表演者多为男性,用木制的鼓槌或麻拧成鼓条击打。擂鼓时,鼓发音低沉而浑厚,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带人、人鼓合一。表演时,一般都是几十人甚至数百人一起击打,鼓手们上下翻腾,做出各种动作。
划旱船是社火表演中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旱船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活动方式也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扩展为庙会等社火活动和正月十五闹元宵等节日庆典活动。阳城旱船是木制的船形结构,加以装饰,由艺人背缚表演。表演内容多为戏剧人物造型,如《杨家将》《岳飞传》等内容。
背阁又称“背故事儿”,最早可追溯到
明朝,早期用于祭神,是
浚县庙会社火中最具地方传统特色的表演类型。背阁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上装”,有3~8岁的儿童出演,扮演的人物主要取自戏剧故事和历史传说,例如
穆桂英、
杨宗保等;下层称“下装”,有青壮年男子饰演的武士;中层是连接上下两部分的机关造型。庙会期间,背阁表演以不同的姿势摇摆行走,并配有鼓、镲、唢呐等伴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商贸交易
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庙会有特色美食、手工艺品、鲜花等产品,等待顾客选购。
2018年的永康方岩庙会举办了首届传统手工艺品展览,设置了传统手工艺品展区、非遗
传承人展区和工艺品展区等163个展区,参展手工艺品涵盖传统五金、纺织印染、木雕、赏石、珠宝、糖画等,成交额287余万元,意向成交额303万元,观众达15万余人。2023年的
广府庙会美食区开设了34个美食档口,以广府口味为主,云集广府美食和国际国内特色美食,其中包括30年品牌聚宝乳鸽王、受到街坊热捧的陈添记鱼皮、清心鸡、沙田乳鸽、欢姐伦教糕、
禅城区无影脚盲公丸等。
鲜花庙会是指专营鲜花的庙会,例如广州的花市、北京的鲜花庙等。北京的
土地庙庙会就是以花卉交易为主的庙会,旧时每月的农历初三、十三、二十三日开市,主要销售来自
丰台区十八村的花卉。土地庙庙会上除了卖鲜花之外,还出售农具等物,后北京土地庙鲜花庙会因
七七事变的发生而停止。
分布地区
与中国春节庙会相同,西方
狂欢节、
万圣节等西方“庙会”,源自宗教且在历史发展中扩展了其原本内涵,加入了当地文化特点,内容丰富多元。无论是化装舞会、彩车游行,还是假面具和“鬼敲门”等,都由其传统文化延展而来,是其民俗文化的缩影与延伸。因此,中西方“庙会”尽管表现方式大相径庭,但其形式之美,及其个体冀望都是相同相通的。
中国庙会
庙会群是指庙会在一定地区较为集中,体现出了群体的形态。在中国,庙会群的分布基本上呈现出北方和南方两个区域。这两个地域的庙会群各有鲜明特色,其中心地的形成主要与历史、文化等因素相关。这些中心地一般具有人口密集、社会环境稳定、文化丰厚、宗教活动活跃等特点。
北方庙会
北方庙会是以北京、河北、天津、山西为主要区域,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等天气相对寒冷的地区。其中,
北京庙会是北方庙会群中的典型。
北京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集中了庙会文化的信仰内容。北京的庙会历史悠久,起源于辽代,发展于
元朝末
明朝初,兴盛于明
清朝两代。北京庙会在整体上连成群体,各呈特色。北京的庙会有
厂甸庙会、
白云观庙会、
地坛庙会、
白塔寺庙会、
护国寺庙会等。
北京厂甸庙会是北京八大庙会之一,也是这八大庙会中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负盛名的一个。厂甸庙会始于
明朝嘉靖年间,如今已400年有余。
厂甸庙会一向以书籍古玩、字画文具独秀于林,自古便以“文市”著称。庙会中有各种花卉、北京天桥的老艺人和以大糖葫芦为代表的风味小吃等。
北京白云观庙会以其开放时间、香火旺盛,独具特色而享誉京城。
白云观是北京著名的
道教宫观,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日开庙,举办庙会活动。每逢
白云观庙会,香客们会到白云观上香、摸
孙悟空、打金眼。白云观庙会期间活动很多,正月初八是顺星日,香客们会到白云观祭祀本命神;初九是
玉皇大帝诞辰;十八“会神仙”,十九举办“宴邱会”,又称“燕九会”,十八十九这两天是整个庙会活动的高潮。
北京地坛庙会以地道的民俗、传统的民间特色著称。其极具地理优势,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有传统的祭地礼仪,每届庙会都吸引将近百万的游客前来。历年的
地坛庙会都以民俗庙会主题为主,在展示传统文化表演和民俗的同时,结合了娱乐和餐饮,为民众提供一个节日娱乐场所。
每逢元宵节,天后宫一带的庙会是天津百姓和外地游客必去的地方。庙会上,民乐、杂技、花会、民间绝活表演同台献艺,人们一边看表演,一边在古文化街上寻找具有天津特色的泥人儿、糖画儿、风筝、剪纸等。此外,天后宫庙会上的摸庙门门钉、买鱼求吉、舅舅送灯等民俗活动也极具鲜明特色。
杨柳青古镇的庙会是元宵节天津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其纯正地道的年味长期引来八方游客。杨柳青各行政村以序数命名,各村都有自己的花会,例如二街是高跷,五街是风云(又称少林),八街是狮子,十三街是胜舞,十四街是香塔等。每逢正月十四到十六,各道花会旌旗招展,在杨柳青各条街道巡演。杨柳青花会历史悠久,其中风云老会、东寓法鼓老会、胜舞老会、香塔音乐法鼓等老会至今已延续上百年。
山西
晋祠庙会是以晋祠为载体、以祭祀圣母诞辰为主要对象举办的赛神会。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庙会在水镜台演戏酬神五日,逐渐将赛神会推向高潮。七月初二是祭祀圣母诞辰的正日,人们齐到圣母殿跪拜叩头,上香祈福。七月初四是圣母出行日。在这几日,各地民间戏班子登台献艺,蛇展、花展、杂耍也相继赴会。2008年,山西晋祠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
潞城区的西流南村古庙会是融民间社火、宗教信仰、物产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
汉族传统民俗文化盛会。每年庙会都会吸引三县区的群众争相前往,已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群众庙会。从农历二月十九开始,庙会共持续三天。这个时候,人们可以欣赏皇杠、威风锣鼓、西流乐户、上党落子等传统表演节目,还能在庙会上选购到自家需要的商品。
每年三月初一至三月十五,北娲皇宫庙会都会在邯郸
涉县的娲皇宫景区隆重举行。作为闻名冀豫晋鲁的最大民俗庙会,娲皇宫庙会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庙会期间,民间社团自发组织队伍,举行隆重的祭典仪式。2006年6月,“
女娲祭典”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庙会会期不一、规模较大,多集中在新年伊始或秋收后的农闲时节。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其庙会规模也是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同其他地区的庙会相似,河南庙会也经历过活动内容和组织方式的变迁。河南庙会内容丰富,信仰色彩浓郁。
河南
桐柏盘古山庙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人们从四面八方聚到庙会,供奉整羊整猪、香烟纸表和民乐、鞭炮,感谢
盘古开辟天地、补严天洞、造就人类,感谢盘古保佑这方水土平平安安、风调雨顺。一些庙碑中,屡屡可见歌颂盘古功德,颂扬其为“阴阳之始”“万物之祖”的字样。
河南
浚县庙会被誉为“河南民俗经典”“华北第一古庙会”,已有16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来自晋、冀、鲁、鄂、皖等省及周边县市的香客和观光游人络绎不绝,最高日客流量可达20多万人。庙会上有太师椅上高空翻滚的舞狮、盘鼓、秧歌、旱船等民间社火表演。2014年,浚县庙会入选国家第四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仓颉庙位于距离
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镇,现存建筑占地17亩,主要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正月二十四是“造字圣人”
仓颉出生的日子,每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二十四,来自各地的游客都会来顶礼膜拜这位“造字圣人”,品陕西特色风味小吃、赏陕西乡村民俗,感受古老文化传承。
南方庙会
南方庙会是以
上海市、浙江、广东等为中心,其中包括浙江庙会、江淮庙会、闽台庙会、云贵巴蜀庙会等。南方地区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背景,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历史传统,从而影响了这些地区庙会文化的基本品格和内容。
上海龙华庙会是上海历史最久的传统庙会,其始于
汉朝唐朝,兴于
宋朝元朝,盛于
明朝清朝,延续至当代,是民间信仰、商品市集、民间娱乐等特质融于一体的综合庙会。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到龙华赶庙会是上海人重要的习俗,这一传统活动400余年来绵延不绝。龙华庙会上有赏桃花、看龙华塔、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项目。2008年,“上海龙华庙会”正式被收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浙江
缙云县张山寨“七七”庙会是崇祀
陈靖姑及其陪神的庙宇之一,又因“七七”庙会与“乞巧节”(“鹊桥会”)同期,故整合了双重民俗意义,每年七月初六都吸引大批青年男女上山,相会守夜,露宿山野,庙会也成了年轻人最浪漫的节日。张山寨“七七”庙会历时三天,规模盛大,经过几百年的传承流变,其活动过程逐步形成组织案队、上寨迎轿、巡游祈福、献戏、山寨守夜、会案表演、祭拜归位等七个固定程序。2011年,张山寨“七七”庙会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山市的庙会一般都是在
佛山祖庙举办,祖庙作为
佛山市的民间祭祀中心,在佛山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佛山祖庙春秋两祭,始于明景泰年间,在
明清时期是珠江三角洲唯一列入官方祀典的祭祀活动,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2010年祖庙百年大修后,重新恢复了秋祭,每年与佛山秋色一并举行,佛山秋色与祖庙秋祭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佛山庙会的一种新形式。
“
三月街”又叫“观音街”“祭观音街”等,是云南大理地区的传统庙会,其不仅是
白族先民从事佛事活动的庙会,也是当地百姓进行商品买卖的场所。举办的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在大理城西点
苍山脚下举行,为期5~7天。该庙会历史悠久,具有1300余年历史,最初的形成与宗教有关。据说观音菩萨在农历三月十五这天征服当地恶鬼,开辟了大理坝子,为此,白族人民年年相聚,举行拜祭活动,后演变成庙会。
香港庙会的规模较内地小一些,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庙会要数庙街庙会。庙街处于香港油麻地,与人们祭祀一位保护航海安全的女神有关。庙建成后,香客众多,香火兴旺,商人在此搭棚设摊,街头艺人前来卖艺,这就是庙街庙会的发展过程。
台湾庙会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多位于寺庙集中且交通发达的地区,是商品经济发展较早、大量人流聚集的地方。台湾庙会上的民俗文化表演丰富,以“艺阵”的形式出现,艺阵是艺阁和阵头的合称,艺阁是源于花灯的表演装扮,阵头是因共同民俗才艺结合在一起的表演团队,比如舞龙、舞狮、高跷等。台湾庙会上的商品特色明显,例如台湾极负盛名的庙会活动,三峡老街清水祖师庙庙会上的商品都是能够反映庙会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此外,一些台湾庙会逐渐发展为每晚皆开市的著名夜市,比如
基隆庙口夜市、饶河街山宫庙会等。
其他国家庙会
亚洲地区
日本夏日祭是日本祭祀文化中民众参与度最爱到的传统文化活动。
夏日祭是夏天举行的“传统祭日”的总称,通常在7月到8月举办各式各样的盛夏庙会。日本的夏日祭主要包括京都抵园祭、大阪天神祭和东京神田祭。夏日祭最大的看点是游行队伍,人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彩车游行,装扮诡异跳着舞蹈的小丑以及坐在马上的神官等,场面十分盛大。
马来西亚槟城庙会始于1999年,其不仅是
马来西亚当地民众的新春盛会,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舞台。马来西亚槟城庙会上有舞龙、客家歌曲演唱、抖空竹、魔术、古筝、笛子等表演,还有剪纸、捏面人等传统民俗。
新加坡庙会充满了中国年的特色,大街小巷以及商业区都换上了中国红或中国特色的装饰物,例如新加坡滨海湾庙会、韭菜芭城隍庙等。新加坡庙会上不仅有福建歌仔戏、现代歌舞秀等表演,还有品美食,赏花灯、猜灯谜、接财神等活动。
泰国宋卡城隍庙是最为典型的城隍庙,起源于中国,始建于吴氏王国,是当地华人进行宗教活动和联络情感的重要场所。宋卡城隍庙庙会活动据当年庙产管理委员会设定,主要有迎神、祈福、游神、唱戏、舞狮等,尤以游神活动最为隆重。庙会期间,绕境巡游及庆祝仪式上的舞狮队表演由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持葵扇带领,配以大锣、大鼓、大,与在中国舞狮如出一辙;而城隍庙的祭拜仪式也颇具中国特色,与
泰国本土民众主要用鲜花礼佛不同的是,城隍庙里备有香、烛、纸,城隍庙周边的店铺也出售各类中式祭祀用品。庙会期间,民众主要以香、烛、纸、瓜果及少量鲜花祭拜,庙庭中香火鼎盛。
庙会在越南语中称为“礼会”,
越南的“礼会”通常分为传统的宗教型庙会和纪念祭祀型庙会,多以村、寨或乡为单位定期举行。越南的庙会一般在农务较闲的春秋两季举行,其中尤以春季居多。绝大多数庙会都是先进行祭祀活动,然后才举办一些适合或要求社群成员集体参与的文娱活动。越南传统的庙会有香迹寺庙会、灵山庙会、雄王祭祖庙会等。
香迹寺庙会从每年农历正月初开始,一直延续到农历三月底结束。庙会期间,各种传统的文艺节目同时开场演出,如舞龙、官贺
民俗音乐、嘲剧表演等。赴庙会者除了烧香磕头、祈福还愿,还可以观看丰富的文艺表演,欣赏香山的美景。
灵山庙会是
越南北方著名的传统民间庙会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灵山庙会在越南北宁省先山县内睿村举行,庙会的大多数参与者来自附近有唱官贺民歌传统的村寨。官贺民歌对唱是灵山庙会的最大特色,远近闻名。官贺民歌对唱形式多种多样,唱词内容十分丰富多彩。
每年农历三月初十是祭祀雄王的日子,在
越南富寿省临洮县希岗乡义岭山的
雄王庙组织盛大隆重的全国性庙会。在雄王祭祖庙会举行的这天,很多人随身携带祭祀用品,边走边念,祈求雄王祖先的保佑。庙会祭祀雄王的仪式一般在上午举行。从封建时代起,每年的雄王祭祖庙会都由朝廷派来的官员主持庙会的祭祀礼仪,各地也派官员出席。祭祀仪式结束后,庙会开展多种传统、有趣的游戏娱乐活动,如:木偶剧、灯会以及荡秋千、做粽子、做饭等各种比赛活动。
杜尔迦节,亦称加尔各答女神节,是
印度西孟邦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西孟邦首府
加尔各答就变成一个巨大的嘉年华场地,让人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氛,同中国北方
春节期间的庙会有几分相似。在这个庙会上,人们身着盛装逛神棚,聆听祭司们朗诵
梵语并祈祷女神为他们驱灾避难、带来好运。此外,加尔各答庙会还售卖当地传统的
印度美食以及各式小孩子的玩具。
欧洲地区
每逢圣诞节,法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要举办圣诞集市。圣诞集市始自16世纪,起源于中世纪晚期的德国和
奥地利。通常圣诞市场在距圣诞节4个星期时开张,在圣诞节那一天结束。
圣诞集市是一种商业民俗,与中国各地的年货市场和庙会异曲同工。在圣诞集市上,人们不仅能品尝到来自法国各地的传统美食,还能买到香料、腊肉、美酒和手工艺品等。
海德公园圣诞集市就是所谓的英国“圣诞洋庙会”,每年11月至1月,这里都要举办圣诞大集市,
海德公园已经成为英国举家狂欢,严冬举办庙会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享受到英国人最传统的庆祝圣诞的方式,沉浸在圣诞节所带来的欢乐气氛中。集市中有用冬青枝叶编织的花环、圣诞蜡烛小摆件、自制手工艺品,还有德国蜡肠热狗、碳烧海鲜、蔬菜鱿鱼三明治、芝士烤蘑菇等等美食。
意大利威尼斯狂欢节是当今世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
狂欢节之一。其起源于
欧洲古代的神农节,从2月初到3月初之间的四旬斋开始,延续大约两周的时间。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面具和服饰,人们身着华丽的面具和古装,沿着运河游行。除了面具巡游之外,狂欢节活动还有音乐会、戏剧、木偶戏、杂技等表演,在威尼斯城里各大剧院开展。
源于1847年的“塞维利亚四月节”又称“四月集市周”或“四月集”,曾是
西班牙当地一年一度的牲畜交易会,如今已演变为著名的民间节庆与文化盛会。这段时间,人们身着传统的安达卢西亚服装聚集在一起,举行各种娱乐庆祝活动,品尝炸小鱼、生火腿、海鲜饭等当地特色美食。四月节开始一周内,斗牛、马车、
弗拉门戈及其他各种艺术娱乐活动遍布全城大街小巷。
非洲地区
南非“欢乐春节”文化庙会始于2009年,南非政府每年都会派官员出席当地举行的春节庆祝活动。除夕之夜,
约翰内斯堡唐人街会推出
春节菜谱。几十家餐厅的数百张桌子沿街摆开,当地民众和华侨华人齐聚一堂,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舞龙舞狮表演。此外,每年除夕当天唐人街均可燃放烟花。
美洲地区
里约热内卢狂欢节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令人神往的盛会之一。
狂欢节始于19世纪中叶,早期并没有固定的场所,全市主要大街上都是表演的舞台。在长达一周的盛会期间,全城上下倾巢而出,涌上街头,男女老少个个浓妆艳抹,狂歌劲舞。盛大的桑巴游行是狂欢节的高潮,大型彩车簇拥着“国王”和“王后”领先开路,拉丁女郎身着比基尼开道。
阿根廷新春庙会始办于2005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八年,已列入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府“布宜诺斯艾利斯庆典”框架,成为当地人民欢度新年的新传统,是
阿根廷知名的文化品牌,是阿根廷人民了解和亲近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庙会活动中,不仅有中华美食和中国工艺品展示,还有现代探戈、二胡独奏、古筝、中国歌曲串烧、舞龙舞狮、武术等中国文化艺术表演节目。
为期10天的
哥伦比亚鲜花节是
麦德林最盛大的节日之一,自1957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60多次。2003年,鲜花节被
哥伦比亚政府认定为国家
文化遗产。哥伦比亚主要信仰天主教,20世纪初,在万物复苏的5月,家家户户和大小教堂都会使用当地的鲜花来装饰祭坛,以纪念
圣母玛利亚。在节日中,人们会用鲜花将“Silletas”装饰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出现在游行队伍中。除了花轿游行,鲜花节上还有鲜花节音乐会、鲜花吉尼斯世界纪录展览、经典老爷车游行和美食节等等。
大洋洲地区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节每年2月在
堪培拉举行,被华人称为“洋庙会”,是堪培拉最大规模的多元文化活动,也是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品牌产品。节日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族群聚集到这里,以街道巡游、文艺演出、展台摆设等形式,展示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持续三天的活动中,当地民众可以观赏到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表演,并享用特色浓郁的美食。
从2002年开始,
惠灵顿的中国新年庆典巡游和庙会活动已经成为
新西兰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节庆活动之一。庙会现场,从新西兰首都不同地区赶来庙会的市民驻足在摊位前,选购新西兰生肖邮票、中国春联等特色纪念品,品尝传统中式小吃,感受中国春节的喜庆与热闹。此外,庙会上还有充满中国特色的表演节目。
价值意义
庙会活动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商贸活动的发展,并为其他传统民俗活动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在民间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起着积极作用。
文化价值
旧时有
庙宇就有祭祀,有祭祀活动就有香客、商贩,于是形成了庙会文化。千百年来,庙会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下来,经久不衰。以北京地区为例,老北京庙会起源于
辽朝,发展于
元朝末
明朝初,兴盛于
明清两代。由于历史原因,
北京庙会一度退出民众日常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庙会开始复苏。随着
改革开放,北京的庙会逐渐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可以看出,庙会拥有厚重的历史内涵与鲜明的地域特色,既保存了文化的生态性与多样性,又充分展示了当地历史和民风民俗,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当下非遗保护的热潮,庙会上增加了许多宣传当地非遗资源的活动和内容,将传统庙会的文化内涵与珍贵的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相结合,使庙会成为多元化的民俗展示平台,促进了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庙会是以社会大规模群体活动的模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以大型集体活动完成一定范围内的年度社交礼仪,因此庙会活动有助于强化人们的共同意识,实现情感的凝聚和共鸣,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
经济价值
庙会是集商贸、文艺、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在庙会上呈现出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小商贩在庙会上出售商品,促进了商品贸易的流通,有利于发展地方商品的生产。以北京地区为例,北京现在的一些商业中心,都是由庙会演化而来的,如
隆福寺、花市、前门、厂甸、天桥等。可以看出,庙会既是民俗文化的展演,也是经济贸易的交易场所。庙会上商品的流通,不仅促进了物资交流,而且繁荣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庙会还带动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后,各地开始大力发展庙会经济,并利用庙会发展文化旅游业。现代庙会成为各地旅游品牌和城市宣传的窗口,推进文物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者成为了庙会消费的重要群体之一,传统庙会和旅游经济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局面,以庙会为特征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地方政府的推崇。
传承保护
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发生变革,人民群众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庙会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与冲击,在发展传承过程中面临了一些困境和突出的问题。
传承困境
传统古庙会空间狭窄,基础设施不完善,空间场所的局限性给庙会活动的举办带来许多限制。因民众思想和审美观念的转变,文化产业模式化,许多庙会表演节目长期无人记录和整理,缺乏宣传,不注重保护和传承,导致古老传统的文化技艺和
习俗礼仪逐渐失传,传统庙会文化出现边缘化现象。此外,社火表演艺人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参演人数逐年下降,节目内容日益萎缩,民众参与庙会的积极性降低,社会转型对传统民间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冲击。
传承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庙会文化得到了政府的提倡和保护,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各地政府保护庙会的重要途径。很多地方利用庙会发展旅游,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良好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