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埭镇
苏州相城区下辖镇
黄镇,古名春申埭,又名埭川、埭溪,隶属苏州市相城区,距苏州市中心约14.5公里,东与渭塘镇相连,南与黄桥镇、浒墅关镇接壤,西与无锡市后宅镇相邻,北与北桥街道毗邻。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号春申君。埭为黄歇所筑,故名黄埭,镇以埭名,沿用至今。秦属会稽郡吴县。汉、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更迭,但属吴县未变。至唐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吴县东北地置长洲县,随属。宋、元、明、清因之。1912年,复隶吴县,分属黄埭、东桥2多。1929年,分属吴县第十二区、第四区。1934年,分属吴县第六区、第四区。1941年,分属吴县第四区、第五区。1947年,分属吴县黄埭区、浒关区。1949年5月,仍属吴县黄埭区、浒关区。1950年4月,分属吴县黄埭区、浒关区。1957年3月,撤区并乡,设黄、东桥2乡。1958年9月,改为黄埭、东桥人民公社。1983年7月,改为乡。1992年8月,撤黄埭乡,置黄埭镇。1994年1月,撤东桥乡,置东桥镇。1995年7月,属吴中区。2000年12月,属相城区。2006年10月,东桥镇并入。黄埭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2009年),总人口19.21万,其中外来人口13.13万(2006年)。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镇、国家生态优美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科技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2023年,黄埭镇被评为中国百强乡镇第70名。
建制沿革
商末,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姬泰、次子仲雍为避免夺王位纠纷,从陕西岐山下的周原遗址南奔至吴,在梅里(今无锡市梅村)建立政权,国号吴国”。黄埭属“勾吴”国。
武王伐纣后,建立周朝,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王。姬匄六年(前514年),阖闾即位,苏州市城北有齐门,黄埭在齐门外西北30余里处。
周元王三年、夫差二十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越国灭吴,孙吴属越国,黄埭隶属越国。
周郝王九年、楚怀王二十三年(前306年),楚国灭越,设郡江东,吴地属楚国,黄埭归属楚国。
周王五十三年、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楚拜黄歇为相,封以淮北市地,号春申君。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改封春申君于吴地。以土堰水筑成堰埭,名为春申埭,后称黄埭。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秦灭六国之战,在吴地设置吴县,黄埭属吴县。
天授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吴县东部、北部置长洲县,黄埭隶属长洲县。
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成立黄埭乡(自治)公所,是年长洲县归并吴县。黄埭乡归属吴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吴县编置市乡,划十二都归南北桥市。
民国3年(1914年)3月,撤销自治,黄埭乡公所改为黄埭公益事务所。
民国18年(1929年)8月,实行区、乡镇制,黄埭隶属吴县第十二区,区公所驻地黄埭。
民国23年(1934年)6月,黄埭隶属吴县第六区,区公所驻地黄埭。
民国26年(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吴中区,黄埭沦陷。
民国28年(1939年)3月,伪吴县知事公署划定乡镇区域,建立伪黄埭乡公所。
民国29年(1940年)12月,伪吴县政府奉伪江苏省民政厅令,恢复民国26年前区划,黄埭仍归属吴县第六区,区公所驻地黄埭。
民国30年(1941年)7月起“清乡”,伪吴县区划又作调整,黄埭隶属吴县第四区,区公所驻地黄埭。
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胜利,国民党吴县政府接收县地方政权。9月,各区、乡镇名称与界限仍恢复至民国26年前状况,黄埭仍属吴县第六区,区公所驻地黄埭。
民国36年(1947年)2月,吴中区并编区、乡镇,黄埭为黄埭区,区公所驻地黄埭。
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5月1日,吴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驻浒关镇。黄埭区人民政府同日成立,区政府驻地黄埭镇。是年冬,废除保甲,改建新乡市,以5万人为一区,以5000人左右区域为一乡,乡下建行政村、组,全县共8区143乡。
1954年11月,黄埭镇升为县直属镇。
1956年3月,黄埭区和陆墓区合并为黄埭区,区公所驻地黄埭。黄埭、陆墓仍为区属镇。
1957年3月,采用以集镇为基点,以农业合作社为基础,及整乡整社合并的方式,8月撤区并乡。建黄埭乡,乡政府驻地黄埭镇。
1958年9月24日,黄埭人民公社成立,改乡为社。公社驻地黄埭镇。黄埭市镇隶属黄埭公社。
1962年9月,黄埭、东山由公社镇升为县属镇。黄埭镇为吴中区五大镇之一(浒墅关镇木渎镇甪直镇、黄埭、东山)。
1969年年初,唯亭街道、黄埭、直和东山等4个县属镇仍并入各镇所在地公社。
1983年7月实施体制改革,政社分立,建立乡、村、组。撤黄埭人民公社,建立黄埭乡人民政府。
1992年7月24日,撤黄埭乡,建立黄埭镇人民政府,实行镇管村体制。
2001年2月28日,撤吴县市,分建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黄埭镇隶属苏州市相城区。
2006年6月,原东桥镇和黄埭镇合并成立黄埭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宋元明清时期县下实行都图制,一般每乡辖有二、三个都,每都辖有二、三十图。黄埭乡属长洲县,自宋元明至清光绪年间黄埭乡辖3个都(七都、十一都、十二都)计50图。
民国元年(1911年)1月,依“江苏暂行地方制”将清代苏州府吴中区、长洲县、元和县合并为吴县。11月,按“江苏暂行市乡制”,5万人以上为市,不足5万人设乡。吴县划分为7市21乡,,市乡之下仍沿用清代的都、图。黄埭乡辖2都(七都、十一都)33图。
民国18年(1929年)8月,北洋政府实施区、乡镇制,设黄埭区,为吴县第十二区,即原黄埭乡,区署设黄埭镇。全区管辖3镇29个乡。3镇:黄埭东、黄埭南、黄埭西;29乡:不死鸟、北庄、琳桥、芳华、裴行、郭里、吹打、虎丘、姚埂、朱坝、三图、生田、下庄、玉成、荡船、许为、久雨、梅雨、油车、蒋家、下堡、长浜、蒋家泾、金耕、缘行、后横宅、邹埂、前横宅、牌楼。181闾,882邻,210方里。
民国23年(1934年)2月,江苏省政府通过《江苏省各县整理自治区域办法》,以面积、户口及经济状况等作为标准(每乡镇500户),重行调整分区和划分乡镇。6月,省民政厅核准吴中区划分为13个区。同年11月推行保甲制度。黄埭为吴县第六区,区署设于黄埭镇。全区管辖5镇32个乡。5镇:黄埭、陆墓、北桥、石桥、渭泾。32乡:习礼、尚义、养廉、知耻、行仁、遵信、叶浜、蠡南、蠡北、胡巷、占上、黄桥、陆塘、施更、斜浜、张庄、邱家、李庄、龙池、秧上、南望、南桥、芮埭、永昌、倪汇、雪泾、樊店、贤圣、毛巷、堰里、大坝、总堂。347保,3559甲,36463户,913方里。
民国30年(1941年)7月起“清乡”,吴县区划又作调整,全县划为15个区,黄埭为第四区,区署设于黄埭镇,全区辖5镇30乡,306保,2945甲,31706户。
民国34年(1945年)9月,江苏省政府江南行署制定《江苏省江南各县政府组织规程》及各县等级表,吴中区为江苏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一等县。各区乡镇名称与界限,仍恢复至民国26年(1937年)前状况,同时复查保甲,黄埭为吴县第六区,区署设于黄埭镇。
民国36年(1947年)2月,相城区并编区、乡镇,全县并编为9个区,黄埭区为9区之一,区署设于黄埭镇,全区下辖20个乡镇,黄埭、埭东、埭南、埭北、埭西、永昌、倪汇、芮埭、南桥、北桥、渭泾、雪泾、胡巷、蠡口、陆墓、总堂、黄桥、占上、叶望、石桥,共296保,3049甲。
民国37年(1948年)2月1日至15日并编乡镇,全县并为59乡镇,其中甲等39乡镇,乙等20乡镇。黄埭区辖2镇5个乡,2镇:黄埭、陆墓。5乡:里胡、渭雪、冶长、北桥、永泾。
民国37年(1948年)5-7月,区属乡镇又作部分调整,全县调整为7个区,中有黄埭区,区署设在黄埭,全区辖3镇4乡。3镇:黄埭、陆墓、蠡湖。4乡:北桥、渭雪、冶长、永泾。
1949年4月27日,黄埭解放。5月1日,黄埭区人民政府成立。驻地黄埭镇,下辖2镇5乡。2镇:黄埭、陆墓。5乡:蠡湖、渭雪、冶长、北桥、永泾,共同保险
1949年冬,吴县废除保甲改建新乡市,乡以下建行政村、组,时黄埭区下辖23个乡(不详)。
1950年3月区乡调整,黄埭区下辖1镇14乡,区署黄埭镇。1镇:黄埭镇。14乡:琳桥、裴圩、施秦、堰里、渔耕、永昌、倪汇、新建、石桥、芮埭、毛巷、南桥、北桥、池龙。
1950年4月15日,太湖区行政办事处成立,下辖原属吴中区的东山、西山两区。同月,又划入武进区马山区及吴县的横泾区。黄埭区仍属吴县,区下辖1镇14乡,区署黄埭镇。1镇:黄埭镇。14乡:琳桥、裴圩、施秦、堰里、渔耕、永昌、倪汇、黄泥、石桥、芮埭、毛巷、南桥、北桥、樊店。
1956年3月,吴县区乡划并,黄埭区与陆墓区合并为黄埭区,黄埭区下辖2镇12乡。2镇:黄埭镇、陆墓镇。12乡:裴圩、堰里、永昌、倪汇、蠡口、善济、胡巷、徐庄、黄桥、北桥、南桥、石桥。后陆墓区与黄埭区分拆,黄埭区为1镇7乡。1镇是黄埭镇,7乡是北桥乡、南桥乡、石桥乡、永昌乡、倪汇乡、裴圩乡、堰里乡,区署黄埭镇。
1957年9月撤黄埭区分建北桥乡与黄埭乡,黄埭乡人民政府驻黄埭镇,下辖28个行政村(或称28个高级社):裴圩、潘阳、乔巷、长泾镇、裴东、陆巷、斜桥、上浜、琳桥、下堡、由巷、万安、湖林、永昌、永新、倪新、青龙、堰里、鹤泾、陆严、任浜、汤浜、新兴、倪汇、合兴、黄泥、五星、渔业
1958年9月24日,黄埭人民公社成立,公社下辖9个个大队。市镇为第一大队;第二大队由长泾、乔巷、裴东、裴圩、泮阳等村组成;第三大队由陆巷、斜桥、上浜等村组成;第四大队由下堡、琳桥、由巷等村组成;第五大队由沧州雄狮足球俱乐部、万安、湖林等村组成;第六大队由永新县、倪新、青龙等村组成;第七大队由堰里、鹤泾等村组成;第八大队由汤浜、任浜、陆严、新兴等村组成;第九大队由黄泥、五星、合兴、倪汇等村组成。其时渔业村为公社水产养殖场。
1960年初,公社分拆9个大队,原属各大队的村为生产大队,全社共24个生产大队:裴圩、潘阳、长泾镇、陆巷、斜桥、上浜、琳桥、下堡、由巷、万安、湖林、永昌、倪新、青龙、堰里、鹤泾、任浜、汤浜、新兴、倪汇、合兴、黄泥、五星、渔业
1969年初,公社重新合并部分生产大队。原长泾、乔巷、裴东合并为红旗大队;永新县、倪新合并为胜利大队;合兴、黄泥、五星合并为卫星大队。并后公社下辖23个生产大队。
1980年12月,因全县村级地名重复,红旗大队改名长泾大队;胜利大队改名倪新大队;陆巷大队改名西巷大队。
1983年7实施体制改革,政社分立,建立乡、村、组。黄埭公社建立为黄埭乡人民政府,辖村23个,居委会3个。时渔业大队改称埭渔村。
1992年8月黄埭建镇,实施镇管村体制,至2000年黄埭镇下辖4个居委会,23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是:东居委、中居委、西居委、新区居委会。23个行政村是:裴圩、潘阳、长泾镇、西巷、斜桥、上浜、琳桥、下堡、由巷、万安、湖林、永昌、倪新、青龙、堰里、鹤泾、陆严、任浜、汤浜、新兴、倪汇、卫星、埭渔。
2006年9月2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复[2006]73号)批复同意撤销黄埭镇、东桥镇,合并设立新的黄埭镇,辖3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是:春申社区居委会、埭川社区居委会、东新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原黄埭镇政府驻地(黄埭集镇中市路1号)。
2008年5月24日,黄埭镇的倪汇、汤浜、湖林、永昌、卫星、上浜、下堡7个村委会和青龙、斜桥2个村委会太东公路以北区域划归北桥街道管理。
区划详情
截至2008年,黄埭镇辖3个社区:春申社区、埭川社区、东新社区,16个村:裴圩、潘阳、长泾镇、西巷、斜桥、琳桥、由巷、万安、倪新、青龙、堰里、鹤泾、陆严、任浜、新兴、埭渔。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黄埭镇全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2009年)   ,镇中心区域位于北纬31°28′24″,东经120°31′32″。东与蠡口、渭塘镇两镇为邻,南与黄桥镇相接,西与东桥镇、无锡后宅镇相连,北隔漕湖北桥街道相望。东距上海市100公里,南距苏州市14.5公里,西距无锡市30公里、至苏南硕放国际机场10公里,北至张家港市港区60公里。地处苏州、无锡和上海大都市经济区圈内,距宁沪高速公路东桥道口和陆慕道口的距离分别为3公里和12公里,距上海—霍尔果斯公路10公里。
地形地貌
黄埭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属太湖水网地区中的湖荡平原。镇辖区范围内河、港、浜纵横交织,水源丰富。黄埭地形势如蝉翼,北狭而南宽,西高而东低。全境地势低平,湖荡众多,由西向东倾斜。境内平均海拔一般在3米以下。三分之一地域处于洪水水位以下,边缘地势略高,在漕湖沿岸高近5米。
水文
黄埭镇属于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系的水网区,水域面积16.96平方公里。其中湖荡面积4.63平方公里,占水域面积的27.3%;骨干河道及其他河道面积为6.34平方公里,占水域面积的37.4%;其他水域面积5.99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35.3%。
镇域主干水系有:漕湖(湖泊型)、黄埭荡、春申湖(湖泊型)、永昌泾、冶长泾、岸石港、青石桥港、太平桥港、西泾港、肖泾荡、酒店桥港、河渎里港。
镇域东有黄埭荡通元和塘,沟通阳澄湖,南靠裴家圩通大运河,北有漕湖望虞河连接长江。4条骨干河道汇合镇内其他湖、河形成南到太湖、东北入长江的自然水系。遍布镇内的塘、河、浜、港串通其间,起着调引蓄纳和吞吐的脉络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湖荡河网系统。
气候
黄埭镇地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摄氏度16.4度,年降水量平均为1158.2毫米,年日照时间1996.3小时。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00年底统计黄埭镇土地资源情况:全镇国土面积77068.7亩,其中属国有土地使用权为9167.3亩,集体土地使用权为67901.4亩。耕地总面积为37824亩,园地面积为126.8亩,林地面积为67.5亩,城镇、村及工业用地总面积为11240.3亩,交通用地为1938亩,水域总面积为25437.4亩。此外,在未利用地中有234.7亩荒草地,200亩浜河边岸杂地。
生物资源
粮油作物:水稻、三麦(大麦、小麦、稞麦)、油菜。
蔬果苗木:瓜类(香瓜、西瓜、南瓜)、玉米、黄豆、银杏,杨柳、榆树、香樟苗荷花木兰等。
水产资源:黄埭镇有丰富的淡水水产资源,盛产青鱼、河虾、万蟹楼大闸蟹、河蚌珍珠,还有特种水产鳖科、鲈鱼等。
人口民族
人口
战国时期,楚相国黄歇黄歇为治理水患筑堰埭,初为春申埭(后改称黄埭),人群开始聚居,逐渐形成集镇,其间人口大部分聚居镇西一带。北宋后,集镇逐渐扩大,人口随即增多。明代长洲县曾设黄埭市,商贸繁荣,市面兴旺。清代后期,黄埭升为黄埭镇。民国时期,黄埭人口呈稳定缓慢增长。新中国成立后,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的延长,人口增长较快。20世纪70年代起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呈平缓增长态势。2000年末,全镇总人口45386人,其中男性22382人,女性23004人,男女比例为97.30:10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29.85人。
民族
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黄埭汉族人口约占99.77%,少数民族人口占0.23%,这些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为婚嫁迁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越来越多。2000年经镇派出所统计,全镇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数为182人,他们分别是侗族苗族壮族土家族回族布依族藏族白族水族等。
经济概况
综述
2014年,黄埭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2亿元,同比增长16%,服务业增加值占比38%;工业总产值450亿元,同比增长17%;新兴产业产值占比60%,同比增长8%;全口径财政收入20.67亿元,同比增长22.0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3亿元,同比增长10.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2亿元,同比增长15%;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3.3亿美元,注册外资59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62万美元,注册内资4.47亿元。
2021年。黄埭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0.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和6.8%。工业总产值2327.6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756.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3%和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1.4亿元。工业投资68.1亿元,年均增长7.4%。
第一产业
2013年,黄埭镇农业完成“四个百万亩”落地上图工作,改造高效农田4000亩。投资428.32万元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工作,实现粮食亩产1000公斤以上(稻麦两季),其他作物纯效益亩产2000元以上,改善灌溉面积4000亩。启动绕城高速以外新巷、旺庄、西桥、胡桥、三埂5个村的循环农业规划设计;申报2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胡桥果茶基地建设;完成胡桥特种甲鱼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产业
2014年,全镇拥有江南高纤、科斯伍德等4家上市企业。潘阳工业园总面积30平方公里,一期二期的项目已全部落实开发,三期工程厂房建设和项目入驻正在有序推进。工业园目前已拥有近千家内外资企业落户,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65只,注册外资9.5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5亿美元,初步形成了光电、模具、新型材料等产业集群。
第三产业
镇区商业配套、房地产开发有序推进。2014年,形成了春丰路、春申路、康阳路等新的商业街,新建了康阳路组团式商业广场,成为黄埭一大商业亮点。环春申湖地区丽岛别墅、81栋、冠城水岸、建邦华府等高档别墅、住宅小区形成宜居黄埭板块。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黄埭镇新建文化站、图书室、广播站、影剧院、有线电视、书场、舞厅、卡拉OK厅、放像厅、溜冰场、第九艺术房、网吧等设施。有线电视开通23个频道,至至2000年,用户7000余户,入户率58%。
教育事业
黄埭乡学,始于清同治年间。1998年12月,黄埭镇被省教育委员会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镇。江苏省黄埭中学为江苏省重点高中,2004年高校录取率为96%。至2004年,全镇有小学7所,分别为:中心小学1所(东、西二校并附设幼儿园1所),完小6所,在校学生4009人。中学3所,其中高中1所、初中2所,在校学生总数4810人。
科技发展
1995年,黄埭被评为苏州市首批科技文明乡镇。
2000年,全镇有专业技术研究会9个,各类专业科技人员181人,攻克技术难题27个,自制设备30余套,推广科技成果8项,国际认证产品企业达5个。
1985-2000年,黄埭镇共取得科技成果26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11项,省级成果奖15项。
医疗卫生
黄埭镇旧时生活习俗导致环境脏乱,各种传染病肆虐,血吸虫病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全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机构逐年增设,医疗和防疫设施不断更新,妇幼保健工作日益完善,传染病、流行病得到控制,消灭了血吸虫病。
1996年黄埭被评为苏州市卫生镇,并通过“江苏省卫生镇”苏州市卫生检查团复查考核。
2000年,全镇有卫生院1所及2个分诊所,预防保健所1所,村办股份制卫星医院1所,村建卫生室23个。医疗政策先后实行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农村医疗保险和统筹医疗、大病风险医疗等制度,形成防治结合的医疗保健网络。
2014年,相城区第二人民医院(黄埭人民医院)升级为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
地方风俗
节日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在爆竹声中始启户,俗呼“开门爆仗”,以取“高升”之意。早餐吃汤圆、面条,以取“团圆”、“长寿”的吉利。早晨幼辈向尊长拜年,邻居间互贺新年。男人上茶馆喝橄榄茶,称“元宝茶”;妇女上庙烧香,争烧头香。农历正月初二,各家开始走亲戚,拜年贺喜,俗呼“行亲眷”,彼此应酬。
破五节 农历正月初五为路头神诞辰,祀财神日,供奉五路财神佛马,俗称“浇路头”或“接路头”。
天生日 农历正月初九,称天诞日(天生日),各户焚香烛祀天。
地生日 农历正月初十,称地诞日(地生日),各户祭祀土神。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这天,家家要吃汤圆,厨房里挂灶灯。元宵节是灯月交辉之夜,又称灯节。正月十三上灯,称试灯,十八落灯。旧时乡间有灯会、舞龙会、舞花篮灯、挑花担、放烟火,红男绿女看灯会。
立春 又称“逢春”,俗话说“春朝大于年朝”。这天早晨,很多人家要放爆竹,以祝贺春天已降临人间。
二月二 为土地神诞日,家家在厨房中贴蜒蚰榜,用红纸一条,上写“蜒蚰、蜚蠊目蜈蚣、蚂蚁诸虫入地”,倒贴于水缸、灶基等处,象征诸虫入地。
百花生日 农历二月十二,俗称“百花生日”(百花仙子诞日),家家户户剪大红纸贴在花树枝上,谓之赏花。
清明节 占为柳节,有戴柳、插柳之习。
立夏节 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为立夏,标志时序进入夏天。这天,历来就有吃甜酒酿尝“三鲜”的习俗。“三鲜”有“地上三鲜”:老鸦谷、蚕豆、蒜苗;“水中三鲜”:海蛳、鱼、南美白对虾;“树上三鲜”:车厘子梅果香椿叶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旧时有赛龙船之习。
夏至日 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是夏至,黄埭百姓大多数有在夏至日吃馄饨的习俗。
谢灶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十四、四,家家以米粉做团、素菜四色为谢灶素菜,祭祀灶神,表示诚心斋戒,谓之“断屠”。
中元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又称“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这天,人不分贫富皆祭其先辈,谓之“过七月半”;若有新亡者,又称“新七月半”,要在当日祭祀。
地藏王诞辰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家家于夜间焚“九思香”,白天有老妇去地藏殿烧香,走仙桥。
灶君诞辰 每年农历八月初三,备香烛纸锭祭灶。也有在八月十五或八月二十四祭祀。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人人吃月饼、糖烧芋艿。旧习晚上在门口或庭院设桌子,桌子上供奉香斗1只,中放香末木屑,线香旁插些檀香,台上供红菱、嫩藕、柿子、石榴、栗子、白果仁、素月饼等供品“斋月宫”。妇女三五成群出游赏月称“走月亮”。
重阳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这是立秋后第一个寒讯,有登高和吃重阳糕的习俗。
冬至日 每年公历12月22日,即农历十一月中旬前后是冬至日,这天家家祭祖,煮肉杀鸡,喝冬酿酒
腊八节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又称腊祭。这天用莲子、白果、大枣龙眼肉、栗子或用青菜、青萝卜、蚕豆、赤豆慈姑荸荠等加入香米、糯米等煮成腊八粥食用,相传可以祛病。
廿四夜 农历十二月二十日过后,各家在室内掸扫灰尘,一般时间最晚不超过廿三日,故有“掸三不掸四”之说。到了二十四日,则称“廿四夜”,亦为送灶日。这天家家以新糯米粉团子祭灶,即“送灶神”,团子也称“谢灶团子”。廿四夜合家吃团子称“安乐团”。
除夕 农历十二月廿九(小月)或三十(大月),这一天为大年夜或叫“大年三十”,是传统一年里的最后一天。除夕前一天为小年夜。除夕是民间风俗较为繁复的一个节日,家家团聚,大门贴春联,宅内贴年画。祭神祀祖,合家吃年夜饭,饭毕,接灶迎神,长辈用红纸封了钱给孩子,称“压岁钱”。当天晚上,均要到深夜才睡,俗称“守年岁”。
婚姻习俗
攀小亲 旧时在吴县东、西部水乡农村盛行,男家认为男孩不早攀到亲,是做父母的耻辱;女家认为女儿落地就是外头人,早有婆家早放心。因此孩子在三四岁时,就由父母之命、媒之言,定下他们的终身大事。
相亲 旧时相亲一般是男方上女方家,由女方父母相见定夺,女方若留男方吃饭,则表示亲事可以定下。新中国成立后,相亲逐渐改由女方上男方门,其时男女双方可以见面。
结婚 旧时称“做亲”。这天,大摆筵席,中堂挂和合轴子及对联,墙上贴大红“喜”字,宾客盈门。富户人家的子女结婚,有登台鼓手、喇叭,女的坐花轿,凤冠霞帔,男的长袍马褂,对拜堂,脚踩青布袋和尚(意为“传代”)进入洞房。
回门 结婚第二天,夫妻双双回娘家。新女婿挑了装满礼物的箩盘(比面盆大些的木制盛器)去见岳丈和岳母,女家则设宴款待,并讲好逢双日到男家做满月。晚饭后回大家,要求在日落后“望烟囱勿见”时候。结婚后的一个月内,妻子不能回娘家住,在蜜月里不能空房。
做满月 结婚三天后,男家办酒,接待女家的亲戚朋友。这些女家一起去男家赴宴的人,都成了新亲眷,以后都要来往。
丧葬习俗
报土地 人死后,两三名死者亲人一身重孝,手提桅灯,带着纸马,到土地庙跪拜焚化,表示死者去阴间报到。嘴里还念叨望阎王爷对死者从轻罚罪。
开丧 人死后,由亲属将遗体从床上移下抬至堂前,安放于门板上,头朝外,对外挂孝幔、悬遗像,头边放一小供桌,点油盏、香烛,屋里号啕哭声和着吹鼓手奏哀乐,一片丧家氛围。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用送挽幛(即被面,又称“喜幛”)和钱(称“折白钱”)。丧家对前来吊唁的亲友宾客,各给白布一条称“利市布”,要请吃素饭,菜肴以素菜为主,其中必有豆腐,称“吃豆腐饭”。
小殓 为死者净身整容。男的由仵作代穿寿衣,死者一般穿“三腰(裤)”“五领(衣)”。女的由女儿料理,然后道士或僧尼做功德,称“送西方”。
大殓 将死者放在棺内,上覆棉被,手旁放生前应用小物体,口含玉器或银器。四周填生石灰包,用大铁钉把棺盖钉上。入殓时,直系亲属要披麻戴孝,白头白扎,痛哭呼号,绕棺三圈,最后对死者致哀礼,晚辈对死者行跪拜礼,以示告别。吹鼓手哀乐齐奏,气氛悲戚肃穆。
出殡、安葬 旧时农村多停棺野外,用柴帘覆盖或做“丘坑”,也有停在家中,选日安葬。出殡,俗称“出棺材”,前有乐工,纸幡引路,长子捧牌位,亲属送殡,四人双杠抬棺,边撒锡箔、纸钱,过桥嚎哭。水乡地区抬棺后径直下船,长子捧牌位跪于船头最前,孙在后。出殡回家称“回丧”,家门外燃一堆火(“三灯火”),人人从上面跨过,媳妇抢前走以求发财。凡送丧者回到自己家里,也要在门口燃火上跨过,称“掸晦气”。出殡后,丧家不留客。
20世纪60年代实行火葬后,骨灰盒直接落葬或拿回家供在灵台上,择日再安葬。葬地一般在自留地上,做成高垛,上面种上万年青等。
饮食习俗
主食 每日三餐,以大米煮饭、粥为主,在长期习惯中形成口味清淡、调料讲究、咸中带甜的“苏帮菜”。做法有炒、炸、烧、焖、、煨等。
春卷春卷 立春日时食用,俗称“咬春”。以水潮汕干面入釜,烘成薄衣,用荠菜肉丝大白菜肉丝或豆沙作经典五仁馅,包之成卷,入油锅煎熟,色泽金黄诱人,口味香脆可口。
吃年酒 从农历正月初一起至十五日止,亲友互相邀请饮食,俗称“吃年饭”。
圆子 多在元宵节时食用,用糯米粉搓制的丸子,加桂花、白糖煮吃,香甜不腻。民间有“上灯粑粑肉落灯糕”的食俗。
撑腰糕 二月初二称“龙抬头日”,甘霖将临,即将开始春耕备种,农家和镇上居民以隔年糕油煎而食,称之为“撑腰糕”,民谚“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愁年终筋骨劳”。
明目糕 三月初三以隔年糕油煎而食,谓能明目,俗称“眼亮糕”。
寒食节吃冷食 由晋文公介子推的故事而来,当天禁烟火吃冷食。
清明果艾糍 青团是用青草汁、米粉裹豆沙或其他馅蒸制而成。
熟藕 在藕孔中填入糯米,盖住藕盖后,入水煮熟焐酥。
清明节食俗 清明节吃马兰头枸杞叶、螺蛳,则一年四季眼目清亮,民间有“清明螺赛大天鹅”之说。
洪洞醪糟 立夏这天,老百姓有食酒酿、鲜竹笋、青蚕豆、咸鸭蛋粽子及葱椒猪头肉之习。小孩在颈脖上挂一只线编的“蛋络子”,内装咸鸭蛋一只,说是吃了蛋可以长得白白胖胖,并能滚(意同“混”)过夏天,不生病,俗话说“立夏吃猪头肉,夏日不疰夏”。还有小孩夜间磨牙或尿失禁,此日只要躲在门背后吃猪尾巴即可治愈等说法。
粽子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这天家家裹粽子,民谚“立夏吃只粽,一夏健松松”、“端午吃只粽,老来有人送”。
巧果 用面粉发酵和糖调匀压薄,切成菱形,油炸而成。
月饼桂花糖芋苗中秋节时食用,取“月圆成双,甜蜜如意”之意。
重阳糕 古人把“九”列为阳数,九月初九正是二九相重,故叫重九或重阳,这一日吃重阳糕:以米粉和蜜饯做成五色糕或以云片糕代之,寓意百事俱登高。有人在糕上插三角彩色小纸旗,象征高升和登高之意。
地方特产
黄埭镇是著名的“浒关白席”的主要产区,素有“江南席乡”之称,宋代时草席已呈作贡品。面世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9年)“黄埭西瓜子”,由黄埭人殷福熙所创,因其有独特的风味,故称“黄埭西瓜子”,曾于一九二七年获得过西湖博览会优胜奖,享誉京津沪杭。
风景名胜
春申湖位于苏州市城北15公里的黄埭古镇南侧,春申湖原来叫裴家圩,是一个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湖泊。2002年苏州西塘河引水工程实施,2003年黄埭镇对裴家圩围堰抽水取土,在湖北岸的大片滩涂荒地上建湿地水景,并改名为春申湖,以纪念古代在这里“筑堰成埭”的春申君黄歇。春申湖既有江南水乡特色、又有现代欧洲景观特征,既可休闲又可观光,春申湖上空常见白鹭飞翔,湖边的丽水长滩把岛形绿地和灵石镶湖、飞泉接云、荷风廊、虹波塔影、玉带连心、霓裳风羽等10大景点组合成一条景观带。广场有镌名巨石、灯塔、亲水平台、荷兰风车、十二生肖雕塑等小品,湖中央的大型矩阵金鸡湖喷泉群,主泉设计喷高168米,为世界之最。
黄埭十八景
三层贞节坊,小桥杨柳间枝桃,万笏朝天寺前墩,双竖旗杆上海城隍庙金钩钓鱼兴国寺,钉鎝栏杆香花桥街道仙人脚印洪墓桥,生意兴隆中市桥,塔桥狮子眯眯笑,千年古柏三闾庙,香水浴堂老芳桥,沪渎鱼舟落水篙,安桥浜内出多娇,壕场角繁荣乐陶陶,千总衙门石崇大王庙,桂香堤又名相思坝,文昌阁小会考,庙桥望月映波涛。
著名人物
古代人物
范蠡黄歇冯梦龙、沈埠、顾元庆顾九思、王之屏、朱国骥、汤光启、徐步、谢元庆、周泽溥、华白。
近现代人物
张之泰、王有仁、袁少之、钱介一、沈炳魁、王逸凡、朱湘君、范风、朱瑞庵、吴闻天、顾唯诚、马生春、朱湘神、奚滋万、孔厥、顾前、陆地、唐仲尧、马瑞芳、吴砚春。
当代人物
张寒月、吴彦、王乙、陈泉、蔡惠泉、谈宗英、钱世明马德芳、杨元桂、朱本仁、朱庚寿、郑惠民、沈雪生、奚中和、范佐、李建邡、顾健、金卫雄、马小刚、薛龙、盛静斋、张继玉、唐志敏、沈建华。
获得荣誉
2005-2006年度“江苏省文明乡镇”(省级)
2008年“实践科学发展,推进两个率先先锋镇”(市级)
2008-2009年度“内部审计先进集体”(市级)
2009年度“财政收入上台价先进乡镇”(市级)
2009年度“信访工作四无乡镇”(市级)
2010年度“四城杯竞赛集体先进奖”(区级)
2011年度“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区级)
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8年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100强。
2016—2018年度江苏省文明乡镇。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黄埭镇为国家卫生乡镇。
参考资料
综合查询.www.dmfw.mca.gov.cn.2024-03-28
黄埭镇政务服务网.www.xchzz.jszwfw.gov.cn.2024-03-27
黄埭镇2014年度政府工作报告.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政府.2021-07-23
2021年黄埭镇政府工作报告.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政府.2022-07-21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区划详情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水文
气候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经济概况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
医疗卫生
地方风俗
地方特产
风景名胜
著名人物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