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王国(Ryukyu Kingdom),是曾存在于
琉球群岛的封建政权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岛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1429年,三国统一为琉球王国。琉球王国总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约为3000平方千米。
琉球王国的信史,起于
舜天时代,相当于
中原地区南宋期间;经过舜天和
英祖两个王朝更迭,12世纪,琉球王国出现山南、中山、山北三国,称为“三山时代”。1372年,明杨载出使琉球中山国,琉球列岛上的三个国家先后成为明王朝的藩属。1392年,
朱元璋向琉球派遣善于造船航海的
福建省三十六姓民众。1404年,
朱棣宣布世子武宁“袭爵位”,为琉球受中国册封之始。山南王后来也接受了明朝政府的册封。15世纪初,
尚巴志王统一“三山”形成
琉球王国,史称“第一尚氏王朝”。其统治期间,海外贸易兴盛,与明朝及东南亚贸易频繁,1469年,琉球王国内乱,第一尚氏王朝灭亡。1470年,
尚圆王获群臣推举为君,更名为尚圆,开启“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
尚真统治时期确立了官员品秩和朝仪等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将琉球王国的统治势力从本岛扩张到
离岛,建立起全盛版图。尚真在位前期,琉球王国为各国联系的枢纽。16世纪始,因西方势力东来及倭寇猖獗,
琉球王国开始衰败。1609年,萨摩藩派兵攻占琉球王国,胁迫割让
奄美群岛,琉球王国进入“两属时期”。1662年,
康熙帝册封
尚质王为王。1854年,
美国军队同琉球王国签订《
琉美修好条约》。1879年,
日本宣布废除琉球藩,琉球王国灭亡。后清政府出面调解,未果;1894年,清朝在
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丧失琉球王国归属问题发言权。1947年4月2日,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将北纬29度以南的
琉球群岛正式交与
美国托管。1972年,美军擅自公开宣布将琉球群岛移交给日本管理。
明清时期的
琉球王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
手工业引进了新的生产技术,土地赋役制度逐步形成与完善,集市贸易日趋繁荣。进入15世纪,琉球王国成为中、日、朝三国及南洋各国之间贸易的重要枢纽。琉球王国重视农业生产,并从
福建省引入新农作物品种,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手工业生产主要有酿酒业、
纺织业、
制糖、
造纸、
金属制造和手工艺品制造等,琉球
漆器、陶瓷是著名的手工艺品。琉球王国的货币曾用过海贝、
中原地区铜钱和
日本铜钱,通用货币中日本宽永钱占比大。
琉球王国社会风俗受到福建影响,出现
妈祖信仰、
风狮爷、
石达开等文化现象,琉球王国的唐手是现代空手道的前身,
首里城等历史遗迹以“琉球王国的城堡以及相关遗产群”的名义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名称由来
“琉球”本题作“流虬”,其命名是从中国的文字中取义的。从地理形态上来看,
琉球群岛蜿蜒如
长蛇,其形如
虬龙一条,流现于万涛之中,故有“流虬”之称。后人同音引用,例如有写成“
台湾岛”的。公元1264年(宋景定五年)改“流求”为“溜求”;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又改“溜求”为“琉球”,石之有光者”谓之“琉”,“
美玉”谓之“球”,并从此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远古时代
地质学研究表明,在距今约300~200万年前的
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冰期时代,琉球群岛与
亚洲大陆相连,在动物移居可能的情况下,琉球群岛的人类祖先可能是在这一时期由亚洲大陆迁居而来。根据
那霸市山下洞人遗址的发古发现,距今三万二千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先民在此地定居。
距今7千年左右,古代
琉球群岛上的人类,已经进入捕捞时代。虽然
贝丘遗址时代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原始耕种,但可以肯定,农耕没有成为当时的琉球群岛的人们的主要生产生活形态。
中古时代
通过语言学者针对琉球语和古
日语之间
同源词所展开的比较分析,能够推测出现代琉球人主要为大约在7世纪至11世纪期间从九州岛南下的
弥生人的后裔。
天孙王朝
《
中山世鉴》《
中山世谱》《
球阳》这三部琉球历史典籍都记录了琉球开国的神话。《中山世鉴》称,天神阿摩美久下凡,由天帝赐予草木土石,做成岛屿。之后又求上天赐予人口,于是天帝将其子女二人赐予阿摩美久,此二人结合生三男二女,长男天孙氏建立了天孙王朝。天孙王朝共有二十五位国王,历17802年,传至第二十五代王思金松兼王,为重臣利勇杀害,王朝灭亡。然而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传说,并非史实。
琉球王国的信史,一般认为起于天孙氏系统之后的
舜天时代。此时已是12世纪末,相当于
中原地区南宋淳熙十三年,即1186年。天孙氏系统的中断,是因为第二十五代首领被其叛臣利勇鸠杀害所致。利勇鸠曾自立为天孙氏的继承人,但不久被当时的“浦添按司”舜天所败而亡。此琉球国的“天孙王朝”也被称为“传说时代”。
舜天王朝
舜天约于1187年(南宋淳熙十四年)开始继为此邦的主人,至1237年在位,历时共51年,舜天的继位一般也被认为是琉球王统之始。1237年(南宋嘉熙元年),舜天死后由其子
舜马顺熙继位为王,至1249年(南宋
淳祐九年),传至舜马顺熙之子
义本。
义本名义上做了领袖11年,但在他主政后的第二年,琉球岛内遇大饥荒,接着又流行严重的
瘟疫,至1253年,义本便因国人之请,选用“天孙氏”后人
惠祖的嫡孙英祖代为执政。至1260年,
英祖获得义本的禅让,政权便又回到“天孙氏”族人之手,舜天王朝结束。自舜天至义本,前后共三传,历时73年。
英祖王朝
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出生的
英祖,为惠祖嫡孙,长为伊祖按司。他于
宝祐元年(1253年)摄政,
景定元年(1260年)称王,1264年久米等岛首次入贡,英祖在泊村建公馆收贡物,其统治以
浦添市为基地扩大,“仁德恤民,刑措不用”,在位40年后其子大成继立。
大成生于
淳祐七年(1247年),
大德四年(1300年)立,在位九年,死后其子英慈继位。英慈生于
咸淳四年(1268年),
至大二年(1309年)立,在位五年。
英慈第四子
玉城于延祐元年(1314年)继位,期间国内分裂为“山南王”“山北王”和“
中山王厝”,玉城统治区域为首里及附近,自称“中山王”,“中山国”之名由此而来。“三山”时代三国势力集中在琉球本岛,
英祖时外岛“来朝入贡”,到玉城王时衰落。玉城王死后其子
西威继位,因年幼由母妃主政,内政无改善,1350年国人废西威,奉察度为王,此时
琉球群岛尚未统一。第三朝自英祖始,历大成、英慈、玉城、西威等五人,共90年,于1350年结束。
三山时代
12世纪,琉球出现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分别位于琉球大岛(
冲绳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这个时期称为“三山时代”。
1372年(
洪武五年),
朱元璋派行人
杨载出使琉球中山国,赐明朝《大统历》,并招其入贡。察度为巩固在琉球的地位,欣然从之,并遣其弟泰期随杨载来
中原地区向明朝称臣纳贡,这是琉球中山王向中国
朝贡之始,也是
琉球群岛上的政权与中国王朝建立正式关系之始。其后的1383年(洪武十六年),山南王、山北王亦相继进贡,琉球列岛上的三个国家都成为了明王朝的藩属。在中国历史上,正式而明确记载琉球群岛上的
琉球王国事项,亦从此开始。岛上三国之中,也以中山国的实力为最强,山南次之,山北为最弱。
1392年(
洪武二十五年),
朱元璋向琉球派遣善于造船航海的
福建省三十六姓民众。1395年察度去世,世子
武宁县向明朝告丧,1404年(
永乐二年),
朱棣宣布世子武宁“袭
爵位”,为琉球受
中原地区册封之始。山南王后来也接受了明朝政府的册封。1406年,武宁被佐敷按司
尚巴志王推翻,巴志推举其父
尚思绍王为中山王,开创第一尚氏王朝。
王朝时代
第一尚氏王朝
尚思绍(1354-1421年)是
琉球王国第一尚氏王朝初代国王,1406-1421年在位,神号君志真物,本名为思绍,后被赐
尚姓,因“为人资质纯厚”被推为佐敷按司。在位时贤明,1407年自称世子
朝贡获永乐帝册封,发展对明贸易,重视从明输入文化,派官生入
国子监留学,1416年遣子尚巴志攻灭山北国,与
泰国通交,后让位尚巴志。1422年父死继位,1425年获明朝册封,1429年灭山南统一“三山”形成琉球国,1430年被明朝承认,赐姓“尚”,史称“第一尚氏王朝”,琉球国王依藩属关系需接受明朝册封。
琉球统一后局势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尚巴志王统治期间(1422-1439年)奠定
政治统治基础,海外贸易兴盛,与明朝及东南亚贸易频繁,1439年病逝。其后尚忠、尚思达、
尚金福王、
尚泰久王相继在位。1458年尚泰久镇压护佐丸阿麻和利之乱。1460年尚泰久病逝,其子
尚德王继位。尚德在位期间崇尚武功,向外征战,1469年琉球内乱,尚德病逝,年仅29岁,独子被群臣所杀,群臣拥立
尚圆王为王,第一尚氏王朝灭亡。
第二尚氏王朝
尚真王开创全盛版图
成化六年(1470年),来自伊是名岛的宫中御锁侧官(负责管理财务的宫廷官员)内间金丸获群臣推举为君,其更名为尚圆,并在成化七年(1471年)以“世子”之身份向明朝呈报“父丧”。成化八年(1472年),明朝使臣对尚圆予以册封,此即史称的“第二尚氏王朝”。
尚圆之子尚真统治的50年被认为是琉球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他确立了琉球的官员品秩、朝仪制度、神官制度、赋税制度、行政划分,扩建了
首里城,废除了殉葬习俗,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琉球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尚真在位期间,不断进行对外扩张。1500年,尚真王发兵出征八重山;1506年,又相继征服了
久米岛按司势力和
具志川市按司势力,在1522年镇压“
鬼虎”,征服
与那国岛。此后
琉球王国的统治势力扩张至
宫古岛、
八重山群岛,基本确定了琉球南部的版图,其势力从本岛扩张到离岛,基本完成了琉球的统一,建立起全盛之版图。
尚真在位期间,海外贸易持续昌盛。琉球与
朝鲜王朝的往来开始频繁,对
日本、东南亚则一如既往地充当中转者,转运东南亚的香料、象牙等物。伴随着贸易往来,琉球也开始了大量的文化输入,此期间,瓷器、乐器以及日后盛产的
泡盛等物品和技术不断传入,琉球国的海外贸易在
尚真在位前期一度十分繁荣,当时琉球的
商船来往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地,成为各国联系的枢纽,所以琉球人自称为万国之津梁。
16世纪开始衰败
16世纪开始,
葡萄牙的
货船逐渐垄断了东西方贸易,偏居海中的琉球岛国受到严重冲击。加之倭寇猖獗,琉球商人无力抵抗海上的匪盗,海上贸易因此而陷入困境,琉球开始显现出衰败的征兆。1598年,琉球赴明朝的进贡船因遇台风漂至
日本境内。刚刚掌握政权的
德川家康将船只送还琉球。
江户幕府和萨摩藩都要求
尚宁王派遣谢恩使前去致谢。尚宁拒绝了这一要求。1606年,
朱翊钧以册封尚宁为王。
1609年,在德川家康支持下,
萨摩藩以琉球未偿还出兵
朝鲜军费、未派遣谢恩使答谢德川家康、对岛津家疏于礼节等为由,派兵攻占琉球。先后攻占土噶喇群岛、
奄美大岛、琉球
本岛等,琉球军不敌,多地沦陷,今归仁城被焚。尚宁向萨摩军示弱准备投降,萨摩军因军需不足顺势停战并接收
首里城。
为防抵抗,萨摩令尚宏、
向里瑞做人质,软禁尚宁,琉球军队不敢反抗,战败成定局。此后
尚宁王等君臣被掳至
鹿儿岛市,尚宁又被带至
江户城,被迫签订《掟十五条》,同意割让
奄美群岛等苛刻条件,随后尚宁等人被释回琉球,任命
日本道人菊隐为摄政。自此,琉球虽与明朝保持封贡关系,却同时受萨摩藩暗中控制,进入“两属时期”,国势下滑。
同清朝续接宗藩关系
尚宁王之后,
尚丰王在位,此时明朝也是内忧外患,1636年,琉球王的称号一度被萨摩藩剥夺,改称
琉球王国司。尚丰死后4年,大明王朝也寿终正寝,琉球与明朝的封贡关系也即告终。
当琉球缴回明朝镀银
王印与册封诏书后,
顺治帝遣使册封
尚质王为琉球国王,重新接续了中琉宗藩关系,使
江户幕府再度调整琉球的定位,将琉球作为中日贸易的转贸站与补充管道,并撤回“琉球国司”称号,改称尚质为“中山王”,隐蔽日琉之间的主从关系,避免与清朝冲突。
1662年(
康熙元年),
康熙帝遣兵前往琉球国,册封尚质为王,尚质也成了第一个与清朝建立封贡关系的琉球国王。尚质在位期间,琉球进行改革。改革主要针对萨摩侵琉造成的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1668年,尚质去世。
琉球王国在他统治之下,度过了较为安稳的20年。
1848年(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七年、
日本弘化四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
尚泰继位。1854年(
咸丰四年),
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再度到达琉球,签订了《
琉美修好条约》,这是琉球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857年,琉球同意
法国在
那霸港建立传教区。1866年(
同治五年),
清代派遣册封使至琉球,册封尚泰为王。这也是清朝最后一次册封琉球国王。
日本吞并琉球
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元年),日本明治维新,
废藩置县,
琉球王国派遣尚健、
向有恒前往祝贺,要求归还奄美之地,遭日本拒绝。1872年(同治十一年、
日本明治五年)
牡丹社事件后,日本悍然宣布废除琉球国,改称琉球藩。1874年日本要求
尚泰入朝,尚泰称病;1875年日本强迫琉球停止向清朝
朝贡,当年12月尚泰遣妹夫
向德宏赴清朝请求交涉。
1876年,琉球紫巾官向德宏、陈情通事
林世功等人秘密至
中原地区,请求
清代出面干涉琉球问题。次年,清政府派出第一任驻日公使
何如璋。何如璋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日本并吞琉球提出抗议,并要求日本立即释放琉球国王尚泰。但日本表示拒绝。另一方面,
日本担心受到
俄罗斯与
清代两方面的夹击,派出
宍户玑担任驻清国公使,希望与清朝就琉球问题进行交涉。
1879年(光绪五年、日本明治十二年)3月30日,日本宣布废除琉球藩,置琉球为
冲绳县,
尚泰被迁往中城御殿居住,
琉球王国灭亡。
清政府的交涉
1879年6月12日,
美国前总统
尤里西斯·格兰特在
天津市会晤
中原地区政府代表
李鸿章,李鸿章要求他就琉球问题进行调停。
霍勒斯·格兰特慷慨答应。但格兰特在听取了日本方面的意见后,格兰特认为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了清国的海上
贸易利益,表示唯有和平谈判才是解决琉球问题的方法。
日本与
清代同时感觉到来自
俄罗斯的威胁,同时,俄罗斯侵占了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李鸿章等人主张联日抗俄。经过多次磋商之后,1880年4月4日,日本方面提出“分岛改约案”,不久被清廷接受。日本拒绝引渡琉球王
尚泰,但愿割宫古、八重山两岛给清廷,由清廷拥立
向德宏为琉球王。但
琉球王国官员再三诉愿表示二岛土地贫瘠,无法生存,万不可接受。眼看条约就要签订,
林世功在京师总理衙门前自杀表示抗议。林世功自杀后,清朝推翻了和议,拒绝在谈判条约上签字,
宍户玑愤而归国。
琉球问题被长期搁置。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清代战败。1895年、清政府与
日本签订了《
马关条约》,清政府向日本割地赔款。对于失去了台湾、
澎湖列岛和
辽东半岛的清政府来说,在琉球归属问题上更是丧失了发言权。
后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必须归还中国的大国共识下,琉球因为其与中国绵密的历史渊源,曾被考虑交给
中原地区。
美国研究报告中就提及“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
孙科在1942年7月7日要求归还
琉球群岛主权,外交部长
宋子文在1942年11月3日在重庆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中也强调要求归还琉球群岛主权”。
开罗会议期间,
蒋介石与
富兰克林·罗斯福同意“战后,
日本通过武力掠夺的
东北地区四省、台湾和澎湖群岛要归还中国,并且
辽东半岛及它的两个港口大连旅顺也包含在内”。随后,罗斯福还提及琉球群岛问题,“不止一次地问及中国是否要获得琉球”。蒋介石表示:“中国同意中美两国共同占领琉球,最终在国际组织之下两国共同托管。”战后中美共同托管琉球最终没能实现,
美国占领并单独管控琉球,作为其东亚战略与政略的基石,是战后东亚的基本事实。
1946年11月,美国向
联合国提出将琉球同
小笠原群岛等置于美国的战略托管之下。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于1947年4月2日通过美国提案,发布《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决定》,将北纬29度以南的
琉球群岛和原本属于
中原地区领土的
钓鱼岛正式交与美国托管。1972年,美国擅自公开宣布将琉球群岛的“行政管辖权”移交给
日本(包括钓鱼岛在内)。随后,日本完全控制了琉球群岛。
位置境域
疆域
琉球王国位于日本九州岛和中国
台湾岛之间,由大小三十六个岛屿组成,俗称琉球群岛。其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自西南向东北呈向外突出的弧状布列,南北长亘千余里,从南到北由
先岛诸岛、冲绳群岛、
奄美群岛等几组群岛共计数百座大小岛屿构成。琉球西邻
东海、中国台湾岛和
亚洲大陆,北连
日本列岛和
朝鲜半岛,南接
巴士海峡通向东南亚,东临
太平洋。经纬度范围介于北纬24°2′44.9″至29°58′0.7″,东经122°56′1.4″至131°19′56.1″之间,陆地面积约为3000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
明清时期,
冲绳县以首里王宫为政治中心,本岛划分为三府五州三十五郡,琉球将郡称之为间切。三府分别为中头中山府(十一间切)、岛尻南山府(十五间切)、国头北山府(九间切),间切所辖行政区划称之为村头。五州为首里、三平等、那霸、泊、久米,以上五州虽处于中山府之内,但并不设置间切,除这五个地区外,其他地区均设置间切,所属皆称村头,土名毋喇。
人口
人口数量
族群
琉球国的人口构成具有混合性。据加藤三吾所著的《琉球研究》一书所述:“琉球人种包括:(一)具有马来人种特征,如眼睛呈马来眼型、方形脸、宽鼻且无须,此类人群是从
菲律宾、台湾地区北上而来。(二)具有
蒙古人种特征,如眼睛呈蒙古眼型、窄脸、高挺鼻梁,此类人群是从九州南下而来。(三)
久米村的一部分部落,是闽族三十六姓的后裔。(四)原始住民属于倭奴系。”琉球革命同志会称:“如今琉球的六十万人口中,闽族三十六姓占六分之三,北方系统占六分之一,南方系统占六分之一,杂系占六分之一。”在琉球民族当中,存在
中原地区人的血统,但需注意的是,三十六姓中有许多是赐姓。
地理分布
琉球在地理分布上由北向南分别是吐噶喇列岛、
奄美群岛、
琉球群岛(包括
庆良间诸岛)、
大东诸岛和
先岛诸岛(包括宫古列岛和
八重山群岛)。
政治
官制
从1477年到1526年在位的五十年间,
尚真整顿和强化了以王为顶点的位阶制度和行政机构,同时将诸按司由地方迁至首里城,确立了地方统治制度和神女组织,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中央则设立以三司官为首的核心行政机构彻底取代以明人后裔为核心的王相制度。尚真王仿照
中原地区制度对琉球进行改革,创立官制,以国王为顶点的
等级制度基本形成,确立了
中央集权制度。
琉球尚真王统治时期,最高统治者为国王。国王身边是王妃、王亲等一众王族,他们地位崇高但大多不参与政事。国王以下掌管
刑罚的法司官、察度官和掌管
钱谷的
那霸港官以及司访问的耳目官皆为“土官”,仅能由琉球人担任。形成了以琉球人为核心的琉球行政体系。
琉球的官职制度,官级品位大致仿照
中原地区,分为正、从共九个等级。重要的官员和重要的职位,也有增设官职协助办理事务。
以上数据来自:
中央行政机构
萨摩藩入侵之后的近世初期,
琉球王国基本上沿袭了古琉球的官职体系。但是处在岛津氏的严密控制之下,以及为了适应中日两属新局面,琉球王国对官员阶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组。琉球王国对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便是作为王府政策审议、决定机关的评定所的出现。在此之下设有负责执行的行政机构,分管诸如文教、外交、司法、民生、财务、农林工商等各项具体事务。
评定所
评定所由摄政、三司官及各中央机关的正副长官组成,作为琉球王国管理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摄政与三司官在此讨论、审议王国的各项政策,其事务从内政、外交等国家事务到各士族家族家主的继承。中央机关的正副长官共十五人,组成一个被称之为“表十五人”的机构,又称之为重人众,奉行众,其职能是商议并决定重要政务以及为三司官提供咨询服务。在
琉球王国的政治体制中,国王、摄政、三司官是上御座,“表十五人”则属于下御座,两者互相咬合,彼此协调,发挥政治中心的作用。
评定所位于首里王府,是评议并决定内政、外交等国策的最高机关。萨摩藩入侵之后,琉球王国为了适应新局面,在吸收幕藩制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对本国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评定所正是在这一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物奉行
物奉行包括所带方物奉行所、给地方物奉行所、用意方物奉行所三个机构,各有一名长官物奉行及一名次官吟味役。三司官虽分别掌管这三个机构,但具体行政事务依然由物奉行和吟味役负责。所带方物奉行所除两名正、副长官外,另配有二十四名僚属协助办公,其中日帐主取一名、笔者六名、相附笔者八名、假笔者四名、足笔者五名。所带方主要管辖各间切和
离岛的贡租、国库出纳以及监督地方间切及离岛行政。给地方物奉行所配有中取一名、笔者三名、相附笔者三名、假笔者两名共9人。负责管理各地头的领地,以及与中国、萨摩往来的相关支出等。用意方物奉行所配有六名僚属,包括中取一名、笔者两名、假笔者两名、足笔者一名。负责管理山、林、河、川等国有资源以及对琉球经济十分重要的砂糖业。
申口方
锁侧、双纸库理、泊地头、平等侧四个机构被统称为申口方。
锁侧设有长官锁侧一人,又称司宾耳目官或右耳目官,日帐主取两名,主要负责外交事务,包括对中国和萨摩船只的检查、接待外国船只、国内教育考试等。在物奉行未成立之前,锁侧一职地位最高,担任这一官职的人大多成为接下来的三司官。如曾在嘉靖三十三年,
尚清王世代出任御锁侧一职,后叙紫冠的
翁寿祥(翁氏国头亲方盛顺)在
尚元世代升任三司官。其下属机构包括御系图座、
那霸市方、唐荣方和国学等。
双纸库理设长官双纸库理及次官吟味役各一员,主要负责掌管琉球王室的各项事物和各种官员奖赏等,不参与地方
行政管理,下辖下库理、御书院、纳殿奉行、小细工奉行、见摺奉行等。
泊地头设长官泊地头及次官吟味役各一名,以及八名属僚,包括中取一名、笔者三名、相附笔者三名、寄笔者三名。下辖大与奉行、泊奉行、改奉行、
寺社奉行、谱请奉行、瓦奉行等机构,主要负责官员户籍管理、寺社神庙、风纪风俗、土木建设以及工艺制作等相关工作,同时还负责监督泊村行政。
平等侧由长官平等侧及次官吟味役各一名,大屋子主取一名、大屋子六名、大屋子见习八名、笔者三名、假笔者九名共二十七名属僚组成。主要负责诉讼、刑狱以及首里地区的土地山林和行政。
地方行政机构
尚真改革前各间切设按司一员,筑城以守,治理辖区。尚真王时期令诸按司定居首里,遥领其地,派遣按司掟治理各间切。及至尚宁王世代,裁撤各间切按司掟,设置地头代一职。
首里城
首里,乃中山王府所在,不称间切,共有二十一个村头:崎山、金城、内金城、新桥、赤平、仪保、西仪保、末吉、山川、新川、殿川、寒川、大中、岛崛、汀白次、赤田、姑场川、桃原、当藏、真和地、立岸。
王城以外的其他地区由真和志之平、南风之平、西之平三平等组成,
尚真将各地方按司集聚首里后,赐予各按司的便是三平等的土地及房屋。三平等的司法、行政直接由三司官指挥监督,处于平等侧的管辖之下。平等侧长官的汉音官职名为司刑耳目官,最早出现类似职能的官职是在
尚真时期。平等侧虽然类似于现今的司法部,但也执行对首里人民的各项命令。各平等由几个村庄组成,每个平等都有自己的平等学校,每个乡村都有乡村学校,士族均在此接受教育、训导。先在乡村学校学习,继而到各平等学校学习,最后通过考试进入国学。
琉球王国士族的户籍均在町方。居住于首里的士族,称为首里士族,既有下级士族,也有因
尚真时期按司聚居首里政策而长居于此形成的名门望族。首里士族多为琉球王室子弟降格而来,或以往的强有力按司发展而来,因此地位超然于
那霸市士族、泊村士族、久米士族之上。如王子和按司家的御殿、亲方家的殿内、三司官和各奉行、进贡正使和庆贺正使等王府要职都由首里士族担任。
那霸、泊村
那霸、泊村与首里一样,并未设置间切,下辖区划为村。那霸位于首里西南方向,有
琉球王国最大的港口
那霸港。
那霸处于御锁侧的指挥、监督之下,由那霸里主、御物城在亲见世管辖。下辖四个村方:东村、西村、泉崎、若狭町。亲见世由原亲见世和那霸里主所两机构合并而来,原那霸里主所的长官那霸里主和御物城也就成为了亲见世之行政长官。那霸里主有大笔者一人、胁笔者三人,共四名属僚。
泊村在
泊头市取的指挥下,设有学校所中取、泊笔者、学校所笔者、町佐事等职务,也有系正。刑事由平等侧掌管,民事由大与座掌管。
久米村
明初,久米村并未设有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及行政官员,久米村人主要负责与中国的朝贡贸易往来,其服饰也皆为明朝衣冠,包
网巾、戴方巾、纱帽,到清尚质王三年(1650)才改从
琉球王国俗。
久米村设置有总理唐荣司、大夫、
长史、都通事、副通事、通事等职,均由久米村户籍的人担任。总理唐荣司又称久米村总役,由紫金大夫中的一员担任,为
从二品官职,升任为三司官便属于
正二品,无任职期限。总理唐荣司,顾名思义负责管理久米村一切事务,除此外还负责琉球的
朝贡、请封、迎封、谢恩、贸易等对华事务。
久米村人在中琉封贡关系的维持与良好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他们在琉球王国内享有一定的优待,这在久米村人的仕途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久米村人自幼学习中国文字与
儒家典籍,至十二、三岁时便可以成为“若
秀才”,并且开始领有俸禄;到十五、六岁时,“若秀才”中的优秀者可以被选为“秀才”;“秀才”中较为能干者继而升为“副通事”,仕途顺利者可依此升迁为都通事、
长史、中议大夫、正议大夫,直至紫金大夫。
离岛
宫古、八重山两岛早在三山时代察度王时期便遣使入贡琉球,及至第二尚氏
尚真时期派遣大将征伐宫古、八重山,大胜而还,将其纳入统治范围之内,开始设置地方官吏进行治理。
宫古岛分为平良、砂川、下地三间切,八重山包括宫良、
石垣市、大浜三间切。
两岛处于御物奉行管辖之下,地方官员分为中央派遣官员和当地选拔官员两种。其地方行政长官是由中央派遣的“在番”一人、“在番笔者”二人,负责监视、指导宫古、八重山的行政,任期两年。
奄美群岛在
尚清王时期被纳入统治范围内。主要官职有代官、检事、附役人、与人、横目等,其中代官、检事、附役人由萨摩藩派遣,原因在于奄美诸岛离
鹿儿岛县较近,派遣官吏有利于加强对琉球的监视。地方具体事务由本地官员与人、横目等负责。
入仕制度
琉球的入仕制度,主要是世袭制。国王由国王的长子继承爵位,要到
中原地区的
国子监读书,等到他的父亲去世,才回去接受册封。
在琉球国中能够入朝为官的,只有首里、泊、那霸、久米这四个村的人,其余的都是村里的普通百姓。那些略微认识本国文字的成为酋长,叫做甘掟(土名山巴归),负责接收文书政令,调遣村民去承担徭役。其次是保长,叫做作事者(土名山劈姑),都承担基层的差役,戴着青色、绿色的帽子,一辈子都是这样,不会得到升迁。
入仕制度以世袭制为主,但对于功勋卓著者也实行论功升赏,此为入仕的又一途径。
俸禄制度
琉球的职官实行非常严格的俸禄制度。俸禄的米分为三个等级:
对于采地的占有分为两种类型。最初赏赐的,世代享受俸禄,由长子继承。那些自己凭功绩获得
爵位所授予的采地,官员离职就会被收回。
律法
律法是琉球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
琉球王国规模小并且民风很淳朴,所以他们的律法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很多时候是用传统习惯来代替法律。在嘉靖年间,对偷东西的人施加
劓刑。到了万历年间,盗窃的人会被开腹、劓判。万历三十四年,对于犯罪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轻的就流放到太平山,严重的就会被处死。执法非常严格,犯罪严重的人会自刎、上吊,有丈夫的妇女犯了奸淫罪,男女都得死。国内没有专门处理诉讼的地方,犯罪应当被处死的人会自己自杀,严重的会被剖腹,轻一点的就被流放到各种山或者被关在密室里。
乾隆二十一年的时候,有死刑像
凌迟、斩首、枪刺,轻的刑罚有流放、在太阳下暴晒、夹刑、枷刑、笞刑。
李鼎元说刑罚有三章,杀人的人死,伤人以及重罪的人流放,轻罪的人在中午太阳下罚晒,国内好几年都没有被斩首的犯人,有犯了斩首罪的,大多自己拿刀剖腹而死。总之,那个时候的琉球民风淳朴,刑事犯罪大多依照惯例来处理,有罪的人常常自己结束生命来代替法律的惩罚。
经济
明清时期的琉球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地发展,农业、
手工业引进了新的生产技术,土地赋役制度逐步形成与完善,集市贸易日趋繁荣。
海外贸易
琉球群岛是中国、
朝鲜、
日本、东南亚之间航路的中心,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进入15世纪,随着东亚与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东亚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网络的形成,琉球地理位置的优势更是得到发挥,成为中、日、朝三国及南洋各国之间贸易的重要枢纽。
明朝优待政策
明朝对琉球的
朝贡贸易有许多优待政策,这是琉球海外贸易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明朝对琉球的
国际贸易品一律免税,琉球对
中原地区贸易的利润,有所谓“唐十倍”的说法。由于琉球造船业极不发达,明朝还不时赏赐海舟,下赐航海人才给琉球,对于琉球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非常支持。
明初的琉球,国小而贫,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琉球借助明朝的优待,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海外贸易,“贸迁有无,以供国用。”
琉球从与中国建立封贡关系后,特别是在
郑和下西洋活动停止后,逐渐活跃于东亚海域,逐步建立起包括中国、
日本、
朝鲜、东南亚地区在内的广阔的东亚海上贸易网络。从15世纪前期至16世纪后期,琉球进入了其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
另据朝鲜
申叔舟《
海东诸国纪》的记载,此时的琉球“以海舶行商为业,西通南蛮、
中原地区,东通日本、我国”。中国的瓷器、丝绸,日本的
切削刀具、扇子,朝鲜的人参、虎皮,东南亚的苏木、胡椒,都充斥于琉球市场,那霸成为当时重要的
转口贸易中心。
衰落原因
在明朝厉行
海禁期间,中国国内虽然多有私人走私贸易存在,双屿、唔屿、沥港等走私口岸也曾繁盛,但总的来说,这些私人贸易还不足以动摇琉球对中国的
朝贡贸易的主体地位。同时,由于大批合法的中国私商参与到中国沿海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中,琉球前往东南亚的
商船由于大量中国私商的竞争而逐渐变得无利可图。
明朝从建立初期开始就受到倭寇的侵扰,倭寇之患到嘉靖年间更是严重,对琉球海外贸易的发展也造成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从16世纪初开始,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等西方势力相继进入今东南亚海域,
马六甲市、澳门、
马尼拉等港口迅速发展,逐步取代了琉球那霸港的中转地位。
闽人三十六姓中的航海造船人才在遂行使命时,有的在航海途中随船沉没遇难,有的因为环境艰苦或自身疾病等情况,“或老而返国,或留而无嗣”,到16世纪,“闽人三十六姓”后裔中出现了严重的人才凋零,大都是“族不甚蕃”,甚至“人湮裔尽”。
琉球的整个对外贸易都是以王室的名义进行的,极少有私人进行海外贸易。贸易所获得的利益也基本为琉球王室所垄断,并没有投放到再生产中去。正是由于缺乏一套成熟的海外贸易机制,琉球虽然从繁荣的海外贸易中获得了不少的财富,但是这些财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以至于经常要向
日本借贷资金,日本
萨摩藩也更能够对琉球海外贸易施加影响。
农业
琉球作为农业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因官员俸禄来自采地农业收入,统治者关心
农事,亲问播耘与收获,根据当地环境多种甘薯并提前成熟期以防风害。农耕工具仿中国但较小,高田靠雨泽,下田引泉灌溉,江湖通潮处因卤不可溉,无桔槔
戽斗等具。中国与琉球密切往来,明
洪武年间闽人三十六姓移居影响大,新农作物品种从
福建省传入,如波菱等,但味道稍逊。
琉球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如
雍正四年王尚敬命人凿沟引泉,雍正十三年命人至多处教民培植山林之法。
先进的福建生产技术在琉球传播开来,对琉球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琉球原本是一个自然资源特别贫乏的国家,“林木稀疏不茂密,土地沙砾不肥沃,因此虽然
五谷能生长,但看不到繁茂丰硕的样子。”自从明清时期福建的生产技术传入琉球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琉球落后的社会状况。琉球人引进了粮食和蔬菜的品种,学会了栽培技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还有和农业生产关系非常大的天文历法。
琉球的物产可分为粮食类、蔬果类和花木类,其中粮食类的主要有六种米、三种麦、绿豆、赤豆、
黑豆粉、白豆大豆和
番薯;蔬有白菜、
芥菜、
青萝卜和菠菜等;果有藕、蔗、西瓜、青瓜
日本海棠等;花有梅、桃、杏、桂和木兰等;木有松、柏、桧、杉和榕等,还有悭木、
菲岛福木、
铁树和
沉阴木油树;竹有
苦竹、猫竹和虎斑竹等。异产有古巴梯斯、右纳、地分
木荷月桔等。
手工业
琉球的手工业生产有许多方面,主要有酿酒业、纺织业、制糖、
造纸、
金属制造和手工艺品制造等。
在清
乾隆时期,琉球国内可酿造出味道浓烈的
白酒,
太平山顶产出红酒,八重山则产出密林酒。此外,还存在专门酿制贡酒的酒坊。此时,酒已作为商品在琉球国内的不同地区展开交易,酒的制造不再是单一品种,而是朝着众多品种发展,其工艺的进步十分显著。
陈侃出使琉球之初,当地纺织工艺落后,仅有
苎麻纺织品。
康熙,机织出现,成为琉球
纺织业的重大进步。此后,琉球人前往
福州市学习织缎技术并回国传授推广。1756年
周煌等人出使琉球时,纺织产品丰富多样,包括用
中原地区丝织成的土绸、出自
久米岛的茧绸、本地棉花织成的棉布、丝经麻纬的丝布(也称罗布)、芭蕉皮内丝编织的蕉布、麻加工织成的麻布,这些产品花纹相间、色彩斑斓,还有五色染成者。伴随纺织
手工业的发展,印染业也逐步兴起,形成琉球独特的印染方法,其制作工艺特别,使得东洋花布在
福建省备受重视。
琉球王国所生产的纸张种类繁多且品质上乘。其中的优质纸张类似于
宣德纸、镜面笺。其纸张有的以茧为原料,纹理清晰、坚硬洁白的为上乘之选;黄色且质地疏松的被称为事宜纸,与
高丽茧纸相同。质地厚实染成紫色可用于制作衣服的叫做内用纸,
印花精美如锦缎般可爱。此外,琉球的纸还有多种,以谷树皮为原材料,其中棉纸、清纸、护寿纸尤其出色。护寿纸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寸不同,所用材料也有所差异。另外还有花纸,俗称为
围屏纸,出自土噶喇,带有绿色纹路相间。
1623年和1663年,琉球先后派人到
福建省学习甘蔗制糖,学习熬制
白糖、冰糖等技术。1756年,
琉球王国的制糖业发展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除了民间私人经营的制糖业之外,琉球规模最大、最主要的制糖业是由官方经营的。
康熙,琉球人宿蓝田前往福建学习制陶之法,这极大地推动了琉球陶瓷制造业的发展。然而,在
爱新觉罗·颙琰五年(1800年),
李鼎元出使琉球时,尽管对琉球陶瓷制造业的进步给予了肯定,但依旧觉得琉球人在陶瓷制造方面不擅长。他认为那些烧制的器具极为粗糙劣质,茶吏所携带的茶瓯,颜色泛黄且带有裂纹,上面描绘着浅绿的花草。那些稍显粗糙的,没有花纹,茶瓯的盖子为木质且涂着朱漆,以空心的盘托承着,样式仿若豆子。
琉球王国的手工艺品丰富多样,帽子类有
乌纱帽、片帽、笠;头饰有短髻簪、长簪;服装
手工业品主要包含衣服、带子、袜子、靸等。生活
大宗商品方面,有盘、碗具,像古代俎豆盘器,有方有圆且有高约五六寸的脚。榼有朱红或黑色,渗金间彩,制作精致,百姓家的食榼有方有圆,做成三四层,以挖空的木头制成。还有水
窑炉,下面两层有三四个黑漆盒,内藏茶具。扇子有日扇、月扇等蕉扇以及
团扇。琉球生活照明主要用
蜡烛,其已掌握制烛方法。此外,兵器制作有
弓箭,还有渔具、炊具、乐器等的制作。
货币金融
琉球只用
日本铸薄小无字
铜钱,类似宋末鹅眼钱,曾用海贝现已不用。
永乐宣德年间琉球已用
中原地区赏赐铜钱,后因王府失火库存烧毁,
天顺时又请赐。
徐葆光出使时,琉球市场用钱不用银,钱无轮廓,有少量旧钱带
洪武字,现用钱如细铁丝圈,常用宽永通宝钱。
夏子阳称琉球黑铜钱轻小,
李鼎元提到琉球为防铜钱外流在册封使团居留时发新制钱,使团回国即销毁,
齐鲲称国内通行鸠目钱,因铜少多用
宽永钱。由此可知琉球通用货币中日本宽永钱占比大,货币从海贝到金属制钱的变化反映其商品经济发展,中国钱、日本钱通用表明琉球与中日贸易关系紧密。
军事
尚真时代,琉球王府的统治开始走向中央集权化。尚真王将各地按司安置在
首里城居住,使得他们远离各自的领地,弱化其在地方的统治基础,便于中央控制。此外,尚真又厉行曾经推行的销兵政策,没收各地居民之
弓箭、
切削刀具等武器,将之收归国有,以作护国之用。但这一政策也使琉球尚武之风退化,国家战斗力下降,及至
日本萨摩入侵时难以应战,至于惨败。
在古代琉球,有一个隶属于首里王政府的数千人的
军事组织。这支军队在《Omorosaushi》中被唱为“久美保里军”,不仅负责保卫首里和那霸,还负责征服
琉球王国的奄美和先岛地区。1522年和1554年的军事制度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将有一个名为“Hiki”的军事组织分为三个单位,分别保卫首里和那霸。
1554年,琉球在
那霸港的南岸和北岸分别建造了屋良座森城和三重城这两座炮台,凭借天险拱卫着那霸港,避免该港遭受倭寇的入侵。
对外关系
1372年(
洪武五年),
朱元璋派行人
杨载出使琉球中山国,赐明朝《大统历》,并招其入贡。察度为巩固在琉球的地位,欣然从之,并遣其弟泰期随杨载来
中原地区向明朝称臣纳贡,这是琉球中山王向中国
朝贡之始,也是
琉球群岛上的政权与中国王朝建立正式关系之始。其后的1383年(洪武十六年),山南王、山北王亦相继进贡,琉球列岛上的三个国家都成为了明王朝的藩属。在中国历史上,正式而明确记载琉球群岛上的
琉球王国事项,亦从此开始。
1392年(
洪武二十五年),
朱元璋向琉球派遣善于造船航海的
福建省三十六姓民众。1395年察度去世,世子武宁向明朝告丧,1404年(
永乐二年),
朱棣宣布世子武宁“袭
爵位”,为琉球受中国册封之始。山南王后来也接受了明朝政府的册封。
琉球入明朝贡,进行贸易的主要货物有
手工业品类、医药类、木材类和珍奇类,而琉球从中国带走的货物主要有三大类:陶瓷、
漆器、丝绸。
15世纪初叶以前,琉球与日本幕府及萨摩藩联系不多,明宣德后交往渐增。1414年,
日本将军致书琉球国王,1432年后,双方联系加强,1439年琉球开始贡于日本,1441年日本将军将琉球赐给萨摩藩侯岛津氏,1461年前后萨摩藩派人祝贺琉球新国王继位,琉球国王回书致谢,还于1466年晋见足利将军,但其后琉球对日贡使派遣中断。1415年和1439年日本将军把琉球的官方贸易品称作“贡品”,
幕府设“琉球奉行”管理对琉贸易,后因日本之乱,商人取代官方从事对琉贸易,萨摩藩握有贸易特权。此期间琉日关系虽增强,但仍以平等身份交往。
琉球与萨摩
岛津氏的官方往来始于1527-1555年,当时关系对等,直至1609年萨摩藩入侵。
尚元时期,双方总体关系良好,后因出现两次危机,此为日后出兵借口。日琉关系不稳,与中琉封贡关系对比鲜明。1604年
岛津家久计划讨伐琉球并请琉球作通商中介,1607年
泉州市客商许丽寰到萨摩贸易,
日本感觉对明贸易形势好转。萨摩岛津氏出兵琉球主要为获长期经济利益,1606年
江户幕府举措影响岛津外贸收入,岛津欲控制琉球作对明贸易中介,虽致书商讨被拒且入侵计划因明朝册封使搁置,但1607年
岛津义久受
德川家康之命督责
朝贡遭拒,两年后萨摩做好准备入侵琉球。
1609年3月,萨摩藩进兵琉球的
奄美大岛,琉球军迅速溃败,
首里城沦陷,
尚宁王被掳往日本。1610年,尚宁回国后仍对明朝朝贡。萨摩侵琉后,控制和盘剥琉球,将部分岛屿据为己有。明朝拒绝琉球进贡请求,此后,琉球进入“两属时期”,明清更迭后成为清藩属国,萨摩通过多种手段剥削。
清代海禁政策影响双方贸易,解禁后萨摩再获利。期间,琉球向
日本派遣使节,萨摩控制琉球贸易。直到1853年佩里舰队到琉球,1854年佩里与琉球签订条约开放那霸港口,琉球一度拥有较高国际外交地位。
1389年(
洪武二十二年),琉球派遣使臣送还被掳的
高丽人回高丽,同时献
硫三百斤,苏木六百斤,胡椒三百斤,盔甲二十部给高丽,是为琉球与高丽的首次正式交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琉球与朝鲜的贸易非常频繁,仅次于琉球与
中原地区和日本的贸易。然而,琉球和朝鲜之间的这种贸易关系逐步被介于其间的
日本商人和海盗所阻断。
关于琉球与东南亚开始贸易的年代,由于史料缺乏难以
推定,但从琉球在1390年后开始向中国进贡的物品中,有出产于东南亚地区的胡椒、苏木等来看,琉球与东南亚的贸易关系当不晚于
洪武晚期。到
郑和下西洋活动停止后,琉球更是积极参与进了郑和建立起来的东南亚贸易网络。仅1430年至1442年期间,琉球至少派遣了31个贸易使团到达过现在的
泰国和
印度尼西亚的
苏门答腊岛、爪哇。
在近代,1854年,美琉球与
美国和
法国有过官方接触,并签署《
琉美修好条约》等条约。
文化
语言文字
琉球王国的语言也呈现出混杂状态,包含了
中原地区语、
日语,在某些地方还混杂着倭奴语和
马来语。
文学
汉诗,是明清中琉五百年友好交往过程中不能忽视重要成果。从现存的资料来看,琉球汉诗的创作至
清代顺治开始形成规模,清朝光绪年间方告式微。从明清时期开始,在
中华文化影响下,琉球出现了一批擅长写汉诗的诗人。如东国兴、蔡文溥、蔡大鼎、
程顺则、周新命等均留有诗文集传世,其作品是纪历纪游、描景咏物、感思抒怀、唱和酬答的重要载体。
史学
琉球自建国以来,一直没有关于本国历史的文字记载,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由琉球国王之从弟尚象贤主持编纂的琉球第一部国史《
中山世鉴》成书,琉球王府遂开始陆续着手组织史书
编修的工作。
治史方面成就突出的郑秉哲出身于“闽人三十六姓”的郑氏一族,他是
久米村士族子弟,自幼受
中华文化熏陶。
康熙五十九年作为勤学赴
福州市读书习礼,三年后学成回国,
雍正元年再度赴华留学,积累深厚
文言文功底。回国后,他先
编修《汉文旧记》,记载
琉球王国多方面内容,次年参与
蔡温主持的《
中山世谱》纂修。
乾隆八年,郑秉哲奉命编修《
球阳》,于1745年初步编成,后由历代通晓汉文的赴华留学生补充完成。《球阳》内容丰富,完整记载了琉球国初至1876年亡国的历史,与《
中山世鉴》《中山世谱》并称为琉球三大官修编年史,是研究琉球历史的重要史料。
教育
早期的琉球,其教育制度相对简单,负责教授书本知识与武艺的老师均为
日本人。不过,大臣子弟以及普通百姓中的优秀者被要求学习
中原地区书籍,以便日后能够担任
长史、通事等职务。
在早期,琉球的乡村教育围绕寺庙展开,国人求学往往以僧人为师,僧舍便是乡村的
私塾。
康熙帝十三年(1674年)琉球建立
孔子庙时,还未设立学校。直至
康熙五十七年冬季,琉球的第一所学校
明伦堂才得以建成,此后不断发展。到
同治五年(1866年)
赵新出使琉球时,已发展出六所正规学校。
学校设置了讲解师、训诂师、副训诂师、著作文章师、著作文章副师、汉字主取官、汉字右笔官、汉字相附官、汉字加势官、通书主取官、通书相附官、通书加势官等职位。
学校所采用的教材主要为《
四书》《小学》。学生分为两类,一类可直接选送入学,例如首里的官绅子弟年满十六岁即可入学;另一类则需通过考试,比如外府的平民子弟要由法司选拔出优秀者方可入学。那些好学且诗文出色的学生能晋升为学长,而后依序步入仕途。随着琉球教育的进步,除了官办学校,私人办学也日益兴旺。
琉球王国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还表现在政府长期选派学业出众者前往中国留学。这些留学生学习众多领域的知识,涵盖文化艺术、科技生产知识,像是天文地理、生产技术,包括制茶、制瓷、
制糖、
漆器制作、烟花制作、纺织、冶金、农作物栽培、制墨、制印泥等,还学习医学治病、音乐戏曲等。在明清时期,琉球社会能够迅速发展,与琉球国政府大量选派学生赴华留学以及国内教育机制的完善,从而培养出众多人才和国家栋梁是密切相关的。
医疗
使录中对琉球的医药卫生状况记载较少。陈侃曾经记述琉球人体格健壮,有力量,能忍耐饥渴劳苦,在炎热时拉船的时候,即使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也未曾说生病。不只是地位低贱的人这样,即使是酋长这样尊贵的人,也习惯勤劳活动,遇到大风暴雨,即使在夜里也一定会起来一起徒步站在露天下的港边,来防止船只飘荡,然而寒湿也不能让他们生病。国内没有医药,民众也不早亡,有的人到壮年或者老年才开始出痘疹。土地虽然低洼潮湿却看不到疲弱残疾的人。陈侃认为在医疗状况如此糟糕的情况下,琉球人的身体却如此健壮,原因是琉球人饮食清淡,欲望少,元气稳固而且肌肤紧实。
康熙,张学礼出使琉球时,随从吴燕时,从事中医行业,通过切脉能知道生死,琉球国内求治的人没有不立刻痊愈的,也有几个人接受了他的传授,这开创了在琉球传播中国医学的先例。根据《
球阳》记载,此后琉球多次派人到
福建省学习医术。即便是现存的
清代琉球档案中,也能看到自从中国医学在琉球传播后,福建的药材也大量输入琉球。琉球医药卫生发展迅速。由于册封使带着医生出使,遇到伤病医治不曾请琉球医生诊治,所以在琉球没有接触也不了解琉球的医药卫生状况,因此在他们的使录中对这方面的内容记述就比较少。
琉球古代的医学也有成果,如琉球医家
吴继志曾采集并栽种了
琉球群岛所属的土(吐)噶喇岛、掖久岛等岛屿上的160种药用植物,并编成《
质问本草》一书。
语言文字
琉球有自己的文字,琉球的字母有四十七个,叫做伊鲁花,从
舜天当王的时候开始制定。得到
中原地区的书,大多用钩、挑在旁边做标记,逐句倒着读,实字在上面,虚字在下面倒着逆读。语言也是这样。他们本国的文字中,也会掺杂使用一、两个中国字,上下都是本国字。
陈侃、
萧崇业、
夏子阳、
徐葆光等人的记录中还都记载了琉球的语言,进行了分类,一共分为天文、地理、时令、花木、鸟兽、宫室、器用、人物、人事、衣服、饮食、身体、珍宝、数目、通用十五个门类。这让中国人民对琉球的语言文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宗教
神灵教
琉球鬼神崇拜源于人们对灵魂不死的信仰。特别对于那些造福过人类或者对后人有深刻影响的人物,通常被认为死后仍然可以给人们带来庇佑。鬼神的形象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而且历代传承下去。琉球最古老的传说中有两大神,女神就是其中之一,传说中女神为天孙氏之长女,名曰君君,有六臂。女神即所谓辨才女神,原号“辨戈”,后来改称“辨才
织女”。传说此神具有“易水为盐,化米为沙,抵御外患””的能力。
王权。
康熙的使录记载,该国祭祀叫辨戈的六臂女神,灵异神奇,以不二夫的妇人作神的替身即女君,国王等皆叩头致敬。“不二夫”的女子被当作神的代言人,国人对女君的崇拜同对辨才女神一样。在国家统治者和民众心中,女神、女君是保护神,地位和权威至高无上。女君行动时会有三五百人跟随,各自戴着草圈拿着树枝,有骑马的,有步行的,进入王宫游戏,一唱百和,声音悲哀凄惨,来去时间不定。
在琉球国内敬重神灵,神灵中有女性王者,属于国王宗亲姐妹之类;世代由神灵选定来接替。选定的时候,神灵附身说话,将其送入女王宫,随后就突然变得灵异,即使是已经婚配的,也不再有夫妻之实。每当国家要播种时,前一天国王会到女王宫拜灶,女王用酒款待国王;其他人则不能相见。等到
五谷成熟时,女王必须渡海到孔达佳山采摘几穗成熟的谷物咀嚼,各个山头才敢收获。如果女王还没品尝就先收获来吃,马上就会死亡。所以偷采的奸邪之事不用禁止就自然消失了。
女神对
琉球王国的政治影响很大。女神的信仰已经融入到政治斗争当中。凡是有不法之举,神灵就会在夜里告知,不法之人就会被擒获。女神成为国家安全的保护神,有来侵犯的,女神可以禁锢敌船,将水变成盐,将米变成沙,诛杀敌人。更重要的是,国家开镰收割必须得到女神的许可。因此,女神成为了琉球国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辨别狱讼的神灵,名叫祝祝,是天孙氏的第二个女儿。琉球国中,凡是树木茂密,有短墙环绕四周,有小门阻挡在内的,都叫做岳,就像中国的土地神,每个村子都有。
佛教
琉球王国的佛教极为盛行,其佛教主要有
临济宗和真言教两类。临济宗除了进行禅门礼诵,多数还学习作诗。真言教则为他人祈祷、画符咒。在正月、五月、九月,祈福活动尤其多,并且都需要戒荤酒。在首里的各座寺庙,皆属于临济宗;在那霸,只有东禅寺、清泰寺以及广严寺这三处是
禅宗思想,其余的皆为真言教。
临济宗归属于禅宗。在中国,禅宗划分为南北两宗,南派又可分为南岳、青原两派。南派这一体系发展出了临济和沩仰两家。因而
徐葆光提到的琉球的临济宗,正是禅宗的这一分支。真言教即为
密宗,亦称密教,他们认为密教是释迦牟尼对自己亲属所说的秘密真言,所以也被称为
真言宗。
琉球佛学的繁荣昌盛与
中原地区的交流往来密切相关。依据琉球的《
历代宝案》记录,中国的众多佛教经籍早在明代就已传入琉球。琉球佛学盛行的重要体现是佛寺数量众多,除了王宫府衙,佛寺是琉球最为重要的建筑。在琉球国王宫的右侧有一座寺庙称作圆觉寺,其规模宏大宽敞,里面收藏有明朝初年赐予的《四书》《五经》《韵府》《
资治通鉴》《唐贤三体诗》等典籍。同时也
存有像《华严》《法华》《愣严》之类的
佛教经典。
临海寺是国王祈祷报告的场所,护国寺是国王祈祷的地方。广严寺、西福寺、东禅寺、清泰寺、善兴寺均位于那霸。圣现寺、神德寺在泊村。
圆觉寺在王宫北边的久庆门外,是国王本宗的香火所在。万寿寺、八景寺、天界寺、兴禅寺、广德寺、建善寺都在首里。
天妃
琉球有两座天妃宫,一座在那霸叫下天妃宫,位于天使馆东边,门朝南,前方宽广有方形池塘,宫门前有两个石神,进门是甬道,神堂内有多个朝代册使的牌匾,大门上的字为万历三十四年册使所立,两旁是民房,存着国内很多案牍。另一座上
天妃宫在
久米村,宫在曲折巷子里,门朝南,神堂朝东,门旁也有两个石神,进门是上甬道,左右宽广,有围墙环绕,中间是天妃神堂,右边有关帝神堂,左边是僧寮,台阶下有钟,大门左边神堂供奉着龙神。
妈祖又称天后、天上圣母,俗称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渔民等所供奉的海神之一,其信仰在琉球的传播源于明初闽人三十六姓中善于驾船者移居琉球,《
球阳》记载永乐二十二年闽人移居到中山者创建了庙祠一起祈福,此后天后成为琉球人航海的保护神。
道教
根据张学礼的记载,那霸的东北三里有
三清殿。三清殿表明道教在琉球的存在,不过记录不多,道教如何在琉球传播发展,从使录上没法详细考证。
基督教
1622年,基督教传教士乘坐“南蛮船”来到八重山传教,是为
琉球王国群岛基督教的传教之始。但当时
日本江户幕府禁止基督教的传播,在萨摩藩的压力下,作为附庸国的琉球不得不开始禁教。直到1846年,琉球在
英国皇家海军的武力下同意伯德令传教。伯德令用琉球语翻译了《圣经》,基督教得以在琉球人中传播。
日本神道
受
日本文化影响,
冲绳县人亦尊崇一些日本神道教的神。据《
中山世谱》记载,1451年,第一尚氏王朝的
尚金福王命令
摄关政治怀机在那霸的若狭町建立了琉球史上第一个
神社。
书籍
琉球国有本国出版的书籍,书的木板高大宽阔,旁边翻译有本地的语言。每逢农历二、八月丁祭至圣庙,也就是
孔子庙前一定会有几种官方书籍陈列,士大夫家里有不少购买收藏的。
舞蹈
琉球民间的传统舞蹈在
徐葆光的《
中山传信录》记载得最为详尽。里面记述了琉球国王为他安排的
中秋节宴上的歌舞节目,有笠舞、花束舞、篮舞、拍舞、武舞、球舞、杆舞和竿舞。
在
歌舞表演之前“先是有六个乐工,引领声音如同
梵呗之音,没有乐器伴奏。接着有戴
南极仙翁假面的一人登场应和。三拜之后,搓手起舞,舞完又三拜,然后停止。
接着有十四个乐工,穿着杂色
红绿灯鱼衣服,帽檐是六棱的,低压在头顶,有的戴
燕尾绿头巾,拿着乐器,有
三弦琴两把,
提琴一把(就是用三弦,在上面装着引弓),三弦的槽柄比中国的短半尺左右。还有笛子一把、
小锣一个、鼓两面登场,前后两行,弯曲着膝盖向上,放开
喉咙拉长声音歌唱”。整场的舞蹈就是由这个乐队来伴奏的。有管乐、弦乐和打击乐,也有伴唱,场面热闹。
由四个十三、四岁的小童表演。他们“穿着朱色的袜子、五色的长衣,没有衣带,衣襟敞开摇曳,头戴黑色皮笠,红色的缨索曼长垂在胸前,回旋向上,不时做出顾盼、坐起的姿态。”登场后解下
斗笠,把红色缨索盘在笠上,拿着笠顿足按照节奏起舞,乐工拉长声音唱歌与之相应。
表演者仍然是四个小童。他们身着宫装,把剪好的金扇面当作花朵,朱色的帕子紫色的额头,上面有金饰,穿着五色的衣服,头顶上带有五色花索一圈,长垂到膝盖下。登场后脱下花索,双手交叉顿足按照节奏起舞,伴歌悠扬,舞步轻盈。
由三个小童表演。三人头戴珠翠,身着宫裙、五色锦半臂,肩上挎着小花篮各一个。登场后呈鼎立之势,乐队奏起,三个小童轻歌曼舞,别有一番情趣。
就是竹板舞。四个幼童,身着五色宫衣,各自拿着一片小竹拍,随着音乐的节奏,拍手应和,一边唱歌一边跳舞,韵律动人。
由六个武士表演。武士们身着
黑白相间綦纹大袖短衣、金箍束额作平顶僧帽式,手执白杖,伴随着音乐节奏,击打发出声响,将武术与舞蹈融合为一体。
就是狮子舞,由身着五色衣,手执金球的两个小童表演逗引两只青狮。向左旋转向右舞动,跳跃扑腾进退,配合默契。
由三个小童表演,其中两人手执长度不到一尺的花金杆,杆的两头扎着红花,相互击打应和节奏。
由四个小童表演舞步,队形与杆舞相似,不过四人各自拿着一根花竿,每根竿长约三尺,其表演的难度比杆舞大得多。
戏曲
琉球的文艺节目中“也有本土的戏剧,听说都是王宫的小随从以及贵族家的子弟学习表演,登台时戴着大笠,加上黑色的手帕蒙面,穿着彩色的外族服装。一群二十多人弯腰婉转齐声歌唱,都像是出自一人之口”。琉球艺人的
器乐演奏技巧不高,经常请册封使团的乐师们传授技艺。琉球的器乐和
中原地区的没有差别,筝、笛等都有(没有笙)。
三弦琴,琴柄比中国的短三寸多,弹拨只用食指。笛曲有《青山曲》《落雁曲》《乐平曲》《太平歌》,是神曲。每次击打小铜点起调,一人先唱,下面就齐声应和。
琉球乐师们演奏的曲子大多学习自中国,这是因为琉球的许多乐师得到了中国乐师的点拨传授,这对琉球的音乐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册封使们在琉球居留期间有机会观赏到琉球的“骑马快跑、耍刀、刺枪、舞剑、踢球、走绳索等各种表演”。从明朝弘治年间开始,每逢
立春琉球王府中就有烟火戏,也就是放焰火。
建筑
琉球的古建筑因为中日文化的双重影响,在其建筑风格上融入了大量中日文化元素。自明初闽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之后,琉球的建筑也受到中国文化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道教文化的影响,如
石达开、
中式屏风、
石狮子之属。明末始,
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之后,琉球建筑中的
日本文化的元素才得以突现出来,这种建筑风格与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迥异。琉球的园林建筑特色鲜明,大致可分为两类,即
宫廷建筑与民居。
宫廷
2000年,历代
琉球王国王及王族居住和处理政务的
首里城和其他琉球文化遗迹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定为
世界文化遗产。
宫廷建筑主要展现了人工设计与自然风光的融合。王宫的房屋建于山巅,国门的
匾额写着“欢会”,府门的匾额为“
漏刻”,殿门的匾额是“奉神”。其四周皆是石壁,既无波罗檀洞之名,也无聚髅为佳的说法。门外有石砌之处,石砌下有小池,泉水从石龙口中喷出,此泉被称作瑞泉。
宫殿的房屋显得朴素,也不见飞禽走兽的雕刻。国王的居所有朝南的七间和朝西的七间,由于朝南的依旧制不利于风水,所以把朝西的当作正殿。楼阁共有两层,上层是寝室,中层是朝堂,末层供与臣子坐立。但凡阁门,皆以
五色土珠作帘栊。中间的三间增添了些许金碧装饰,旁边既有侧楼也有平房,均以
实木板替代瓦片。
琉球有万棵
松树,形成了万松山的景观。从山的东边行一里左右可达一轩,名为潮月轩,轩内四面清爽。轩的左边挖地成井,井上植有几株桔树。泉水甘甜,足以维持生命,桔叶能够治病。右边有条小路,路上石头形状奇异,旁边排列着优良的树木和奇异的花卉,可供休憩游玩。行至送客桥,士大夫颇为重视,过桥时需下马。
民居
有关民间建筑,富贵人家仅有两三间瓦屋,其余多为
茅草屋和土台阶,难以抵御风雨的侵袭。
琉球王国人建造房屋时,高度通常不高,以此躲避海风,且离地面约三四尺,以避免地面潮湿。民间房屋每间的瓦脊都向四面伸出,宛如亭子模样。所用瓦片类似
中原地区的缸瓦,坚固厚实。这里没有砖墙,每间屋子四周皆以木板作墙壁。庭院中的围墙和外围墙多由蛎石垒成,首里大户人家的外围墙,有一面打磨得如同切割而成,坚固且整齐。屋内没有砖地,大多采用木板阁楼,高三四尺。门窗皆无门轴,上下界限刻有双沟道,将门扇置于其中,通过左右推移来开关。官员或大户人家的墙垣、房屋华丽整齐,但也是一排建造房屋并分为内外,没有多层结构和复杂的房间。只有官署会连接八九间建成大屋,每间屋子的柱础多达二十余个。
社会
礼仪
宫廷礼仪
琉球是个注重礼仪的国家,非常讲究各种礼仪。国王出行乘坐肩舆,不是木兽。由十六个人抬着。伞盖用五种颜色,随从有几百人,鼓吹乐队在前面引导,戈矛在后面簇拥,用四柄贴金葫芦的土珠小
团扇作为仪仗,不知道其含义。贺封的日子,国王经过的地方,道路两旁都设置各种鲜花供奉。泉崎桥堤上,道路旁的盆盎中罗列着几十种花卉,排列好几层,用朱栏围着。中间雕刻木头,做成一只兽,画得像
麒麟的样子。后面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非龙、非彪、非熊、非罴、王者之瑞兽”,没有对句,这是久米人设置的。
冬至、
元旦,国王戴皮弁拿着圭,先拜岁德,然后向北远远地祝贺皇上万万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礼仪结束,才登上宫殿接受百官的祝贺。每月十五日,
久米村大夫以下的官员朝拜国王,赐茶、酒,本国的各位大臣,则只赐茶。
祭祀
琉球王非常重视祭祀奉香这件事。各种祭神、祈神、求雨、祭祖,都亲自参加,形成了风气。国王登基、受爵,都亲自祭祀。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国王斋戒,举行祭祀山海和护国神的仪式,或者派遣官员行礼。崇元寺、先王庙
春秋两次祭祀,或者亲自祭祀、或者派遣官员,斋戒三天。
圆觉寺是本宗香火,有时祭祀,有每月的祭祀(名叫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祭),斋戒三天。忌辰,有特别的祭祀。初一、十五,献上茶。天王寺、天界寺,礼仪相同。蜡祭,常在五月、六月各地方收获后,举行报答田神的各种礼仪。求雨,常在十月开垦耕种后,先斋戒三天,各位官员都到龙王殿和天尊庙拜请,又请龙王神像升到龙舟上,到丰见城,设置雨坛拜请。干旱很严重时,国王亲自到崎山求雨坛亲自祈祷,或者到雨城亲自祈祷。首里的
圆觉寺和波上的护国寺,都让僧众人祈祷。
拜月
在琉球民间,有等待月亮的习俗。每逢农历二十三日夜,人们准备好
水蒲桃,站立等待月亮出现。月亮出来就进行拜月,拜完才敢坐下,据说这样可以延长寿命、增添福气。每月初一、十五都向
灶神拜祭,
中元节也会请僧人诵经来祭奠祖先。路过前王庙,就会下马搓手而行。在路上遇到尊者,随即伏在地上不敢正视。对
上官姓说事,一定要准备两壶酒到其家中,跪着
敬酒。
姓氏
琉球王国人“没有姓氏,而是以前世以及所管辖的地方作为姓名。例如王亲孔加迷益器,法司官宁沽安舟等,都是地名。像大夫金良、
长史蔡翰、蔡廷美、都通事郑赋、梁梓、林盛等凡是
有姓的,都是出自钦赐的三十六姓的后裔”。
占卜
琉球是一个岛国,驾船渡海是常见的活动,官民家中有人渡海,就砍木头做成一尺左右长的小船,
桅杆和船帆都配备齐全,放置在竿头,立在庭院中,通过观察风向来占卜归期。回来就撤掉(名叫风旗,也叫五两旗)。这种习惯到了
清代嘉靖年间
齐鲲出使琉球时又有了变化,琉球人大多会求画虎并且旁边加一枝柳,说虎是取其行速如风,柳是取其平安早归。凡是家中有外出的人就会将画悬挂起来,归来就卷起,这种习俗沿袭已久。
琉球“人家门前大多树立
石达开的石碑”。这种习俗在中国各地也经常能看到。册封使们还对
琉球王国的各种习俗进行了介绍。比如在琉球国“凡是杀生不用刀见血,只是用水浸泡然后用火燎去动物的毛”。“耕种不用粪肥”“过生日以十二年为一纪,从出生到十二岁为一纪,此后二十四、三十六至六十岁为
大庆市。国王在这些年份接受各属岛的庆贺,民间也是如此,这和中国以十岁为一纪不同”。
风俗
节庆习俗
琉球国的岁时行事是一种民间传统,长时期形成的。琉球有它独特的岁时节令,如
徐葆光《
中山传信录》所载:
二月,有麦穗祭。全国在同一天祭祀麦神。这一天,妇女不做针线活,男人也不到田间劳作。
二月十二日是花朝节,之前两天,各家都清理水井,女子打井水来洗额头,据说这样可以避免生病。
上巳节是上巳节,各家会制作艾糕相互赠送。官民都会到海滨举行祓禊饮酒活动,也会互相拜节往来。
五月五日,有龙舟竞渡(泊地一处、那霸一处、久米一处)。从五月一日到五日,有
角黍、蒲酒,和中国相同。
六月,有稻大祭,选择吉日在同一天祭祀稻神。还有
黑奴解放日,全国蒸糯米做饭,家家户户相互赠送。这一天妇女也不做针线活,男人也不到田间劳作,和上面提到的四个祭祀日相同。这个月有月亮的夜晚,士民都会进行拔河比赛来争胜负。
七月十五日,举行盆祭来祭祀祖先。在十三日晚上,家家户户在大门外排列两个火炬,用来迎接祖神。十五日盆祭结束后,送神。
八月,家家户户拜月。
白露是八月的节气。在白露前后三天,男女都闭门不出,不做事,称为“守天孙”。在这几天内,如果有争吵等各种事端,一定会被蛇咬伤。
十二月,遇到庚午日、庚申日,全国都制作
白糕,用
粽叶包裹三、四层,连着叶子蒸熟食用并相互赠送,叫做“鬼饼”。民间传说古代有鬼出现,制作这个来祭祀,也有驱傩、消除疫病的意思。
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各家妇女拿着瓶罐到炮台汲取新的潮水,回来献给灶神或者天妃前的石神。
正月、三月、五月、九月,这四个月被国人称为吉月,妇女们相继到沿海的雪崎洞中拜水神祈福。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这些岁时节令大致可以分为
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社交游乐节日。像二月的麦穗祭、六月的稻大祭,都是农事节日;
正月十六的
扫墓、七月十五迎接祖神和盆祭祖先、九月的“守天孙”、十二月做鬼饼祭祀以及迎送灶神等,都属于祭祀节日;社交游乐节日比如
上巳节官民在海滨祓禊饮酒、吃艾糕等。这种具有民族传统的岁时节令,适应了琉球人民社会生产、文化、社交活动的需求,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祈求福气、消除灾祸的美好愿望。
婚丧习俗
婚礼指的是人们在完成婚姻关系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大家都遵循的礼仪。早期的琉球,婚姻形式比较简单,只要男女相互喜欢,就成为夫妻。后来逐渐了解婚礼,这种习俗就改变了。世家也有拿酒肴、
珠贝作为聘礼的,结婚时,就用本国的轿子装饰彩绸、敲鼓奏乐去迎接,不看重嫁妆,父母把女儿送到夫家就返回。不设宴招待客人,关系亲近的准备酒来祝贺,不过也就几个人。
嫁娶一定要在五更时分,不使用音乐,还保留着古代的意思,不在十月嫁娶,习俗认为这个月是无神月。
琉球人办理丧事也比较简单朴素。明代陈侃出使琉球时,了解到
琉球王国的习俗是:亲人去世几个月不吃肉,死者在
中元节前后几天在溪水中清洗尸体,去除腐肉,收殓骸骨,用布帛包裹,用苇草衬着埋入土里停放,上面不起坟头。如果是国王和大臣的家里就把骸骨装在匣子中藏在山洞里,还用木板做一个小窗户,每年按时祭扫时打开钥匙查看,大概是担心木头腐朽而骨头暴露。到了
清代,几位册封使前往琉球时,丧葬习俗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全国平民去世,埋葬都用棺椁(当地称为龛)。官宦有实力的人家丧葬仪式物品仿照家礼,有详细和简略之分。参加葬礼的人,都穿着白色蕉衫。
久米村的大夫中,近来有按照家礼安葬,不使用佛教仪式的。
棺材的规格,比中国的棺材略小,
实木板厚度不超过一寸,长四尺五寸。坟墓,都是在山上挖洞建成的。入葬后,用石头垒起来,富贵人家会把石头打磨得方正整齐,也修建拜台。墓门,从远处看像桥门。还有在山上挖洞,埋葬在层层悬崖之上的。女子的墓前,挂着
粽叶做的片扇,白色的头巾;男子的墓前,有白布笠、立杖、草履、木屐。插花筒,设置
熏炉,男女墓都是相同的。
有丧事,邻里就聚集相送,关系亲近的护送灵柩哭泣相送,掩埋完毕就回去。官员家里,同事和相知的人也来相送,灵柩出发就回去,大多不设宴招待客人。
服饰
琉球的服饰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宗教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
官服受到
等级制度的影响,在穿着、样式、
纹饰、质料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国王戴侧翅
乌纱帽,有盘金朱缨,龙头金簪,穿
蟒袍,腰带用
犀牛角、
白玉,都如同明朝之前赏赐的衣服制度。王妃用凤头金簪。宫女也分为五等,有
封号的妇女的头簪都依照她们丈夫的品级。
正一品以下,帽子分八等,簪子分四等,腰带分四等。正、
从一品:金簪,彩织缎帽,锦带,绿色的袍子。正、
从二品:
正二品用金簪,从二品用金花银柱簪,紫绫帽,龙蟠黄带,深青色的袍子(下至八、九品,
朝服都相同)。正、从三品:银簪,黄绫帽,龙蟠黄带。
正、
从四品:簪子、帽子、袍子和三品相同,龙蟠红带。正、
从五品:簪子、帽子、袍子和三品相同,杂色花带。正、从六七品:簪子、袍子和三品相同,黄绢帽、腰带和五品相同。正、从八、九品:簪子、袍子和三品相同,大红绉纱帽,腰带和五品相同。杂职:簪子、袍子和三品相同,红绢帽,腰带和五品相同。
里长、保长:铜簪、蓝袍、红布帽或者绿布帽。恩荫的官员子弟、官学生:簪子、帽子、衣服、腰带都和八品相同。另外有青布帽,是百姓的头目戴的。
款式
实用的衣物总是根据生活的需要来制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由于琉球属于
亚热带海洋气候,比较湿热,衣服的样式都很宽大且衣襟相交,袖子宽二尺,袖口都不缝边,只是袖子很短,方便做事。衣襟大多没有扣子,统称衾。男子束
大带,长一丈六尺,宽四寸为标准,在腰间围四五圈,然后把垂下的部分收在两肋间。烟包、纸袋、小刀、梳篾之类的东西都揣在怀里,所以胸前的衣襟常常皱起来凸出来。肋下不缝合的,只有幼童和僧人的衣服是这样。僧人另外有短衣像背心,叫做断俗。
谢杰出使琉球时看到的琉球衣饰是衣服不用染色,王宫之外,百姓的服饰颜色八千种一群。都是白色让人觉得厌烦。琉球人隆冬穿
苎麻做的衣服,苎麻比
福建省的更细密,用来抵御寒冷。富贵的人,有的穿绵丝,贫困的人穿五六层苎麻衣服,就能过一个冬天。
衣服是敞袖
旗袍,腰间系全幅锦缎长一丈多,两旁插扇子、烟袋、小刀之类,脚穿无根皮鞋。帽子用纸做胎,绸布包裹,区分贵贱;长七寸、宽二分,环绕三转,共成一圈。国王用五色花绫,国王的叔伯兄弟子侄用黄花绫,
宗族用黄光绫,法司、紫金用紫花绫、大夫、通使等官员用红绢。刚进入王府的
秀才,用红光绢。王府的役人和杂职,用红布,百姓都用青、绿布,这是规定。
琉球“男子不剃
胡须,也不戴羽冠,只是在头的右边扎发髻。凡是有职位的人插一根金簪,
汉族的后裔发髻扎在头发中间,都用彩色的布缠头,黄色的尊贵,红色的其次,青绿的再次,白色的最下等。
男女不剃胎发,男子到二十岁成年,娶妻之后把头顶的头发削去,只留四周的,在额头右边挽一个发髻,插小如意。如意也分贫贱品级,国王用金色带花纹的,国王的叔伯兄弟用纯金的,
三法司、紫金大夫用银质带花纹的,大夫、通使等职位用纯银的,百姓用
玳瑁、明角、竹簪而已,妇女也是这样。
在
琉球王国,妇女会用墨在手上刺绘花草鸟兽的形状,然而头和脚却未加装饰。其发髻如同童子的角般扎于脑后,不佩戴簪子与耳饰。女子自幼便在手指上刺黑点,且逐年增多。待到十二三岁出嫁时,竟形成梅花状;至年老时,手背皆已变黑。头发长达四、五尺,梳成一个发髻,光亮如油、黑似墨汁;不修饰眉毛和鬓角,也不戴钗环、首饰,不涂抹脂粉。所穿衣服为大领样式,崇尚白色;有时会用手扯着衣裳,有时会用衣服盖住脑袋,形如兜衣。普通百姓家的妇女所戴簪子用
玳瑁制成,约长一尺左右,倒插于发髻中,翘于额头上。发髻较为松散,前后偏斜。
琉球武士脸蒙铜制鬼面具,身上穿漆甲并且腰佩刀。
体育和娱乐
龙舟竞渡是琉球的传统活动,它既是体育竞赛项目,也是宫廷的娱乐和表演节目。琉球的龙舟,船的形制和划船的方法模仿华人,也知道以争夺锦标为乐。不过划船的都是小官吏和大臣的子弟。他们各自头戴金花,身着彩服,即便被水浸湿也不在意,以此来显示夸耀之意。
在中国
端午节竞渡,而琉球在
重阳节进行。有时是五条龙舟,有时是三条龙舟。样式和在
福州市看到的大致相同,船身像梭子,长三丈多,有二十八支桨。每条船有四十八个水手,各自穿着有颜色的衣服,有的是红色、有的是白色、有的是黑色。船的中央设置鼓,船头有一人敲锣,
锣鼓相互呼应,众多水手随着鼓点划桨,来来往往快速转动,场面壮观。
女子在年初都以击球为游戏,还有板舞戏,把巨大的板子横放在木椿上,两头下面空出二、三尺左右,两个女子对立站在板子上,一起一落,顺势跃起五、六尺高,不会倾倒歪斜。
下围棋是琉球民间非常普及的娱乐活动。士大夫喜欢下棋。僧院里没有不设置棋局的,通常设置三、四局,客人围坐,时间久了就把棋局放到客人面前。琉球的棋子,白色的是用
海螺封口的石头打磨而成,内地小海螺关闭壳口有圆壳,大海螺大的关闭壳口的壳厚五、六分,直径二寸左右,圆润洁白像
砗磲,当地人叫做封口石,黑色的是用苍石打磨而成。棋子直径六分左右、
周长二寸左右,中间凸起而四周削平,没有正面和背面,不像
云南省棋子的样式。棋盘用厚
实木板制作,厚八寸,有四只脚,脚高四寸,表面刻着棋路。当地风俗喜欢下棋,下棋没有不确定的说法,也很有高手。棋局结束,计算空眼的多少,不计算实子,计算方法相同。
琉球王国于九月初一和十五开始放风筝,这也和
福建省相同。其“制作不精巧,儿童大多站在屋顶上放风筝”。
琉球唐手源于中国。将
冲绳县传播的拳法按地域分为三个流派:首里手、那覇手、泊手。那霸手是东恩纳宽量从
福州市学回的鹤拳,泊手是当地人向
安南(福州的一个街道)飘流而来的福建人所学,首里手是在中国留学的
佐久川宽贺带回的。
船越义珍出生于冲绳,自幼随父亲习武,其后跟随安里安恒、糸洲安恒学习唐手。他在冲绳寻常小学任教长达30年。1922年5月,在日本第一届体育展览会上,船越义珍代表冲绳县表演了唐手,随即引起了现代柔道创始人
嘉纳治五郎的重视。受嘉纳治五郎之邀,到下富坂讲道馆表演之后,唐手获得了
东京武道界的理解与支持。从此,船越义珍在东京以大学为据点,传播琉球唐手,开启了近代
日本空手道的发展历程。
饮食
清朝后期,琉球的饮食里出现了相当多的副食和果点。每当到了岁时节庆的时候,琉球有制作各种特色节庆食品的习俗,也因此形成了琉球特有的茶俗。琉球宴请宾客的礼俗没有地位尊卑的分别,要脱去木屐,不用桌椅,不分上下和东西,任凭客人的意愿,自己随意地盘腿坐在地上,坐下叩拜一下,烟、酒、茶汤紧接着就送过来。
烹茶
嘉靖年间陈侃看到的琉球人烹茶的方法很奇特。烹茶时在几案上放置古鼎,煎水即将沸腾时,用一匙茶末放入钟里,用热水浇淋,再用竹刷搅拌,不久后奉给客人饮用,味道非常清新。
徐葆光却看到琉球人用大螺壳烹茶。他还说,琉球人饮茶的茶瓯很大,斟茶只倒二、三分,用一小块水果放在匙内,这是学习中国的献茶方法。而琉球国内烹茶的方法,是把茶末混合少量细粉放入碗中,倒入半瓯沸水,用小竹帚搅拌数十次,直到起沫布满瓯面为止,用来敬客。
宴席
在
琉球王国设宴,有时请
福建省的厨师来制作,有时宫中的
妃嫔学习制作。
陈侃出使琉球时有一次赴宴“看到宴席上所陈列的都和以前不同。
山野菜海鲜、干粮糕点,杂乱陈列在面前。制作精致干净,味道芳香美味,但只有几个品种,询问身边的人,才知道以前的宴席都是借助福建人来准备,这次则是宫中的妃嫔亲自制作,以表达敬献心意的敬意。
琉球男女吃饭不用同一个器具,各自准备餐具分别用餐,吃剩的就扔掉。和客人一起喝酒,不各自准备器具,一杯酒依次传递饮用,一双筷子放在盎里,共同使用。如今他们的贵官接待客人,也效仿中国用相同的器具、分别使用筷子用餐,或许他们平时还是遵循旧俗。琉球这种一杯传饮的习惯,据说一直流传到现在。
国王世系
琉球历代国王系图谱如图表所示:
以上信息来自:
参考资料
琉球群岛.geoscien.neigae.ac.cn.2024-08-04
关于首里城.oki-park.jp.2024-08-08
三重城.www.naha-contentsdb.jp.202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