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
诗经》,南方有《
楚辞集解》。《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以四言诗为主,重章叠句,自由押韵,运用赋、比、兴等手法叙事抒情。《楚辞》以上古楚音韵押韵,普遍使用对偶与比兴手法,意境神奇,辞藻华丽,形容铺张,抒情朴实真切。
汉代设立乐府机构,采集民间诗歌,称为乐府诗。乐府诗继承《诗经》风格,以五言诗为主,押韵,如《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另有古称,体例同乐府诗,如《迢迢牵牛星》。
这一时期的诗歌多仿乐府,仍以五言诗为主,也有四言短歌,又出现七言诗,皆押韵。
曹操、
曹植、
陶渊明、
鲍照等人为代表性诗人。
唐朝诗歌达到鼎盛,出现了律诗、绝句等新体裁。律诗注重格律,讲究平仄,
音节和谐,章句整齐,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每首八句,要求二、四、六、八句押韵,中间的四句对偶,成为两联,最后两句意思连贯。绝句也讲究平仄,但不严求对偶,每诗四句,似截律诗之半。
李白、
杜甫、白居易等人为代表性诗人。
宋代词曲盛行,词突破了律诗绝句整齐的句式,按一定曲调填写,称为长短句,仍须讲究平仄、押韵和对偶。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等人为代表性词人。
元代散曲是在
金朝“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体裁,有小令和套数之别,各有带地方色彩的曲调和声腔,风格较诗词更质朴活泼,诙谐风趣。
马致远等人为代表性散曲家。
现代诗坛上,
臧克家、
艾青、田间、
柯仲平等人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
中原地区人民的苦难和反抗力量。
李季、
阮章竞、
张志民等人的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北方民歌的形式表现农村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肖之、
魏巍、
郭小川、
公木、刘御、柯岗等人的作品以不同形式歌颂了人民的革命斗争。毛泽东的旧体诗句风调奇绝,反映了革命领袖的精神风貌与美好理想情操。
文言文散文最早见于《
尚书》中的《盘庚》篇,先秦有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汉代有政论文和史传文,如
贾谊《过秦论》
司马迁《
史记》。
魏晋南北朝行骈体文,如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唐宋两代散文以平易流畅为宗旨,如
韩愈《师说》
柳宗元《
小石潭记》
欧阳修《
醉翁亭记》
苏轼《
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元明以后,戏剧和小说在文坛上居显著地位,但仍有一些名篇传世,如
刘基《卖柑者言》
李梦阳《禹庙碑》
宗臣《报刘一丈书》
归有光《项脊轩志》
袁宏道《虎丘记》、
张溥《五人墓碑记》
张岱《湖心亭看雪》
黄宗羲《
原君》
侯方域《
李姬传》
邵长衡《
阎典史传》
方苞《狱中杂记》、
姚鼐《登泰山记》
汪中《
哀盐船文》
龚自珍《病梅馆记》等。
梁启超倡行“新文体”,以条理分明、辞句浅显、富于感情为宗旨,不受旧文体限制,其代表作如《
少年中国说》。
鲁迅写的杂文最多,其风格如投枪匕首,猛烈攻击旧中国一切反动势力的腐朽黑暗、小市民的各种堕落恶习,有《坟》《热风》《
且介亭杂文末编》等共十数本杂文集。此外,还有叙事与抒情并重的小品散文,如
冰心《往事》《
寄小读者》等,其博爱的思想和温馨的风格感人至深。朱自清散文以美著称,有散文集《
背影》《
你我》等。
方志敏的散文《
清贫》《
可爱的中国》展示了革命家高尚的情操和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还有郭沫若的《
羽书集》《今昔薄剑集》《天地玄黄》,
茅盾的《苏联见闻录》,
何其芳的《
画梦录》《
星火集续编》,
李广田的《画廊集》等都是影响较大的散文集。
文言文小说,可溯源至先秦载籍中的神话传说。先秦寓言和两汉以前的历史散文对小说的创作也有明显影响。小说创作的盛行在
魏晋南北朝,以志怪和轶事为主要题材,如
干宝《
搜神记》
刘义庆《世说新语》等。
唐朝以传奇小说著述,如
王度《
古镜记》李朝咸《
柳毅传》、自行简《
李娃传》
蒋防《
霍小玉传》
元稹《
莺莺传》等。宋代出现
白话小说《话本》,流传至今的话本如《
京本通俗小说》等。
“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等高举“文学革命”的大旗,主张推倒旧的封建文学,建设新的通俗的抒情写实的国民文学。
鲁迅的短篇小说《
狂人日记》首开一代小说新风,其《
阿Q正传》则以深刻解剖旧中国病态的国民性而影响深远。
剧本作为书面文学的一种形式,起于宋,盛于元,传于明清,改革于近代。著名的
杂剧作家及剧本有:
关汉卿《
窦娥冤》
王实甫《
西厢记》
白朴《
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等。元代流传于
浙江省、
江苏省、
江西省、安徽等地的杂剧称为南戏,最著名的南戏剧本是高明的《琵琶行》。明清两代的杂剧以
汤显祖的《
牡丹亭》
洪升的《
长生殿》
孔尚任的《桃花扇》最为著名。近代以来,一些开明人士倡导戏剧改良,主张改良戏曲内容,并在方法上学习西洋戏剧,此时期出现了一些新剧目,如陈季衡的《武陵春》、
黄吉安的《林则徐》逋飞的《俄占奉天》、肖山湘灵予的《鉴湖女侠传奇》
汪笑侬(
满族)的《哭祖庙》等。
辛亥革命以后,兴起话剧(又叫新剧,或文明戏)运动,一些进步剧社演出《黑奴吁天录》《
秋瑾》《茶花女》《热血》等新剧。“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运动倡导戏剧革命,继
胡适首作话剧《
终身大事》之后,有叶绍钧的《恳亲会》陈夫悲的《幽兰女士》
欧阳予倩的《泼妇》
洪深的《赵阎王》丁西林的《一只马蜂》郭沫若的《屈原》
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和《午饭之前》
曹禺的《
雷雨》和《
日出》
夏衍的《
上海屋檐下》、
阳翰笙的《天国春秋》
陈白尘的《升官图》吴祖光的《捉鬼传》等,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新剧本。解放区的秧
歌剧《兄妹开荒》(
王大化、
李波、路由编剧)新歌剧《
刘胡兰》(魏风、
刘莲池、
朱丹西、
严寄洲、
董小吾编剧)《
白毛女》(
贺敬之、
丁毅执笔)《王秀鸾》(
傅铎编剧)《钢骨铁筋》(
苏里)等,深刻地反映了根据地人民的革命斗争,还有
杨绍萱、
齐燕铭新编的
京剧《
逼上梁山》马建翎借助
秦腔编写的新歌剧《
血泪仇》等,都是剧作改革的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