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维吾尔族语ئىلى دەرياسى、
蒙古语Или гол、哈萨克语Іле өзені、英语Ili River)是跨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国际
内陆河,位于亚欧大陆中部、中国西北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伊犁河上游主要在中国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境内,发源于
新疆天山西段北坡,下游自东向西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最终注入巴尔喀什湖(Балқаш Көли)。伊犁河全长1236千米,流域面积15.12万km2,其中中国境内河长442km,流域面积5.67万km2。伊犁河全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约228.4亿m3,其中
中原地区境内为158.7亿m3,占总水量的70%,哈萨克斯坦境内水量69.7亿m3,占总水量的30%。在中国境内主要支流有喀什河、霍尔果斯河等,哈萨克斯坦境内有恰伦河(Шарын)、库尔斯利克河(Курслик)等河流。
伊犁河流域地跨中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类型,气候温和湿润,昼夜温差大。由于
谷地向西敞开,湿润气流长驱直入,形成较多的
降水,成为新疆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海拔3000m以上则属高寒山区广泛发育着现代
冰川,为流域的主要产流区。伊犁河流域北、东、南三面高山环绕,由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地和介于其间的盆地或谷地组成。流域植被主要有
荒漠、草原、
草甸、森林和隐域植被类型,是新疆少有的物种多样性丰富的区域。河流流量和落差都很大,水能蕴藏量占新疆水能蕴藏总量21%,适宜开发
水力资源的优势地段占新疆开发条件好的水力资源30%。伊犁河盛产鱼类,鱼类品种也很多,截至2021年流域内有品种44种,其中土著鱼类12种,移殖鱼类17种,引进养殖鱼类15种,占比接近新疆鱼类品种的一半。
伊犁河流域在
青铜时代就已经有塞人生活的痕迹,后有乌孙人、大月氏人、突厥人先后生活在这里,西汉时这里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中心,先民在这里生活所孕育的主要文化,如丝路文化、西域文化等。1881年
清代与
俄罗斯帝国签订《
中俄伊犁条约》,1882年正式
交收伊犁,
霍尔果斯市以西3万多平方千米被沙俄割占,按《中俄伊犁界约》,从特奇勒干山往
西北行至
霍尔果斯河入伊犁河汇流处,以东为中国境地,以西为
俄罗斯地方,伊犁河成为跨国河流。伊犁河流域物产富饶,产有
苹果、
葡萄、
黑蜂蜂蜜、
伊犁酒等特产,素有“中亚乐园”“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之美誉。伊犁河流域有
惠远古城、
特克斯县特克斯县、伊宁
六星街和
草原石人、
岩画等珍贵历史文化遗存;还有那拉提、果子沟、恰伦峡谷等自然风景区。
命名
西汉时已有“伊列”之称。当时,生活在
伊犁河谷的是塞人及月氏人、乌孙人。学术界一般认为,塞人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东伊朗语(或几个方言),“伊列”很可能是伊犁最早的原住居民、操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塞人形成的对伊犁河、伊犁河流域“伊列”政权的称呼。《突厥语大词典》载:“ila”伊丽水,一条河的名称。”不过,只有条目记录,对“ila”本身缺乏语言学上的探析。《钦定西域同文志》“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条的解释:“伊犁,准语。伊犁,即伊勒,光明显达之谓也。”杨凌《新疆伊犁地区地名中多民族杂居的语言积淀》一文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伊犁“在现代
维吾尔语和现代
哈萨克语中意为“蜿蜒奔流的 (河) 。”王克之先生的《犁庭扫穴话“伊犁”》中认为,在撰写《
西域同文志》时,总结多个古称之音,称为“伊犁”,取义于“犁庭扫闾”,它的寓意是
清统一准噶尔之战功盖千秋,
西陲从此永保安宁。
位置境域
伊犁河位于亚欧大陆中部、中国西北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其经纬度范围为东经74°13′42″~86°56′50″,北纬42°14′16″~47°58′30″。伊犁河的主流
特克斯河发源于天山汗腾格里峰北侧,向东流经中国新疆昭苏盆地和特克斯谷地,又向北穿赵伊什格力克山,与右岸支流巩乃斯河汇合后成为伊犁河,向西流至霍尔果斯河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流经峡谷、沙漠地区,注入
中亚的
巴尔喀什湖。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是
亚洲中部
内陆河,从伊犁河源至哈萨克斯塔的
巴尔喀什湖口,全长1236公里,中国境内河长442公里,哈萨克斯坦境内河长792公里。伊犁河流域东西长约350km,南北宽约280km,全长601千米,流域面积61640平方千米,其中,哈萨克斯坦境内部分4670平方千米、中国境内部分56970平方千米。
伊犁河在中国的行政区划隶属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它的流域范围与伊犁洲直属八县一市即
伊宁市、
伊宁县、
霍城县、
尼勒克县、
新源县、
巩留县、
特克斯县、昭蓉县、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自治县的行政区所辖范围一致。伊犁河流出中国,进入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
阿拉木图州(Алматинскаяобласть)和杰特苏州(областьЖетісу),最后汇入
巴尔喀什湖。
历史变迁
伊犁河流域的主体构造是伊犁盆地,其地质构造骨构经加里东、华力西两个构造旋回隆起作用,而形成中、
新生代古褶皱带。后发生断裂、坳陷作用,经阿尔卑斯构造旋回及断块升降运动,形成南、北天山地斜褶皱带和中天山结晶带。哈萨克斯坦中东部巴尔喀什湖(Балқаш Көли)在
寒武纪—早奥陶世的扩张,形成了
哈萨克族斯坦地质构造的骨架。北天山地区
泥盆纪—早石炭世火山活动强烈,形成阿拉套—科
古琴晚
古生代火山岩,加里东褶皱被华力西运动改造后,将天山北部区域和一部分中哈萨克斯坦地区划分开来。
北天山火山岩形成于中晚泥盆世,并持续到晚石炭世,中天山北缘的冰达坂—天格尔剪切带控制着望峰、天格尔和萨日达拉,中天山结晶带延伸、断裂构造发育,以北西西向为主,北东和东西次之。它的韧性剪切带的活动历史长,它的剪切变形发生在
三叠纪,发生晚期韧性—脆性变形。
伊犁盆地属下古生代的大洋板块-
天山兴蒙地槽褶皱系的天山地槽褶皱系。天山兴蒙古地槽为下
古生代大洋板块,
欧洲板块的东移、
西伯利亚地区板块南移、
塔里木盆地中原地区板块的北移,古海槽在古生代开始发生褶皱隆起,元古界基底上沉积了下古生界的寒武、奥陶、志留系海相沉积。
北
天山系加里东褶皱带婆罗科努复
背斜的北西构造带,经断块移位而形成(如婆罗科努断裂);南
天山系由加里东、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褶皱带的哈尔克他乌复背斜的北东东-南西西构造带(如阿合牙孜深断裂)所控制。介于上述二构造带间的东西向山系受巩乃斯复
向斜中的纬向构造带(如合诺-扎吉斯台断裂)所制约。三组构造带辐合于依连哈比尔一带。这三组构造带是在
天山纬向构造带形成后,在同一区域应力场作用下,产生次一级的构造—北西西与北东东两组构造,即配套的两组构造扭裂面—“X”形构造。下
古生代时,加里东变质褶皱带组成的山体已经隆起南北天山发育成地槽。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晚期的晚石炭世地槽开始回返,二叠世末火山喷发,
地壳发生强烈褶皱断裂,差异性升降运动显著,山体上升,
谷地下陷,被一系列断裂分割的山地和山间盆地伴随而生,从此奠定了“
三山夹两盆”的地貌轮廓。中生代和
新生代时期构造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山间盆地中还看到鞍状隆起,这是因前中生代基底受到块状位移而引起的。
第四纪初至今,阶地展布,河流袭夺,温泉发育,地震发生,现代地壳升降运动仍处于活跃期。
上古生代期华力西运动结束了
天山-
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大地槽的地槽发育阶段,开始了天山、
准噶尔汗国界山、
阿尔泰共和国山造山运动奠定了
伊犁盆地的构造基础。盆地中部最早沉积的陆相火山岩和
碎屑岩厚度超过3000m。中生代伊犁盆地时升时降,具震荡运动性质,山前坳陷和盆地边缘植被茂盛。早中
侏罗纪盆地大部分地区发生了剧烈
沉降运动,堆积了一套河湖沼泽相
地层和煤系地层,是伊犁盆地的主要发育时期。
晚侏罗纪伊犁盆地处于全面抬升阶段,广大地区缺失
白垩纪渐新统。而后由于气候逐渐干燥,形成了一套含
石膏岩的砂砾岩红层,陆相、湖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发育。晚第三纪以来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南天山大幅上升,北天山亦有较大幅度上升,古构造带活化并产生若干条逆向
断层,伊犁河流域断块升降作用加剧,
伊犁盆地相对下降,
新源县板块断陷为三山夹两谷的地貌,盆地内堆积了800m 左右的上第三系,此时盆地构造地貌完全定型。现代盆地地表为第四系广泛覆盖,尤其是黄土堆积分布较广,整个伊犁河流域的
谷地及其两侧山麓地带都有分布,广大
冲积平原大部分由黄土状物质和砂砾石组成。
哈萨克斯坦的东部,
石炭纪岩石的褶皱向北西延伸。
吉尔吉斯斯坦草原西半部的褶皱形态的特殊性,是由中、上古生界之下的下古生界岩石的刚性基底向另一个方向的变动、
泥盆纪和石炭纪沉积的较小的厚度引起的。泥盆纪和石炭纪的岩石在华力西期变动中适应于下
古生代岩块的
变位,而下古生代岩块在断一般获得不同的运动时获得定向排列,较老的古生代岩石之中还发生断裂、
断层和变位。
流域水系及特征
水系组成
综述
伊犁河上游有
特克斯河、
巩乃斯河、
喀什河三大支河,以特克斯河为主源,与巩乃斯河汇合后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伊犁河流向自东向西到雅玛渡与喀什河汇合;雅玛图水文站以下南北坡各有数十条小支流汇入,至国界有中哈界河——
霍尔果斯河自北而南汇入伊犁河,全流域有主要河流50条。伊犁河流域还有北坡和南坡两条支水系,只要洪水期才有水注入伊犁河。北坡主要河流有皮里青河、契塔克河、霍尔果斯河等,南坡主要分布在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自治县境内,主要有扎格斯台河、洪海那河等。伊犁河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汇入的主要支流有
恰伦河、库尔斯利克河和库尔特河(Курт)。伊犁河流域中国境内
冰川2373条,冰川面积2022.66km2,冰川储量142.18km3,分布在
巩乃斯河、
喀什河、
霍尔果斯河、
特克斯河和库克苏河等5条二级支流,其中大多数冰川分布在发源于哈尔克他乌山和比依克山的特克斯河和库克苏河上游,条数占伊犁河流域相应总量的60.7%,面积占71.6%,冰储量点76.2%。
干流河段
伊犁河干流自东向西流,南支特克斯河与东支巩乃斯河汇合后称为伊犁河,北支喀什河在雅马渡汇入,形成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干流,到三道河子以下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最后汇入
巴尔喀什湖。
三道河子出境水文断面以上为上游,在中国境内,河道长558.5km,流域面积为57028km2,位于
天山腹地,流域包括伊犁行政区和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Байинголын өөртөө засах орон)的胡斯英吐沙拉(Ху Сиин Ту салат)、安建库连(Жианкулян)等地。伊犁河上游干流平均年径流量为115x108m3。流域地势东高西低降水量山区多于平原东部多于西部。山区降水量多在500mm以上,平原区降水量多在500—120mm之间。三道河子至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村为中游,河道长278km,年径流量为127.7亿m3,伊犁村至
巴尔喀什湖为下游,河道长400km。
伊犁河在
霍尔果斯市河口以下,进入了径流散失区,除
恰伦河及
奇利克河(Чилик)外,其它支流都不能直接注入伊犁河。
卡普恰盖水库(Қапшағай су қоймасы)建成后,水库以下河流径流量更为减少,巴卡纳斯(Баканас)以下,距离
巴尔喀什湖附近,河床宽浅,流众多,互相穿插,有大面积的沼泽分布。伊犁河干流,以
特克斯河河源市的海拔2200米一直到河口的海拔450米,总落差1750米,平均比降1.8‰,从河源至夏特(Шаттекор)段坡度最大,为9.4‰,从夏特至雅马渡(Ямарто)段平均坡度6.5‰,到
霍尔果斯市以直至河口平均坡度只有0.23‰。
主要支流
喀什河
喀什河流域位于新疆伊犁河谷境内,地处
北疆西部、北天山南坡、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东北部,流域西连
伊宁县,西北与
精河县为邻,东北与乌苏县接壤,东与
和静县相连,东南与
新源县交界。由东向西延伸,呈长条形,似柳叶状。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中间夹河谷阶地,自北向南相间排列。喀什河属于干旱区典型的
山区河流,水资源较为丰富,流域面积为9541km2,海拔800m—4600m,年平均气温5.8℃。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但受东部
天山影响,阻挡了盛行西风携带的
大西洋水汽,使流域降水量高于亚欧大陆中部的其他地区,流域的年降水量超过700mm。
喀什河的主要补给形式以春季、夏季的冰雪融水与
降水为主,流域的径流量较大,是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支流中径流量仅次于
特克斯河的第二大支流。流域内
雪岭杉、高山
草甸分布广泛。
霍尔果斯河
霍尔果斯河发源于中国境内察汗
乌孙山南侧阿斯塔什地区,是天山山脉海拔5242米依连哈比尔尕山东南麓。霍尔果斯河在
沙湾市中部,南流经过沙湾县城区,南通
玛纳斯河流域,北连金山河,自北向南汇入伊犁河。霍尔果斯河全长137.5km,界河段137.5km。霍尔果斯河年径流量4—5亿m3,年均径流深261.3毫米,多年平均含沙量1.89kg/m3,年际最大断面含沙量221kg/m3。霍尔果斯河沙湾县以上流经山区,支流发育,以下为
绿洲,地势平坦,水草丰满,畜牧业发达,水源依山地
降水及冰雪融化补给,年结冰期约3—4个月。
巩乃斯河
巩乃斯河发源于
天山东部
依连哈比尔尕山海拔3531m的艾肯达阪,河流自东向西汇入伊犁河,整个流域形成一 个“羽”状水系。在乌拉斯台出山口以下横穿
新源县谷地,接纳南北两岸诸支流,并在哈拉苏纳入其主支恰甫河至巩乃斯种羊场以下与
特克斯河汇合后入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干流。河流全长为274.5km,流域集水面积为4123km2。受
平均海拔和气候的影响,在流域上游海拔3000m以上为常年冰雪覆盖,孕育着较为发达的现代
冰川。
巩乃斯河上游为峡谷段,河床狭窄、陡峻、水流湍急;下游河滩宽阔,水流平稳集中,两岸林草茂密,景色宜人。春夏季水量丰沛,秋冬季为枯水期。河流水源主要由雨雪、冰川、泉水汇合而成。
特克斯河
特克斯县河发源于哈尔克山(Харк тауы)西端、
中原地区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的
天山主峰
汗腾格里峰北侧,由西向东,流经
昭苏县盆地和特克斯
谷地,折转向北流,切穿伊什格力克山,与巩乃斯河交汇后始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
特克斯河总流域面积为27672km2,流域内支流众多,大多分布在于流右侧,主要支流有库克苏河、木札特河、
阿合牙孜河、
夏塔河、大吉尔格朗河、小吉尔格朗河等,流域呈柳叶形。流域主要分水岭为哈尔克山、那拉提山、克特绵山、阿拉喀尔山。宏观上看,流域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流域海拔高程介于920m至6996m之间。流域内植被条件好,森林密布,草原辽阔。流域内
冰川面积约为1560km2,占总流域面积比例为5.6%。
特克斯河是典型的冰雪融水补给型河流,径流年际变化稳定,但年内分配不均,每年6月~8月为主汛期,枯水期11月—1月为稳定退水期。
恰伦河
恰伦河发源于克特缅山(Кетемен тауы)脉的南部坡地,位于哈萨克斯坦的
阿拉木图州(Алмати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伊犁河的左侧支流。恰伦河全长427km,流域面积为7720km2。恰伦河被分成许多河汊,恰伦河的河水补给是雪水和地下水。恰伦河的平均流量为35.4km3/s,河水在11月至次年2月封冻,3至4月初解冻。
库尔特河
库尔特河源出
阿尔泰山托马尔德布克西南麓。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东北部。库尔特河自西南流折向丙流,经
富蕴县库尔特等地,又西入干流。库尔特河全长45km,流域面积260km2,流域地势较平坦.河道两侧为广阔
绿洲及草场,蓄牧业发达。库尔特河流域有许多自然井泉,它呈树枝状河型,支流短促,水量小。库尔特河的河水补给来自山地
降水及冰雪融化,每年结冰期约3至4个月。
主要湖泊
巴尔喀什湖(Балқаш Көли),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东经73°21'—79°30',北纬45°45'—46°44')之间,属于平坦而封闭的内陆盆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流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后注入
巴尔喀什湖。巴尔喀什湖在
中原地区古代称“夷播海”,湖面海拔340米,东西长605km,宽9.74km,面积约为2.2万km2,平均水深6米,最深处26米,水量为1096×108m3,萨雷伊希科特劳半岛乌泽纳拉尔水道把巴尔喀什湖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巴尔喀什湖由卡拉塔尔和列普西等小河注入,水的矿化度为5.2克/升,是咸水湖,西
巴尔喀什湖由伊犁河注入,平均矿化度740mm/升,为
淡水湖。巴尔喀什湖年降水量120毫米,冰封期近5个月。东西部河流注入巴尔喀什湖的径流量平均约为160亿m3,其中伊犁河占75%,东部小河占25%。巴湖流域东南部坐落着北
天山山系的外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拉套和
准噶尔汗国阿拉套山脉,这里是哈萨克斯坦主要的
冰川分布区,冰川面积和冰川数量占据了哈萨克斯坦冰川总数的50以上。
地下水
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地下水的形成主要受复杂的构造条件和沉积环境的影响,地下水埋深较大,最大处可达150m,涌水量约为1000-5000m3/d。伊犁河北部、南部山区及丘陵区为地下水的主要形成区,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平原区河谷下切,含水层被阶地切割形成泉水溢流,成为地下水的排泄区。伊犁河流域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最大河流是
巩乃斯河。
冰川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流域流域是
中亚冰川发育中心,有冰川5000余条,冰川面积3052km2,储水量579.81亿立方米。
中原地区境内冰川2373条,冰川面积2022.66km2,冰川储量142.18km3,分布在巩乃斯河、
喀什河、
霍尔果斯河、
特克斯河和库克苏河等5条二级支流,其中大多数冰川分布在发源于哈尔克他乌山和比依克山的特克斯 河和库克苏河上游,条数占伊犁河流域相应总量的60.7%,面积占71.6%,冰储量点76.2%。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
冰川融水补给比率16.5%,冬春季的积雪占全年降水量的53%,积雪融水比率高于冰川融水,冰川面积及储量分别占全疆的26.1%和22%,均居全疆之首。伊犁河流域流经的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山区内冰川众多,有冰川2700余座,境内冰川面积1029km2,是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地区重要的淡水来源之一。
阿尔恰勒特冰川
阿尔恰勒特冰川位于伊犁河流域
特克斯河上游,面积为48.6km2,长度为13.8km,末端海拔2720m。它是托峰北坡规模最大的冰川,已伸入森林地区。
北木扎尔特冰川
北木扎尔特
冰川位于伊犁河流域库克苏河上游,面积有4.73km2,长度8.2km,冰舌末端低达2520m,是全天山冰川末端最低的冰川。
水文特征
伊犁河流域是
中亚年降水量最多的山区之一,伊犁河上游3000米以下,每上升100米年
降水量约增加40-60毫米,北岸
匹里青河和
切德克河一带增加量更多。伊犁河流域主要支流的悬移质多年平均含沙量都是1kg/m3以下,是属于悬移质含沙量低的河流。水蚀模数一般仅为100—200吨/km2,一般年变幅在1.6—4.3倍,月变幅现般达10—20倍。汛期含沙量大,输沙量占全年总量的64%—85%。伊犁河水质良好,各断面的水质基本都能达到Ⅰ—Ⅲ类,有机污染物的尝试比较低,水中溶解氧的浓度很高,基本能够达到包包和溶解氧的浓度。
径流
伊犁河径流的组成主要来自上游三大支流汇合后至雅马渡站,平均年流量460m3/秒,其中
特克斯河占56%,哈什河占27%,
巩乃斯河占17%,雅马渡以下右岸有一支流汇入,
匹里青河多年平均年流量仅5.46m3/秒,至霍尔果斯河口伊犁河看径流量117m3,左岸有
恰伦河、
奇利克河、卡斯克连河(Каскериан)等汇入,总计年平均流量超过100m3/秒,其中恰伦河与奇利克河之和约占伊犁河总量的15%左右,伊犁河在
霍尔果斯河口以下进入径流散失区,河水大量损耗在蒸发与渗漏,流量增长很慢。卡普恰盖以下,仍有支流汇入,但损耗超过汇入量,导致伊犁河干流的径流量随着流域面积的少量增加而减少,至
巴尔喀什湖附近,两岸多为沙漠,地势平坦,汊流众多,河口处的年平均流量减至378m3/秒左右。伊犁河全流域平均径流深为41mm,平均径流系数为0.09.根据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水文部门计算,伊犁河全流域多年平均总径流量为169.57亿m3(中国实际控制径流量),其中区内自产径流149亿m3,区外来水(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1.0亿m2,中国产水量占94.36%,国外(哈萨克斯坦)来水9.57亿m2,仅占5.64%,集水区、产流区及径流量主要分布在中国。
水能
伊犁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7.0X106千瓦,占新疆的21%,目前仅开发了1.25%;装机总容量263.82X104千瓦,占新疆可开发装机容量的30.9%,目前水能发电量仅占可开发水力资源的0.3%;全流域仅有托海一座装机50MW的中型水电站,中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14.57MW,年发电量7.83X108kw/h。
伊宁县托海以上流域面积8656km2,天然落差2506m,水能理论蕴藏量145.1x104千瓦,可能开发装机容量61.50x104千瓦,年最大径流量43.5x108立方米,年最小径流量25.1x108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2.1x108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41
千克/立方米,流域地势西南高,北部低,
平均海拔在2335m~2508m之间。
补给类型
伊犁河干支流径流补给主要来自
降水及季节性融水、地下水和冰雪融水三部分,上述三类补给平均占总径流量的38.8%、39%、22.2%。径流降水丰沛,补给充分,冰雪融水资源存量大,流域内有广泛分布的
冰川和永久积雪,共有1600多座不同大小的冰川,总面积超过2100km2。年补给径流量约20~25亿m3,占地表水产量的13.2%~16.5%。近年来伊犁河下游三角洲植被由于得不到洪水的水源补给,草地、林地面积减少,大面积土地荒漠化,水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十几条入湖
分汊河道消失,只剩3条主要河道,且有2条经常断流。
地理环境
气候
伊犁河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位于中纬度大陆中部,三面环山,向西敞开,盛行西风环流,水汽主要来自
大西洋。南面阻碍
塔里木盆地的干热气流入侵,北面阻碍
西伯利亚地区的寒冷气流南下,西面湿润气流沿河谷顺地形长驱直入流域深处,气流沿坡上升生产的
降水分异高度变化导致的热量分异,造成流域水热分配及组合在东西方向分异基础上,更具突出明显的垂直分异。西风气流沿经
地中海、
里海、
黑海和
巴尔喀什湖等水域水汽的补充,再加上流域地形呈喇吸状向西敞开,西面较湿、较大的气流很容易进入盆地,同时受东南部高山接截,在山区形成地形降水,致使
伊犁河谷成为
天山山系最大的降水中心和新疆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伊犁河流域气候总的特点为温和湿润,昼夜温差大,夏热少酷暑,冬冷少严寒,
春温回升迅速而不稳定,秋温下降较快,
降水较充沛,各地差异大,山区多雷雨,积雪丰厚,大风日数少,无霜期较短,浅山地带冬季有明显的逆温层。流域平均降水量为553.4mm,山区平均降水量为644.5mm,平原平均降水量345.4mm,年平均降水补给238.62亿m3。
伊犁河流域上游,气候温和湿润,昼夜温差大,夏热少,酷暑
冬至,冬冷少,严寒日长,春温回升迅速但不稳定,秋温下降快,气温变化大,阳光充足,降水变化大,山区多雷雨,无霜期较短,浅山地带冬季有明显逆温层,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多年平均气温8.9°C,≥10°C积温3100°C,温度的日、年变化大,多年平均
降水量277mm,多年平均蒸发量1594mm。
伊犁河谷平原区降水较少,年均降水量约为300-400mm左右,气候温和。河谷平原四季分明,冬春略长,河谷近山中山区春长夏短,昭苏盆地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南湿凉,西、北干热,山地多雨湿凉,平原(谷盆)少雨干热。
伊犁河流域进入哈萨克斯坦流经
阿拉木图州,是伊犁河流域下游和三角洲地区降水稀少,年均降水仅有150mm左右。这里是大陆性气候,冬季气候严寒,5月常发生倒春寒,夏季炎热,7月平均气温为24℃,山前地带较温和。全年平均降雨量为110mm,山前地带达500-600mm,山区更高达到700-1000mm。水体区域大气温度的日变化与年变化取决于气候条件。夏季少风,呈现气温与水面温度接近天气情况,偏差约1-2℃;水面与陆地的同期气温差达7-8℃。在秋季,由于变冷和昼夜温差,陆地上方与水面温度差为8-10℃。水体上方的空气湿度通常大于陆地。12月至次年4月的平均蒸发量为92-150mm。
地质
伊犁河的源头北面的斜褶皱带,它主要由奥陶、志留、泥盆和
二叠纪地层组成。伊犁
河南省边的斜褶皱带主要由奥陶、二叠
碳酸岩类组成;伊犁河中部延伸至天山地槽褶皱带的中部,它是前寒武纪褶皱带断裂构造发育,以北西西向为主,北东和东西次之。这组构造对沉积作用、
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都有明显的制约和影响。伊犁河的主要岩层有矿
页岩、
大理石及喷发的
沉积岩。伊犁河流域内矿藏种类较多,除煤以外还有铁,锰。铜,铅,锌、钨、镊、、钛,钒等黑色、有色厦稀有金属矿和铝土、耐火黏土,
石英沙、
白云母,磷、
石棉、石膏、重晶有、
碳酸钙等。
伊犁盆地属下古生代的大洋板块,
天山兴蒙古地槽为下古生代大洋板块,受3个方面古地台挤压:
欧洲板块的东移、
西伯利亚地区板块南移、
塔里木盆地中原地区板块的北移,古海槽在
古生代开始发生褶皱隆起,元古界基底上沉积了下古生界的寒武、奥陶、志留系海相沉积。上古生代期华力西运动(伊宁运动)结束了大地槽的地槽发育阶段,开始了造山运动,奠定了伊犁盆地的构造基础。盆地中部最早沉积的陆相火山岩和
碎屑岩厚度超过3000m。中生代伊犁盆地时升时降,具震荡运动性质。
天山、
准噶尔汗国阿拉套在地形的性质上与中
哈萨克斯坦褶皱区不同,它们是山脉和它们之间的深凹地的交替,是年青的垂直运动的反映,在地表上有第三纪和
第四纪水平成层的纪岩石。
天山山系遭受了变形作用,这种变形属于
施蒂勒所称的雅克萨尔特类型。天山向西和西南延伸的有一整束褶皱山脉,其中最主要的是乌加姆山脉、普斯克姆山脉和恰特卡尔山脉。恰特卡尔山脉把北天山和南天山隔开的
费尔干纳盆地的
西北边界。天山沉积了一套岩层,不仅有前寒武纪和古生代的,还有中生代,
新生代的,岩石分布不同,山脉中堆积的是前寒武纪和古生代的岩层,山脉谷地和盆地是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沉积。
地形地貌
伊犁河流域东西走向的山地和谷地、盆地大致平行相间组成的地形结构,形成了伊犁河流域“四山夹三谷一盆及一开阔”的河谷平原的独特地形地貌。伊河流域北有北西—东南走向的科古琴山、
博罗科努山和依连哈比尔尕等山组成的北天山;南有北东东-南西西走向的哈尔克他乌、那拉提等山组成的南天山,中有阿吾拉勒山横亘其中。三列山系向东辐合于伊连哈比尔尕山东瑞,构成山汇、山系随断裂构造活动而紧密伴生。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流域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山、丘陵谷地、
冲积平原与洪积平原为主,整个流域可分为大致三个地貌单元类型。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上中游河谷地区,位于
天山,东、南、北三面环山,形成东窄西宽的三角形
谷地。山区海拔约为4000-5000m,河谷海拔约为300m。伊犁河下游沉积-冲积平原地区。在该地区形成了诸多三角洲,其中发育最完全的伊犁河三角洲,东南部顶端海拔约为378m,西部巴尔喀什湖边海拔最低点约为342m。伊犁河下游
荒漠区。该区以风沙地貌为主,北部支流流经
萨雷耶西克阿特劳沙漠,西南部支流流经阿库姆沙漠,该区海拔较低约为275-342m。
山地
天山位于伊犁河流域南部,是一个重要的地理边界。天山长1700km,宽250km—350km,山地平均高度4000m左右,与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之间高差达3500m—3000m。汗腾格里地区是天山最宽最高的山峰,海拔多在5000m以上,天山最高峰
托木尔峰达7435.3m。次为
依连哈比尔尕山结,海拔达5000m以上的山峰亦有多座。天山地区的山地或山间盆地,其走向和形态均呈北西西和北东东两组主要构造方向,形成
菱形山间盆地是
天山地形的主要特征。山形及构造在地貌上的表现,可将天山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3个部分。
北天山全长1300km,分为东西两段。西段整体走向北西西,自北往南,由西向东有
阿拉套山、别珍套山、科古琴山、
博罗科努山、依连哈比尔尕山、
喀拉乌成山等。东段,山体走向是北西西一东西一南东东,平均山体高度3500m左右,不少高峰超出4000m,最高的
博格达峰5445m。山脉自西往东有
博格达山、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山、
哈尔里克山以及麦钦乌拉山(巴里坤北山)等。
那拉提山位于伊犁河流域东端,中天山这一脉,是
伊犁盆地与巴音布鲁克盆地分水岭。中天山的
山脊走向近东西,山地
平均海拔3000m左右,山势时起时伏,长约800km。东连依连合比尔尕山结,西南延伸至特克斯县境,为阔克苏河阻断,与南
天山山抛相连。北坡山地宽阔,东段为
新源县境,中段为
巩留县境,西段又称博孜阿德尔山,为特克斯县界。那拉提山海拔3500米—4200米。
南天山位于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流域西南方向,在昭苏境内,是伊犁盆地与
塔里木盆地的分水岭,是天山最大的冰川作用区。南天山西起
克孜勒河源,东到
博斯腾湖附近,全长1100km。南天山自汗腾里界峰以东延伸至特克斯县界为阔克苏河峡阻断,与那拉提山山势相贯,其主脉又正东延伸为马音布鲁克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分水岭。南天山山势海拔平均维持在4000m左右,总体走向为北东东,包括有西部的阿赖山、黑尔塔格山、柯坪塔格山等。
盆地
伊犁盆地主体位于伊犁河谷地,是天山南北之间的伊犁河流域,地处中亚内陆哈萨克斯坦境内,横跨中、哈两国,面积约为38600km2。盆地西半部位于
哈萨克族斯坦境内,东半部位于中国境内(面积约为15600km2),它向西延伸越过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直抵
巴尔喀什湖。其北界为
准噶尔汗国阿拉套、外伊犁阿拉套,南界为凯特敏山,向南依次为科古琴山、乌孙山、哈尔克塔乌山,盆地的中东部为阿吾拉勒山,东南方是那拉提山。由西至东伊犁盆地内的山地与谷地相间分布,构成了伊犁盆地它“四山夹三谷加一平原”的特殊地形,即特克斯河谷、
新源县河谷和喀什河谷,昭苏盆地,中部为伊犁河谷平原,外形轮廓近似以西部边境线为底边的
等腰三角形。伊犁盆地东狭西宽,东高西低,呈喇叭状向西展开分布,北面是科古琴山和博罗霍洛山,南侧为哈里克套山,并在
巩乃斯河和
喀什河上游封闭。伊盆地内海拔最高点位于南北向最高峰,为6343m,伊犁河出境处高程最低,约为481m。伊犁盆地北部东西长约350km,南北平均宽约180km,西部最宽处为280km。
昭苏盆地位于伊犁河上游
昭苏县境内,是高山盆地,四面环山,西延到巴伦台以西自然地分为两个支岔,一脉北西方向进入哈萨克斯坦,组成博罗霍洛山脉,另一脉东西方向进入哈萨克斯坦,组成哈里克他乌山脉,两山之间所夹的楔形盆地形成了三面环山,西部向
中亚内陆敞开,东部地势高于西部、且东部窄于西部的楔形地形地貌。昭苏盆地其北缘位于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隆起山体的南坡,南为西
天山主体哈尔克山脉东部收敛。盆底海拔1600m—1800m,在中国境内(包括尼勒克)的面积为2.85万km2,平原宽阔。
巴尔喀什湖盆地位于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下游
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西北部中心带,经纬度范围介于42.21°~49.14°N和72.47°~85.02°E之间,总面积约为42万km2。该盆地从西北向东南逐渐抬升,形成包含亚寒带湿润气候区、寒温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亚干旱气候区在内的多种气候类型区。它位于盆地东南部的
天山,远离海洋,三面由天山支脉环绕,阻挡来自
西伯利亚地区的寒流和周围沙漠的干热气流,向西开口。西风环流携带来自
大西洋、
地中海和
黑海的水汽受到天山的阻挡导致盆地东南部形成丰富的降水;盆地的中西部为水分耗散区,而西北部中心带为
巴尔喀什湖区,为哈萨克斯坦的主要农业灌溉区。
土壤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流域气候温和湿润,植被广泛覆盖,山地与河谷盆地呈东西向展列,土壤发育充分,土壤类型及适宜性多样,土地资源丰富,质量结构上乘。山地垂直带谱发育完整,主要由山地栗钙土、山地黑钙土、山地灰褐色森林土、
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组成,其中森林、
草甸土类发育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河谷盆地草原、草甸土壤发育充分,主要有沼泽土、草甸土、灰钙土、黑钙土、栗钙土等类型,其中灰钙土、栗钙土发育典型、分布广泛。伊犁河流域的植被类型主要有
荒漠植被、草原、草甸、森林和隐域植被五大类。伊犁河流域以森林茂盛、草原辽阔、土壤肥沃、新疆唯一黑土地分布区而有别于其它干旱区,是新疆水土资源丰富而匹配的待开发宝地。
潮土
潮土分布在中国境内洪积至冲积倾斜平原的扇缘地带、河流
冲积平原的低阶地以及山问
洼地。全区潮土面积6万hm2,占农区耕地毛面积的8.51%,其养分含量一般较同地带性土壤的养分含量要高。
灌耕土
灌耕土土壤在
伊犁河谷广大农区分布较为广泛,土壤适耕性好,宜耕期长,土壤养分含量高,缺素夺肥现象不明显,土壤养分代谢能力较高,土壤抗逆性强。
草甸土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
河漫滩、低阶地及扇缘溢出带,是在地下水侵润和生长草甸植被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土壤。以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巩乃斯河两岸分布最为广泛,面积44.5万亩,占全区总面积5.27%。草甸土可分为:暗色草甸土,主要分布于
喀什河、
巩乃斯河、
特克斯河河谷,
腐殖质层厚20cn—30cm,有机质含量3%—5%;淡色草甸土主要分布于伊犁河河谷,有机质含量1%~2%;林灌草甸发育在河漫滩灌木、
乔木林下,有机质含量2%以下,盐分含量很轻,通体小于0.10%。
沼泽土
沼泽土主要分布在
河漫滩低阶地及扇缘带,属水成土壤,土壤季节性积水或长期积水,沼泽植被发育。地下水位大多在30~80cm,母质以冲积物为主,质地较细,大多为轻、中壤,由于水分处于过饱和状态,通气性差,有机质呈泥炭或粗
腐殖质的形式积累,表面为深灰色泥炭层或褐色半分解的粗腐殖质层,厚度在6cm—20cm,土壤呈微碱性、碱性。沼泽土面积135万亩,占总面积的1.6%。地表着生有芦苇、毛腊、
水葱、莎草、
三棱草等。
盐土
盐土主要分布在伊犁河和
巩乃斯河的低阶地和扇缘带,土壤含有大量易溶性盐类,该区盐土分为3个亚类:草甸盐土、沼泽盐土和干盐土。草甸盐土分布在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伊昭公路以西的察布查尔南渠之间及
新源县县的
肖尔布拉克镇等地表
土层有白色盐霜及盐结皮,具明显的
碳酸钠盐渍化特征;典型盐土仅零星分布,部位稍高,植物稀少。
黑钙土
黑钙土分布于中低山、山间盆地和山前平原地带,
天山山脉集中分布于昭苏盆地、喀什河谷东部(
尼勒克县东部)和巩乃斯河谷东部(新源县东部)。多存于1500m—2100m 的阳坡,在阴坡上限与森林组成复区,所有下限与草原栗钙土相接。植被由高大禾草鸭茅、
无芒雀麦、短柄草、鹅冠草、
鸢尾、
糙苏、
扁蓿豆等众多艳丽杂类草组成山地草原和草甸草原,地形为起伏丘陵,母质多为黄土状物质,富含
硫酸钙,
土层较厚。面积1180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3.97%。耕作黑钙土分布在昭苏盆地,新源东部那拉提地区,尼勒克县东部种蜂场一带,面积126万亩,占黑钙土面积的10.71%。黑钙土表层疏松绵软、土质肥沃,地处逆温层,植被繁密茂盛,是优良的春秋牧场和割草地,也可行旱作
种植业,适宜种植喜凉作物
阳芋、
荞麦、
豆类和
川贝母、
党参,是一种多宜性土壤资源。
栗钙土
栗钙土山地栗钙土属干草原带的地带性土壤,分布于海拔1100m—1600m的山间盆地及山前平原,属黑钙土与灰钙土之间气候干旱化的过渡性土壤,分布在特克斯谷地、巩乃斯
谷地、
喀什河谷的主要土壤,昭苏盆地西南及
伊犁河谷西部黄土丘陵及洪
冲积扇上部都有分布。栗钙土成土过程特点类似于黑钙土,但腐殖质的积累较黑钙土弱,因此腐殖质层较薄,约13~30cm,颜色不如黑钙土黑,土壤结构也较黑钙土差,为细粒状-小团块状。全区栗钙土分布面积1204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4.26%,目前河谷地带开垦耕种面积273万亩,实行旱作面积达54.7万亩,占耕种栗钙土总面积的20.03%。农区栗钙土主要分布在
特克斯县、
昭苏县西南部、
新源县中部、
尼勒克县中部等地,地貌大多属于低山丘陵、山间谷地和山前平原上部。
灰钙土
灰钙土是半
荒漠草原带的土壤,它是
伊犁河谷的地带性土壤,主体为平原灰钙土。灰钙土主要分布在伊犁河谷和
巩乃斯河、
喀什河谷地西部两侧的丘陵长岗,山前倾斜平原,河谷阶地,海拔在560m—1000m,面积1015万亩,占总面积的12.1%。
风沙土
风沙土是在风成沙性母质上发育起来的沙漠地带土壤,多以固定或半固定状分布,分布范围大致东起
霍城县治沙站,西止国境线,北起62团11连及64团11连,南止伊犁河的塔克尔莫乎沙漠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卡拉沙漠相临。植物生长有
梭梭、
沙拐枣、
角果藜、三茫草等
沙生植物,但有机质积累较少,土壤质粗面分选明显,
粒径大于0.105mm的细沙占83%~97%。面积50.5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0.59%。
亚高山草甸土
亚高山草甸土分布在山地黑钙土的上限,
平均海拔在I800m—2800m,上限接高山草甸土,阴坡下限接森林土带,阳坡下限接亚高山草甸或山地草甸土带。与灰褐色森林土呈复区分布,覆盖度在90%以上,是本区优良的夏季牧场,分布面积1280.4万亩,占山地总面积的22.39%。
高山草甸土
高山草甸土分布在亚高山草甸土的上限,属山地垂直带的上部,主要分布在科古琴山、伊连哈尔比尕山、那拉提山、
博罗科努山等地,海拔在2800~3400m,本区高山草甸土面积1079.22万亩,占山地总面积的19.11%。土体为
盐基所饱和交换性酸含量低,盐基饱和度高,土壤呈碱性、微碱性。成土母质为
冰碛、冰水
沉积物、坡积物或残积—坡积物,
土层较薄。
生物多样性
伊犁河谷野生生物类群物种总数共计3945种,隶属于445科、1627属。伊犁河流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
天山马鹿、水貂、
麝鼠、旱,兔獭、
四爪陆龟等。野生植物种类更多,仅药用植物就有近500种,如木赞、
阿魏属、
川贝母,甘草、
党参等。在海拔850米-1200米的低山丘陵及山麓有逆温的存在,生长着中国稀有的野生匿苹果林及野核桃林等。天然植被覆盖率是新疆最高的地区,木材蓄积量居新疆之酋,现仍有小片原始雪岭云格,是新疆主要的林区之一,拥有中国的天然牧场之一的草场。
动物
伊犁河野生动物有363种,其中鱼类56种,
两栖纲4种,两栖类4种,两栖
爬行纲17种,鸟类292种。珍稀濒危状态的野生动物有18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80种,其中
金雕、
雪豹、
北山羊、
四爪陆龟、
大鸨、
东方白鹳、
黑鹳、
胡兀鹫等12种野生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棕熊、免狲、
马鹿、天鹅等57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只分布在伊犁河流域
霍城县境内的爬行动物四爪陆龟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伊犁黑蜂和
伊犁鼠兔是伊犁特有的物种,是中国稀有品种。伊犁河进入哈萨克斯坦是平原和半
荒漠地带。荒漠内
啮齿动物有
沙鼠、
耗子、
蒙古兔,
有蹄动物有
羚羊、
鹅喉羚、狍,兽类有狼、狐、獾以及伊犁河三角洲的野猪、驯化
麝鼠,
爬行纲有蛇、龟、
四脚蛇,无脊椎动物有红带蛛。山区有
雪豹、
猞猁。
巴尔喀什湖和伊犁河的鱼类有鲤鱼、
裂腹鱼、
河鲈、
欧鳊、
裸腹鲟。
植物
伊犁河流域草原植物常见的
维管植物84目,452属,1243种,60来种,
苔藓植物有8目,11属,19种。裸
子叶植物有3目,3属,7种。被子叶植物有73目,438属,1217种,60余
亚种。被子叶植物中
双子叶植物纲有63目,360属,950种,35亚种。单子叶植物10目,78属,267种,25亚种。哈萨克斯坦伊犁河流域平原地区生长艾蒿和梭梭丛植被,芦苇、草甸和耐盐植物以及
灌木丛。
自然保护区
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域内伊犁雪莲被列为新疆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小叶白腊、
野核桃等植物是第四级冰斯遗留下来的树种,具有很高的科研、生产价值,另外有蒲草、草、
中亚泽芹、
浮萍、芦苇、
金钱蒲等植被。目前共建立黑蜂、野核桃、
四爪陆龟、
小叶梣等六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雪岭杉自然保护区是1983年由自治区批准建立,以雪岭云杉及其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位于
巩留县境内,西起库勒宁沟、东至西藤得沟,海拔1500m一2000m,保护区面积为280km2。
小叶白腊保护区位于
伊宁县墩麻扎乡
喀什河下洲的河心滩上,面积1400公顷,以小叶白腊林、杨树林及其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
野生核桃自然保护区位于巩留县城南、伊什基里克山北坡的江嘎特萨依(维语核桃沟之意),面积118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山区
野核桃及其生态环境。
那孜—确鹿特自然保护区,位于
新源县南的那拉提山,海拔1600m—4000m山地,是1986年建立的自治区级刊甸草场保护区,以草甸类草地及其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面积16400公顷。
四爪陆龟自然保护区位于
霍城县县的萨尔布拉克海拔700m—1000m的
荒漠草原丘陵区,是珍稀动物四爪陆龟自然保护区,在1983年建立,以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四爪陆龟及其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面积35000公顷。
黑蜂自然保护区是1980年自治区批准建立,以保护黑蜂种源及其野生巢址为主,是伊犁八县一市的自然保护区。
阿拉木图自然保护区,靠近阿拉木图市。自然保护区设于1931年(从1935年起为
苏联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为73325公顷.在外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山脉中部。森林中有石连克去杉、多种果树、西伯利亚刺析和
土耳其斯坦刺柏,有高山草地和亚高山草地。有西伯利亚大角野山羊、
雪豹、
石貂及其它动物。
自然灾害
伊犁河流域气象灾害有洪水、风沙、冰雹等,地质灾害有滑坡和泥石流等,区域内
寒潮、大风、冰雹、
霜冻、低温、 洪灾和水土流失对农业影响较大,据近50年历史资料分析,平均2.5年有一次冰雹、
寒潮灾害,2年出现一次大风,平均3年有一次较大低温霜冻。全区洪灾累计死亡人数达30余人,受淹农田5400hm2,毁坏
水利工程100余处,倒塌房屋3000余间,经济损失数亿元。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范围和成灾规模都比较小,也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和塌陷等灾害,近年来日趋频繁。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伊犁河流域是草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距今约4000年前伊犁河流域、阿尔泰山周边已出现早期居民。中国内地进入夏商时期,
伊犁河谷出现青铜文化,最早文献记载的居民是塞人,是人数众多的氏族部落集团,《汉书.乌孙传》中称塞人在此建立地方政权,其王称“塞王”。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匈奴
冒顿单于自立,匈奴崛起,西向扩张。公元前2世纪初,居祁连、
敦煌市间的月氏部受到匈奴的打击,西迁至伊犁河谷,建大月氏王国,击走塞王。汉
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再次西击,定
楼兰、乌孙、呼揭及其周边的26国,
阿尔泰共和国地区、
天山以东以南为匈奴控制。同年,在匈奴
老上单于支持下,居
河西走廊的乌孙部西击大月氏,迫使大月氏西走
西夏,乌孙占据
伊犁河谷及天山腹地,建乌孙国。
刘彻时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与乌孙取得联系,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年至108年),汉朝与乌孙和亲,汉乌联盟。在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匈奴僮仆都尉罢免,西域归汉朝统治。
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在汉朝的统治下,乌孙分为大小昆弥两国。次年划分地界,大昆弥治赤谷城,小昆弥治伊犁河谷,史称伊列国。自此乌孙大吏、大禄、大监诸官职,皆由汉朝朝廷赐金印紫绶。同年匈奴
挛鞮稽侯狦和
郅支单于向汉朝称臣,漠北及
阿尔泰共和国山地区归汉朝。汉
永寿二年(公元156年)鲜卑占据匈奴故地,汉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鲜卑分其地为东、中、西三部,西部领有乌孙等部。
北魏天兴五年(公元402年),
柔然崛起,统一漠北,势力达到乌孙。北魏
太延四年(公元438年),柔然联兵悦般,击灭乌孙,并传檄西域各国,要求拒绝魏国的使臣。乌孙残部南下
帕米尔高原,由悦般控制。公元5世纪至6世纪初,阿尔泰山东部地区,
准噶尔盆地及伊犁流域由哒、
铁勒、柔然等势力控制。
元钦元年(
公元552年),突厥土门可汗大破柔然,创立突厥汗国。
宇文邕天和元年(公元556年),突厥
木杆可汗西破唳哒,控制
天山腹地的乌孙故地,用乌孙地置西面可汗。
隋朝时期,突厥占领伊犁河流域在此立国,后分为东西突厥,西突厥主要以天山腹地的乌孙故地为政治中心。
唐朝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西突厥分裂为两国,各以
伊犁河谷和楚河谷地为政治中心。唐永徽二年(公元650年),
阿史那贺鲁叛唐,取西突厥腹地,次年,阿史那贺鲁建牙双河、千泉。之后唐朝三征阿史那贺鲁。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擒获阿史那贺鲁,西突厥汗国亡。同年
天宝朝先廷在西突厥设昆陵、池都护府,隶属设在
龟兹的安西在都护府。昆陵都护府治伊犁河,濛池都护府治
伊塞克湖、
楚河流域。
唐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
唐朝设金山都护府管理
准噶尔盆地及伊犁河流域。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金山都护府改设北庭大都护府,管辖西突厥地。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乌孙后裔突骑施乌质勒部原为西突厥属部,反抗西突厥贵族,攻取伊犁河流域、碎叶水、建立突骑施汗国,唐朝对突骑施部实行羁管理。唐天宝年间,
回纥汗国统一漠北及
阿尔泰共和国地区,原来占据阿尔泰山南北的葛逻禄部入主伊犁河流域、
天山腹地,大食势力进入
中亚地区。唐
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纥汗国内乱,其中一部西迁伊犁河、
楚河流域。与葛逻禄部联合建立
喀喇汗王朝,史称下泰。此后天山腹地、阿尔泰地区为九姓古斯、葛逻禄、样磨、炽俟、突骑施、戛斯等割据。
金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辽
耶律大石西遁,据额敏叶密立城,建
西辽,管理阿尔泰山、
塔城地区。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西辽移都楚河的巴拉沙衮城,取代喀拉汗朝,西辽在
伊犁河谷的雅芬奇派驻了
少监。
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蒙兀儿汗国。同年,成吉思汗进军
阿尔泰山灭乃蛮部,统治阿尔泰地区。南宋
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乃蛮
屈出律投降西辽,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取得西辽王位,西辽灭亡。同年,海押立、
陕西省力麻里哈剌鲁(葛逻禄)举兵反
西辽,其王归服蒙古。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在伊犁河谷的阿力麻里城、亦剌八里城派驻
达鲁花赤。
孛儿只斤·忽必烈二十一年(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分封,以伊犁以西至
阿姆河中亚地为
察合台汗国领地,史称察合台汗国,以阿力麻里为都需,以叶密立为
孛儿只斤·窝阔台地,史称窝阔台汗国。
元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由马来思忽惕管理窝阔台、察合台领地民政、财税。1260年,蒙古宗王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和农业政策,出现分裂,行尚书省解体。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忽必烈令皇子北平王坐镇阿力麻里,命
丞相安童辅佐。14世纪初,窝阔台汗国衰落,其裔归服察合台汗国。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秃黑鲁帖木儿继位,史称
东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国。1379年,东察合台汗国移都
别失八里,史称别失八里汗国。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察合台后裔
歪思汗迁都
伊犁河谷,改国号亦力把里汗国,派使向明朝朝贡。
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在东察合台汗国的支持下,白帐汗国巴拉克汗子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部迁入
楚河流域,成立
哈萨克汗国。明朝初年16世纪初,蒙古卫拉特曾一度强大,史称瓦剌,管理
额尔齐斯河、叶密立、
天山东部的别失八里等地。16世纪中叶,瓦剌部受东蒙古打击,退至额尔齐斯河流域。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
准噶尔汗国首领
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称汗,以和布克赛光头为大本营,与东蒙古喀尔喀部结盟。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准噶尔部进攻哈萨克杨吉尔汗,占据伊犁河谷、楚河流域并相继控制天山南北,哈萨克部,柯尔克孜部及天山同南路、东路各部皆臣属准噶尔汗国。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噶尔丹移都伊犁河谷,后准噶尔
策妄阿拉布坦偷袭
西藏自治区,劫持各庙重器,在伊犁河北建立固尔扎庙,河南建海努克庙,以伊犁为厄鲁特四部分宗之地。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喀尔喀诸部相继归服清朝,噶尔丹多次入侵蒙古,
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噶尔丹自杀,策妄阿拉布坦称臣纳贡,清朝朝廷对厄鲁特实行羁縻管理。至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平
南疆大小和卓之乱后,
清代朝廷在伊犁设置将军驻扎,在伊犁设置
伊犁府府统辖新疆,
乌鲁木齐市、伊犁和雅尔等地开始通商。大玉兹成为清帝国的属国,在最后一位哈萨克斯坦汗国
可汗肯萨里汗于1847年殉难后,哈萨克斯坦汗国正式灭亡,哈萨克斯坦也由此进入了
俄罗斯殖民时期,直至阿拉什自治共和国建立。19世纪清帝国于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势衰微,于是俄国趁机于1864年强占大玉兹土地,至此哈萨克斯坦全境都归俄国所有。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
俄罗斯帝国以代收为名,侵占伊犁和
塔城市,次年收回,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伊犁交回,恢复
伊犁府建置。霍尔果斯以西3万多平方千米被沙俄割占。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设省,负责伊犁、塔城军政。
民国时期,伊犁革命党人推翻伊犁将军,在民国一年(1912年)正式宣布成立伊犁临时军政府新伊大都督府。民国三年(1914年)伊犁镇边使改设为伊犁镇守使,归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河流域下游于1932年成立阿拉木图州。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伊犁河流域上游伊犁、
塔城地区、阿山相继发生反对
中国国民党统治革命活动,同年11月,伊宁解放组织召开大会,在一些分裂主义分子的操纵下,宣布成立“东
土耳其斯坦共和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伊宁临时政府直辖伊犁区各县。伊犁河流域下流
阿拉木图州将
塔尔迪库尔干州(Талды Қорған облысы)分出。
民国三十四年年(1945年),民族军攻战塔城区、阿山区相继设立专员公署。三区方面召开大会,宣布成立“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次年“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及其政府解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联合政府成立,恢复
伊犁专区建制,伊犁、
塔城地区、阿山专区归隶省联合政府。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伊犁隶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阿拉木图州的
塔尔迪库尔干州于1959年并入阿拉木图州,1967年再次分出,1997年再次并入,2001年前州首府为
阿拉木图,2001-2022年州首府为塔尔迪库尔干市。2022年,阿拉木图州一分为二,分别以库纳耶夫市和塔尔迪库尔干市为行政中心成立阿拉木图州和杰特苏州。
人口分布
伊犁河流域上游属中国境内,行政区划包括
伊宁市、
霍城县、
尼勒克县、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巩留县、
新源县、
特克斯县、
昭苏县等,中下游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州境内,
阿拉木图州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地处外伊犁阿拉套山脉北部丘陵地带,下辖9区(巴尔喀什天空Балхашский район,恩贝克希卡扎克区Енбекшиказахский район,扎姆布尔斯基区Жамбылский район, 伊利斯基区Илийский район,卡拉赛区Карасайский район,凯根斯基区Кегенский район,雷姆别克斯基区Райымбекский район,塔尔加斯基区Талгарский район,维吾尔克斯区Уйгурский район)1市(库纳耶夫市,г.Конаев)。伊犁河流域总人口约435.84万人(截至2023年),其中伊犁河流域上游中国境内总人口284.84万人(截至2023年),中下游哈萨克斯坦境内人口约151万(截至2023年),伊犁河流域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除哈萨克族外,有维吾尔族、
回族、
柯尔克孜族族、
蒙古族,
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
经济活动
综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01.36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9.53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796.31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1275.52亿元,增长0.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8.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5%。州直属县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7.33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455.40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761.43亿元,下降1.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9.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0%。
阿拉木图州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主要农业州之一,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哈萨克斯坦8%,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
阳芋、
浆果、
葡萄等,玉米、肉类产量居全哈第一。州内优势产业有建材业(石膏板、夹芯板、照明设施)、
食品加工(奶制品、果汁、
葡萄酒)、烟草业、
造纸等。2022年阿拉木图州地区生产总值42489亿坚戈(约合95.45亿美元)。工业总产值15894亿坚戈,农业总产值7365亿坚戈。吸引投资6091亿坚戈,资金主要流入运输和仓储业、房地产业、工业等行业。国内贸易额14043亿坚戈,其中零售贸易额5437亿坚戈。外贸额46.173亿美元,其中出口6.016亿美元,进口40.157亿美元。
第一产业
伊犁流域第一产业是农业和畜牧业、
渔业为主。全流域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
阳芋、甜菜、
葡萄等。伊犁全州拥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4家,其中国家级9家,自治区级120家。州直拥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38家,其中国家级7家,自治区级57家。阿拉木图州是哈萨克斯坦主要农业州之一,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哈萨克斯坦8%,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土豆、
浆果、葡萄等,玉米、肉类产量居全哈第一。截止2022年,伊犁河全流域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约为1054亿美元,中国境内全年粮食(含薯类)种植面积1121.89万亩,全年园林水果产量47.41万吨,全州全年棉花产量49.33万吨,
油料产量15.67万吨,甜菜产量136.41万吨,全州全年园林水果产量47.41万吨,坚果产量2.52万吨,果用瓜产量6.66万吨,全州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6.93万吨等,
阿拉木图市农业总产值约17.13亿美元。
第二产业
伊犁河流域第二产业以工业和
建筑业为主。伊犁全州直建成工业园区11家,其中国家级5家,自治区级6家。园区年末入驻企业5316个。其中国家级园区入驻企业4959个,自治区级园区入驻企业357个。全州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00.42亿元,全州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59.02亿元。阿拉木图州内共4个工业区,优势产业有建材业(石膏板、夹芯板、照明设施)、食品加工业(奶制品、果汁、
葡萄酒)、烟草业、
造纸等。截止到2022年,伊犁河全流域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约为1283亿美元。伊犁全州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00.42亿元,全州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全年实现产值297.10亿元,
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270.4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产值128.76亿元。
阿拉木图市工业以建材、食品加工、电力等为主,全年生产总值约35.68亿美元。
第三产业
伊犁河流域第三产业是服务业、金融业、贸易为主。截止到2022年,伊犁河全流域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约为2050.62亿美元。阿拉木图吸引投资13.67亿美元,国内贸易额31.52亿美元,其中零售贸易额12.2亿美元。外贸额46.173亿美元,其中出口6.016亿美元,进口40.157亿美元。伊犁全州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97.45亿元,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4.48亿元,全州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4.5%。全州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55.67亿元,全州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40亿元等,全州全年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117.00亿美元。
水利工程
托海水电站
托海水电站位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喀什河中游玛扎尔峡谷出口处,距
伊宁市51km,是
喀什河流域“两库十五级”规划的最末一级电站。上游梯级为温泉水电站,电站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65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2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38亿立方米。水库正常高蓄水位865.0m,死水位860.0m,汛期水位857.0m总库容1750万m3,死库容1280万m3,调节库容470万m3,电站总装机容量50MW(4x12.5MW),多年平均发电量2.48亿kW.h,
保证出力13.4MW。
托海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等综合效益,电站枢纽由混凝土双曲拱坝、刚性心墙土石副坝、导流兼排沙隧洞、发电引水隧洞、地面式发电厂房、110kV开关楼等建筑物组成。
卡普恰盖水库
卡普恰盖水库建成于1970年,是伊犁河至巴尔喀什湖流域上修建的最大水库,卡普恰盖水库接纳
恰伦河、
奇利克河、图尔根河(Түрген)、大阿拉木图河(Үлкен Алматы өзені)、小
阿拉木图河(Кіші Алматы өзені)、卡斯克连河等众多支流汇入,又接纳了南岸的库尔特河等支流最终汇入巴尔喀什湖。水库面积为1847km2,总蓄水量281.4亿m3,水库长度187km,平均水面宽10—12km,最大宽度22km,最大深度45m,对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生产力的布局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卡普恰盖上站(简称卡上站)位于
卡普恰盖水库以上171km,控制着水库的入库流量。卡普恰盖下站(简称卡下站)位于卡普恰盖水库以下26km,控制着水库的出库流量。
喀什河下游灌区拦河枢纽工程
伊犁喀什河下游灌区拦河枢纽工程位于
伊宁市东
218国道49km,喀什河出山口下游2km天然河湾处。1965年由自治区水利厅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和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水利处联合进行勘测设计。枢纽工程由上游整治段、引水弯道、拦污桥、泄洪闸、泄洪道、排砂闸和东西岸进水闸等部分组成。设计东西岸进水闸正常引水流量115m3/s,加大流量138m3/s,泄洪、冲砂闸排洪设计流量800m3/s,校核流量1300m3/s。该渠首控制有效灌溉面积9.43万hm2。
科考研究
伊犁河流域的考古工作在20世纪50、60年代才起步,对伊犁地区古代宗教建筑和古城遗址进行考察,初步推测出土墩墓群是古代乌氶民族或塞种的遗存。1961年在
特克斯县修筑铁里氏盖山灌渠时,在一个距离地面3米左右的渠底发现了11件铜器。1976年,在
巩留县阿尕尔森镇修筑水渠时,发现13件
青铜器和1件残陶罐,经相关专家调查清理认定为安德罗诺活文化类型铜器,是
青铜时代的遗存物。
1978年、197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张玉忠等,在
新源县铁木里克发掘了15座墓葬,有竖穴单室
木椁墓4座、竖穴双室木墓1座,竖穴填石墓8座,并且出土了陶器、石器、铜器、骨器。1988年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古代
铜矿和冶炼遗址1处及墓葬,同年在霍城县大西沟发现一处被破坏的墓葬,经新疆和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普查队研究得出该墓地属于安德罗诺沃文化类型。
1989年、199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索墩布拉克村发掘墓葬33座,经研究认定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塞人文化遗存。1999年在昭苏
喀拉苏镇发掘8座带墓道
洞室墓,研究者认为该批墓葬属于公元3-6世纪阅般或突厥遗存。199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
伊宁县北山坡发掘5座大型
土墩墓,初步了解伊犁河北岸古代墓葬文化。
2000后以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伊犁河流域发现墓地1000多座,
古遗址2000余平方米。2007-2009年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对伊犁河流域复查,发现在新的文物点1164处。
20世纪50—70年代,苏联考古学家对
七河地区的古墓葬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在外伊犁河流域即哈萨克斯坦
阿拉木图州境内的
吉尔吉斯山脉以北,伊犁河左岸发现两处墓地群,墓地封堆呈链状南北向分布,封堆为土石混筑石堆墓或石圈石堆墓,墓葬形制为
竖穴土坑墓、竖穴石室墓(墓室口覆盖石板或圆木)、竖穴北偏室墓(墓室口用石板、原木封堵,对应一侧留有生土二层台)。随葬品主要有陶器、青铜饰件(牌饰、铜镜、簪子)、装饰品(簪子、串珠、
耳环)、石磨盘、砺石、串珠、铁刀、羊骨等。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水质恶化
根据伊犁河多年水质监测资料分析,水质尚不存在严重的污染,但按
高锰酸盐指数标准判断,CODcr(
化学耗氧量—铬法)本低值偏高,除源头水外的各个断面的值都达到了地面水I类标准,其它各项污染指标,均不超过I类水质标准。另外,CODcr的值与流量正相关,流量越大,CODcr越高,即丰水期水质最差,只能达到川类地面水水质标准,平水期水质较差。由此,可断定污染源不是点源而是面源所为,即不是由工业废水的排放所致,而是由于农业生产中
农药化肥及流失的水土所携带的上游土壤中的
有机化合物的影响。每年4月~9月灌溉期,灌溉水从各个农田带来的大量由农药化肥和水土流失贡献的有机污染物,汇入伊犁河各个支流,致使CODcr,值升高。
水土流失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水土流失面积4.30x104hm2,占伊犁地区净灌溉面积的11.7%。水土流失现象多发生在地势不平、坡高较大和植被覆盖度较少及流河侵蚀严重地带。河流侵蚀主要发生在伊犁河沿岸一带,河北岸大片农田每年都被侵蚀,严重危害着农业生产,尤其以
伊宁市巴彦岱及霍城惠远为最重。
霍城县惠远城老城现已冲掉1/4左右,惠远城将军庙现正处在伊犁河河床的中心地带。
环境保护
2018年6月23日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伊犁河谷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8年11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伊犁河谷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条例指出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流域内进行开发和建设,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先评价后建设、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制度。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关于水资源管理在1965年签署《霍尔果斯河水资源分配和利用协议》,在1975年和1983年两次对该协议进行修改和补充。1992年,两签署关于霍尔果斯河共同建设中哈友谊联合引水枢纽的议定书。同年,哈萨克斯坦方向中方提交了《中哈两国关于共同利用和保护跨界水域的合作协议》。1998年,中哈两国成立联合工作委员会,开始磋商跨界河流开发与保护问题,共同保护跨界河流的环境问题。
风景名胜
综述
伊犁河流域是横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的河流流域,伊犁河流域上游位于中国境内,中下游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伊犁河流域有草原、森林、山岳冰川,中国的伊犁流域有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疆湿岛的美称。伊犁河流域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连接起来,哈萨克斯坦的伊犁流域风景名胜阿拉木图,
阿拉木图的恰伦峡谷媲美美国
科罗拉多大峡谷,还有位于天山和阿拉套山的红崖村和陕西村。
惠远古城
惠远古城是伊犁九城之首,在处伊犁州
霍城县东南,距离霍城县城中心9公里。东与农四师霍城垦区66团为邻,西与
兰干乡,三道河为邻,北面与果子沟牧场春秋草场丘陵相接,南部与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隔河相望。惠远古城在清朝时是清政府
伊犁府的驻地,是当时新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那拉提风景旅游区
那拉提位于中国
西陲,地处天山腹地
伊犁河谷东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那拉提景区以前与巩乃斯河相隔,现在融为一体。那拉提风景旅游区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是高山河谷草原地貌,那拉提风景区集草原、雪山、河谷、森林、田野等多样化的自然资源,草地占比达72%。 2011年,
那拉提草原成功申报为国家5A级景区。 2020年12月15日,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果子沟
果子沟旧时称塔勒奇沟,因沟中野果多而得名。果子沟地处伊犁西北部
霍城县境内,位于天山山系西部科古琴山南坡,是一条南北向的峡谷。果子沟地势险要,南连
伊犁河谷,是古时“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孔道地段。果子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交通方便。
恰伦峡谷
恰伦峡谷位于阿拉木图以东195km,距中哈边境不远。峡谷全长约154km,内有1500多种植物、103种鸟类、25种
爬行纲和62种哺乳动物,此峡谷可与美国
科罗拉多大峡谷相媲美。
相关文化
文物古迹
伊犁流域人类文化活动久远,民族成分复杂,政权更替频繁,留下众多文物古迹。塞人和突厥时期的古墓葬、
草原石人,全流域多个地区均有分布,古城遗址、古旧建筑也有分布。
奴拉赛古铜矿遗址
遗址位于今
尼勒克县城南约3km的喀什河南岸,采矿遗址发现10余处竖井洞口,洞口5米见方,大部分已塌。冶炼遗址,发现一段长20米、宽1.5米,厚0.5米的炉渣堆积,内含
矿石、炉渣、兽骨、碎陶片以及粗炼呈圆龟背形的白冰铜锭,含铜量高达60%,此遗址距今有2440年左右,相当于
战国早期,1990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齐德哈仁细石器遗址
遗址位于今
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齐德哈仁渡口北100米处的沙丘地带。遗址大都被沙丘覆盖,暴露面积约1000km2,地面采集文物近200件,有石片、石核、细石叶、石钻等,此遗址年代确定为
新石器时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伊犁河流域在
西汉便贯通丝路,这里曾是亚欧大陆的交通贸易枢纽,多国文化在这里融合,形成
中亚地区独有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跨国保护“丝绸之路”
文化遗产。中国和中亚各国的非遗项目分为生活技能、文化艺术和民俗传统几大类。比如民俗传统如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
锡伯族西迁节、哈萨克冬宰习俗等。文化艺术类的如赛乃姆、哈萨克族
库布孜等。
赛乃姆
伊犁赛乃母是音乐、舞蹈、诗歌等为一体的伊犁维吾尔族民间传统舞蹈。主要分布在
伊犁河谷维吾尔族聚居区,主要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
伊宁县及
伊宁市、
霍城县、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维吾尔聚居村落。最早伊犁赛乃姆民间艺术形式只在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婚礼和各种庆祝仪式中表演。
哈萨克族库布孜
库布孜是哈萨克族古老的
弓弦乐器,琴身为木制,由琴杆、弦轴、弓子及音箱组成。库布孜主要流传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昌吉回族自治州以及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
哈萨克族聚居区。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等国家也有分布。
库布孜乐曲的流传方式一般为口中传心授,乐曲具有一定的即兴性和创意性。
哈萨克式摔跤
摔跤的
哈萨克语叫“库热斯”是哈萨克族庆祝婚嫁节庆、祭奠列祖仪式的必选项目,平时锻炼体魄、展现勇气等的技能较量。哈萨克族自古以来精骑善射、体魄强健,哈萨克式摔跤最初具有突出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体力、毅力、技巧等,
哈萨克汗国时期举行重要宴会都会以摔跤竞技助兴。哈萨克式摔跤有三种形式,即古典式摔跤、古老式摔跤、自由式摔跤。
特色文化
丝路文化
伊犁河流域的丝路文化起源于
西汉,
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了解了西域诸国的交通路线、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等,为中原和西域的沟通交流打下基础。第二次出使西域经
河西走廊到达乌孙,建立汉朝与天山南北、
中亚、西亚各国的友好关系。张骞通西域,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建立,促进了中国和西域、中西亚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开通了丝绸之路。伊犁河流域是古代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通要道,是
欧亚草原丝绸之路的主要路段,古丝绸之路的要冲。盛唐时期,
唐朝与中亚各国互市,各政权与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形式是以牛、羊、马匹、皮毛、乳制品、贵金属等货物交换丝绸、茶叶及各类农产品,通过伊犁河流域的“丝马贸易”“茶马贸易”进行的。丝路文化带动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及能源的合作。
西域文化
汉朝时期贯通丝路,西域纳入汉王朝境域,西域连接东亚中华文明。西域丝绸之路贯通东西之南、中、北三线大动脉,丝绸之路不仅使西域诸国的物产传入中原,也带来人员往来和文化的交融,西域的宗教、眩术、音乐、歌舞、绘画等也传入大汉王朝,丰富了两汉时期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将东亚中华文明、西亚波斯文明、南亚印度文明、
欧洲的希腊、罗马文明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宗教文化
伊犁河流域最早信奉的是萨满教,是游牧民族所信奉的宗教。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察合台汗国时期,
基督教传入伊犁境内,当时称为景教。在宁远城(今
伊宁市)、绥定城(今
霍城县)等地建有教堂,教徒大多是
汉族和
满族。
天主教是在清朝末年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教,教徒多为汉人和满人。传入伊犁境内的
藏传佛教为格鲁派,现在为
蒙古族和部分柯尔克孜族信仰。17世纪初喇嘛教在伊犁区域传播,
准噶尔汗国大台吉
策妄阿拉布坦及
噶尔丹策零,先后在伊犁地区修建了五座喇嘛庙,它们分别是
金顶寺、银顶寺、
圣佑庙、崇圣寺和
靖远寺,号称五集散,后又扩充为九集散,使伊犁成为新疆藏传佛教中心。
伊斯兰教是在8世纪中叶由哈萨克族的葛逻禄汗国率先开始传入,14世纪中叶
东察合台汗国的秃黑鲁帖木儿率16万蒙古人皈依伊斯兰教,16世纪后伊斯兰教在新疆成为维吾尔族人全民信仰。
乾隆时期,清政府从南疆向伊犁移民,使得伊斯兰教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进一步发展。
伊犁州现有的宗教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
藏传佛教、汉传佛教)、
基督教、
天主教、东正教、
道教等。伊犁地区有宗教活动场所1770处,其中伊斯兰教活动场所1681处,喇嘛庙6座,佛教庙3座,基督教堂点25座,天主教教堂4座,东正教教堂1座。
民族文化
肉孜节是伊犁信仰
伊斯兰教的维吾族、回、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盛大节日之一,时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肉孜节也叫
开斋节节,
波斯语的音译,意为“斋戒”。在伊斯兰教中有规定,每个成年穆斯林在斋月(伊斯兰教历)必须封斋一个月,封斋期间每日吃两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穆斯林们封斋一个月后,为庆祝斋功圆满,要举行开斋仪式,所以得名。现在肉孜节已演化为民族节日,各族干部职工在斋月期间不封斋,而把肉孜节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他们会打扫室内外卫生,准备节日食品,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和糕点。大人小孩都要理发、洗澡,从头上到脚下穿戴一新。
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有写作“库尔班节”,
阿拉伯语称“尔德,古尔邦”,“尔德”意为节日,“古尔邦”,
文言文译为“宰牲节”。在伊犁,古尔邦节到来时,维吾尔、哈萨克、回等民族家家户户不仅宰杀牛、羊,还要精制糕点,穿新衣,戴新帽,沐浴盥洗,举行节日会礼和宰牲仪式,人们互相拜节、问候,热情招待来拜年的客人,还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欢歌曼舞,赛马、刁羊,热闹非凡,使整个节日洋溢在欢乐的气氛中。
西迁节是锡伯族的民族传统节日。1764年,清朝从
沈阳市(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西迁伊犁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伊犁的锡伯族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人们,聚集在盛京的
太平寺——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西迁的锡伯族人们西迁至伊犁河流域,此后每年的农历4月18日都举行仪式纪念。
纪录片
《伊犁河》是2019年新年伊始,
新疆广播电视台推出纪录片《伊犁河》。该记录片“以山河之名叙人文之情”为主题,节目以伊犁河两岸的风景为线索,讲述河流两岸的故事,探究伊犁河的人文精神。
歌曲
《啊!亲爱的伊犁河》是由当代作曲家
田歌创作于1958年,发表在1958年第5期《歌曲》上,是一首赞美新疆伊犁河畔的草原牧民幸福生活的抒情歌曲,词作者用生动优美的形象语言描绘出牧场、草原、牛羊、马群、毡房、奶酒,把美丽的家乡比做天堂,表达了生活在伊犁河畔的13个民族儿女无比幸福和喜悦的心情。歌曲的三段歌词均以“伊犁河啊,伊犁河”冠之首句,又都以“为你歌唱”结尾,使歌曲的主题突出而鲜明。
小说
《在伊犁》系列小说共8部,包括《哦,穆罕默德阿麦德》、《
淡灰色的眼珠》、《好汉子依斯麻尔》、《
虚掩的土屋小院》、《葡萄的精灵》、《嫒弥拉姑娘的爱情》、《逍遥游》、边城华彩》。这8部小说由作家
王蒙创作于1983年至 1984年之间,并于1984年结集为《淡灰色的眼珠——系列小说(在伊犁)》,由
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主要取材于王蒙的第二故乡——新疆伊犁,是他的日常生活叙事的代表作。小说以诗意的笔触、深情的眷恋,回望伊犁农村那段艰难而又充满快乐的岁月,描述那些卑微平凡的乡民的凡俗、庸常、琐碎的生活形态。作者在对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产劳作、婚丧嫁娶、文化习俗、伦理道德的艺术表现中,深刻地挖掘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
生存状态、生命状态和精神状态。
参考资料
伊犁州概况.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11-16
赛乃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