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
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方四朝总称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灭亡后隋朝统一前存在于中国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四朝都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首都,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峙。
公元420年,宋武帝逼迫司马德文禅让给自己,建立刘宋,东晋就此灭亡,南朝开始。刘裕死后,其子刘义隆励精图治,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盛世,史称“元嘉之治”,但刘义隆在位时期三次北伐北魏均失败,国力受到了损失。刘义隆被太子刘劭弑杀后,刘宋即进入了宗室内乱的阶段,中间虽有刘骏刘骏短暂的中兴,但很快便在前废帝、刘庄手中走向衰败。公元479年,刘宋权臣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萧道成和其子萧赜在位期间,南齐社会较为安定,出现了“永明之治”的治世。但萧死后,南齐也陷入了宗室内乱,最终即位的萧鸾大肆诛杀宗室,南齐的统治受到了极大削弱。萧鸾死后,其子萧宝卷即位,统治更加黑暗,最终政权被同族大臣萧衍所得。公元502年,萧衍称帝,建立南梁。萧衍在位初期,平定地方叛乱、调合内部矛盾、北伐恢复了部分国土,南梁出现了盛世,但萧衍统治后期沉溺佛教、荒废朝政,致使南梁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公元549年,萧衍死于东魏降将侯景的叛乱,南梁随即崩溃。最终寒门出身的陈霸先取得了南梁的大权,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立南陈。陈朝前期励精图治,并趁北齐衰落之时积极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但随着北周灭北齐之战,南陈的北伐成果很快便又失去。陈叔宝即位后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陈朝不断衰落,589年,隋朝出兵攻灭南陈,统一南北,南朝结束。
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战乱频繁,人口和领土面积都处在动态变化中。根据学者宋岩的统计,宋齐梁陈四朝的领土面积分别为228万平方公里、204万平方公里、220万平方公里、108万平方公里。刘宋时期人口约为1800万,南陈时期人口约为1000万。在政治上,南朝时期门阀士族衰落,皇权重振,寒人势力崛起,皇权利用寒人势力打击门阀士族。在中央官制上,三省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为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在经济方面,南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着快速的发展,但侯景之乱对南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阻碍了南方的发展。在文化方面,南朝的诗歌、骈文、文学理论都有新的发展,史学方面也非常繁荣,出现了《后汉书》《宋书》等史学著作,还出现了“实录”这一史学体裁。在社会方面,佛、道两教在南朝都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同时由于南北分立,一些社会风俗方面也出现了相互影响的现象。
名称由来
“南朝”一词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用以指代南渡的东晋政权,此后历朝皆有出现,用以指代南方各政权。直到唐朝史学家李延寿编写《南史》时,称“起宋永初元年(420年),尽陈祯明三年(589年),四代一百七十年,为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谓之《南史》。”南朝便由指代某个南方政权转变为对宋齐梁陈四朝的统称。
历史沿革
南朝宋
刘裕代晋
刘宋政权的建立者是。刘裕早年出身东晋北府兵,先后在北府将孙无终刘牢之手下任职。此后刘裕平定孙恩卢循起义、平定桓玄叛乱、西灭谯纵、北伐南燕后秦,逐渐掌握了东晋的大权。后刘裕弑杀,改立义熙十四年(418 年)六月,被加封为宋公,加九锡,并以十郡食邑建。次年正月,进刘裕为宋王,增十郡给宋国。二年(420 年)六月,晋恭帝禅位,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宋”,改元“永初”。
一生抑制兼并,削弱强藩,厉行土断,整顿吏治,为南朝“寒人掌机要”的局面形成打下基础。422年,宋武帝病逝,享年60岁。
元嘉之治
刘裕病死后,长子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刘义符在位期间喜好玩乐,荒废朝政。于是辅政的、领军将军废黜并杀死了了刘义符。他们拥立了、宜都王(刘裕第三子)为帝。424年,刘义隆即位,改元即位不久就宣布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杀害罪状,徐羡之畏罪自杀,傅亮被处死,谢晦起兵失败后被斩首。这样,宋文帝把国家统治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中。
宋文帝主政期间,整顿吏治,倡导儒学,整顿律令,加强法制建设,废除苛刻暴虐的政令,多次下诏减免租税,劝课农桑,奖励垦殖等。时期成为南朝最为安定的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即位后,先后于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以及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发动了三次北伐,但均以失败告终,刘宋从此由强转弱。其中第二次北伐中,刘宋军队被击败后,军队一直追击到了北岸的瓜步,所经之处,无不烧杀抢掠,刘宋损失惨重。经过三次北伐,刘宋反而失去了,此后在对北魏的战争中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宗室相残
刘义隆在位后期,在北伐的问题上与太子刘劭产生了矛盾,太子刘因反对北伐而遭到宋文帝的厌恶,刘劭伙同始兴王刘濬大行巫蛊之事,宋文帝因此产生了废太子的想法,刘劭见状先发制人,于三十年(453年)二月,率东宫兵入宫杀文帝,自立为帝。文帝第三子刘骏此时正率兵在外,攻打蛮族。听说父亲被杀,刘骏率军征讨刘劭。第五子弃家逃奔,刘劭将刘义恭留在建康的十二个儿子及有旧恨的宗室嗣王、临川嗣王等多人全部杀死。元嘉三十年五月,刘骏攻克建康,杀死刘劭及其四子,又杀死了刘劭的同党始兴王刘濬(文帝第二子)及其三子。刘骏随后即位,是为。孝武帝即位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包括削弱官属,加强皇宫禁;裁撤“”,设立专道制度,强化监察;取消二吏部尚书的设置与;取消郡县官入仕年限和缩短任期;重新划分重要的州郡,以削弱藩王的势力;创设典签制度,委任寒门人士监视州郡长官;废除地方封君下属对封君称臣的制度;设立王制度以加强中央对州镇的直接控制;创立直阁将军制度,重新设立武官制度,以加强中央禁卫军权;终结了世兵制,通过“征兵制”和“募兵制”扩充兵源;成功完成对凉州土断属籍,实现了侨户和土著的户籍统一;积极推动养马政策,以加强军备实力等。在位期间,刘宋还获得以来首次北伐大捷,收复北岸的失地,击溃军队。
但孝武帝在位期间对宗室诸王非常猜忌,孝武帝即位不久,便将刘义宣宋武帝第六子)调任为刺史,刘义宣不愿意并举兵,后失败。刘义宣及其诸子均被杀。此后孝武帝先后杀害了自己的弟弟南平王、武昌王、海陵王和竟陵王等。
刘宋灭亡
465年,死,其子即位,是为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后,杀死了及其四个儿子,还杀害了弟弟。刘子业不仅屠戮亲属,还对许多大臣名将进行了残酷清洗,三朝老臣始兴郡公、领军将军王玄谟、尚书左仆射等都被杀。刘子业还把几个叔父关押在建康,肆意折磨,后又打算将他们都杀死。前废帝的行为使得人心惶惶,宿卫军将士也多有不满,最后他们联合起来杀了刘子业,拥立刘义隆之子湘东王为帝,是为。明帝即位后,也杀尽了诸子,后又因自己多病,太子年龄小,担心自己死后自己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儿子,明帝因而把自已仅存的五个弟弟也杀掉了四个。
472年,明帝病死,其子即位,是为后废帝。明帝仅存的唯一弟弟桂阳王于474年5月发动叛乱,但未成功。与此同时,宋文帝之孙、南徐州、建平王,目睹朝政混乱后举兵夺取政权,但最终战败身亡。在皇室的倾轧中,大权逐步落入中领军将军手中。477年,萧道成废黜刘昱,立刘昱的弟弟为帝,即顺帝。此后,萧道成逐渐消灭了他的政敌荆州市刺史等。479年,萧道成逼迫宋顺帝刘准禅位给自己,是为齐高帝,改国号为齐,史称
南朝齐
萧道成称帝
萧道成出身兰陵萧氏,其祖上是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东晋初年,其祖先萧整南渡,从此世代居住在晋陵武进区(今江苏),萧道成早年因军功担任南州刺史,宋即位后,萧道成被令入朝辅政。萧道成在辅政期间接连平定了桂阳王、建平王叛乱,在朝中的地位和声望也越来越高,这引起了刘昱的猜忌,萧道成愈发感到不安,准备废刘昱自保。五年(公元477年)七月,杀死刘昱,立其弟安成王为帝,并在此后总领军政大权。同年十二月,等不满萧氏专政,起兵讨萧,却被萧道成所杀。之后,萧道成进爵为王。昇明三年(公元479年),萧道成逼迫禅位给自己,改国号为齐,改元
萧道成称帝后,将包括刘准在内的刘宋宗室王侯全部幽禁致死,吸取刘宋的灭亡经验教训,厉行节俭,令寒士掌机要,整顿户籍,训诫子孙要爱护同室兄弟。萧道成在位期间,一系列举措实施得当,南方经济得到极大地休整复苏。主张推行校籍工作,这也侵犯了当时庶族地主的利益。建元四年(482年)萧道成病逝,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皇太子即位,年号
永明之治
萧赜即位后,立长子为太子,并继续倡导节俭,还兴办学校,整顿吏治,减免赋税、奖励农桑,其在位的十一年间也因社会较为安定,被史称为永明之治。
南齐实行的检籍政策损害到庶族地主的切身利益,永明四年(公元485年)正月,庶族起兵反叛,一举攻下(今浙江),引发三吴地区反检籍者群起暴乱。此暴乱很快平定,但鉴于庶族地主反检籍的斗争激烈,被迫在八年(公元489年)停止检籍,宣布“却籍”无效,允许因“却籍”被发配戍边的人返归故乡,恢复宋末的注籍原状。
由于萧赜为皇太子时,曾与有过争储的情况,萧赜即位后对宗室也心存防范。萧赜的第四子为人勇猛,善于骑射,且与与萧嶷来往密切,引来萧赜忌惮。后因萧子响师爷诬告其谋反,萧子响怒而杀掉幕僚,以此认定其心存不轨,派宗亲萧顺之前去讨伐,在平素忌恨萧子响的太子授意下,萧子响被赐死,萧赜对宗室皇亲的防范和打压,削弱了南齐统治基础,加剧了南齐内部政治斗争。
十一年(公元493年)正月,太子萧长突然病逝。萧赜只好又立萧长懋长子被立为皇太孙,考虑到他年轻无经验,故令次子辅佐他。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病重,萧昭业和萧子良爆发了激烈的争位斗争。同年七月三十日,萧赜病逝,临终前传位于皇太孙萧昭业。
权臣夺位
萧昭业在位时挥霍无度,朝政大小事宜皆由萧道成之侄把控,萧昭业怀疑萧鸾有异心,企图将其调离都城,于是萧鸾便开始谋划夺去萧昭业的皇位。494年,萧昭业被萧鸾亲兵杀死,年仅22岁,死后被追贬为。同年,萧鸾拥立新安王为帝,萧昭文即位,年号延兴,此时辅政大臣西昌侯萧鸾位高权重,实际把持朝政大权。494年,萧鸾诈称萧昭文年幼多病,自己入宫继位将萧昭文降封为海陵王。萧鸾即位后,改元,即
由于齐明帝是旁宗夺位,他对萧道成还在世的其他后代颇为忌惮。且萧鸾即位后,数次南征,南齐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应对这等局面,萧鸾一方面任用等寒门人士抵御北魏入侵,一方面对内肃清宗室以稳固政权。齐明帝令人监视王侯,将萧子敬、江夏王萧锋、建安王等二十九人先后杀死,还在世的子孙几乎被屠戮尽。而受其重用的寒门人士如等,因是萧道成、时期的旧臣,恐以后被借机除去,于是在萧鸾执政后期纷纷借宗室名义接连发生叛乱,虽被先后平定,南齐的统治基础却变得愈发孱弱。
南齐灭亡
元年(公元498年)七月,病死,因其长子身有残疾,其次子继任皇位,改元永元,是为齐东昏侯。萧宝卷在位期间,常出宫闲逛,每次出游都要拆毁民居、驱逐居民,引得民怨沸腾;同时他生活奢侈,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许多朝臣劝谏他,却被他杀死。
辅政大臣江祏、江汜等见其昏暴,准备立萧宝卷的堂兄始安王萧遥光为帝,却因萧宝卷的舅舅刘暄告密而被杀。萧遥光随后起兵反叛,也兵败被杀。平乱有功的辅政大臣徐孝嗣、刘暄,也因在其后受到猜忌先后被杀。重臣悉数被杀引发朝臣恐慌,纷纷起兵造反以求自保。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平乱有功的疑心谋反赐死。萧懿之弟闻讯在起兵,扶植萧宝卷弟弟萧宝融于(今)称帝。次年,萧衍带兵入宫,萧宝卷于逃亡途中被杀,后被贬为
元年(公元501年)三月十一日,即位,萧衍也开始主掌大权。中兴二年(公元502年),萧衍受封。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四月初八,接受萧宝融禅代,建立,改元南齐灭亡。
南朝梁
萧衍称帝
南梁的建立者也出身兰陵萧氏,与南齐王室是同族,其父亲是齐高帝的族弟。萧衍从小博学多才,喜好谋划策略,能文能武。隆昌初年,辅政,起用萧衍为宁朔将军,镇守寿春;齐明帝即位后,萧衍又被授为辅国将军、武威郡萧宝卷在位时,对萧道成子孙及前朝文臣武将大开杀戒。永元二年(500年),的兄长、因东昏侯萧宝卷的疑心被赐死。萧衍闻讯后在起兵,扶植萧宝卷弟弟称帝。元年(501年)三月,萧宝融在江陵即帝位,萧衍主掌朝政大权。同年九月,萧衍率军兵临建康城下。不久,被大臣所杀。十二月,进封为郡公,食邑万户,后又进爵为王,封邑增至二十郡。中兴二年(502年)三月,在萧衍的授意下,部众逼迫禅位。四月初八,萧衍接受萧宝融禅代,建立,改元,是为
梁武帝时期
梁武帝即位之初,先后平定了地方的叛乱,又连续三次起兵讨伐。在政治上,梁武帝革除了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梁武帝重视调和统治阶级内部门阀世族和寒门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重用门阀士族,维护他们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任用寒人充任机要。在皇族内部,萧衍也宽待宗室。梁武帝还下令《梁令》《梁律》《梁科》等法典。为了安定社会、恢复生产,颁布了“招集流亡诏”,并重新制定和完善了土地政策,劝督农桑,减免“三调”。在文化上,梁武帝积极推行儒家教化,重修经学。为了振兴国家的基础教育,他在国内开设多个馆宇,招纳寒门学士。同时,开设修制五礼的五馆。梁武帝还曾钦令编撰《》六百卷。
梁武帝早年勤于政事,但统治后期沉溺佛教、荒废朝政,致使南梁政治腐败、宗室内讧,加之士族阶层的腐朽、北朝的入侵等因素,南朝梁的统治逐渐衰落。
侯景之乱
二年(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举兵谋反。梁武帝派萧正德萧正德率兵平叛,但暗中勾结侯景,引侯景军队进入建康。十一月,萧正德称帝,年号,任、天柱将军。侯景则率军猛攻梁武帝所在的台城。次年三月,叛军乘连日大雨,发动总攻,攻入台城。梁武帝被侯景俘虏,并于五月被饿死在,后被追尊谥号为武皇帝,庙号高祖。梁武帝死后,萧正德秘密联络地方宗室,想要杀掉侯景,但反被侯景杀死。此后侯景改立太子为帝,是为,又自封为,控制南梁政权。
大宝二年(551年),侯景再废简文帝,立萧栋为帝,改元天正。同年,再命萧栋禅让,侯景登基为帝,国号为汉,改元太始。次年,勤王的王僧辩陈霸先击败侯景,侯景被其部将所杀,侯景之乱被平定。
南梁灭亡
元年(552年)十一月,萧衍的第七个儿子萧绎在王僧辩、陈霸先等人的拥立下,在江陵县称帝,是为梁元帝。此时梁武帝的另一个儿子已在称帝,侯景死后,萧绎与萧纪争夺帝位,同时萧绎请求西魏出兵袭取益州,随后萧纪战败。554年,萧绎给西魏权臣写信,要求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傲慢,引起西魏不满,随后西魏发兵进攻江陵。承圣三年十二月(555年1月),江陵陷落,梁元帝被杀,西魏扶持傀儡皇帝即位,国号(也称),年号大定。
梁元帝死后,王僧辩陈霸先奉迎回京,准备立他为帝。但此时北齐也想乘机控制南梁政权,于是以武力逼迫南梁改立为帝,南梁战败,屈从于北齐势力,立萧渊明为帝,萧方智为皇太子,改年号为天成。陈霸先则极力反对,在苦争无果的情况下举兵起义,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萧方智即位,改年号为,是为。陈霸先也被任命为、扬、南徐二州刺史,实际上掌握了南梁的大权。太平二年(557年),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被贬为江阴王,南梁灭亡。
南朝陈
陈朝建立
陈朝的建立者陈霸先出身寒门,早年跟随南梁宗室萧映,由于作战勇猛而得到萧衍赏识。陈霸先后担任交州司马,平定了当地的叛乱。侯景之乱爆发后,陈霸先率军北上勤王,并于萧梁大将王僧辩结盟,共同讨伐侯景。大宝三年(公元552年),陈霸先与王僧辩在建康击败侯景,后一同拥立梁元帝萧绎即位。江陵被西魏攻陷后,陈霸先与王僧辩商议,决定立萧绎之子萧方智即位,但北齐以武力逼迫南梁改立为帝,王僧辩被北齐军势震慑,屈服北齐。陈霸先则举兵起义,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陈霸先就此掌握了南梁的大权。
南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十月,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灭亡。陈霸先称帝后,改元国号陈,史称陈武帝。陈霸先在位期间,崇尚宽和简朴,注意休养生息,不轻易用兵。陈霸先生活节俭,任用贤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南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六月,陈霸先病逝,时年57岁。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天嘉之治
陈霸先去世后,其侄子陈蒨即位,是为陈文帝。陈文帝出身贫寒,知晓百姓疾苦,即位后仍贯彻陈霸先时期休养生息的策略,治国一律从俭。同时励精图治,平定地方叛乱,又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当时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较强,史称“”。元年(566年)四月,陈文帝患病,同月逝世,终年四十四岁。谥号文皇帝,庙号世祖。
太建之政
陈文帝去世后,太子陈伯宗即位,次年改元。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十一月,安成王以皇太后沈妙容的名义将陈伯宗废为。陈伯宗被废后,出居别第,后世称其为废帝。太建元年(公元569年)正月,陈正式即位,是为。同日,陈顼下诏封其子为。陈顼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
陈宣帝即位后,先后平定各地叛乱,太建五年(公元573年)三月,宣帝力排众议,决议出征北齐。宣帝任命镇前将军吴明彻都督征讨诸军事,裴忌为监军事,统率10万大军进攻北齐。此次中,陈军配合良好,人民也支持陈军进入淮南,加之北齐正与北周对峙,对淮南不甚重视,所以南陈能够顺利地取得淮南。太建九年(公元577年),灭北齐,随后派兵与南陈争夺淮南。同年十月,吴明彻在吕梁市击败北周军。但在次年(公元578年)二月,陈军被北周军大败,自吴明彻以下的诸将均被北周俘获。十一年(公元579年),北周军再度发动进攻,南陈北伐所夺取的淮南地区全部丧失。此后南陈虽再次出兵经略江北、淮南,但未取得显著战果。
太建十四年(公元582年)正月初十,陈顼在建康宣福殿病死,终年五十三岁。谥号,庙号高宗。
南陈灭亡
十四年(公元582年)正月,即皇帝位,史称,立宠妃皇贵妃。起初陈宣帝下葬之时,陈叔宝俯首痛哭,被随行的始兴王陈叔陵偷袭砍伤,因而陈叔宝即位之初只能在承香殿养伤,不能临朝听政。由生母柳太后裁处国事政务,直到陈叔宝伤势痊俞后,柳太后才归政于他。
陈叔宝在位期间,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祯明二年(公元588年)十月,派使者将玺书送到陈朝,历数的二十条罪状,并抄写三十万份诏书,向江南地区传播。隋军同时从上、中、下游分八路出兵。祯明三年(公元589年)正月二十二日,隋军统帅攻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南陈自此灭亡。
疆域
行政区划
南朝的行政区划基本沿袭东汉末期与三国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制,州辖郡、国,郡、国辖县、道、邑、侯国。但是由于战争繁多,为了奖励有功之人,便新设了许多州郡,以州刺史、郡太守之职作为奖赏;或为新拓少数民族地区,为安抚笼络其首领而赐以刺史之职;以及当时政局混乱,政权更迭无常,各国疆域不定,人口流动流动性大,州郡废置无常。于是各国在各自统治的较小区域内随意分置许多州,州制开始发生混乱。最后乃至恶性膨胀的地步。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地方权力也近乎解体。州郡县三级制几乎处于崩溃境地。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制度,即侨州郡县的设置。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人民纷纷流徙,大部分渡淮南迁,也有一小部分迁往和河西的。迁往南方的移民往往是以原中原世家大族为核心形成的流民集团,当地政府为了招抚流民,安置世族大姓,就地按原来籍贯的州郡县名设置政区,给予不税不役的待遇。所以侨州郡县作为一种地方制度,并广泛实行。侨州郡县的地理分布,基本上呈分散状态。总的来说,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沿袭州郡县三级制,侨州郡县这种特殊情况也比较突出,总体存在着滥置州郡的问题。这一问题直到才得以改善。
领土变迁
刘宋建立后,基本承袭了的版图,有22州。南朝宋领土也在其建立初期达到鼎盛,北边以(即今黄河稍北地区)与为界,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涵盖今地区,南部与今横山接壤,东、东南一直延伸至海,这也是南朝历代疆域最大的时期。此后,逐渐被北魏侵夺,刘宋的疆域几乎恢复到原有的版图。学者宋岩估算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时刘宋的疆域面积约为228万平方公里。基本继承了南朝宋的领土,有23州,但先后失掉了凉州、北、豫州。学者宋岩估算四年(公元497年)时南朝齐的疆域面积约为204万平方公里。南梁的疆域起初与后期相仿佛,有23个州。后趁衰乱时向北扩张,加之州制的泛滥,至元年(公元546年)时,州增加至109个,一度恢复到刘宋初期的疆域。中大同后期,南梁大举,一度收复若干城镇和一地。后,长江以北沦陷于北齐,巴蜀地区沦陷于西魏,又放弃掉的当地土著民族,后又丢失掉一带、江陵县一带。学者宋岩估算大同十二年(546年)南朝梁领土面积约为22万平方公里。在南朝中,南陈的疆域最小,陈朝建立后,陆续收复淮南市及部分之地,并且一度夺下北齐长江以北之地(公元573年—577年)。陈末时,入侵使陈朝领土减少,仅剩以南至交广地区。学者宋岩估算太建四年(572年)南朝陈领土面积约为108万平方公里。
人口
《宋书·州郡志》并未明确记载刘宋的人口数量,仅有各州的户口数字,据此统计了宋大明八年的户数为901769,口数为5174074。《》则记载刘宋大明八年(464年)的户口数是:户数906870,口数4685501。此外,《》卷一二九在大明八年末记载宋有“户九十四万有奇”。但由于当时有大量人口未向国家登记户口,一些特殊身份的人也未被编入一般民户的户籍,因此国家户籍上的户口数往往要少于或远远少于实际户口数。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推测,刘宋的人口峰值可能在二十七年(450年)攻魏失败前的几年间,约在1800万到2000万之间。
南齐则缺乏较为可信的人口记录。齐高帝二年(公元480年),负责检定户籍的曾上表称“今户口多少,不减元嘉”,认为此时南齐人口已达到南朝宋的最高峰(约1700万),但葛剑雄在《》里认为,其记录隐漏很多,不能作为南朝齐的人口数量参考。
南梁建立之初,由于政权更迭以及平定各地反对势力,人口大量减少。梁武帝在位期间致力于社会的安定,并采取了一系列安集人户、促进生产的措施,梁朝人口逐步回升。但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减少,还使梁国四分五裂,整体户籍无法统计。而梁中央政权所能掌控之地,在籍者不足三万。这种情况随着陈霸先代梁而起,再次统一江南,户籍数量才再次恢复。
南陈历经梁末及长期的宗室相争,遭到了严重的人口损耗。《隋书·地理志》称陈仅有“户六十万”。《通典·历代盛衰户口》也称时有户六十万。此时陈朝已经建立约二十年,所以包括了太建年间收复的江淮平原人口。至亡国时(公元589年),陈朝仅剩“户五十万,口二百万”。但当时的人口统计仅统计编户齐民,大量隐匿人口未被计入,《中国人口通史》估算陈朝人口约六百八十万,《》则猜测南陈人口应在一千五百万至两千万,一般认为南陈人口约有一千万左右。
政治
官僚制度
中央官制
南朝时期,三省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东汉时期的尚书台便已成为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后又逐渐成为完全独立的机构。尚书台长官也成为皇权之下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随着尚书台地位的日益重要,刘宋时已称为尚书省,梁时遂正式改称尚书省,并设有吏部、祠部、、左民、都官、五兵六曹尚书。
中书省初设于三国曹魏时期,经过曹魏、晋朝的发展,中书省的地位日益重要,、令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至南朝,中书监、令地位日益隆重,但自南朝宋以后,中书监、令地位虽华贵,事权却日益清闲,中书省的事务如诏命文书,政务处理,多由全权负责。由于中书省职掌机要,接近君主,因而取代尚书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门下省始建于晋代,最初是为了分割中书省的权力而设,门下省的长官是侍中。南朝以后,侍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其职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臣下给皇帝的奏疏进行检查,不妥之处进行扣省,二是对中书所起诏书进行检查,将不妥之处驳回。
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相继出现,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三省制形式已经形成,最终到隋唐时期发展完善成为三省六部制,从而正式取代了两汉以来的与三公制度。
地方官制
南朝时期,地方上的行政区划仍是州郡县,只是州郡的数量日渐增多,管辖范围日渐缩减。州府是地方上最高级的行政区域,行政长官是,下面还有长史,诸曹从事等。一个国家首都所在州的行政长官,通常被称作“牧”。州级之下是郡级,郡级的行政长官是“”,通首都所在郡的长官常被称为“尹”。郡下为县,并以县的规模来划分令,长。县城之下,又有乡和里。
因为连年征战,地方长官多领兵作战,因而刺史和太守多领“将军”号,没有"将军"之称的,就叫"单车刺史"。由于东晋时期门阀专权,皇权衰落,因而南朝君主对门阀士族多有限制,在地方上多派宗室子弟出镇地方,但宗室出镇也很容易对皇权产生威胁,因而南朝时期又设立了行事、典签。南朝任命刺史属官如别驾、等代行刺史职权,称其为"行事"。典签是都督属官,又称“签帅”负责监察,至刘宋中晚期,典签权力由收管文书,变为佐助宗室幼王,进而“出内教命”,监视府主,因而可以对出镇地方的藩王多加掣肘,左右地方政务,地方的藩王、刺史也大都惧怕典签。当时人称“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的重要选官制度,它创始于元年(220年),至初年(627年)被废,前后沿用了400年之久。故而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地位。南朝以后,中正品第依然是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在南梁时期,还制定了吏部往选“不得辄承单状序官,皆须中正押上,然后量授"的规定,使定品制度更加严格化和规范化。
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政治制度范畴内的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南北朝前期是这一制度的确立和鼎盛阶段,而在南北朝的后期该制度逐渐衰落。此时的门阀制度十分看重血缘关系,德与才甚至不在选官的考虑条件范围内。南北朝时期高级士族特权甚至得到了制度化的保护,例如按照士族等级安排相应官职。这一制度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士庶界限分明不允许通婚,不允许越。
学者认为,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以“部曲佃客制”为经济基础,以“九品中正制”为政治基础。因此,有了这两个系统,就有了门阀系统的发展;一旦这两个体系被打破,门阀体系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佃客部曲制广泛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汉末到魏晋时期,随着土地急剧减少社会地位也逐步下降,通过多种的形式建立了与世家大族之间的依附关系,到南北朝后期它维护下的门阀制度逐渐阻碍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逐渐走向衰落。
南朝宋时期,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不论门第,选贤任能,自此“寒人掌机要”的政治局面也逐渐形成。逐渐地,到南北朝后期士族,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贵族享有的特权被削弱,寒人庶族在国家政治机器运行中的影响作用逐渐上升。甚至到了时期,私人讲学传经的风气逐渐发展,梁武帝也开五馆,为寒人入仕开辟新途径。
法律制度
南朝时期,很少修订法律,基本上是沿用《晋律》,再以大量的令和科作为补充。刘宋时期,未颁布新的律法,只是制订或废除一些令、科以补充或完善晋律南齐法制沿袭晋制,在位时令尚书删定郎等人删改刑律,并于九年(公元491年)完成修订,作成《律文》二十卷,《录叙》一卷,凡二十一卷。南梁天监元年(502年),萧衍下诏修订律令,并任命蔡法度为尚书删定郎,制定律令,、侍中王莹、等人参议律令修订。经过八个月的编撰,在晋律的基础上,完成了修订活动,共撰写完成《梁律》二十卷、《梁令》三十卷、《梁科》四十卷。南陈元年(公元557年),尚书删定郎范泉奉诏制定律令,尚书仆射沈钦、吏部尚书徐陵、兼尚书左丞宗元饶、兼尚书右丞贺朗等一同参与,编出陈律三十卷、科令四十卷。
教育制度
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比前代有所发展,中央官学办出了许多特色,而地方官学则若有若无。中央官学除开设主讲儒学的国子学外,又创立了专科学馆,讲授研究不同学派的经学及各种专门学问,南朝的学术由是呈繁荣昌盛状。在各级官办学校中,不仅教授儒学,而且还开创分科教学。儒、佛、道、玄兼容,以儒为主,使各时期的官学各具特色。私学的发达昌盛更补时停时废的官学之不足,使这个时期的各种学术思想繁荣,人才辈出。
由于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政权更迭,在官学时兴时废的状态下,作为私学的另一种特殊形式,家庭教育在育人方面日趋重要。特别是士族为了在朝代更替、战乱不息的年代里,保持门户不衰,宗族及家庭教育遂出现了多种形式。妇女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她们在家庭中不仅承继某些重要的劳动技能,而且也受到妇道及某种文化知识的教育。有学术渊源的大家族,还将家学传授给女子,在她们之中,有不少人因有才有识而彪炳史册,甚至还有个别妇女公开授徒,教授。家庭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就是书写诫子书来教育子孙后代。这在许多士人家庭中成为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经济
土地制度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减少,人口户籍流动混乱,也出现了许多的无主荒地。而世家大族也趁此机会,大肆兼并土地。南朝“土断”政策是对土断政策的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郡县制度、行政区划混乱,户籍制度也同样混乱,北方迁入南方的流民人数巨大。世家豪族吸纳大量民户,严重影响国家租税赋役收入,和同时也使得国家发展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减少。为解决这些问题,东晋开始推行土断政策,把侨户、流民等实为编户,土断人籍,实现国家对人口的有效管理。南朝从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宋齐梁有施行土断的记载,但南朝的土断大多规模较小,执行也不严,同时世家豪族势力强大,故而成效甚微。
农业
南朝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良好,以下游的吴会地区为突出,其产量超越了当时。晋末、宋初这数十年间,正是六朝时期南方农业生产的鼎盛时期,甚至生产水平也有了赶超北方的趋势。除吴会地区外,湘州、郢州、寿春、雍州和淮南郡等地的农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繁荣,使得南方粮仓充裕,粮食交换繁荣。与此同时,南朝政府的储粮也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全国各地修建了大量的粮仓来储存粮食。
南梁时期,由于国家对峙,农业的重要地位突显。为了保障重农政策的实施,时积极实行屯田制,军屯是在沿边各州郡县,规模较大,仅南北司二州,就开垦荒田二千顷,两年之后,仓廩充足。南朝梁的疆域内农业自然条件好,农作物种植业以水稻、豆麦麻粟等作物为主。业在农业生产中有得到逐步发展的趋势,麻布成为主要的衣着材料。畜牧业除了牛以外,小型家畜如猪、羊、鸡、鸭也很普及。为保证水利灌溉,南朝梁还相继修建了宿预堰、曹公堰、寒山堰等。梁末年,因政治上的腐朽和苛捐杂税,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548年的“”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给江南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也是六朝经济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关键。从那以后,江南的农业开始没落。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也需要多种多收,当时出现了绿肥轮作制度,农作物的品种也出现变化例如双季稻的出现。陈朝时期,为了巩固政权,政府实行开源节流,给予百姓土地,让他们耕种,这一举措稳固了政治,也稳定了民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手工业
纺织业
南朝时期,纺织业比较发达,养蚕技术已经相当可观,等地一年蚕四、五熟,永嘉等地一年八熟。丝、绵、绢、布等是南朝调税的主要项目,因此纺织是民间普遍的副业。其中荆、扬二州的纺织业尤为发达。灭了后,的织工纷纷向江南迁移,而这些织工大多都是从北方来的。在南朝晚期,织锦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富豪们的衣着大部分是用丝绸做的,刺绣精美。
矿产冶炼业
南朝时期,官府设置了专门的矿冶官员。在建康,有东、西二冶(宋、齐时有南冶,后已废止),各州、县份也设立了矿冶机构,更有不少私人冶炼机构。在冶炼工艺方面,南朝已经采用了水排鼓风冶炼。钢铁冶炼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当时还有一种混合炼铁的方法,就是把生的铁块和熟的铁块混合在一起,在合适的温度下,把生的铁块融化,浸透在熟的铁块里,再把它们拿出来,经过多次炼,就成了上好的铁块,用来做刀剑镰刀。
制瓷业
到三国、时,瓷器的烧制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南朝时又有新的发展。当时南方主要是青瓷;而北方主要是白瓷,也有黑瓷。当时在南方陶器作为日用器皿的数量并不多,流行的是明器;北方的铅釉器到东晋时期已经衰落,而在时期又兴盛起来,且在前期的基础上花色和施釉方式都有了改进和增多,连陶器上的花纹镌刻也加工得生动了许多。
造纸术
南北朝对造纸术做出典型贡献的有两个人,一为南朝刘宋。他精心钻研工艺,以“品质第一”为重。他在纸加工方面做出了成绩,纸面上胶加矾,使其硬挺有光,进一步推动造纸技术的向前发展。另一为齐高帝。他重视造纸,下令兴建“纸官署”,专门生产供宫廷使用的纸、墨等;动用国力在上游兴建造纸作坊,为各地做出了表率,对推动的发展十分有利。同时,鼓励能工巧匠加工银光纸,开辟新的纸种。
商业
南朝继承原有的商业基础,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发展,与交通发展互为表里。江南水乡,交通主要靠船只,时长江中的大船载物万,南朝时增加一倍,载物二万斛。造船业的快速发展,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此时南方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处在发展之中。东晋南朝时期,拥资数十万、百万、数百万甚至巨亿的富商大贾为数不少。他们交结权贵,或投入达官贵人门下为门生。南北朝时期,南方重要的商业都市有建康、京口、江陵县等。其中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前哨,许多海外诸国前来朝贡和进行商业贸易。交州凭借其政治和地理优势也成为南方重要的商业都市。南朝和诸国通商,在梁时商业尤盛。输入货物多是象牙、犀牛角、珠玑、琉璃、香料等,输出的货物多是绫绢丝锦等。
西域商人通过来中原贸易的也不计其数,等地均为西域商贾云集之处,特别是在刘宋南梁时期。西域商贾以商业为主要谋生手段,其商业规模大,且经营的品类都是利润较高的丝绸、香料、珠宝等东西。
这一时期,由于中西贸易路的畅通,南朝还通过陆路和西方诸国进行商业贸易。中国的丝绸、玉器等被卖往西方,西方的金银器、玻璃器等珍贵物品也传入中国。南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西向的终点已从印度半岛东南部向西,跨越,抵达上的的倭国处于敌对状态,因而传统的由中国辽东沿海经朝鲜半岛由北向南,再到日本的航道受阻。日本与中国的来往转为由建康出发,顺江而下,出长江口后,沿岸,至山东半岛的附近,继续沿岸而行,到达朝鲜半岛北部。或者由成山角东进,横渡,抵达朝鲜半岛南部。然后沿岸南下,渡,航抵日本。这条新航线的开辟,大大缩短了中日之间的航程,方便了双方的往来。
军事
南朝军制
南朝时期,最高的军事统帅是大将军兼,但南朝君主往往故意空缺这一职位,亲自掌控兵权。
南朝军队分为中外军两大类,中军即为中央宿卫军,外军为中央派驻藩镇、地方的军队地方。在中央,宿卫军统帅分为领军将军(资历浅者称领军或中领军)和护军将军(资历浅者称护军或中护军),分别负责内外军的指挥,此外还有左卫、右卫、骁骑、游击等各类将军名号。在地方上,南朝沿用前代的都督制度,派遣都督率军驻守地方。通常,还兼管其辖区内的重要州、郡的等地方官员。有的都督辖区有数州,有的则统辖若干州中的几个郡。各方镇的统领的地方军队即方镇军,为了控制方镇军的规模以免威胁中央政权,南朝皇帝多次调整行政区划,削减都督所统方镇军的编制人数,以削弱地方势力。除了都督、统领的地方军队外,还有郡县兵,主要用于维持地方封建秩序,有时也被调遣参与作战。此外,还有乡兵,乡兵又称部曲或私兵,是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装力量。
南朝军队有步兵、骑兵和水军,它们的编制大致相同,分为军、幢、队、什、伍等单位。军为最高一级编制,每军设军主、军副各一人,每军最多有二千人,少则一千人。军的下一级单位是幢,每幢设幢主、幢副各一人。因幢介于军和队之间,故常“军幢”“幢队”并称。幢的下一级单位为队,每队设队主、队副各一人。一队所统兵力不见明确记载,大约为五十人、一百人不等。队以下则为什、伍等传统建制。
兵役制度
南朝初期,军队的主要来源是征兵与募兵。但随着自耕农经济的逐渐衰落,国家控制的编户数量日益减少,征兵制度也逐渐衰落,募兵逐渐成为南朝军队的主要来源。到梁、陈时期,已经基本看不到关于“征兵”“发丁”的记载了。南朝时期少数民族士兵的使用也很广泛,如宋武帝刘裕北伐灭南燕后,刘宋军队中就有了鲜卑兵,南朝政权多征讨南方的“蛮族”,并在其中选拔士兵补充到军队中。
民族与外交
与西南少数民族
与北方政权的不断扩张相比,南方汉族政权的疆域始终在收缩。西南边疆民族聚居的地区虽然在时就已设置郡县,但中央政权的行政控制往往只限于政区治所周围和交通线沿线。由于南朝一直忙于防御北方和对付内部的权力之争,顾不上西南边区的经营和开发,加上地方官治理不当,甚至残酷压迫当地民族,规模不等的反抗时有发生。不过直到南朝中期为止,设在今西部的名义上始终存在,并由朝廷派遣官员管理。爆发后,当地蛮的豪族乘机而起,在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脱离了南梁。在其影响下,周围的部族纷纷自立。南朝各政权在退缩,对后世中原地区王朝的地缘政治造成极大影响,为日后崛起创造了条件,历经隋、唐、两宋,这一地区五六百年里成为异域。
对外关系
南朝时期由于长期面临北方鲜卑族政权的威胁,常联合西北国家,采取远交近攻战略。除此之外,南朝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和南部海外诸国的和平贸易关系。再加上这一时期佛教至为盛行,中西僧人往来密切,鉴于陆上的西域道路时断时通,许多乃改由海路往返于中国和之间,这也促进了南朝海路交通之发展。南朝政权还与东北地区的高句丽百济以及倭国政权有联系,高句丽、百济、倭国曾在宋齐时期多次派遣使节到南朝,并接受南朝的册封。南朝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以及一些海洋国家也有交流,如临邑、扶南等国都曾遣使往来,接受南朝的册封。
文化
文学
诗歌
南朝时期的诗歌发展尤为繁荣,骈文和辞赋也有着相当的成绩,所以当时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也都趋于稳定成熟,纵向来看总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刘宋时代,第二阶段是齐初到梁中期,第三阶段是从梁中期到陈末。在诗歌发展中,三个阶段分别是元嘉体、永明体、宫体为特征。刘宋时代的代表作家有谢灵运等,后人称他们为“元嘉三大家”,谢灵运追求山水逸致,鲍照更关注社会现实,颜延之擅长庙堂应制之作,还有等人也有很多诗作;永明体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为代表,后期则以为代表;相较于前两者更加追求华美艳丽的文峰,例如等人所作,完全贵族化了的诗歌。另外,南朝的乐府诗歌也是彰显当时人精神风貌的重要艺术作品。南朝也是骈文的发展高潮时期,有许多良作。辞赋南朝人心目中有着很重要的文学地位,例如《》各体中以“赋”居首。
骈文
除了诗歌发展繁荣之外,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也逐渐走向鼎盛时期,自的文章开始追求辞藻的华丽和对偶的工整之后,南朝刘宋时期的《和香方序》、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等改变了散文写作的传统习惯而转用骈文,辞藻绮丽和对仗工整愈演愈烈。永明声律学说兴起以后,当时贵族文人专心在声病丽辞方面争奇斗胜,将骈俪文学推到了高峰。到了)、)兄弟,等人,连几十字的一张小启也要用典对仗,追求音律和辞藻。
文学理论
南朝文学创作讲求对仗、用典、辞藻、声律,限制表达思想内容并流于空虚和颓废,促使反对颓废主义和形式主义文风的《》和《诗品》等文学批评专著诞生,比如在《文心雕龙》里系统地论证了有关文学理论方面的重要问题,提到了文学发展的规律,讨论了文学创作艺术技巧各方面的问题,强调文学反映现实和文学艺术的真实性等原则,他反对虚假的创作态度和作风、用繁的辞藻、艰深的典故来写“论说”“议对”这一类文体等。其次就是南朝梁的《诗品》,他反对声病说,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反对用典,他认为诗歌是“吟咏情性”的;反对玄言诗,推重建安文学的创作精神。除了这些文学批评专注之外,南朝文学中还有收录晋宋以来作品的三十卷巨著《》。
小说
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延续了魏晋时期的创作方法与风格,接近于神话,有文学价值,在史料价值上意义不大。魏晋志怪小说中,著名的有旧题撰《》三卷、晋朝张华撰《博物志》十卷、葛洪撰《》十卷、撰《》二十卷。到了南北朝时期,宋刘敬叔撰《异苑》十卷,东阳无疑撰《齐谐记》七卷,撰《冥祥记》十卷,梁吴均撰《》一卷,撰《王子年拾遗记》十卷,北齐撰《》三卷等层出不穷,发展繁荣,思想内容方面主要是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史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研究著作繁多。南朝君王大都非常注重发展,例如南朝宋文帝就专门建立了史学馆,安排专门的官吏负责史学资料的收集与撰写。宋设著作官(宋齐梁陈时官的名称和职务多有变动),主要负责编撰本朝国史和皇帝起居注。从齐国开始,就有了本朝史和前朝史的区分。另外,在南朝梁时开始修的实录,这也被唐朝及之后的朝廷代代相传。
当时的人充分认识到对国家治理的借鉴作用,例如刘宋撰的《》,在史书中公开指出要通过总结历史的发展经验,才能有助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后汉书》根据东汉一代历史发展过程以“论”、“赞”的形式总结出很多有利于政府发展的政策。除去纪传体的呈现,实录体史书也形成于南朝的齐梁之际,据《隋书·经籍志》所载,其杂史类有梁人所撰《梁皇饰实录》三卷,记事。此外,史注类著作也有很多,例如三国志注》对后世史家的编撰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由于九品中正制度的实施,人才选拔要依靠一些人物传记来对入选的人才进行评价,所以很多士人不仅仅局限于此,也热衷于历史人物传记的撰写,这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资料,促进了史学的发展,例如的《宋书》、的《南齐书》等。
艺术
乐舞戏剧
南朝前期的音乐机构及其制度多继承晋代,梁武帝时期将改为,其中的官吏有太乐、鼓吹令等,增设了清商署管理清商乐。当时音乐歌舞随着南北方人民的迁移也逐渐融合,互相影响,不管是在乐律编写还是乐器制作方面都展现出南北交融的特点。在歌舞创作方面,南方重文北方尚武的特点也融合在其中。
绘画书法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风气开放、思想精神自由的时代,加上佛教、、玄学的影响,以及统治阶级的追求喜爱,绘画和书法都产生了许多新变化。
在绘画方面,题材逐渐广泛起来。风俗画、肖像画成为主流;山水画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宗教主题的画作逐渐兴盛。绘画名家也不断涌现,他们既有出身宫廷画师、民间画工的人,也有出身于文人专业画家队伍的人,诸如南朝宋的等。
南北朝时期书法家对后世书法有着影响。上到帝王皇族,下至寒门士子,乃至民间都热爱精修书法技艺。南朝初期推崇东晋王献之,南梁时期改为推崇钟繇。南朝时涌现了多位杰出的书法家,如,王僧虔等。
雕刻艺术
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继承了两汉的传统,同时受到古印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相比于北朝丰富的石窟艺术,目前所见南朝石窟仅有东北约20公里处的,开凿于、梁二代,但规模不大,窟、佛身都较小,一般每轮仪五六尊或七八尊小佛,无法与其它窟群相比,但依旧是华族石窟艺术中的瑰宝。
南北朝时期,非佛教题材的本土数量不多,多集中在墓葬文化体系中,人物雕塑在这时期的表现并不活跃。南朝人物雕塑则更注重趣味性的表达;多体现出“褒衣博带”的造型特点。南朝的陵墓石兽的造型特点继承了汉魏时期的艺术思潮,并与北方传来的技艺相融合,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其雕刻样式与表现手法逐渐趋于成熟,表现出一种南朝陵墓石刻特有的气韵生动、造型秀逸多样的艺术形式。
哲学
南朝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南朝思想家的《神灭论》中。从魏晋之后到南北朝后期,统治阶级有意识地利用佛教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由于佛教盛行,佛教寺院经济扩张,社会财富、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大量集中于寺院之中,僧侣免税、免役又使一般劳动人民纳税、服劳役的负担大大加重,因此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社会上因此出现了一股反佛教的斗争
随着反佛教斗争的深入,批判也就逐渐集中到有没有轮回、报应等问题等佛教的理论方面上来。反对佛教神学的斗争,也是从反对因果报应开始的,他从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中国传统儒家政治道德规范出发,用自然的偶然论来反驳因果报应说;除此之外他还坚持精神活动不能脱离人的物质形体的唯物主义观点,以“神灭”论的根本理论,基本上否定了鬼神的存在。但是,他不敢完全否定传统经典中所记载的祭祀鬼神的活动,并且肯定了下“神道设教”的必要性和提倡祭祀鬼神。范缜的《神灭论》理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佛教有神论的理论基础“神不灭”论的批判有进步性,但唯物主义无神论不可能使宗教完全消失。
科技
数学
南朝著名的数学家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多方面都做出了成绩。祖冲之在数学方面最有名的贡献是利用割圆术对圆周率进行了推算,推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位把圆周率的数值算到后七位数字的人。他还更正了球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天文学方面,他在历法计算中考察了岁差的影响,他编成了《大明历》,并在510年正式使用,共实施了八十年。
医学
南齐元年(公元483年),龚庆宣整理出外科学方书《刘涓子鬼遗方》五卷,书里收集有关、、金创方面的药方,对痈、疽两大证状的鉴别和诊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而这部书留存至今,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外科学的重要参考著作。南朝齐、梁名医陶弘景撰著《本草经集注》,汇集了许多医家新发现的药物又编著了《名医别录》,另外他还对药物进行了重新分类,按照天然来源将药物分为7大类,既对后世编著医药类书目提供借鉴,又方便了医家临床开方。
天文历法
刘宋时期,对旧历进行了修订,创立了《历》,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改用何承天修订的《元嘉历》。《元嘉历》施用不久,就发现它还不够精密,于是在宋武帝大明六年(462年)编写了《大明历》。祖冲之在这部新历法中,修改了闰法,并应用了“”的原理,这是当时天文学的先进成果。祖冲之测出一回归年的日数是365.24281481日,与现代科学所得日数相比,只差约五十秒,他又求出“交点月”的数值是 27.21223 日,跟现在测得的值只差十万分之一。萧衍天监三年(504年),提出改历,并任命的儿子(gèng)为员外散骑侍郎。祖暅随之上奏,说以其父祖冲之所创立的《大明历》与天文现象密合,五年后,祖暅再次上奏,于次年开始施行《大明历》。
地质学
南梁出现了新的探矿理论著作《地镜图》,其主要观点是把地表植物与地下矿藏联系起来,开创了地植物找矿的新领域和新方向。陶弘景发现了许多鉴别矿物的方式,如用观察燃烧时冒不冒紫青烟来区别硝石和朴消。在矿物知识方面,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43种矿物,许多名称至今仍在使用。
社会
宗教
佛教
佛教在东汉时期便传入中国,但是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才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一面与儒家文化得以融合,另一面又吸收的一些文化精神,而又有佛理被玄学化的特点。南朝时期,流行佛性论,主要见于刘宋元嘉年间《涅经》在南方逐渐流行,而其中的佛性论引起一度众说纷纭。《三论》(《》、《十二门论》、《》)学说在南梁时重新复兴,发展至《四论》学说(增加《》),这一学说被集成到隋朝,成为三论宗的奠定基石。另外,在位时提出了三教同源的理论,他认为佛、道、儒三者不可偏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三教并重的官方宗教神学体系。
道教
在南朝经历了整顿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陶弘景的改革。陆修静是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他融合了正一派和神仙道,将道教进行了一番清理整顿,最终使得早期民间道教转变成官方道教。陶弘景是陆修静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先师意志,进一步将南朝的道教文化发扬光大。他在南齐永明年间信仰道教,先后撰写了《真诰》《登真隐决》,为道教的清派形成做出极大贡献。他以为基地,一生经营,是上清道派的实际创建人,也是南朝道教文化的集大成者。
服饰
南朝时期,帝王百官的祭服首服(即头上的冠戴服饰)为平冕,以冕冠(liú)数量、施珠材质定等级。身衣为上红下黑、赤皮蔽膝,足服为赤(xi),而佩饰包括大带、革带、绶玉等,绶玉的差异反映了身份等级。命妇祭服由东汉命妇祭服“袿(guī)衣”发展而来,并一直保留命妇祭服的服色、“深衣制”与“华袿飞”之饰、以蚕服做命妇朝服的制度。
至于朝服,帝王朝服的首服是通天冠、黑介帻;太子诸王朝服的首服为远游冠,基本样式与通天冠一致,仅冠前无金博山;文官的首服为进贤冠,以冠梁数量区分官阶高低;武官的首服为武冠、平上帻;者仆射戴高山冠、执法者戴法冠。朝服基本上为冠一顶、帻一顶、绛纱袍一领、皂缘中单衣一领、革带一条、袷袴一套、袜一双、舃一双。帝王及高级官员官多提供随五时色的单衣五领,分别为青、朱、黄、白、黑五色;次高级官员官多提供随四时色单衣四领,分别为青、朱、黄、黑四色。
男性的常服包括单衣与袴褶服。单衣为宽博的袍服,衣长及地,是士人主要的常服;袴褶服为短衣长袴,为最普遍的士庶常服。女性的常服主要为襦裙,即短衣的搭配,而高阶也穿单衣作为常服。地位较低的女性仆从则穿袴褶。女性穿袴褶的习俗,应受北朝影响。
饮食
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南朝人便主要以稻米为食。刘宋甚至用白米支付官吏的月俸。除了稻米外,菽麦、米也是当时主食之一。菰米即茭白的子实,拥有众多湖泊和密布的水网,非常适宜菰米的生长。东南地区的居民还食用鱼、蟹等水产品。当时的主要蔬菜品种有葵、、、韭、茄子等。
婚俗
南朝时期,由于门阀观念盛行,因而在婚姻习俗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士庶不通婚。当时的婚姻重视门第,门阀士族之间联姻主要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的贞洁观念相对较淡薄,而且不避讳婚外性关系。南朝一些公主和丧偶的太后甚至养有男宠。
君主世系
参考资料
..2023-11-27
..2023-11-19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南朝宋
刘裕代晋
元嘉之治
宗室相残
刘宋灭亡
南朝齐
萧道成称帝
永明之治
权臣夺位
南齐灭亡
南朝梁
萧衍称帝
梁武帝时期
侯景之乱
南梁灭亡
南朝陈
陈朝建立
天嘉之治
太建之政
南陈灭亡
疆域
行政区划
领土变迁
人口
政治
官僚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选官制度
门阀制度
法律制度
教育制度
经济
土地制度
农业
手工业
纺织业
矿产冶炼业
制瓷业
造纸术
商业
军事
南朝军制
兵役制度
民族与外交
与西南少数民族
对外关系
文化
文学
诗歌
骈文
文学理论
小说
史学
艺术
乐舞戏剧
绘画书法
雕刻艺术
哲学
科技
数学
医学
天文历法
地质学
社会
宗教
佛教
道教
服饰
饮食
婚俗
君主世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