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文观止》是由一位老编辑、散文家、翻译家
张守仁,把全球一流佳作散文集。以便读者一册在手,尽览天下精华。
作者简介
张守仁 (1933~),
上海市崇明区人。1953年、1961年先后毕业于
南京外国语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任《
北京晚报》文艺编辑、
北京出版社编辑。1978年8月参与创办《十月》杂志,历任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编审,北京作协理事。现任“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废墟上的春天》《文坛风景》《你就是爱》《寻找勿忘我》《爱是一种伤害》,译文集有《道路在呼唤》《魏列萨耶夫中短篇小说集》《屠格涅夫散文选》等。《林中速写》获第一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奖,已编入各地
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
高中、师范语文
教科书。
内容介绍
张守仁是一位老编辑、散文家、翻译家,一生对散文情有独钟。他一直就有个梦想,想编一部《世界美文观止》,把全球一流佳作汇集其中,以便读者一册在手,尽览天下精华。
图书目录
上部
论美[英]培根 /
不要虐待动物,它们也有痛苦和悲伤[英]珍妮·古多尔 /
铁匠[法]艾米尔·左拉 /
两条路[德]里克特 /
生活是美好的 ——对企图自杀者进一言[俄]
契诃夫 /
石上题辞[苏]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 /
音的世界[日]宫城道雄 /
奶奶[美]雷·布莱德贝利 /
人生的真谛[美]亚历山大·辛德勒 /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加拿大]斯蒂芬·巴特勒·李科克 /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
俄罗斯旅行[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
一封从盖世太保监狱庞克拉采秘密带出来的信
又见橄榄树[荷]林湄 /
雨夜[乌拉圭]胡安娜·德·伊瓦尔沃罗 /
郁金香[
墨西哥]玛丽娅·恩里凯达·卡马利略·德佩雷拉 /
移民[秘鲁]马·巴尔加斯·略萨 /
进步的自我毁灭[
委内瑞拉]阿图罗·乌斯拉尔·彼特里 /
雅威睡着了[巴西]奥古斯托·弗雷德里科·斯密特 /
我是个说书人
仪式上的讲话[埃及]纳·马哈福兹 /
下部
母亲的回忆朱德 /
秋夜巴金 /
书简——牛棚小记之一丁玲 /
红泪柯灵 /
老王杨 /
清塘荷韵季羡林 /
年轻时候郭风 /
那树王鼎钧 /
/
林中速写张守仁 /
世间最美丽的眼睛金翠华/
巩乃斯的马周涛 /
妈妈在山冈上陈建功 /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 /
目送龙应台 /
女孩子的花唐敏 /
秋天的钟萌娘 /
平原的时间李登建 /
美丽的嘉荫苇岸 /
夏之绝句简 /
利刃的语言格致 /
蠡河黑陶 /
大地悲歌向迅 /
正文
开篇5000字左右:
达·芬奇(1452—1519),全名列奥纳多·达·芬奇。生于
佛罗伦萨足球俱乐部。意大利15—16世纪的艺术大师和科学巨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是产生过一批巨人的伟大时代。他赞美“列奥纳多·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达·芬奇几乎是一个全才。他对解剖、
透视和配色都有独到的科研成果。他的绘画《
岩间圣母》、《圣母子与圣安娜》、《
最后的晚餐》都是艺术史上的天价瑰宝。他的《
蒙娜丽莎》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苍茫,是
列奥纳多·达·芬奇烟雾状笔法的极致。对于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他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合理关系,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此画集美丽、智慧、永恒于一身,已成为人类绘画的绝品,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个去瞻仰的人,都会聚集在这幅画框面前,反复观赏,留连忘返。
摘引在这里的艺术笔记,达·芬奇用形象、生动,甚至夸张的文学语言说明绘画优越于诗歌、画家的表现力强于诗人。用通俗的话来说,这颇有“干什么总爱强调什么”之嫌。伟大诗人和伟大画家都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诗歌和绘画都是文艺皇冠上璀璨的宝石,缺哪个都不行。但是不可否认,“眼睛是更高贵的感官”。所谓眼耳鼻舌身,用眼睛、用视觉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确实要多于用耳朵(即听觉)、用鼻子(即嗅觉)、用舌头(即味觉)、用身体(即触觉)所获得的感知、所认识的世界。这是不可辩驳的科学常识。所以
列奥纳多·达·芬奇在这里的强调,也许不无道理。
从这则笔记的表达能力,也可以看出,达·芬奇同时是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眼睛叫做心灵的窗子,它是知解力用来最完满最大量地欣赏自然的无限的作品的主要工具;耳朵处在其次,它就眼睛所见到的东西来听一遍,它的重要性也就在此。你们历史学家、诗人或是数学家如果没有用眼睛去看过事物,你们就很难描写它们。诗人啊,如果你用笔去描述一个故事,画家用画笔把它画出来,就会更能令人满意而且也不那么难懂。你如果把绘画叫做“哑巴诗”,画家也就可以把诗人的艺术叫做“瞎子画”。究竟哪个更倒霉,是瞎子还是聋子呢?虽然在选材上诗人也有和画家一样广阔的范围,诗人的作品却比不上绘画那样使人满意,因为诗企图用文字来再现形状、动作和景致,画家却直接用这些事物的准确的形象来再造它们。试想一想,究竟哪一个对人是更基本的,他的名字还是他的形象呢?名字随国家而变迁,形象是除死亡之外不会变迁的。
如果诗人通过耳朵来服务于理解力,画家就是通过眼睛来服务于理解力,而眼睛是更高贵的感官。
举个例来说明这一点:如果一个有才能的画家和一个诗人都用一场激烈的战斗做题材,试把这两位的作品向公众展览出,且看谁的作品吸引最多的观众,引起最多的讨论,博得最高的赞赏,产生更大的快感。毫无疑问,绘画在效用和美方面都远远胜过诗,在所产生的快感方面也是如此。试把
雅威的名字写在一个地方,把他的图像就放在对面,你就会看出是名字还是图像引起更高的虔敬!
在艺术里我们可以说是上帝的孙子。如果诗所处理的是精神哲学,绘画所处理的就是
自然哲学;如果诗描述心的活动,绘画就是研究身体的运动对心所生的影响;如果诗借地狱的虚构来使人惊惧,绘画就是展示同样事物在行动中,来使人惊惧。假定诗人要和画家竞赛描绘美、恐惧、穷凶极恶或是怪物的形象,假定他可以在他的范围之内任意改变事物的形状,结果更圆满的还不是画家吗?难道我们没有见过一些绘画酷肖实人实物,以至人和兽都误信以为真吗?
如果你会描写各种形状的外表,画家却会使这些形状在光和影配合之下显得活灵活现,光和影把面孔的表情都渲染出来了。在这一点上你就不能用笔去达到画家用画笔所达到的效果。
乔叟(约1343—1400),出生于伦敦的
英国诗人。1357年进入宫廷,任英王
爱德华三世的儿媳阿尔斯特伯爵夫人的少年侍从。1370至1378年之间,乔叟出访
欧洲,两度访问
意大利。
但丁·阿利吉耶里、
薄伽丘的作品,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从迷恋法国文学转向钻研意大利文学。乔叟的作品为提高英国的文学语言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最获盛名的杰作是《
坎特伯雷故事集》,开创了英国文学的
现实主义传统,
莎士比亚和
查尔斯·狄更斯在不同程度上都是
杰弗雷·乔叟的继承人。
《怨歌》作于乔叟青年时期。他爱上了一个姑娘,痴迷到神魂颠倒的程度;她却始终不理不睬,使他丧心之至,痛不欲生。他祈求她怜悯、施恩、垂爱。尽管毫无回应,他仍爱她如初恋一般,甚至愿意为她去赴死。
这首《怨歌》颇似
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歌颂的缠绵、坚贞、永生不渝。也很像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描写维特对
绿蒂的痴恋以及他的苦闷、绝望,以结束生命的方式,终结自己的烦恼。
我是世上最可怜的人,对自己的惨景确已束手无策。此刻我开始向她作最后呼吁,惟有她控制着我的生命,可是她对一个真心人竟毫无怜悯,我虽忠诚相待,她仍不惜置我于死地。
难道我一切言行就没有一点能邀得你的欢心吗?啊,完了!我的苦命呀!见我悲叹你反欢笑,因而把我的幸福剥夺尽。我好比被抛在一座无情的海岛上,再也无从逃生。甜蜜心肝呀,为的是我爱你最真切,可是我竟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的确,我推断出一条真理:如果你的美色与仁德是可以估价的话,由你叫我如何愁苦,我也甘心情愿。原来我是世途上最渺小的一个行客,竟而妄自尊大,敢于高攀绝顶,何怪乎要遭你冷眼相遇?
啊,我的生命已到达了尽头,我知道死亡就是我的终结。我惟有悲唱一支令人生厌的歌曲:
在苦难中我度过这一生。
我虽苦恼已极,但你当初的恩遇和我的深情促使我不顾一切,爱你如命。
如是,绝望伴随着我,我在爱中求生——岂能求生,我在绝望中只有死亡!你既叫我无辜受难,以至于死,难道我就此放过不问?是呀,诚然如此!我虽因她而不免一死,但我为她颠倒,却是我自作自受;是我自愿听她使唤,岂能归罪于她。
那末,我的烦恼既由自己造成,且自己甘心承受,她并未加以可否,我该可一言道破:即使我不幸而死,却无损于她的德性。我是一条可怜虫,一怨她天生丽质,二怨我看中了她。
如此看来,我苦恼而死,仍是起因于她。此刻只消她愿意讲出一句好话,我便得救。难道她竟眼见我愁痛而自鸣得意吗?啊,人们供她使唤乃至丧命,想必她已司空见惯,且引以为乐了!
可是,有一点很难理解:她既是我心目中的绝代佳人,是自然界所塑造的空前绝后的完善成品,却为何她竟然把慈悲弃若粪土呢?这显然是自然界的
莫大缺陷。
然而,天呀,这一切又不是我意中人的差错,我惟有痛责造物主与自然之神。她虽对我缺乏怜悯,我仍不应藐视她心中所好,因为她对人人都是一样:见人们嗟叹,她便笑,这原是她的一时高兴;而对她的一切好恶,我只有唯命是从,毫无异议。
虽则如此,我仍将鼓起勇气,埋下一颗愁苦的心,向你恳求,望你施展大恩,倾听我冒昧呈辞,俾得表达我的沉痛;至少求你一读我这首诉歌,我一面胆战心惊,惟恐于不知不觉中一言不慎,而反使你心生厌恶。
愿上帝救我的灵魂!天下恨事莫过于因我言语不慎而惹动了你的怒火。其实,直等我身死埋进黄土,你也难遇见一个更为真情的奴仆;我只顾向你诉怨,还望你宽恕我,啊,我心头的爱人儿!
不论我前途是生是死,我从来就是,永远也是,你躬顺真实的奴仆;你是我生命之源,也是我生命的终局,是光辉的维娜斯的
太阳;自有上帝和我的真心为证,我惟一的意愿是永远爱你如初恋时一般,是生是死我将永无怨言。
这首诉歌,这首伤心曲,作于百鸟择配的圣·瓦伦丁的节日②,现在我献给她,我的一切已归她所有,永远由她支配。虽则她还未垂怜于我,我仍将为她效劳到底,我最爱她一人,即使她置我于死地。
[注释]
①
温莎古堡:英国最大的皇室行宫,位于伦敦以西32公里的温莎镇。这里苑迂回,古塔林立。除城堡外,还有豪华宫殿、教堂,内藏珍贵的艺术精品。英王们在这里出生、居住、举行婚礼、接见贵宾。
英国诗人
杰弗雷·乔叟曾在皇家服役,寓居于此。所作《怨歌》原是情诗,由译者译成散文诗式的美文。
② 圣·瓦伦丁的节日:即每年2月14日的
情人节。它是西方的传统节日,现已在世界各国流行。
论美 [英]培根
培根(1561—1626),英国近代
唯物主义哲学家、散文大师,毕业于
剑桥大学。至今在剑大三一学院
名人堂里置放着培根大理石雕像(和他一起的还有牛顿、
乔治·拜伦、
查尔斯·达尔文)。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观点,倡导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卡尔·马克思称他是“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因受寒致死。纵观“随笔”这一体裁主要肇始于
法国的
米歇尔·德·蒙田,但培根对
英国的随笔有开创之功。出版有包括58篇短文编成的《随笔》集。他的文笔紧凑老练,说理透彻,见解独到,警句迭出,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顺境易见劣性,逆境才现德性”、“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这些充满智慧的话语,都是人生经验之谈。《
论美》指出: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倡导人们把形体美和德行美结合起来,把外在美和内在美兼备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
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
盖乌斯·屋大维、菲斯帕斯、腓力普王、
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①,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特和
阿尔布雷特·丢勒②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注释]
① 奥古斯都和菲斯帕斯都是
古罗马著名皇帝。腓力普王,法国国王,1285—1314年在位。爱德华四世,英格兰国王,1461—1483年在位。阿尔西巴底斯,古希腊著名美男子。伊斯梅尔,
波斯国王,1499年即位,有武功。
② 阿皮雷斯,古希腊画家。
阿尔布雷特·丢勒(1471—1528),
德国画家、雕刻家。
推荐语
至美之文,一册在手,尽览天下精华。
前言后记
前言
一
多年前我就有个梦想,想编一部《世界美文观止》,把全球一流佳作,汇集其中,以便读者一册在手,尽览天下精华,——但这需要时间和精力。
目前国内外古今散文集之多,多似牛毛,浩如烟海。我大半生收藏的各种选本,就已超过千册,其中极大多数的编辑质量我是不满意的。
直到1993年,我从我参与创办的《
十月》杂志退休以后,才有充裕的时间,去实现编这本书的梦想。幸运的是之后多项
社会工作,给我创造了条件,成全我做这件事。自1994年夏天起,
中华文学基金会,在老作家
冯牧、
袁鹰、
张锲等人领导下,创办了一套“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为优秀青年作家出他们第一本书。近20年来,已出版了160多本,推出了一批文学新人。我一开始就是这套丛书的常务编委,其中的散文集主要由我审读,编委会终审通过后,分配我作序或写后记。从1997年起,我连续担任了第一、第二、第三、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评委。那10多年时间,让我熟悉了全国各地散文家和他们的创作状况。之后我受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委托,编过一本供翻译成外语、发行到国外用的《中国散文选》。本世纪初,
作家出版社请我编一本于2006年出版的《中华散文精粹·当代卷》。这些编务为我遴选中国古今散文精品,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20多年前,作家
柯岩主编一套由
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拔萃》。2011年初,当这套书即将再版时,柯岩(2011年12月11日去世)生前曾委托我补选一本于2012年3月出版的《外国散文卷》。这事也给我挑选外国散文精萃,作了某些铺垫。2012年7月,我与
熊召政先生同游呼伦贝尔草原,路上谈起编美文选,他竭力促成其事。
我用多年时间,从全世界上百个国家、万余篇作品中,选定了41个国家、160篇佳作。其中,外国美文80篇,中国美文80篇,分别编入上、下两部。目录编排大致以时间先后为序。本《观止》最古的一篇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最近一篇是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发表于本世纪初的中国年轻散文家向迅的《大地悲歌》,因此外国美文作为“上部”编在前面,而中国美文作为“下部”放在后面。
二
本书所说的“美文”,实际上就是指最美的散文。“
美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
周作人从西方引进的。他于1921年5月发表了一篇文章叫《美文》,提倡叙事、抒情的艺术散文,希望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天地。之后,
胡适、
傅斯年、王统照等人撰文响应,而
冰心、
朱自清、郁达夫、
俞平伯、
徐志摩和周作人本人用创作成果充实、实践了这一主张。自此,美文的地位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从上世纪90年代初贾平凹主编《美文》杂志之后,这一称谓获得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积半个多世纪写作、翻译、评审、编辑、研究艺术散文之经验,我已形成九个字的散文观,即写出一流美文必须“要有我,写独特,独特写”。美文“要有我”,有了我,才有思想、心灵和深情,才有个性、感悟和识见;美文要“写独特”,题材独特才能与众不同,一新耳目;美文要“独特写”,有了独特的写作方式,独特的语言、角度、结构、切入点,才能吸引目光,印象深刻。一篇佳作,除了拥有生动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角度外,我尤其重视艺术散文中的细节。我认为有了好的细节,就有了精彩。有一次,我乘车路过江南一个村子,瞥见农家院子里悬垂着一串
青葫芦的篱下部,挂着一面圆镜子,有个小姑娘坐在矮凳上对镜梳小辫。她旁边簇拥着一丛盛开的月季花,花畔正有一只
老母鸡低头啄食地上的籽粒。这不正是一幅典型的“农家乐”吗?如果用相机抢拍下来,不就是一帧精美的艺术摄影吗?作品里要是有了如此明洁、鲜活的细节,我一定从茫茫文海中挑出来,如获至宝地选用它。
三
本《观止》入选80篇外国美文,也就是说,选用了80篇译文。我对译文的要求比较高。我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至本世纪初,先后在京、津、沪四家文艺出版社出版过文学译作。我追求的是神译,厌恶拘泥于原文的洋腔洋调、诘屈聱牙的句式。
关于文学翻译,在1992年春天,我和诗人、报告文学家、翻译家
徐迟先生于深圳
西丽湖度假村有过一次交谈。徐迟译过莫德的《
托尔斯泰传》、
荷马的《伊利亚特》、
伊利亚·爱伦堡的《巴黎的陷落》、司汤达的《巴尔玛修道院》、《
雪莱诗选》、梭罗的《
瓦尔登湖》,故对文学翻译很有经验,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说,翻译应追求等值。既然是文学翻译,首先要有文学性。他推崇
林纾的译文。他说,一个美籍华人和一个美国诗人合译的《
唐诗三百首》,首首有不妥之处。翻译应正确表达原文的内涵、意境和神韵。这时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著名文艺理论家
王元化先生,从花径上踱过来,加入我们的闲谈。三人一起议论、比较
梁实秋、
卞之琳、
孙大雨、
梁宗岱、
曹未风、
方平、
朱生豪等名家翻译
莎士比亚作品的优劣。大学者王元化先生对莎翁作品很有研究。他眼镜片上闪烁着夕阳的余晖,转身对
徐迟说:“朱生豪的译文好,是因为他母语水平高,中国古典诗词烂熟于心,故笔下文字融会贯通,翰墨飘香,很传神,念起来琅琅上口。你叫他完全忠实于原文,风格就没有了。”徐迟点头首肯。我听着他们的谈话,更坚定我神译的主意。编本书时当我实在找不到理想的译文,只好采用自己的译作,例如
伊凡·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
我对编入本书中不同时期的译文略加润饰,以期更符合今日汉语的表达方式。每篇译文后都注上译者姓名。少数找不到译者名字的,只能暂付阙如。
四
写作要独特,编书也要创新,需独辟蹊径,与众不同。与众不同,它才有存在的理由。犹如一片原始森林,万木迥异,千花齐放,百鸟争鸣,彼此互补,相得益彰,方能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繁荣局面。我在几百字的题解和导读中,一般不作平铺直叙的介绍,总要点明作者的写作背景、指出他的写作方法、描叙他的生活细节、记述他的创作特点,尽量做到对正文有所补充、有所丰富、有所延伸。故写一则五六百字的简介和艺术分析,往往要看作者几十万、上百万字的作品和关于他的传记,这才能统观全人,寻觅到简洁的语言,精确概括他的创作风貌。我希望我的导读本身具有文学欣赏价值,能真正起到绿叶配红花的作用。
试举朱德《母亲的回忆》为例。朱德母亲于1944年2月15日辞世。他在延安《
解放日报》上发表悼文,回忆他母亲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宽厚待人的一生,回忆他母亲种田、喂猪、养蚕、挑水、担粪、做饭、缝衣的一生。他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既平凡又伟大的母亲的代表。母亲去世了,他很悲痛。他誓言继续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以此报答母亲的深恩。紧接着我点明这篇悼文的时代背景:“1944年春天,正当
苏联红军大规模反攻把入侵
德军全部赶出
苏联领土、盟军即将在
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中国抗战敌后战场开展局部反攻、已现胜利曙光之际,人民子弟兵的总司令,为报母亲深恩,发出了这样的心声,立下了如此的誓言。”
再以
司马迁编撰《
史记》为例。我在司马迁《报任安书》导读中,介绍他“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带,踏访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历史人物故事以及许多地方的风俗民情。这种到大江南北的游历,这种为编写《史记》作准备的文化考察,后来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余秋雨先生离开书桌、跋山涉水、写作《
文化苦旅》的崇高典范。”这样打通古今,拉近距离,会使读者感到亲切。
本书编入
黎巴嫩作家《笑与泪》。我在赏析中说:作者在此文中,运用对比手法,阐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他以两种情景表明:黄金、珠宝、华屋,不能换来爱情;只要两心相悦,即使贫穷、疾病、离别,也能忍受、坚持、等待。紧跟着我抒发我对真正爱情的感悟:“爱情是用金钱买不到、痛苦磨不灭、眼泪抹不去的东西。美好、坚贞的爱情是灵与灵的相恋、命与命的交融,是心里的思念、梦里的牵挂,是望穿秋水的等待、撕心裂肺的苦熬……”编者期望如此抒发,对文本有所丰富和延伸。
五
本《观止》导读尽量掺入编者生活经验、写作体会和独特发现,以使赏析更具个性,正文更臻丰盈,美文更显华美。
冰心老人在90岁那年的夏日凌晨,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极其纤小却唱着动听歌声的翠鸟向她呼唤。她醒后写了一则《我梦中的小翠鸟》的美文,用300多字描绘了那个永不忘怀的梦。我在导读里记下了我做的另一个小鱼的梦,以补充冰心老人的梦境。我梦见自己清晨在河沿上散步,“我立在河边,向河里撒下一把细沙。细沙立即幻化成一群翠绿色小鱼,拥挤着向我游来。它们张着小嘴,弄出一些水声,似乎要我给它们喂食。我摸摸口袋,没带鱼食,因为着急就醒了。”
法国的布封在《天鹅》中赞美它有俊美的身段,圆润的线条,洁白的羽毛。赞美它夜晚泊在水面上,将脑袋弯夹在翅膀里,依水而眠,是天下第一睡美人。赞美它是“爱情之鸟”,更有科学根据。我作为中国野生动物协会老会员,参加过一些观鸟活动。仔细观鸟发现:天鹅雌雄共筑爱巢,轮流孵化,同甘共苦,相守终身。若一方受伤,另一方形影不离,殷勤看护。若因病死去,另一方痛不欲生,突然高飞,猛收翅膀,垂直栽落,殉情自杀。故“这圣禽配受人间最高贵的称谓——天鹅,天帝之鹅。”相反,鸳鸯决不是
牡丹鹦鹉属。长期科学研究、实际观察证明:鸳鸯一般在发情、求爱期才成双成对。它们的爱情并不专一,是临时夫妻,谈不上白头到老。当一只鸳鸯不在时,另一只鸳鸯会和新的异性交配。如果一方死去,另一方便另觅新欢,更换配偶。人们在生活中习惯称鸳鸯为爱情鸟,只不过是把自己美好的理想赋予它们罢了,实际这是常识性谬误。
六
编者提倡用对读法,增加欣赏美文的趣味。当我介绍
梁实秋《
雅舍》时,说抗战期间的
重庆市,房子紧张,他只能借居于山坡上的“漏”室:“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孔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他随遇而安,幽默地称此“漏”室为“雅舍”。舍雅是因为心雅。心雅才有雅文。随即我在赏析中说:这篇《雅舍》,堪称唐
刘禹锡《陋室铭》的现代版。雅舍和陋室都可观佳景,都有高朋来聚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孔子云:‘何陋之有?’”古今雅士,情怀相通。
《世界美文观止》选了
印度作家
普列姆昌德写的《捕鳄》一文。我在赏析中建议对照读《爱斯基摩人捕狼》的短篇。编者放在一起介绍不同民族如何捕鳄、捕狼的民间经验,期望读者从中感悟到世上实践者最聪明、实践才能出智慧的道理。
本《观止》编入了
日本德富芦花的写景美文《海上日出》。编者请读者对照读
清代姚鼐《登泰山记》中观岱顶日出的华彩段落,同时欣赏
英国作家
托马斯·哈代在《
德伯家的苔丝》里描写初升的太阳“简直就是一个活东西,有金黄的头发,有和蔼的目光,神采焕发……”也不妨再读
马克西姆·高尔基在《
在人间》里写他看见太阳从树林后面升起、在
卞之琳上空燃起一堆火焰的瑰丽场景……
当读者欣赏写日出美文时,如果穿越中外时空,上下纵横对读,定能兴趣盎然,获益多多。
七
编入《世界美文观止》的精品,主要是中外文学家的名作,但也有艺术家的华章,如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笔记》和
弗朗茨·李斯特的《音乐与情感》;有政治家的佳文,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我与绘画的缘分》、美国总统里根的《“我们向亡灵宣誓”》;有科学家的妙品,如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和
詹克明的《黠月》;有黑人领袖
马丁·路德·金与
纳尔逊·曼德拉的感人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和《走出黑暗的幽谷》;还有
卡尔·马克思《致燕妮》的情书以及全球华人首富
李嘉诚励志之作《活出我们民族的精彩》;还有大学者
胡适、
冯友兰的睿智之文《致吴健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编者把一生读到的中外名家的美文,尽皆辑入,使本《观止》真正成为一部人类精品大全。
《世界美文观止》以具有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作为它的读者对象。据此相应地作
文言文、外文、人名、地名的注释。注释有三种:作者原注、原编者注及本《观止》编者新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懂简单英语的很多,故一般英语不作注译;但偶尔出现了
俄语、
法语、
德语、拉丁语,则一律注译成中文,以方便读者。
本《观止》中的人名、地名、书名、篇名,尽量和2009年出版的32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称呼相统一。故文中的人名“萧班”,注明现在通称“
弗雷德里克·肖邦”;地名“赛因河”,注明现在通称“
塞纳河”;岛名“厄蔑”,注明现在通称“
厄尔巴岛”,等等。
八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以一人精力,用20年时间,编选这样一部《世界美文观止》,并想编得有特色、有个性、有创造性,达到雅俗共赏,人人喜爱,殊非易事。其中不妥、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我欢迎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订、再版时得到改进、补充和完善。我等待着专家、学者、研究人员提出宝贵意见,在此预致谢意。
编者2013年9月于北京
我感激他们——代编后记
人生苦短。逝者如水。一转眼,我已是八十岁的老人了。长夜回想,我这辈子是幸运的。我生命的各个阶段,遇到了那么多帮我渡过难关、助我摆脱险境、给我精神食粮的贵人。对他们,我心怀感念。
1933年9月,我出生在上海崇明县庙镇旁贫农家庭。7岁进庙镇小学读书。上到二年级时,每天以两顿
稀粥充饥,无力交学费,只得辍学在家。头发斑白的杨老师在课堂上问:“张守仁为什么不来上学呀?”邻居同学说:“他交不起学费,在家整天哭闹呢。”杨老师听了惋惜地说:“他学习好,我帮他一把,叫他来上学吧。”这样,我又背起母亲用旧衣服缝成的
书包,重新走进北街那扇校门。
1949年10月1日那天,我们宏仁中学的师生,唱着《
解放区的天》、扭着秧歌舞、夜晚举着火把游行,欢度了新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不久我
参军离开了家乡,在南京、武汉军校、部队服役7年。复员后考上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
北京晚报》副刊当编辑,开始接触首都文艺界的名人。有一年夏天,报社组织年轻人到
颐和园滇池游泳。我离开知春亭,向佛香阁方向游去。我游泳技术差,只在家乡小河里学会了“狗刨”,耐力不行。游了100多米,一阵浪涌过来,呛进几口水,支持不住,沉了下去。耳边只听见汩汩汩的水声响动,心想:“这回我要完蛋了。”我在水下挣扎、用脚踩水,身子上浮,用手伸出水面挥动求救。紧接着全身下沉,湖水吞没了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站在附近高台上瞭望的救生员飞速游来,一把抓住我头发,将我拎出了水面,使我免于溺毙。
1966年春夏之交,“文革”动乱开始。《
北京晚报》首当其冲,被姚文元在《
文汇报》《
人民日报》上批判为“邓拓、吴晗、
廖沫沙开设的‘三家村’黑店”。接着戚本禹受康生指使,在《
红旗》杂志上抛出长文,诬说晚报副刊《
燕山夜话》作者、北京市委文教书记邓拓“在历史上是叛徒”。狂骤起,乌云翻卷,邓拓饮恨自尽,晚报被迫停刊。红卫兵冲进报社,横扫一切,狠斗“黑帮”,用皮带抽打日报、晚报编委会主要成员。面对这反常的、疯狂的场景,我完全蒙了,傻了,糊涂了。因为看不惯这一切,便成了反对乱批、乱斗、乱打的“保皇派”。当时《
北京晚报》副总编、副刊部主任
顾行受不了侮辱与折磨,关紧门窗放煤气自尽。被救活之后,我一个人在
中关村黄庄海淀医院守护我的领导一天一夜。静观了一段时间,出于义愤和反感,忍不住在人们必经的楼梯口,贴出大字报,署名“观察员”,批评戚本禹到《
北京日报》的种种言行,是“挑动群众斗群众”。于是“造反派”贴出大幅横标把我揪出来,气势汹汹地说我是“反对中央文革的跳梁小丑”,并在贴出的大字报上将我的名字打上红叉。当晚报社一楼大厅聚集了100多人,开我的批斗会。在众人挥拳跺脚、狂喊怒吼、义愤填的声讨中,我有口难辩,只能保持沉默。我独自像个
幽灵螳螂似的,孑然游荡于无人之处。当时许多人不理我,回避我,只有做行政工作的李科长,到一个偏僻角落里悄悄对我说:“你不要怕,多大风浪总有过去的时候。”我一直牢记着他在我孤独无助之中安慰我的话语。
1969年5月,
军宣队把我下放到
门头沟区北岭公社王平口大队劳动改造。我在那里和农民一起夏锄、秋收、垒堰、养猪、背煤、赶牲口、崩石头、烧
生石灰,先后住在牲口棚和坡上一间死了老人的石板屋里。社员们看我干活卖力,为人实诚,都照顾我、关心我。1970年冬天,我在山坡上烧石灰时受了凉,发着40度高烧,唇焦口渴地躺在凉炕上。邻居赵大娘冒着呼啸寒风,闪进屋里,伸手摸摸我额角,又把手插进褥子下面探了探,心疼地说:“生病了,地炉灭了,炕这么凉,怎么睡?不会拾掇地炉,也不言语一声。”赵大娘替我掖紧被窝,掀开炉坑上木板,蹲下身子捅地炉子,一边捅一边念叨:“生地炉要勤掏灰,勤炉眼子。你瞅,这炉眼堵住了,火还能不灭?”接着她用小锄搂坑里的炉灰。她搂满了一筐又一筐,搁在炉坑边上,然后一次次从坑里爬出来,迈着小脚把炉灰倒到屋外去。赵大娘又捡了一大把干树枝,插到地炉里,从自己家里端来一筐玉米核儿,塞几个进炉子,用火柴点着报纸引火。小屋里亮起了火光。然后她把和匀的湿煤一铲一铲添进炉里。炉火旺盛,冷炕渐热,屋里暖和起来。她又烧了一壶开水,叮嘱我千万要多喝水。我怎能忘记戴着黑绒软帽、披着黑棉袄、迈着小脚的赵大娘给我倒炉灰、生地炉、烧开水的情景,怎能忘记她那关切的目光和被炉火映红的、慈母般的脸庞……
没有杨老师的资助、救生员的救生、李科长的安慰、赵大娘的嘘寒问暖,我怎能有今天!?
我在王平口村里劳动期间,经常看见一个赤脚医生爬坡过岭、白天黑夜、辛勤给缺医少药的村民打针治病,深受感动。雨天干不了活,我写了一篇文艺通讯,寄给区
广播站表扬这位白衣天使。区革委会宣传部负责人发现我是一个能写作的下放干部,便借调我去写雁翅公社因公牺牲的售货员高秀娴的事迹。稿子写成铅印出来发给大家,号召全区人民向她学习。1972年初,区革委会调我到市里和
陈祖芬、
韩春旭、理由等人采写
张秉贵、吴春山等劳动模范。出书后我就分配到了
北京出版社。1978年8月,我和王世敏、
章仲锷一起创办了《十月》杂志。当时发表了《
班主任》的
刘心武,离开13中加盟进来。我要特别感谢
王蒙、铁凝、
张洁、陈建功、王安忆、
李准、李存葆、张抗抗、
叶辛、
白桦、贾平凹、
张承志、
张贤亮、
冯骥才、
蒋子龙、
宗璞、
黄宗英、
邓友梅、
从维熙、
刘绍棠、李国文、
林斤澜、
莫言、
莫应丰、孔捷生、
陈世旭、
张一弓、
阎连科、
周大新、肖亦农、
刘庆邦、
袁鹰、
吴伯箫、
陈荒煤、季羡林、
汪曾祺、
孙树勋、丁玲、
艾青等名家,把他们的佳作纷纷寄送给《
十月》发表,使这份大型文学刊物办得有声有色,极受欢迎,成为新时期文艺复兴中领队的大雁。巴金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致〈十月〉》,鼓励我们,赞扬我们。正如评论家
谢冕在2004年5月发表的《一份刊物和一个时代》中所说,《十月》“不仅记载着一个时代思想所达到的深度,也记载着一个时代艺术所达到的精度。”
我衷心感谢中外作家、文学巨匠、语言大师们的杰作。是他们的作品,从青少年起,就滋润了我的心田,陶冶了我的品性,培养了我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假恶丑的摒弃,让我懂得人生的真谛,做一个有善心、爱心、对国家怀藏责任感的人。近几十年来,不管多忙,我每天必读一篇美文,以熏染我的灵魂、浸润我的情怀。我从反复研究中,窥探到了写出佳文的诀窍和奥妙。这提升了我为文的艺术品质和思想情采。我原本穷出身,像墙上芦苇根基浅,但还算正直、朴素、勤勉、自律,这都是文学潜移默化教育的结果。文学乃我圣师,对之永远感恩。有鉴于此,最近20年,我从文学家、艺术家等智慧人士大量书籍、札记、演说中精选出我最爱读的、具有经典意义的100多篇妙品、神品、绝品,汇编成这本《世界美文观止》,奉献出来,与大家分享。我向本书的作者、译者致敬,并深表诚挚的谢意。由于地域的辽阔、时间的漫长,出书前有少数作者、译者的联络地址一时无法找到。如果你们或逝者直系亲属见到了本书,请及时告知责编,以便一一寄送样书和稿酬。我在这里预致歉意。
我感谢一辈子当音乐教师的妻子
陈珞。我所以能集中精力和时间编出这本美文集子,全因为多年来她担负了繁杂、琐碎的家务劳动,使我的日常生活无后顾之忧。我的工作成绩和社会评我为北京市模范的荣誉,实有她一半功劳。我感谢
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的作家朋友
徐鲁等人,是他们把我这部50多万字的《世界美文观止》手写稿认真、细致地录入电脑。我感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
程巍先生,他为我一一搜寻散处在国内外的、本书翻译家的确切地址。最后我更要感谢
作家出版社社长
葛笑政、总编辑张陵先生和责任编辑林金荣女士。由于他们的支持、重视和精心制作,本《观止》才能以如此庄重、典雅的品相迅速和广大读者见面。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单薄的,好比单独一滴水,很快就会干涸、消失。一条小溪,只有汇入江河,才有波浪汹涌、激流翻滚的气势,才显鱼翔浅底、花开两岸的华彩。任何人的成就和业绩,皆聚含着众多他者的辛劳。俗话充溢着生活哲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离开了周围师友、同事、亲人的帮扶、襄助与关照,谁能生存于世、从事所爱专业?
我的人生之途已通向夕阳照耀的晚年。我一生有幸遇到了这么多的贵人,读到了这么多的美文,才编出这么一本集众多佳构于一册的《世界美文观止》。当生命辞别这个可爱世界的一刻,我只留下一句话,那就是:“我感激他们!”
张守仁记于2013年11月8日,正值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