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艺术》对中国画的历史渊源、产生条件、画家生平、表现方法、创作特点以及绘画工具、材料和技法进行介绍和分析,力图使青年读者对中国绘画的审美追求和完美的意境表达有所感知。书中还注重对“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富有民族艺术特征的创作思想和理念进行详论细述,重点介绍中国画善于将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丰富画面、调动想象等高超的手法。在万紫千红的艺苑之中,中国画是一枝独秀的奇葩。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绘画形成博大精深的体系,具有光辉灿烂的崇高地位。《国画艺术/艺术丛书》以促膝谈心、娓娓道来的笔触,引领读者在形式独特、风格鲜明、审美内涵深厚、艺术魅力永存的中国画艺术的殿堂里浏览、徜徉,充分领略和享受中国画的艺术美。
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从已知独幅的
战国帛画算起,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中国绘画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格,并对周围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西方的绘画也从中汲取良多。这一特色的形成,与
中原地区的社会发展、民族欣赏习惯以及传统学术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绘画有着深厚的审美内涵,人们欣赏中国绘画,不但可以了解许多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获得美的享受。
《国画艺术》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题材,遴选从古至今近100位
中国画画家的代表作品近300幅,并就画家和作品的艺术造诣、审美价值和杰出贡献一一详加评述、剖析。
陈聿东,祖籍江苏靖江,1957年生于
天津市。自幼从师
王学仲教授研习诗词书画。1977年在英才美术学校学习。1983年毕业于
天津外国语大学。1986年毕业于
中央美术学院。1986年7月到
南开大学任教。199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
哈佛大学研修两年。现任
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
加拿大国际东方学会会长。长期从事美术史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进行中国书画创作。讲授课程主要有“中国美术史”、“东西方艺术交流”等。1996年至1997年应邀赴美国长岛大学、
堪萨斯大学讲学交流。 1997年参加国家“七五”规划重点学术科研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的撰写工作。1987年应国家文物局邀请,参加
龙门石窟佛教艺术遗迹的鉴定著录工作。近年出版的著作有:《印度艺术简史》(译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外国美术通识》(合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美术通识》(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名画鉴赏》(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佛教文化百科》(主编,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佛教与雕塑艺术》(专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印度美术部分,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等。发表的论文有:《贵霜时期的佛教雕塑》,《山东隋代石窟艺术探析》,《夜泊画集简述》,《范曾的历史人物画》,《希文忧乐关天下,屈子襟怀寄楚骚》,《拉吉普特的宫廷绘画》,《非洲艺术的语言》,《印度的断臂女神》等。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作为一门民族艺术,它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融会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创造了辉煌的民族绘画史,成为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杰出的画家犹如璀璨群星,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留下的无数旷世杰作,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艺术所独具的魅力,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引以为豪,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瞩目和喜爱。
从艺术的历史发展看,人类作为审美主体,不仅创造了重要的审美对象即艺术美,而且凭借艺术美反过来又促进了自身审美素质的提高。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可以促成和引发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的凝聚,同时又由于欣赏者的参与,使艺术的精神内涵在原作的客观基础上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欣赏,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赏者从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思维和情感产生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个过程既受到艺术品本身形象和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补充和丰富,因而也就出现了欣赏上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幅作品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金陵八家之一的
龚贤曾说:“作画难,而识画尤难,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中国画之所以被称为“易学难懂”,就是因为它的学习可以从程式人手,有规则,有程序,并确有实效。但初学者往往对程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因为缺乏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