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区
湖北省随州市市辖区
曾都区,中国湖北省随州市市辖区,位于随州腹地,湖北省北部的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有“荆豫要冲”“鄂北重镇”之称,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3'—113°46',北纬31°19'—32°26'。曾都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编钟古乐之乡、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所在地。截至2022年,曾都区辖5个镇、5个街道,1个曾都经济开发区,全区总面积1425.4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66.29万人,常住人口68.18万人。
新中国成立前,民国38年(1949年)5月,曾都随北、随南县并入随县,并将随枣、应随县所辖原随县地区划归随县,属湖北省孝盛行政区专员公署;洪山县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1952年,随县改属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地区专员公署。1955年,洪山县并入随县。1979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以县城关镇和城郊公社大部地区建立随州市(县级)。次年7月1日,县、市分设建制。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决定随县井入随州市,为省辖县级市,襄樊市代管。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随州市,代管广水市。8月28日,地级随州市暨曾都区成立,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曾都区。
曾都区南北是山,东西系坡岗地,中部为坡岗地和大、小平原,地貌总体特征为低山斤陵。该区属北都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202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613.9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52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9.06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5.3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4:42.2:51.4。
曾都区生态旅游潜力大,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中国千年银杏谷)、湖北省旅游名镇1个(洛阳镇)、湖北省旅游名村2个(洛阳镇胡家河村、洛阳镇九口堰村)。
历史沿革
上古,为烈山氏。
虞夏至商初,随人建立“犀”方国。商代中期至战国末期,随境有“厉”、“随”、“唐”三个诸侯国建置都邑。
周,为曾国。战国,楚灭随国置随县
1949年,境内设有随县、洪山县,分别隶属孝感市、襄阳专署。
1955年,洪山县并入随县。
1979年,析随县城关镇及城郊置随州市(县级),县、市分治。
1983年,撤销随县,并入随州市,属襄阳市
2000年,撤销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和曾都区。
2009年,析曾都区部分乡镇置随县。
先秦
公元前11世纪初,姬发封同姓40人建国。随爵为侯,为汉东大国。
鲁桓公六年(前706年),楚君熊通率兵逼随为其向周代求尊号,被王室拒绝。
齐桓公八年(前704年),熊通约会诸侯兴趣其为王,随、黄不应。熊通伐随,俘随少师,与随结盟,自称楚武王。
桓公十一年(前701年),楚武王迫珍、贰与楚结盟,随、、绞、州、蓼举兵反对失败。
庄公四年(前690年)。随向周王室报告楚自立为王,楚怒伐随,秦武王殁于军中,与随结盟还师。
庄公二十二年(前672年),楚君庄敖欲杀其弟楚成王。恽奔随,与随袭杀庄敖自立,是为楚成王。
齐僖公二十年(前640年),随率汉江以东诸侯叛楚。楚攻随,随与楚和。
许昭公十七年(前525年),随师助楚于长岸大败吴军。
定公四年(前506年),吴破楚都郢,楚昭王奔随。
战国末期,楚灭曾国随县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国,随县隶属南阳郡
汉晋
新朝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林饥,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市)人王匡、王凤聚饥民起义,南阳人马武颍川人王常、成丹等归附。数月间,众至七八千人。起义居绿林山(今随州市大洪山)称绿林军
新朝地皇三年(22年),绿林山发生瘟疫,绿林军转移。王常成丹引一部南行,号”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等分兵北行,称”新市兵”。新市兵攻随,平林(今随州市古城)人陈牧廖湛起兵响应,号”平林兵”。
东汉科学家张衡在县城东郊筑台读书。
太康九年(228年),刘彻司马炎封司马迈为随郡王,置曾国
太安二年(303年),义阳(今随州市北境)人张昌聚饥民起义,于随西大败晋骑督靳满,攻克江夏区,立刘泥(丘沈)为帝恢复汉朝,建元”神凤”,自为相国。嗣后,分兵破武昌,杀知府;攻宛地,斩晋平南将军羊伊;取襄阳市,诛晋新野王司马歆;克江州和长沙市、湘档、零陵区等郡,设官镇守。司马衷昭令宁朔将军领南蛮校尉刘弘率陶侃等镇压,义军失利,次年张昌被擒遇害。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随升为州,辖郡、县。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宇文阐宇文阐晋封左丞相曾国杨坚为随王,建随国,领20郡。
隋唐
开皇元年(581年)隋州改为隋州,隶属汉东郡。开皇三年(583年),汉东郡撤销,隋州领隋县、厥西县。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汉东郡,隋州属之。
贞元元年(785年),淮西节度使、南平郡王李希烈占开封称帝,国号”楚”,其部将李惠登据隋州。次年,唐朝安州刺史伊慎攻隋州,李惠登投降。
干符四年(877年)八月,王仙芝(亦说黄巢)义军克隋州,俘唐隋州刺史崔休徵,唐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之子率部救隋毙命。嗣后义军撤离隋州城。
光化元年(898年)七月,唐忠义军节度使赵匡凝跟随唐江南诸道行营都统杨行密与唐宣武军、宣义军、天平军节度使朱温进行兼并战争,朱全忠派兵攻忠义军,克唐州,下襄阳市,破隋州,擒隋州刺史赵匡。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史斌宋江余部再次起义。次年四月,义军孙琦部焚随州城。
绍兴四年(1134年),宋淮南招讨使李成投降伪齐,从金兵陷邓州市,逼隋州。宋随州知州李道弃城,李成以王嵩知随州。五月十八日,岳飞部将牛皋复随州,歼灭5000伪齐军。活捉王嵩,押送襄阳处斩。
开二月,金兵再破随州市后撤离。
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宋将刘世兴在随州大败金兵。
绍定三年(1230年),蒙古兵犯宋,侵扰安陆、随州。
端平二年(1235年)七月,蒙古兵侵犯唐州,宋随州知州金子才弃城逃跑。次年蒙古兵占随州。嘉熙元年(1237年)一月,宋京西兵马都监、随州驻扎程再在大洪山抗蒙古兵有功,晋为阁门宣赞舍人、京西铃辖兼知随州。
淳祐十二年(1252年)二月,蒙古兵数万攻隋州
德元年(1275年)五月,行随州事傅安国投降蒙古兵。宋帝钦命朱端履为随州知州,州治由州城迁大洪山黄仙洞。十二月,蒙古兵攻破大洪山,朱端履投降,蒙古委朱为随州知州,仍以黄仙洞为州治,领随县广水市
元明
元贞元年(1295年),野蚕成茧亘数百里。
至正十一年(1351年),梅丘里人明玉珍集里中千余人于现光山县、青林山筑寨起义,捕杀随州市安陆市(今钟祥市)、应山县官吏乡绅。后加入徐寿辉红巾军,率部入川。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朱元璋部将邓愈领兵攻随,元丞相王诚投降。九月,邓兵挺进大洪山,攻克老马刘寨,委白圭为随州知州
正德七年(1512年),刘六(刘庞)、刘七(寰)义军攻随州。
正德十六年(1521年),任德、颜木修《随志》二卷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刻版付印。书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崇祯八年(1635年)三月,张献忠罗汝才等11支农民起义军与明援剿总兵官曹文诏部在随州城激战,失利后转移。
次年冬,张献忠、罗汝才部回师随州市,围攻厉山等集镇。明巡抚王扬基率总兵官秦翼明追至孤山冲,其先锋副将杨世恩领兵3万于三道河陷于义军埋伏,仅杨偕数百骑突围,其余被歼。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一日,张献忠、罗汝才部破随州城外南关厢,十一日占随州城。十二日,明监纪张大金、副总兵杨世恩领兵攻城,起义军突围。
崇祯十一年(1638年),明兵部尚书总理陕西省河南省、湖广军务大臣熊文灿招降李自成义军,刘国能率部投降,署为随州守备。
崇祯十三年(1640年),贺一龙、左金王等四营义军游击随州市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二十五日,义军张献忠罗汝才部克随州,旋撤走。七月二十三日,义军李自成部再破随州城。次年春,明巡抚宋一鹤领兵攻随州,义军撤退。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李自成取随州,任汪鹭为随州牧。明10万京营兵追击义军,于随之小坝山遇大雨,衣甲发射药尽湿,义军乘机四面冲杀,明军死亡无数。后义军走厉山,其右队克安居,破长庆堡,驻扎运粮。明军追至,义军牺牲千余人,余部会合主力,撤离随州市
康熙六年(1667年),刘纂修的《随州志》四卷刻版付印。书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张纂修的《随州志》十八卷又首一刻版付印。书藏北京图书馆。
嘉庆元年(1796年),襄阳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女)率众起义。二月,义军由枣阳市进入随西进行游击活动。次年二月转战随北,三月二十八日与清军激战失利后撤离。
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十八日,太平军广水市进入随州,攻破州城,后转安陆府(今钟祥市)。四月,太平军返随,攻占双河、茅茨畈、朱家集、潭后离去。次年四月十四日,太平军殿右三十检点陈玉成部由德安府(今安陆市)攻襄阳市,途经随州市时与清西安将军扎拉芬战于小淅河。次日,又战于五里铺。清军溃败,扎拉芬毙命。五月九日,太平军攻随州城,失利后撤离。
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涢山乡落湖里赵家台(今长岗店)人赵邦壁率饥民起义,建国名”后宋”,攻随州、京山市枣阳市和襄阳、安陆(今钟祥县)、德安(今安陆县)等府。次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清兵围攻大洪山,赵邦壁阵亡,义军余部突围至鄂西山区。
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二十三日,太平军将领范立川率部攻占随州城,三月一日阵斩清花都司戴曜堂(随州北乡人,人称戴九)。三月二十六日,清军汉阳营水、步、骑兵数万扎营三层包围随州城。七月十四日,捻恽兰二顺部破清营与太平军会合守城。清军攻城数月不下,十月一日以太平军叛将刘维祯盗用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命令诡取隋州
同治元年(1862年)闰八月五日,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统众10余万由枣阳市至随,经西南村镇进入京山市。九月二日回师随西,由唐县镇至随北入桐柏县
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国梁王张宗禹率部由枣阳入随围州城。次年二月一日清援军至随,太平军撤围往河南省转移。途中,于三月二十日在耙山寨大败清追兵。
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国赖文光赖文光会合张宗禹部回师随州。四月四日,清科尔沁区亲王僧格林沁率兵至随。次日太平军撤往安陆市
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二十八日,捻军数支由钟祥市京山市攻入朱家集、安居、茶庵,兵临州城。时清陕甘总督左宗棠带兵过境,捻军撤往应山县。
同治八年(1869年),文龄、史策先等修纂的《随州志》32卷又首一卷刻版付印。书藏随州图书馆。
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国人任修本(华名)来随州市”施药布道”,西医西药始传随州。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汉口邮政总局于州城北设立随州邮局。
光绪三十年(1904年),乡绅朱海谦在安居店香云寺(今安居镇粮管所处)创办随州初等小学堂;英牧师李春华(华名)夫妇在县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下旬,随州革命党人吴少伯、李亚楠赴湖北军政府报告随地革命形势,被委为民团长,护送民国随县知事李光炎赴随,策划反正未成。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曾都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桐柏山南麓、大别山西端、大洪山东南部,介于东经113°14'~113°46'、北纬31°19'~31°58'之间。东与广水市相接,西与随县毗邻,南与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荆门市京山市相连。总面积142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早在远古代中期以前,随州市地区全部原始的海洋所覆盖。在其后的吕梁构造运动中(约距今17亿年前后),因地球构造运动加剧,岩浆不断迸发,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隆起,局部地区海水退缩,使湖北境内的鄂西和大别山区第一次成为陆地,但随州地区依然沉睡于大海之中。寒武纪早期(距今6亿年前后),包括随州在内的大洪山一带才成为古海岛。寒武纪晚期(距今5亿年前后),随南盆地发生过大规模火山喷发。志留纪末期(距今4亿年前后),随着随州西北部的武当山一带上长为陆地,随州乃至湖北大部分地区相继成为陆地。在二叠纪(距今2亿多年),地壳又一次升降频繁,湖北地区又有两次大的海侵海退随州市地区也处于时隐时现的变化之中。直到三叠纪末期(距今约2亿---1.9亿年),地壳再次上升,随州终于连同整个湖北地区告别了大海。
随州山脉与河流交错,山谷与坡地相衔,丘陵与平地呼应,有”万山千泉百洞”之称。随州的北面是属于淮阳山脉西段的桐柏山,其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西南面是褶皱断块山大洪山,其主峰宝珠峰海拔1055米。其间为丘陵和坡地,中部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的平原,称之为随枣走廊,这是古今南北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地球的构造作用也给随州市留下了大理石、铜、金、铁、硫、石油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曾都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和冲积平原。中部和东南部地势较低。
自然气候
随州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各,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据统计,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865-1070毫米,年光照总数在2009.6-2059.7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无霜期220-240天。温暖的气候条件,良好地地貌特点,造就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大洪山一带,保留着很多珍贵的植物种类,其中主要包括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的常落叶混交林。
曾都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年平均气温15.7℃。年平均相对湿度75%,年平均日照时数1900-2100小时,无霜期240天。年总降雨量967毫米,积雪日年平均8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曾都区总面积142540.56公顷,其中,农用地118512.52公顷(耕地46304.56公顷、园地1262.02公顷、林地60142.19公顷、牧草地0公顷、其他农用地10803.75公顷),占总面积83.14%;建设用地18189.15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4840.9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142.7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205.54公顷),占总面积12.76%;未利用土地5838.89公顷(未利用土地5480.92公顷、其他土地357.97公顷),占总面积4.10%。
矿产资源
曾都区矿产资源已发现矿种8种,已探明储量矿产资源3种。重晶石探明储量7492千吨,保有储量2349.82千吨。制灰用碳酸钙探明储量88千吨,保有资源储量15千吨。建筑用辉绿岩累计探明储量4157.96千立方米,保有资源储量3876.7千立方米。
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铝、铅、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正长石花岗石磷矿石、稀土和石棉数百种,其中重晶石储量丰富,质量居全国之冠、储量居湖北省之首。随州市素有”鄂北粮仓”之称,建有优质大米、优质麦、优质棉、优质茶、肉牛、瘦肉型猪、蜂蜜、食用菌八大商品生产基地;银杏、蜈蚣、蜂蜜、中药材、柞蚕等名列全国榜首;银杏、香菇、茶叶、黄葛藤等闻名海内外。
繁茂的植物和充足的果根,使随州的动物资源也相应丰富,从刺胞动物门、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纲、鸟类到哺乳类,应有尽有,而且至今还保留有一些珍贵的物种如大鲵属、金鱼等。
由于随州地区处磨擦生代以来气候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林木茂密、绿草成茵、果根丰富、动物繁多,加之大洪山一带石灰岩分布广泛、溶洞发育,因此,随州大地便成为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5年,撤销大堰坡乡,划归淅河镇。撤销岩子河乡、天河口乡,划归殷店镇。撤销封江乡,划归厉山镇。撤销涢阳乡,划归澴潭镇。撤销双河镇,划归洪山镇。撤销新城镇,划归万和镇。殷店镇新东、新中村划归万店镇。
2007年,撤销万福店农场,设立万福店镇
2009年,曾都区厉山镇、高城镇、殷店镇、草店镇、小林镇、淮河镇、万和镇、吴山镇、唐县镇尚市镇、新街镇、安居镇、澴潭镇、洪山镇、长岗镇、三里岗镇、柳林镇、均川镇、万福店镇划归随县。
区划详情
2010年,曾都区国土面积142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67万公顷,辖5个镇、4个办事处、2个管委会和1个经济开发区、城南新区管委会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153个行政村、52个居委会、社区。
截至2020年,曾都区下辖5个街道、5个镇:西城街道、东城街道、南郊街道、北郊街道、城南新区街道、万店镇、何店镇、洛阳镇、府河镇淅河镇。区政府驻西城街道乌龙巷4号。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户籍人口64.23万人,人口出生率9.79‰,人口死亡率4.08‰,人口自然增长率5.71‰。
2019年,曾都区户籍总人口66.2万人,常住人口63.92万人。出生5070人,其中:男孩2630人,女孩2440人,出生率8.46%,死亡率3.27%,自然增长率5.19%。符合政策生育率98.28%。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曾都区总人口1598752人,其中:西城街道78408人、东城街道117592人、南郊街道72800人、北郊街道77269人、淅河镇104436人、万店镇47015人、高城镇31362人、殷店镇32286人、草店镇33375人、小林镇31836人、淮河镇28870人、新城镇21418人、万和镇48017人、尚市镇50928人、厉山镇60749人、唐县镇79339人、吴山镇35942人、安居镇62382人、新街镇45865人、环潭镇51180人、洪山镇51302人、双河镇26319人、长岗镇20913人、三里岗镇45804人、柳林镇26375人、均川镇69581人、何店镇50909人、洛阳镇36804人、府河镇56399人、大堰坡乡19365人、岩子河乡10893人、天河口乡21501人、封江乡9277人、郧阳乡21082人、万福店21159人。
2020年,曾都区户籍总人口66.1万人,常住人口69.9万人。
民族
曾都区少数民族有回族土家族壮族满族苗族蒙古族傣族佤族藏族侗族瑶族黎族、维吾尔族、彝族朝鲜族布依族白族畲族仡佬族、拉族土族、仫佬族等22个少数民族,常住少数民族人口6122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000人。
经济
综述
2010年,曾都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3亿元,同比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同比增长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亿元,同比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3亿元,同比增长20%;财政收入完成4.4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28.7%;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5.1亿元,同比增长263.6%;实际利用外资3300万美元,同比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00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同比增长15%。2010年,区人民政府承诺为民兴办的”校舍安全”工程、城市福利院建设、特困群众大病救助和农村妇女专项健康普查、孕产妇分娩补助、新增就业、”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通村公路、新农村示范镇(村)建设、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工程以及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等十件实事,各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把办好实事作为执政为民、惠及民生的大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点推动的中心工作来抓。
曾都区共招引100万元以上的项目16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个,5000万元至亿元项目27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07个。协议资金102.8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5.1亿元,同比增长263.6%。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总抓手,继续开展”百名干部下企业,百名干部包项目”行动,扎实推进项目落地”百日攻坚”,对43个重点项目明确区级包保领导、责任单位和包保干部,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选派一批干部脱产包保重点项目,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投资项目87个,争取扶持资金1.02亿元。
2010年投入4200余万元建设世纪大道等4条主干道,拓展开发区2平方公里;投资200余万元的武大(随州)科技园排污管网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科学制定了镇(办)工业园的发展规划,加快了南郊、北郊、东城、府河、何店、万店等镇(办)工业园建设。经济开发区和镇(办)工业园投产企业达10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03亿元,同比增长61.2%。
曾都经济开发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北省省级开发区工作综合考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位列湖北省117个县(市、区)同类开发区第18位,比2009年前进8位。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将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和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百亿元产业培植。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纺织服饰三大支柱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分别实现产值72.45亿元、31.68亿元、10.3亿元,同比增长62.38%、71.66%、22.5%。成长工程取得实效。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8家,亿元企业达到31家,5亿元企业达到4家。
2019年,曾都区地区生产总值535.54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91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37.48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67.15亿元,增长7.9%。三次产业结比为5.8:44.3:49.9。
2019年,曾都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10元,比上年增长9.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36元,比上年增长9.4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8227元。
2020年,曾都区地区生产总值501.70亿元,下降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85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06.53亿元,下降9.4%;第三产业增加值259.32亿元,下降3.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1:41.2:51.7。服务业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8%。
202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571.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8%。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曾都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6.34亿元,增长11.4%。区属固定资产投资270.1亿元(不含农户),增长11.4%。
2020年,曾都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7.18亿元(不含农户),下降29.5%。区属固定资产投资179.82亿元(不含农户),下降33.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2%。商品房销售面积71.37万平方米,下降52.9%;销售额44.78亿元,下降51.3%。
第一产业
2019年,曾都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85亿元,增长17.2%。其中:农业18.98亿元,增长11.2%。林业1.47亿元,增长8.9%。牧业29.63亿元,增长25.2%。渔业2.86亿元,下降3.3%。
2019年,曾都区农林牧渔服务业4.91亿元,增长13.6%。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26千公顷、粮食总产量25.11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棉花0.74千公顷,油料5.81千公顷。蔬菜7.16千公顷,茶叶、水果种植面积分别为388公顷、961公顷。
2019年,曾都区粮食产量25.11万吨,比上年减少3.8%。棉花产量540吨,比上年减少8.5%。油料产量13790吨,比上年增长2.6%。蔬菜产量24.81万吨,比上年增长1.2%。茶叶产量104吨,比上年减少1.9%。水果3783吨,比上年减少0.4%。其它产品为:油桐籽339吨,山茶籽1072吨,乌桕子606吨,盐麸木70吨,板栗1373吨,核桃73吨,木材采伐量2.79万立方米。
2019年,曾都区水产品产量11828吨,比上年下降2.2%。淡水养殖产量9612吨,比上年下降1.1%。淡水养殖面积4530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42.17万千瓦。化肥施用量(折纯)2.81万吨,农村用电量10507万千瓦时。
2020年,曾都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87元,下降4.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108元,下降4.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48元,下降2.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849元,下降2.5%。
第一产业
2020年,曾都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72亿元(现价),增长17.1%。其中:农业20.53亿元,增长8.4%;林业1.20亿元,下降18.4%;牧业35.60亿元,增长20.1%;渔业4.83亿元,增长68.9%;农林牧渔服务业5.51亿元,增长12.2%。
2020年,曾都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8.49千公顷,粮食总产量26.43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棉花0.63千公顷,油料5.91千公顷;蔬菜7.23千公顷;茶叶、水果种植面积分别为388公顷、961公顷。
2020年,曾都区粮食产量26.43万吨,比上年增加5.35%。棉花产量443吨,比上年下降18.0%。油料产量13938吨,比上年增加1.1%。蔬菜产量24.89万吨,比上年增加0.3%。茶叶产量105吨,比上年增加1.0%。水果产量3797吨,比上年增加0.4。其它产品为:油桐籽341吨,山茶籽1105吨,乌桕608吨,盐麸木71吨,板栗1375吨,核桃74吨,木材采伐量2.85万立方米。
2020年,曾都区水产品产量11198吨,比上年下降5.3%。淡水养殖产量9023吨,比上年下降6.1%。淡水养殖面积4535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42.47万千瓦;化肥施用量(折纯)2.96万吨,农村用电量10537万千瓦时。
第二产业
2019年,曾都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559.89亿元,增长11.26%。工业增加值134.75亿元,增长9.9%。其中:区属工业总产值402.96亿元,增长10.4%;增加值95.63亿元,增长10.0%。
2019年,曾都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86家,总产值82.22亿元,增长6.9%。增加值37.6亿元,增长4.2%。
2020年,曾都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522.41亿元,下降5.98%。工业增加值121.33亿元,下降6.2%。其中:区属工业总产值358.65亿元,下降5.99%;增加值82.56亿元,下降6.2%。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区域资质以上建筑企业82家,总产值64.97亿元,下降21.0%。增加值29.32亿元,下降23.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2.74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4.60万平方米,下降27.7%。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9年,曾都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32亿元,增长10.5%。其中:区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92亿元,增长10.5%;按行业分(限上),区属批发业90.27亿元,增长15.8%;零售业85.54亿元,增长11.2%;餐饮业2.66亿元,下降1.3%;住宿业1.38亿元,增长9.9%。
2019年,曾都区出口总额47110万美元,下降5.8%。其中:区属出口总额20418万美元,下降18.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2。
2020年,曾都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51亿元,下降19.7%。其中:区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74亿元,下降19.7%;按行业分(限上),区属批发业66.83亿元,下降25.8%;零售业68亿元,下降22.9%;餐饮业2亿元,下降23.1%;住宿业1.1亿元,下降21.3%。
2020年,曾都区出口总额64674万美元,增长37.3%,其中:区属出口总额35055万美元,增长68.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9。
财政
2019年,曾都区财政总收入151605万元,可比增长6.5%,其中:区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9683万元,增长7.8%。其中工商税收65133万元,增长7.5%;耕契两税20435万元,增长6.4%;非税收入14115万元,增长11.5%。一般预算支出330507万元,增长4.9%。
金融
2019年,曾都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08.6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5.4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07.0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贷款氽额220.14亿元。
2020年,曾都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95.12亿元,贷款余额556.62亿元。
产业结构
波导股份催生信息产业城。波导随州公司是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在总部以外的唯一一家生产企业。在随州市安家,与波导手机配套引进的有德立电子科技公司、陆发特技公司、韩国甲乙公司、新加坡美律公司和已签约的日本东芝松下三井技研联合公司等8家企业。按照波导公司的市场规划,随州公司年销售收入三年内突破100亿元。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催生改装汽车城。随州改装汽车有着30多年的发展史。2004年,东风商用车公司在原湖北汽车制造厂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东风随州专用汽车制造公司。
随州以此为龙头共有汽车制造和零部件生产企业53家。2009年实现总产值29亿元,已成为湖北乃至整个中南地区改装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重要生产基地。
健民集团催生医药化工城。2000年,武汉健民集团先后兼并了随州制药厂、楚天制药厂、楚天外用药公司,拥有颗、粒剂、口服液等18个剂型共137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以上。以武汉健民为代表,随州市医药化工产业全行业以上企业个数已达59家,拥有10余亿元的资产。
武大科技园催生新型材料城。2004年初,武汉大学正式在随州建设工业园区,集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风险投资与园区管理功能于一体,具备了10个产业化项目的生产技术。这些项目都是填补了国内及省内空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工业园己启动生产改性纳米硅嗣胶炕氧基硅坑及其合成光纤光缆专用石英材料项目,年销售额12亿元,利税4亿元。
铁树集团催生纺织服装城。2003年香港集嘉、柳莺属两公司联合收购了铁树公司,成立了随州铁树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一个以铁树、景康为龙头,集纺纱、印染、服装加工等为一体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正在随州市大地显露生机。随州市充分发挥纺织服装工业对劳动力资源的吸纳能力,积极培育品牌,沿316国道建立纺织服饰工业走廊。
香江集团催生商贸旅游城。香江集团是以家居流通、物流市场为主业,以房地产、金融为两翼的全国性大型企业集团。2003年,香江集团计划沿316国道征地1000亩,投资8亿元,兴建香江随州商贸中心。一个集人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批发市场已正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以编钟、炎帝神农等人文特色为主的旅游业继续巩固和发展,2004年随州市旅游接待人数超过30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9.3亿元。
文化
历史文化随州历史悠久据《礼记》、《左侍》等众多文献记载:随州上古为烈山氏,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本起烈山五千年前,炎帝神农氏在此”创耕耘、殖五谷、尝百草”,开启史前农耕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这里使封因为随。《左传》中有”汉东之国随为大”之说。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随州市都要举办隆重热烈的”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以纪念华夏始祖的生辰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烈山宗亲会等海外华人组织,都要组团前来参加节庆替典活动。
1978年夏,在随州市城西一公里处的擂鼓墩,发掘出的一座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共出土各类珍贵文物l5000多件,其中一套大型昔铜编钟苛谓稀世珍宝。这萎亏属有实65件,军三层,雄浑神奇,洋洋大观《其规模之恢宏,铸造之精美,错金铭文之珍贵,音律音阶之完备,不仅给世界一个惊奇,也让天下人对随州这个地方刮目相看。这套2400多年前的编钟在随州出土,是”20世纪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尊其为”中华乐器和礼器之王”,也不为过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将中国古代的音乐历史向前推进了500年。
1978年曾都区境内发掘曾侯乙墓并出土了改写世界音乐史、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春秋时期思想家季梁杨坚曾在这里执政为官;唐宋时期李白刘长卿王维韩愈欧阳修黄庭坚等文坛巨匠曾在这里生活,并留下大量诗词;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留下了光辉足迹。
地方特产
红梅李红梅李是随州市开发的新特产,列为全市多种经营的龙头产品。
蜜枣随州盛产大枣,个大肉丰,形体均匀,赛过秤砣,故称秤砣枣。集中产地在安居、新街、厉山、尚市镇、唐镇、万福店等地,年产1800吨。该枣炙制的蜜枣,色黄似金,又名金黄蜜枣。体肥肉厚,甜如甘饴、沙酥爽口,营养丰富。湖北十大名产之一,明清为皇帝贡品。
香姑是随州主要出口创汇产品。随州香姑以个匀、肉厚、杆粗短、发头大的特色而闻名中外。年产香姑3000吨,其中”编钟牌”香姑2000吨,获国家优质产品一等奖。
茶叶随州市有着种植茶叶的悠久历史,茶叶产量大,质量好,已形成以洪山、何店镇、草店为中心的多个茶叶基地,所产茶叶多次荣获省优、部优称号,是湖北省茶叶主产区之一。
银杏,又名千年银杏树,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
葛根野生葛根素有”亚洲人参”之美誉,1998年卫生部将其列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天然植物。
随州泡泡青,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随州泡泡青”是随州最具特色蔬菜品种之一,富含丰富的营养价值,素有冬季“蔬菜之王”的美誉。它叶泡浓绿至墨绿,叶肉厚实,质地柔软,抗寒性强,经霜冻雪压后,口感更佳。
2010年12月15日,原农业部批准对“随州泡泡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随州银杏,湖北省随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随州银杏,落叶乔木植物,叶扇形,在长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球花单性,雌雄异株,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色泽洁白,种仁质地细腻,黏糯清香,略有苦感。
2014年10月1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随州银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随州芽茶
随州芽茶,湖北省随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随州芽茶条索挺直,芽头肥硕匀齐,银绿隐翠,清香高鲜,滋味醇和,汤色嫩绿明亮,冲泡时茶芽立于杯底,形似银剑竖立,亦像雨后春笋,蔚为壮观。
2014年07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随州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随州市香菇
随州香菇,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广水市、曾都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随州市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种植香菇。“随州香菇”柄短、形圆、褐铜色,肉质细腻,郁香爽口。商品菇直径3-10厘米。“随州香菇”通常有板菇和花菇之分。板菇表面光滑无裂纹;花菇花纹如刻,颜色洁白,白花菇乃菇中之上品,具有花纹深裂质密,香味独特浓郁。
2018年7月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随州香菇”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交通
曾都区位于随州市腹地,属地级随州市政府驻地。随州市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市,西接襄阳市,北临信阳,南达荆州市,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随州市交通便利,京广铁路、汉渝铁路、宁西铁路和107、312、316国道以及汉十高速公路随州—岳阳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麻城—竹溪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截至2019年,曾都区公路总里程2366.44千米。实有公交(电)车营运辆数363辆,出租车数547辆。
京广铁路、汉渝铁路、宁西铁路、北京—香港公路、312国道、316国道、汉十高速公路、随岳高速公路、麻竹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截至2020年,曾都区公路总里程2416.44千米。实有公交(电)车营运辆数363辆,出租车数547辆。
社会
社会保障
2009年新农合参合群众39.2万人,参合率99.7%。年内,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05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77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16人,全年共实现265人创业。五项社会保险累计参保达42.16万人,全年征收保费3.5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达22.64万人,参保率达97%。在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享受上实现“三及时”。一是养老保险待遇实现了及时发放。为2.6万名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8亿元,为5.6万名城乡居民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4228万元,社会发放率达100%。二是医疗保险待遇实现及时结算。为14600名(次)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报销住院医疗保险费4780万元,为96名工伤保险人员支付工伤保险金157万元。三是失业保险实现了及时享受。为436名(次)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28.7万元。
2019年,曾都区城镇新增就业652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3%。
2019年,曾都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95695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56283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8562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03024人,失业保险参保17500人,工伤保险参保45021人,生育保险参保44600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582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138人。
2020年,曾都区城镇新增就业4532人,城镇登记失业2347人。累计减贫10383户27884人。
2020年,曾都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9.7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5.5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8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0.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4.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3.17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44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6万人。
医疗卫生
2009年曾都区共有卫生机构16个,其中区直医疗卫生机构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下设站19个),镇卫生院4所,开放病床970张。全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025人(退休人员49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95人,执业医师(助理医师)636人,注册护士201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7%,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药品平均降幅47%。曾都医院达到“二级优秀医院”标准。洛阳镇、万店镇、何店镇卫生院被命名为省级示范卫生院,东城、南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命名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符合政策生育率96.54%,出生人口性别比104.27,实现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的目标,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截至2019年,曾都区共有卫生机构(不含村级卫生室、私人诊所)9个,其中:县级医院1个,乡镇医院8个。卫生技术人员1241人,其中:执业医师335人,执业助理医师93人,注册护士545人,病床床位数1324张。
科技事业
2009年共申报科技项目40项,争取无偿资金605万元。校企合作不断深入。三友(随州)食品、神农生态等9家企业与省农科院签订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协议,50多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工艺、新产品120余项。共申请各项专利201件,授权专利155件。湖北曾都香菇特色产业科技园被命名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城南前进社区荣获全国科普示范社区,菇稻栽培协会荣获全国农技协先进单位,区科协被授予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奖。
2019年,曾都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含市直)346.96亿元,增长10.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2.34亿元,增长38.78%,占GDP比重19.11%。
2020年,曾都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5.20亿元,下降6.98%,占GDP的比重19.0%。
文化事业
国家三级图书馆:曾都区图书馆。
截至2019年,曾都区共有文化机构10个,剧场1个,剧团1个,电影院4个,文化站4个。电视综合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在册166897户,在用72183户。
截至2020年,曾都区共有文化机构10个,剧场1个,剧团1个,电影院4个,文化站4个。电视覆盖率100%,电视台节目131套,有线电视72183户。
社会管理
2009年社区网格化管理完成主城区290个网格划分、首批50名网格员招聘和1个区级信息平台建设;城市社区“三民工程”正式启动,社区“三资”清理全面完成,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全部实现“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积极探索重性精神病人服务管理新模式,健全“四色预警”分级管理新机制;建立虚拟网络“三制一群”管理模式,积极引导网络舆情;推行校园“110”制度,实现校园无治安责任事故;社区矫正电子监控系统正式启动;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体系,试点工作成效明显;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开展“每周一查”工作机制,派驻专职社区民警28名,组建“五警合一”治安巡逻队,提高群众见警率,连续七年实现命案全破。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四访促和谐”、信访积案化解和矛盾纠纷排查等活动,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42件,调处成功率97.5%,化解信访积案78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活动,西城办事处草店子社区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深化“平安曾都”建设,圆满完成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炎帝故里寻根节、十八大等重大活动期间维稳任务。
基础设施
市政广场、神农大道、白云大道、波导路等市政工程全面启动并相继竣工;沿河大道、316烈山大道、解放路商业步行街高标准包装改造,立交桥维修、明珠广场植绿、白云山公园商业旅游街和88条街巷道路建设等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了城市功能;城南新区标志性建筑市政大楼正式投入使用;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建成现代化住宅小区和商业步行街12处,市区街道已形成五纵六横的大格局。城区面积达43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武汉市至安康复线铁路、西宁铁路及与武康铁路的连接线,上海—霍尔果斯公路、316国道、l08国道贯穿全境,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的汉十高速公路和即将竣工的随岳高速均在随州市城郊交汇。
教育事业
截止到2011年底曾都区各级各类学校66所,其中小学39所,普通中学24所,职业高中(中专)3所,共有专任教师3901人,在校学生60717人,其中小学生31714人,普通中学生24178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4825人。投资1000万元新建5所标准化幼儿园,学前教育保障有力。完成文峰完全中学改制,有效缓解城区就学压力。高中教育质量逐年提高。投入2000万元加强教学设备建设,曾都区义务教育学校装备和信息化建设达到Ⅰ类标准。顺利通过省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
截至2019年,曾都区共有各类学校56所,在校学生61385人,专任教师3645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37395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6940人,学龄儿童人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初中阶段人学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97.98%。
截至2020年,曾都区共有各类学校(含幼儿园)141所,在校学生86646人,专任教师4731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38213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268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98.5%。
旅游
旅游景点
随州博物馆
随州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现有藏品10183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18件(套),二级文物573件(套),三级文物993件(套),珍贵文物1884件(套)。风格为楚汉宫殿式,一主四翼,占地面积118亩,建筑面积204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8000平方米。
炎帝神农故里
炎帝神农故里位于市区北20公里的厉山镇。透过祭祀的袅袅香烟,看到了刀耕火种,第一个用火的人炎帝”择而焚之”,在烈山为华夏民族种下了光明。”揉木为耒,断木为”,第一个种五谷的人神农把远古的农业的种籽撒向九州大地,天下每个黄皮肤的脉络都成了华夏民族的根须。”尝百草,疗民族,辩天时,示农作,做琴弦,日中为市”,五千年的文明在这里发芽,五千年的耸立烈山是她的根基,华夏民族的硕果遍布天下,故里的收获是永恒的圣地。
神奇的擂鼓墩
擂鼓墩位于市区西北1公里,因当年楚庄王在此擂鼓助战而得名。其四周古墓百座之多。1978年,在此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曾国国君墓——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器、漆木器、金银器、珠玉器、纺织服饰等文物一万多件。精美绝伦,不仅荟萃了随州文化的辉煌成就,而且在诸多方面还代表着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最高水平。
10吨青铜器的铸造,巧夺天工。复合范铸、分铸焊接、失蜡法,铸造史工的创举,丝麻混纺,纺织中上的突破。器物造型优美,纹饰瑰丽,一美述史上的奇葩。28宿名称记载清楚,天文史上的界碑。乐器种类之全,数量之多,性能之优迄今为止所今所仅见。音乐史上的绝响,一套65件的编钟,重达5000斤,总音域跨5个8度音程,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十二个半音音阶关系的定调乐器,至今仍可演奏采用和声、复调、转调手法的乐曲。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绝世珍宝”。世界史上第八大奇迹。2400多年前的音响,震撼了今天,全世界的音乐史因编钟定调而重写。1981年,在擂鼓墩又发掘出2号墓,几千件文物中又有一套36件的编钟。神奇的擂鼓墩,地下珍稀瑰宝难以计量。
擂鼓墩墓群
擂鼓墩墓群,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南郊街道擂鼓墩村东团坡、西团坡。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战国早期曾国墓地。1988年,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夏帝明玉珍故里
青林寨、青龙寨、古迹岭,理想的碎片,英雄的陨落,明玉珍故里山寨废墟20多处,是当地人民为了生存,世世代代与命运抗争的丰碑。”绿林英雄”一词便来源这里。历史上这里暴发过几次农民起义,其中两个农民领袖当过皇帝。公元22年,平林人陈牧廖湛起义,并组建了平林反兵加入了王匡、玉凤领导的绿林军。两军合一,声势浩大,冲出大洪山,直捣西安市,推翻了王莽政权,建立了更始新政,农民领袖刘玄当了皇帝。元未,明玉珍带领乡勇参加了红巾军,1363年,乘红巾军内部大乱之机正式称帝,建都重庆市,国号明夏。在位三年,积劳成疾,病故时38岁,其子明升继位,1371年被朱元璋招安。
佛含香动现光山县
位于市南30公里的现光,又名仙城山。海拨418米,但整座山峰拨地而起,上穷碧落,下临一望无际的汪汉平源。这大概就是历代志士仁人钟情现光山的原因。随隋炀帝故里,随朝灭亡后,其女南阳公主回故里现光山修静,现在山中的娘娘顶、梳妆台、响石堂、舍身崖皆因其而得名。唐朝著名道士胡紫阳在此修炼名场天下,全国求仙问道者纷至踏来,”禀训门下者三千多人”。李白也慕名前往,并在现光山留下30多首不朽的诗篇。
《随州志》记载,北周天和3年即公元569年,山中始建善光寺。一千多年以来,善光寺、现光寺、相国寺、寺庙的名字在不断更换,但现光山佛含香动,香火一直未断。山中寺院,翠绿相拥,端庄持重,神圣庄严,朝圣者络绎不绝。
白果园
白果园位于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汉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并在景区开有出入道口,上襄阳市武汉市均为130公里。白果园现有百年以上的银杏树170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的308株,是世界上最大的古银杏群落。
森林公园——七尖峰
七尖峰森林公园由七尖峰、太白顶南北两个景区组成,景区面积近万公顷。太白顶雄伟挺拔,地处淮河源头,守望鄂豫两省疆界,登中原眺,中源、江南尽秋高气爽秋高气爽,满山红叶能点燃每个游客的激情。当年吴承恩隐居淮源,常游览太白顶,七尖峰,自然的启迪,人文的沉思,结果诞生了一部不朽之作——《西游记》。
世界地质公园—鸡鸣山
”高不过武当,险不过鸡鸣”。这是前人对湖北两处道教圣概括貌的概括。这是因为这里的地貌特征与庐山华山黄山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鸡鸣山是三者的浓缩,是造物主在造出庐山、华山和黄山之前,拟造的一个模型。
生态农业旅游
位于大洪山北麓的洪山镇,低山矮丘,河谷开阔,山水畈田,土质肥沃。当地人对自然首先是尊重、关爱和呵护,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收获自然的奖偿。
正在建设的大洪山温泉公园占地600亩,投资2亿元,按4A级景区打造。集温泉沐浴、休闲保健、生态旅游、户外拓展于一体,属综合型温泉度假景区。大洪山温泉公园,将于2008年10月正式对外营业。
火山地质公园位于琵琶嘴水库。琵琶嘴水库面积157平方公里,高山湖泊。水库南岸,这形如瀑布的火山熔岩,是大洪山的历史鉴证。大洪山生态园征地200多亩,是集体会议、培训、休闲、度假、户外拓展一体的林中酒店。
大洪山琵琶湖风景区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洪山镇,其东距武汉市,西连襄阳市、十堰,南达荆州市宜昌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京广铁路汉丹铁路、316、107和312国道从境内穿过。占地3000亩,拥有水域9000亩。其四大特点是:山美,水秀,茶香,鱼欢。被誉为”华中地区瑶池”。
人工湖泊封江
封江水库位于随州市史北部,离城区34公里,库水清澈,明净如境,湖曲幽,山重水复,诗情画意,云雾水烟,虚实相间,弹奏着自然韵律。
九口堰革命旧址
以九口堰为中心的十多处革命旧址,全部散落在生态农业的绿色世界里。当年先烈们的足迹给天下留下了一条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旅游路线。抗日战争时期,随南洛阳镇是鄂豫边区的轴心,九口堰是中原地区的指挥中枢。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浴血备战三年之久,创建了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于1941年4月5日,李先念率领新五师全体官兵在九口堰通电就职。为了纪念老一辈革命家的业绩,随州市成立了九口堰革命纪念馆。湖北省人民政府将九口堰纪念馆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4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亲笔为九口堰陈列馆书写了”国民革命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的匾额,九口堰附近还有抗大十分校、边区中国建设银行、挺进报社编辑部、挺进报社印刷厂、边区被服厂、战地医院、兵工厂等十几处革命旧址。现已成为随州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新四军第五师九口堰纪念馆
新四军第五师九口堰纪念馆,旧址外部呈黑灰色,整个建筑为三进两院,房屋共56间,土木结构,呈左右对称格局。1982年在旧址基础上成立九口堰纪念馆。
代表人物
梁伟年
梁伟年,1959年10月生,随州市人,198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余功斌,1967年4月生,湖北随州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辽宁省鞍山市委书记。
获得荣誉
2019年,曾都区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5月,曾都区入选财政预算执行、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国库库款管理、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预算公开等财政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好的地方。
2020年6月,曾都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参考资料
曾都概况.随州市曾都区人民政府.2024-08-07
湖北随州市曾都区人口情况.中国小康网.2024-08-07
曾都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随州市曾都区人民政府.2024-08-07
随州市行政区划.随州市人民政府.2024-02-27
曾都区地理位置介绍.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4-02-27
关注曾都区政府网.随州市曾都区人民政府.2024-02-27
关注曾都区政府网.随州市曾都区人民政府.2024-02-27
曾国?随国?喜看今日曾都!.随州市人民政府.2024-02-27
曾都年鉴.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数字方志馆.2021-06-04
曾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曾都区人民政府网站.2021-06-04
展馆简介.随州市博物馆.2021-06-04
擂鼓墩墓群.湖北省人民政府.2021-06-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自然气候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区划详情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
文化
交通
社会
社会保障
医疗卫生
科技事业
文化事业
社会管理
基础设施
教育事业
旅游
代表人物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