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在古代就已经非常的壮大,以其很久之前的大分裂使众多国家的人民分散,世界的人口也不再紧密相连,但这也是发展的开始。
世界民族
世界民族(world nationalities)
世界各国民族的总称。“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比较稳定的社会共同体,或人们共同体”。(
约瑟夫·斯大林)
人种分布
这些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分别处于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其中,有人口一亿以上的民族,也有不足千人的民族。中国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南美洲火地岛上的阿拉卡卢夫人和雅马纳人则是人数最少的民族。据1978年统计,全世界一亿以上人口的民族有7个,即
汉族、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
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一千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60个,包括比哈尔人、旁遮普人、
爪哇猿人、朝鲜人、泰米尔人、
埃及人、豪萨人、德意志人、
意大利人、
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墨西哥人、哥伦比亚人等等;一百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200多个。以上这些民族人口的总数超过了全球人口的96%,而在其余不到4%的人口中,却包括着1800多个民族。在世界5
大洲,民族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
亚洲约占全球人口的58%,非洲占10.5%,美洲占14%,
欧洲占17%,大洋洲占0.5%。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民族的总体数目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民族、文化融合愈益加快的形势下,小民族的数目逐渐减少;若干个小民族聚合为一些大民族,而大民族的数目则在日渐增多。
变化原因
世界民族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
①移民。人类在
旧石器时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仅仅居住在亚、非、欧3洲,进入
澳大利亚和美洲大陆的历史至多不过几万年,进入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时间更晚,约在公元前1000年纪。世界上大规模的移民,在欧洲各国发生“
民族大迁徙”时期。7—11世纪
阿拉伯人移入
北非,以及后来突厥人的西迁和
蒙古族的西征,对亚、非、欧地区民族成分的变化影响很大。到了“
地理大发现”时期,大量
欧洲移民涌向美洲大陆,还有“奴隶贸易”,都对美洲及非洲的民族构成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后半期,随着
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有大批欧洲移民流向美洲,部分移居澳大利亚、新西兰、北非和
南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
帝国主义者制造民族矛盾,也引起一些大规模的移民。近20年来,由于西欧地区工业的迅速发展,又引起了一个新的移民浪潮。西欧各国逐渐移民。
②人口增长。据计算,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约15000年前),全球人口只有几百万。进入
新石器时代,尤其是进入金属时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迅速加快。全球人口大幅提升,由1650年的5.4亿增加到1978年的42.6亿。而世界各地人口增长的速度很不均衡,这也必然导致全球民族构成的变化。
③民族共同体自身的发展变化。随着一些新独立国家的诞生和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的民族成分。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非洲即如此。与此相反,有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结合或被同化。这也影响着世界民族构成的变化。此外,如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种族差别、语言同化、政治上不平等、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外来侵略和挑拨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族成分的变化。
种族类型
世界上对人类种族有多种的划分方式。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国际通行的三分法,即把人类分为三大人种:蒙古人种(黄种人)、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黑种人)。
①蒙古人种,亦称亚细亚人种或黄种。主要特征是头发硬直墨黑,肤色黄褐,体毛不甚发达,颧骨突出,眼有内眦褶。主要分布在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及美洲大陆。②欧罗巴人种,亦称高加索人种或白种。主要特征是头发细软呈波状,肤色较浅,体毛和胡须发达,颧骨不明显,鼻高唇薄。主要分布在欧洲、
北非、西亚、北印度,16世纪以来逐渐扩散到美洲和大洋洲。③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亦称赤道人种或黑种。主要特征是发色深黑呈卷曲状,颌部微凸,鼻宽唇厚。一般分成尼格罗和
澳大利亚两支,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后者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及亚洲部分地区。人种的混合类型,多在中古和近代形成。由于民族迁徙,不同种族互相通婚而形成多种混血民族。
人种与民族,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我们每个人都是某个民族的一员,同时又属于一定的人种(种族)。一般来说,同一人种的人都分成为不同的民族;一个民族通常有着自己特定的人种(种族)背景,属于一个人种(种族)集团,但对那些带有混合色彩的过渡类型民族来说,有时则含有多重种族成份,像部分
中亚民族、
埃塞俄比亚人、部分现代美洲民族等等。
民族分类
关于世界民族,存在着多种分类法:有的按分布地区,有的按种族特征,有的则按经济文化或语言系属。国际上多以语言
谱系分类为基础来划分。
据国内外多数语言学家研究,全世界的语言分属17个语系。其中:①属一洲独有的语系有10个:美洲一个,即印第安诸语;大洋洲有两个,即
澳大利亚诸语和
巴布亚新几内亚诸语;非洲3个,即尼罗—撒哈拉语系、
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和科伊桑语系;
亚洲4个,即汉藏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和古亚语系。②属两洲跨界的语系有7个:亚、美一个,即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亚、大一个,即
南岛语系;亚非一个,即闪含语系,亚欧4个,即印欧语系、高加索语系、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这是“
地理大发现”以前的情况。随着近代移民的扩散,语言分布也发生较大变化。
印欧语系包括日耳曼、斯拉夫、罗曼、克尔特、
伊朗、
印度等10个语系,分布于世界各国,约有150个民族使用,使用人数最多,占全世界人口的45.5%。汉藏语系使用人数居第二位,包括汉、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分布在
中原地区和东南亚等地。闪含语系各族主要分布在西亚和
北非。
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各族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高加索语系各族分布在
高加索地区。达罗毗荼语系各族分布在
印度南部。乌拉尔语系各族散居于从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
乌拉尔山脉一带。
阿尔泰共和国语系各族分布于从
东北亚到
小亚细亚半岛的广大地区。南亚语系各族分布在中南半岛。
南岛语系各族主要分布在
太平洋各岛国。尼罗—撒哈拉语系各族分布在
苏丹地区。科伊桑语系各族分布在
西南非。古亚语系各族分布在东北亚。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各族分布在东北亚和北美
北极圈内。印第安诸语各族分布在美洲大陆。
澳大利亚诸语各族分布在澳大利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诸语各族分布在
新几内亚岛。
宗教
在世界许多民族和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宗教信仰有其特殊作用。宗教分3大类: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和世界性宗教。
①原始宗教一般包括图腾崇拜、巫术和万物有灵观念。②民族宗教种类很多,如
印度教、
犹太教、神道教等。③世界宗教是指佛教(包括
藏传佛教)、
基督教(包括
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
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的信徒估计占全世界民族人口的一半。佛教主要在东南亚国家、部分朝鲜人和日本人中较流行。喇嘛教,即藏传佛教,在
藏族和
蒙古族中较流行。基督教广泛行于世界各地。伊斯兰教流行也很广,其中,逊尼教派分布于
北非、
西非、
中亚和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等地;什叶教派主要分布于
伊朗,在
伊拉克、阿拉伯也门和
巴林的
阿拉伯人中也有部分
什叶派教徒。另外,在欧洲
巴尔干半岛的
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有相当一部分伊斯兰教徒。现在人类对宗教的
迷信越来越淡,宗教势力的影响正在日趋削弱。
各大洲民族
亚洲民族
亚洲地区居住有1000多个民族。他们在种族、语言、宗教、经济和文化生活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处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就种族而言,亚洲民族多属蒙古人种,占亚洲人口59%,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其次属欧罗巴人种的民族,占亚洲人口29%,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印巴次大陆。属尼格罗人种与欧罗巴人种混合类型的民族,占亚洲人口的9%,分布于
印度南部,以及
阿拉伯半岛沿海地区。在东南亚居民中还可以见到维达、
美拉尼西亚和尼格利陀等种族类型,以及蒙古人种与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约占
亚洲人口3%。亚洲民族的语言非常复杂。汉藏语系各族全部在亚洲,占亚洲人口的一半以上。汉藏语系下分4个语族,其中 使用汉语的有
汉族和
回族等,绝大多数居住在中国境内,另有2000多万散居在东南亚各地。使用藏缅语的民族分布在中国
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中南半岛和南亚东北部,主要有藏、彝、缅、克伦、尼瓦尔和雷布查等民族。使用壮
侗语的民族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主要有壮、侗、泰、掸、和侬等民族。使用苗瑶语的有苗和瑶等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中南半岛东部。南亚语系包括孟高棉和蒙达等语族,南亚语系各族约占
亚洲人口2.8%。使用孟
高棉语的民族,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西南地区。使用孟达语的民族,主要居住在
印度中部山区。达罗毗荼语系各族,分布于印度中部、南部及
斯里兰卡北部。人口达1.6亿多。主要有泰卢固、泰米尔、坎纳拉和马拉雅兰等民族。
巴基斯坦西部的布拉灰人也使用达罗毗荼语。印欧语系在亚洲有两个语族:印度语族和伊朗语族。属于这两个语族的民族,约占亚洲人口29%。使用
印地语的民族几乎都分布在南亚地区,人口约6.5亿。其中主要有印度斯坦、孟加拉、马拉地、
旁遮普省、比哈尔、
古吉拉特邦和僧伽罗等民族。使用
伊朗语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伊朗和阿富汗,有普什图人和
波斯、
库尔德自治区、
塔吉克族、俾路支等民族。在
亚洲,使用印欧语系语言的还有
塞浦路斯的希腊人,以及居住在西亚地区的
亚美尼亚人。在西亚,属于闪含语系的主要是阿拉伯各族,有5000多万人,占亚洲人口2%。阿尔泰语系各语族(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在亚洲有6000多万人,占亚洲人口2.6%。使用突厥语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
西北,以及阿富汗、伊朗和
土耳其,其中主要有维吾尔、
乌孜别克族、
阿塞拜疆、土耳其等民族。使用
蒙古语的民族有
蒙古族,使用满—通古斯语的民族有
满族、鄂温克人等。
日语和
朝鲜语,至今系属未定,部分学者认为与阿尔□语系关系较密切。高加索语系的民族在
亚洲仅有400多万人,主要分布于土耳其、
伊朗和
苏联境内。其中主要有
格鲁吉亚和切尔克斯等民族。南岛语系在亚洲主要是印度厄西亚语族各族,分布在中南半岛、
印度尼西亚和
菲律宾,其中主要有马来、爪哇、他、都拉、他加禄和比萨扬等民族。
非洲民族
非洲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但人口只有4亿多,约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尼格罗人约占非洲人口的三分之二,大多分布在
撒哈拉沙漠和
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属于欧罗巴人种和黑白混血人种的居民,主要居住在
北非、埃塞俄比亚高原和
索马里。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居民则具有蒙古人种的血统。非洲民族的语言分属4个语系:闪含语系、
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和科伊桑语系。闪含语系各族主要分布在北非和
非洲之角,分属4个语族:闪语族、柏柏尔语族、
库希特语族和乍得语族。属于闪语族的民族主要是
阿拉伯人,广泛分布于
埃及、
摩洛哥、
突尼斯、
阿尔及利亚和
利比亚境内。使用柏柏尔语的民族是散居在北非各国山区和沙漠地带的
柏柏尔人。使用库希特语的有加拉人、锡达莫人和
索马里人等,分布于
埃塞俄比亚、
肯尼亚和索马里境内。使用乍得语的有豪萨人等,分布在
尼日利亚、
尼日尔等地。在
撒哈拉沙漠以南,广泛分布着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的各族居民,约占全非人口的一半。按其语言的特点,又可分:①西大西洋各族,包括富拉尼人、沃洛夫人和基西人等,他们是
几内亚、
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和
冈比亚的主要居民;②曼德各族,包括曼丁戈人和索宁克人,主要居住在冈比亚、
马里和
布基纳法索等国境内;③沃尔特各族,包括莫西—格鲁西人和塞努福人,分布于西
苏丹内地;④克瓦各族,包括阿肯人、埃维人、伊博人、约鲁巴人,居住在
加纳、
贝宁、
尼日利亚、多哥等国;⑤贝努埃—
刚果各族,主要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班图各族,广泛分布于东非、
中非、
西非和南部非洲;⑥东阿达马瓦各族,主要是班达人和阿赞德人,居住在中非地区。尼罗—撒哈拉语系,包括桑海语族、撒哈拉语族和沙里—尼罗语族。这一语系的居民主要分布在闪含语系各族的东南地区,人口较少。使用科伊桑语系诸语言的是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生活在西南非洲的半沙漠地带。而
马达加斯加人的语言,则属于南岛语系
印度尼西亚语族。
欧洲民族
欧洲各国的民族成分比较单一。大多数民族都是在各自
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形成的,民族分布区域国界大体一致或接近。只是在民族分布交界的地区,民族成分比较混杂。欧洲共有大小民族160多个,其中,
苏联境内有100多个。在欧洲的各民族中,人口上千万的有18个,约占欧洲人口84.5%。印欧语系的日耳曼、罗曼和斯拉夫3大语族占欧洲民族90%以上;其余多属这一语系的克尔特语族、
希腊语族、列托—立陶宛语族、阿尔巴尼亚语族和
亚美尼亚语族。此外,还有一些民族语言,属于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和高加索语系各语族。日耳曼语各族占
欧洲人口25%,主要分布在中欧、西欧和北欧。包括德意志人、
奥地利人、荷兰人、佛拉芒人、
英格兰人、丹麦人、瑞典人、
挪威人和冰岛人等。罗曼语各族占欧洲人口24%,主要分布于西南欧地区。包括意大利人、
雷托罗曼人、法兰西人、瓦隆人、
西班牙人和
葡萄牙人等。此外,分布于东南欧的
罗马尼亚人和阿罗蒙人,也使用罗曼语。
斯拉夫语族分为东、西、南3支。东斯拉夫语支的民族,主要分布于
苏联,包括
俄罗斯人、
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语支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东欧,包括
波兰人、
捷克人和
斯洛伐克人等;属于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语支的民族有
保加利亚人、
塞尔维亚人、
克罗地亚人、
斯洛文尼亚人、
黑山人和马其顿人,主要分布在东南欧地区。克尔特语各族,主要分布于西欧地区。其中,大多居住在
不列颠群岛。包括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和盖尔人。目前,英语已被广泛运用。居住在
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人现已兼用
法语。此外,巴尔干半岛
阿尔巴尼亚人和希腊人的语言也属于印欧语系。使用乌拉尔语系
芬兰—乌戈尔语的民族,在东欧有
匈牙利人,在北欧有芬兰人和拉普人,
地中海上的马耳他人,使用的是闪含语系
阿拉伯语专业的一种方言。在
西班牙和法国交界地区,居住着
伊比利亚半岛上最古老的民族——
巴斯克人。他们的语言很特殊,至今系属未定。此外,
欧洲各地还散居着一定数量的犹太人和吉普赛人,现多使用所在国的语言。
苏联境内的民族主要分属4大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高加索语系和乌拉尔语系。除
斯拉夫语族外,苏联还有8%的居民属于印欧语系其他语族(列托—立陶宛语族、
日耳曼语族、
罗曼语族、伊朗语族、
亚美尼亚语族)。苏联民族成分最复杂的地区是高加索一带。这里居住着50多个民族,主要属于高加索语系各语族。其中,人数较多的有
格鲁吉亚人、卡巴尔达人、切尔克斯人、车臣人、
印古什共和国人和达格斯坦各族等。在
中亚地区,分布着属于突厥语族的
乌兹别克斯坦人、
哈萨克族、
柯尔克孜族、
土库曼斯坦人、卡拉卡尔帕克人;属于
波斯语族的
塔吉克族。在
西伯利亚地区地区,
俄罗斯人、
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已占绝大多数。当地土著民族有哈卡斯人、雅库特人、布里亚特人,以及北方少数民族。
美洲民族
美洲的民族除印第安各族外,多是近代才形成的。从15世纪末开始,
欧洲移民陆续迁入,使美洲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属于蒙古人种的
美洲原住民,还有属于欧罗巴人种的欧洲移民,属于尼格罗人种的非洲“黑奴”后裔,以及不同种族互相通婚而形成的混合人种类型。从16世纪开始,经过近500年的重新组合,在美洲已形成了一系列使用印欧语的新兴民族。他们全是混血民族,只是在不同地区混入的种族成分有所不同:如
阿根廷人和
乌拉圭人以白人血统为主;
海地人和
牙买加人以黑人血统为主;
巴拉圭人和秘鲁人以印第安人血统为主。美洲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现在百万以上的民族有40个,占美洲人口的90%左右,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是美利坚人、巴西人、墨西哥人、哥伦比亚人、阿根廷人、
克丘亚人、
委内瑞拉人、古巴人等。现代美洲民族的语言主要属于印欧语系的两个语族:
罗曼语族(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
法语)和
日耳曼语族(英语)。使用这些语言的居民占美洲人口的90%。美洲土著居民
美洲原住民现有3500多万人。北美印第安各族,主要是阿塔帕斯克人、阿尔衮琴人、易洛魁人和
纳瓦霍人;在
拉丁美洲,主要是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基切人、奇布查人、克丘亚人、艾马拉人、
瓜拉尼人、巴塔哥尼亚人和火地人等。印第安人的语言比较复杂,尚无统一的分类法。美洲的爱斯基摩人、
阿留申人的语言构成一个特殊语系。
大洋洲民族
当今住在大洋洲的居民,主要是
欧洲、美洲和
亚洲的移民及其后裔,约占该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二强。大洋洲各土著民族,多属澳大利亚人种以及各种混合类型。其语言多属南岛语系的波利尼西亚、
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3大语族,少数属
澳大利亚诸语和巴布亚诸语。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目前主要居住在
西澳大利亚州、昆土兰州和澳北区,部分居民被驱入
荒漠和各保留地内。他们的语言与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都没有明显的亲属关系。
巴布亚新几内亚各族分布在
新几内亚岛岛及附近岛屿。
波利尼西亚各族分布于
太平洋东部,主要有
夏威夷人、汤加人、
塔希提岛人和
萨摩亚人,以及
新西兰的毛刺人等。美拉尼西亚各族主要分布于西自新
几内亚东南至
斐济的广大地区,主要有斐济人、
所罗门群岛人、
瓦努阿图人和新喀里多尼亚人等。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各族分布于大洋洲北部,包括瑙鲁人、查英罗人、加罗林人、马绍尔人和吉尔伯特人等。现今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绝大多数居民,是英格兰、
爱尔兰和苏格兰移民及其后裔。
夏威夷群岛的居民以美国和
日本的移民及其后裔居多。斐济岛上几乎一半是印度移民的后裔。在新喀里多尼亚则有许多法兰西人以及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混血的后代。此外,在大洋洲还居住着一些华人、菲律宾人、爪哇人
亚洲移民及其后裔。
世界民族研究
民族,也和其他历史现象一样,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和规律。人类区分为民族的历史,在整个人类历史漫漫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正是由于出现了民族区分,我们这个星球便开始出现纷繁多变的民族情况和民族关系,同时也向人类的智慧和科学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探索的重大课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进行研究。
如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一样,世界民族研究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资料积累过程。从中外历史记载来看,各族人民出于和平交往和战争防御的需要,对于周围民族的关注和了解很早便已开始。撇开多少带有神话色彩的口头传说,最早见于文献史料而包含大量民族情况、记述比较翔实并流传至今的古代著作,在西方有公元前5世纪
希罗多德的《
历史》,公元前1世纪G.J.
盖乌斯·恺撒的《
高卢战记》,1世纪C.
塔西佗的\u003c日耳曼尼亚志\u003e,
斯特拉波的《地理学》和大普林尼的《自然史》等;在中国有公元前2~前1世纪
司马迁的\u003c史记\u003e,1世纪
班固的《
汉书》,3世纪
陈寿的\u003c三国志\u003e,以及历代正史、史和方志等。
由于古人的地理概念和时空观念比较狭小,对于四周民族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方由近而远逐步扩大与外界交往的范围,从而使各地民族情况的记载也得以日益丰富和翔实。例如,
中原地区晋朝高僧
法显和
唐朝高僧
唐僧远游天竺、
中亚和东南亚所写下的《
法显传》和《
大唐西域记》,宋代
赵汝适的《
诸蕃志》和周去非的 《
岭外代答》,元代
汪大渊的《
岛夷志略》和周达观的《
真腊风土记》,以及明代
马欢、
费信和
巩珍跟随
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写的见闻录《
瀛涯胜览》、《
星槎胜览》和《
西洋番国志》,都包含有大量关于远方民族的情况资料,使中国人的视线逐步向西扩展,直达
地中海和非洲东岸。再如,意大利旅行家M.波罗(即
马可·波罗)于13世纪远游中国和
亚洲其他国家所留下的\u003c马可波罗游记\u003e,使欧洲人大开眼界,诧为奇闻,他们深被东方各国的民族风情和繁华富庶所吸引。在15~17世纪掀起的开辟新航路、“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热潮中,
欧洲各国的航海家、探险家、传教士、商人和殖民者,纷纷到达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他们关于新接触到的各族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的报道,进一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于世界民族的认识和了解。尽管其中有些报道带有种种偏见,但总的说来,在世界民族资料的积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代各国关于世界民族的研究,便是在以上各个时期积累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至19世纪中叶,以世界民族资料为基础的研究著述大量涌现,引起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兴趣和关注。K.
卡尔·马克思和F.恩格斯为了论证他们的唯物史观以及人类成文历史以前的社会状况,曾仔细阅读
瑞士、英、美、俄等国的民族学家J.J.巴霍芬、J.F.麦克伦南、H.J.S.
梅因、J.拉伯克、E.B.泰勒、L.H.
路易斯·摩尔根、Μ.Μ.
科瓦列夫斯基等人的著作,引用了关于美洲
美洲原住民、
亚洲印度人、大洋洲
波利尼西亚人和澳大利亚人、
欧洲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
斯拉夫人的资料,使他们对人类历史早期阶段的推测得到了充分的实证。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出于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还亲自对欧、亚许多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写出大量论著,如《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1881~1882)、《法兰克时代》(1881~1882)、《爱尔兰史》(1870)、《1867年12月16日在伦敦德意志工人
共产主义教育协会所作关于爱尔兰问题的报告的提纲》(1867)、《印度史编年稿》(1881)、《印度起义》(1857),以及关于中国、
中亚、
波斯、
波兰、匈牙利反对民族压迫和
帝国主义侵略的论述。这些论述提出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对于世界民族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外研究
国外对于世界民族的研究
现在的民族已经成为了古代民族的习惯典范,全都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拥有大批研究人员,有的多达数千人。不过由于国家的性质不同,他们进行世界民族研究的目的、任务、范围和规模也有所不同,将世界民族研究列入的科学体系也有所不同。
在欧美各国,对世界民族的研究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而是将其分属于不同学科。首先,他们将世界民族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文明民族,或称先进民族、历史民族、有文字民族;另一类是野蛮民族,或称落后民族、自然民族、无文字民族等。实际上,他们所谓的“文明民族”仅指他们自己,而把以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统统归入“野蛮民族”。他们在研究活动中一直将两者严格区分开来。对于欧洲文明民族的研究,皆由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所形成的社会科学或
人文科学概论各学科分别进行。关于
欧洲民族运动兴起时期所产生的民族概念、民族原则和民族主义思潮等问题,一般由政治学研究;关于民族来源和形成发展问题,由历史学研究;关于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问题,由心理学研究;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问题,由社会学研究;关于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问题,则由
民俗学研究。然而,面对“
地理大发现”所接触到的广大非欧洲民族,所有这些学科都感到生疏和无所作为。于是,在19世纪中叶便形成了一门专以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落后民族为研究对象的特别学科──“
民族学”,(在
欧洲大陆称“民族学”,在美国称“
文化人类学”,在
英国称“
社会人类学”),使“民族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欧美各国世界民族研究的主要部门。直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殖民体系的崩溃,始有人主张将民族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欧美各国的发达民族,将研究“简单社会”所得出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推广到对于“复杂社会”的研究。有人甚至主张将民族学变为一门包罗万象的超级学科,用以取代社会科学或
人文科学概论的所有学科。不过,这仅仅是某些学者的一种设想或趋向。但实际上,欧美
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主要还是在
第三世界。
苏联对于世界民族的研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便已开始,但规模不大。战后,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的增大,世界民族研究的规模迅速扩大。自1954年至1966年,陆续编辑出版了一套《世界民族志》丛书,共18卷,1200多万字。自70年代起,又开始出版《国家和民族》丛书,共20卷,800多万字。此外,还出版有《世界民族地图集》、 《世界民族百科手册》(1卷)、《世界民族百科全书》(2卷)、《世界民族艺术百科全书》(5卷)和各种专著。他们在学科体系上与西方不同,认为
民族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并将民族学扩大为研究世界上古今一切民族的学科。
日本对世界民族的研究也非常重视。过去,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东亚和东南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近年来,先后编辑出版两套大型画册:《世界民族大观》(8卷)和《世界之民族》(20卷);并于1977年在大阪
吹田市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收藏世界民族文物约5万余件。但在学科体系上多受欧美各国的影响,对各国各派学者的观点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各国以及
第三世界一些新兴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世界民族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近邻地区民族的研究。例如
南斯拉夫王国侧重于巴尔干半岛,波兰侧重于斯拉夫各族,印度侧重于南亚次大陆等。
捷克斯洛伐克的研究范围较广,出版了许多关于美洲、非洲、印度、
斯里兰卡、新几内亚和西伯利亚各民族的著作。
罗马尼亚非常重视世界民族著作的翻译,还经常编写通俗性读物,介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生活。
新中国研究
新中国的世界民族研究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包含着丰富的世界民族资料。近代的
林则徐主编的《
四洲志》,以及杨炳南的《海外番夷录》、
魏源的《
海国图志》和徐松的《
瀛寰志略》等著作,都有世界民族情况的介绍;在
戊戌变法和
辛亥革命时期,同样涌现出许多介绍世界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文章和著作。20世纪30~40年代,也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开展国内民族研究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对国外民族情况的了解和研究。但限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本身的人力物力条件,只能翻译介绍一些世界民族情况,以及在小规模范围内开展世界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如1954年创办了《民族问题译丛》;1956年起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设立
民族学,系统讲授世界
民族志课程;196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世界民族志研究组,对
苏联和
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民族进行初步研究。在此期间,一些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单位在探讨各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注意到对外国民族问题的研究。通过以上活动,积累了一批关于世界民族情况的资料,培养出一批有志于世界民族研究的人才。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中国的世界民族研究一度被迫中断。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1979年 5月在全国民族研究工作规划会议上确定世界民族研究的方针和任务是: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和介绍世界各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为
中原地区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国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服务。同时,成立了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学会,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世界民族研究室。此外还出版了一批世界民族著作和文集。
新中国的世界民族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领域,主要研究内容有3个方面:①民族情况。即各个国家的民族构成,以及各个民族的人口分布、种族类型、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族来源、历史梗概、社会形态、经济活动、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②民族问题(包括种族问题)。即各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民族斗争及其表现形式、社会根源和发展趋势;有关国家的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依据的理论和原则,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某些地区因民族问题而引起的国际纠纷和边界冲突等重大事件;
第三世界各国人民反对
霸权主义、
帝国主义和
殖民主义,反对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斗争等。③民族理论。即对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民族的形成、发展、分化、同化、繁荣和融合过程和规律进行探索;对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历史作用进行研究。同时注意研究各国各派学者所提出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学说。
当前摆在新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主要是有计划地大量收集资料,系统地介绍世界民族情况,重点研究有关地区的民族问题,以及培养从事世界民族研究的专业人才,为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民族史
中国民族史 history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中原地区各民族历史的总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现在全国有56个兄弟民族。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国民族史包括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族别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史,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专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内容。
中国各民族的祖先,主要起源于祖国各地的古人类。大约从一百几十万年以前起,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土地上。在
云南省元谋、
蓝田县、
周口店镇、
芮城县、
贵州省黔西观音洞、广西柳江、安徽和县和辽宁金牛山等地发现的古人类遗骸、遗物和遗址,反映了祖国人类的起源和早期人类演化的情况。
从六、七千年前起,分布在中华大地各处的人们共同体,陆续进入以农耕和畜牧为标志的
新石器时代。人们由从事采集渔猎经济,进而改造自然,出现了磨制石器、陶器和纺织等,形成了黄河流域一带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
马家浜遗址等许多文化遗存。与此同时,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有大量的、延续时间较久的、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游牧和狩猎民族的文化。当时,中华民族先民的足迹已遍布祖国辽阔的大地。从这一时代起,中华各族人民的祖先,已为逐步形成多民族的国家开始奠定基础。
早在传说时代,居住在中国北方的人被统称为狄,其中大漠南北的
荤粥是北方强族;东方的人被统称为夷,分布在
黄河下游和
淮河一带;南方的人被统称为蛮(见群蛮),包括九黎和三苗等;西方的人被统称为戎,其中
羌族在黄河与湟水之间。在
中原地区,
炎帝之族先进入黄河中游,后来
黄帝之族也迁徙到这里,两族逐渐融合。
传说中的炎帝是上古
姜姓部落首领,一说即神农氏。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黄帝之族原先游牧于北方。虞、夏二代尊黄帝为始祖。舜时的少数民族,西有戎、析枝、渠庾、氐、羌,北有山戎、发、息慎(肃慎),东有长夷、鸟夷,南有交等。
传说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由四方部落首领推举舜为继承人。禹的继承人
皋陶,
偃姓,是
古彝族。皋陶死后,
伯益被预定为禹的继承人,也是夷族。夏帝启死后,五子争立,夷人
后羿、
寒浞曾“因夏民以代夏政”,先后统治中原达数十年之久。所以在华夏族的祖先中,很早就包括一部分原属羌、夷等族的成员。
商、
周至县春秋、
战国(公元前16世纪~前221)黄河流域的居民历经夏、商、周三代,不断吸收周围羌、夷、戎、狄、苗、蛮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族。同时,东方九夷、东北肃慎、南方苗蛮、西方和北方的氐、羌、狄等族,与华夏族的联系日益加强。
商朝称周围的少数民族为“方”,如西北的方、土方和鬼方,江淮流域的虎方等。商王
武丁同各方国接触频繁。周人原在戎狄之间,早期与
羌族姜姓部落通婚。
周代始祖弃即为有氏之女
姜嫄所生。及至
姬发伐
帝辛,庸、蜀、羌、髳、微、卢、彭、等少数民族都派兵参战。周初,分布在
黑龙江省流域的肃慎已是周朝的远方属国,向武王献楛矢石,
姬诵时又来朝贺,成王使
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周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周围少数民族产生巨大影响。这一时期
西北戎、狄和西南巴、蜀等族的铜器都模仿周人。同时,少数民族对周朝也有重大影响。在推翻已经腐朽了的
西周王朝时,
申侯联合
犬戎族攻杀
姬宫湦,于是周室衰微而东迁,进入春秋时代。
春秋时,
南中中的群蛮、百濮、卢戎等居于
长江和
汉江流域。东夷大多在今
山东省和
淮河,有莱夷、淮夷、群舒等许多分支。北狄在今
河北省境内有属于赤狄别种的甲氏,属于白狄别种的鲜虞(后来建立中山国)、肥和鼓等。西方既有大戎、小戎、犬戎、
姜戎、茅戎等西戎,也有白狄和赤狄。赤狄(潞氏等)大多在今
山西省境内。许多少数民族在
中原地区与华夏族杂居,双方关系密切。据记载,这一时期“渭首有狄、、邽、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水)、洛(水)之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首以西有蛮氏之戎。当
春秋时,间在中国,与诸夏盟会”(《后汉书·西羌传》)。
春秋时有齐、楚、秦、晋、吴、越六大强国,北方诸国称其中吴、越、楚三国为蛮夷,视秦为戎狄。
江南的
吴国,原为“断发文身”的少数民族地区,传说
周文王的
伯父姬泰、
仲雍南来,与当地民族结合,逐渐形成了兼有
商周和当地特点的文化。吴国的南方为
越国。吴、越对中国东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江中游的楚国,周人称之为荆蛮,
楚成王封
熊绎为子爵。熊绎的子孙立国号为楚,逐渐强大。及至
春秋初年,
熊通称王,统率
南中。楚国对于长江流域的初步开发,曾起到了巨大作用。
秦本西方小国,
秦穆公得戎人
由余辅佐,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戎人本无君长,夏末及商周之际,一部分戎人从征有功,商、周天子授予爵位,以为藩服。西戎中的
羌族原以射猎为生。公元前 5世纪羌人
爰剑从秦学得农业知识,教本族人耕种和牧畜,群众敬服,推为首领。从此羌族逐渐兴起,成为西方强族。秦人和西戎诸族(包括羌族),在共同开发祖国西北的事业中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秦灭蜀、巴两国以后,对
川西和川东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
战国时楚为南方大国,疆土辽阔,境内有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在各族人民彼此影响、互相交流的情况下,南方诸族文化和华夏文化相融合,产生了以
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绚丽多彩的楚文化。楚统一南方,为后来
秦汉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在北方,各国逐戎、狄远离中原。匈奴逐渐成为中国北部的强大游牧民族。
赵武灵王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胡服骑射”,在军事改革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总之,在“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中,秦和楚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最后
秦灭六国之战,统一天下。这是一个从分散逐步走向集中统一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戎、狄、蛮、夷接受了华夏文化,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华夏文化也吸收了兄弟民族的许多创造和成就。
秦朝 (公元前221~前207)中国开始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公元前 221年,
秦始皇(见彩图)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设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来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增设闽中(治所在今
福州市)、
南海(治所在
广州市)、
桂林市(治所在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西南)、
象郡(在今广西西部及其邻近地区)4郡。在北方,秦将
蒙恬攻匈奴,取河南地(今
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及
鄂尔多斯市地区)和
阴山山脉以南地区,设置34县。
淮河的东夷,长江流域的南蛮,闽浙粤桂的越人,西方诸戎,
云贵高原一带的笮、等族,都归中央集权的
秦朝直接统辖。国家的统一,郡县的设置,对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各族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成分,扩大形成为人口近6000万(公元2年)的民族,后来称为
汉族。这一人数众多而又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对国家的统一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汉朝继承秦代统一大业,使祖国的统一有了新发展,至
刘彻时又进而北败匈奴,西收西域(包括今新疆),南辖
南越国和西南夷。
汉初,中国北部的匈奴控制从东北至西域的广大地区。汉王室与匈奴和亲,以缓和民族矛盾,避免国内战争,有利于各族人民休养生息。汉武帝时匈奴战败北撤,后来又遭丁零(又作丁令)、
乌桓、乌孙三族围攻,内部五单于争立,势力衰落。
公元前52年,
挛鞮稽侯狦朝汉称臣,匈奴基本统一于汉朝。
西域三十六国在汉朝初期曾受匈奴统治。汉武帝遣
张骞出使西域(见彩图),同当地少数民族进行联系。西征大宛后,汉置使者
校尉领护西域各国。公元前60年改设西域都护,直接管辖“三十六国”。统一西域以后,
汉族先进的冶铁、耕作灌溉和建筑等技术,文化和音乐,以及丝绸、
漆器等特产,传往西域各族;西域的佛教哲学与艺术,音乐与舞蹈,以及良马、苜、
胡桃属、葡萄和石榴等传入内地。
汉朝在
西北地区还先后设立河西 4郡、护羌校尉和
兰州市属国,以保护与安置
羌族。在
南越国故地设
南海等9郡,以辖
傣族西方支系诸族。这时,西南夷各族也纷纷归附汉朝,汉在
云南省、贵州、
四川省一带置
牂牁郡等8郡。东北的
乌桓属于东胡。
刘彻时迁乌桓人至
上谷郡、
渔阳、右北平、
辽东等郡塞外居住,设护乌桓校尉。又置玄菟等郡管辖东北各族。
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附汉,内迁西河郡
美稷县。北匈奴一部分降汉,一部分西迁欧洲等地,其余10余万户并入迁至匈奴故地的鲜卑。
鲜卑族首领
檀石槐死后,族内各部互相攻击。三国时,檀石槐部万余落内迁
太原市、太原、雁门等郡,为魏国防守边境。东汉名将
班超在西域30年,官至都护,深得当地各族人民的拥戴,是这一时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代表人物。东汉末,大量少数民族迁居陕西一带,与
汉族杂处,形成了“
渭河平原之人,戎狄居半”的分布状况。
魏晋、
南北朝(220~589)除
晋朝曾统一全国半个世纪外,国家经常处于汉族和少数民族所建各王朝鼎立并峙、群雄割据的状态,并且发生了
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同化的过程。
三国时期(220~280),
孙吴和
蜀汉分别对东南(包括台湾)与西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诸葛亮经营蜀国边鄙,绥服南人,开建宁、云南、兴古、永昌4郡,任命当地少数民族人士为官吏,改善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自
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魏晋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补充内地劳动力的不足,也招诱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
晋朝时,北方幽、并、雍、梁、秦、凉等州,各族错居杂处。西晋末“
八王之乱”造成严重的战祸、饥荒和
瘟疫,各族人民群起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乘机起兵,建立政权。在此后相当长的
民族简史
东北古代民族 北方古代民族
西北古代民族 南方古代民族
宗教与文化
伊斯兰教 民族风俗
其他民族
草原之主
匈奴帝国
雪域高原
吐藩 西藏的神灵
西夏王国
西夏人物 西夏军事
辽的建立 大辽政经
大辽人物 辽的军事
大金
金国的军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