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
主要出自姬姓的中国姓氏
康姓,主要出自姬姓姬发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武王死后,姬诵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度霍叔处)不服,勾结武庚帝辛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以谥号为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康姓,在《百家姓》排第88位,在全国范围内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3%。至秦朝,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省(京兆郡)、山东省(东平郡)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省甘肃省、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历史发展
源流发展
一、康姓最早是由姬姓分衍而来。
1.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姬发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以祖上谥号(或曰封邑名)为氏,是为河南省康姓。
2.东周时期,周定王同母胞弟刘康,“康”为其名,后世子孙取其名为姓,也称康氏。
二、源于阴康氏。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载:“阴氏,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阴康氏是传说中女娲的后裔,曾在今陕西商洛一带建立阴康国。后来,阴康氏演化为“阴氏”和“康氏”。
三、出自汉代西域康居国王子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为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于中国的西北一带。
四、出自匡姓。据《宋史》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湖南衡山有一匡姓,宋太祖在朝时为官,为避讳太祖名,改匡姓为康姓。
五、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姓氏中的康姓也不少:据《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为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于中国的西北一带。关于这个康居国,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高长安一万二千里”,拥有现在新疆以及苏俄中亚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据《梁书·康绚传》所载,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汉代在西域设置都护,那位王子到达我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康居国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其后人以国为氏,是为甘肃康姓。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如隋唐志交市的大将康鞘列即为其祖伟突厥族;另外金时的女真族纳喇氏,清代满族八旗孝诚仁皇后,达翰尔祖的华力提氏汉姓为康。还有回、蒙、瑶、羌、朝鲜、彝、土家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康姓。
•源于姬姓
出自姬发的同母弟姬叔封,即康叔。周武王得天下而“封诸侯,建同姓”,起中国“封建”之始时。因年幼最初被封在京内康国,所以得名为康叔。当年周武王克殷纣,以殷余民封帝辛之子武庚,位比诸侯,以奉其先祀不绝。因武庚未尽服,恐怕他将来乘机作乱,武王就令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为禄父相,以治殷。周武王驾崩后,年仅12岁的姬诵继位,由他的四叔周公辅政。管、蔡怀疑周公擅权,联合武庚一起作乱,被周公伐灭。之后,周公看到对商朝遗民的统治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理由很明显,这些殷商的遗民,内心未必认同姬周,如果对他们的处置不当,很可能会引起叛乱,岂不是后患无穷!周公最后决定,把这批殷商遗民交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去统治,并且改封康叔为卫国国君,侯爵。后来,康叔至卫,按照周公的教导,把过去那些一直蠢蠢欲动的殷民处置得心服口服,做到了“化敌为友”,功在周代社稷。因此,康叔的声誉日隆,到姬诵长大亲政之时,并且被举用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逝世后谥号是“康”,其后便又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氏正宗。
后世康氏源于康叔,在历来研究姓氏学的学者心目中,是被认为“不容置疑”的,因此,所有古籍对于汉族康氏的姓源,也都只有这样一种记述,譬如,《姓》和《姓苑》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康叔之后以谥为氏”,可见得康氏的源自周初名人康叔。康氏族人大多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康氏的第二个受姓祖先是刘康公姬姓东周姬壬臣(公元前618年~前613年在位)时封王杨杲周定王之弟,姬姓)于刘累古封地刘城,谥号康,史称刘康公,其后有刘姓,也有支系姓康者。这支姬姓康氏距今也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
•源于子姓
战国宋康王后人,有以康为氏;东周楚康王后人,有以康为氏,庐山康王谷。
•源于阴康氏
应的《风俗通义》记载:“阴氏,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阴康氏是传说中女娲的后裔,曾在今陕西商洛一带建立阴康国。后来,阴康氏演化为“阴氏”和“康氏”。
•源于康居
康居(康国),以国为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刘骜时,康居遣子侍汉,贡献。然自以绝远,独骄慢,不肯与诸国相望。”但汉庭快捷酒店因为“其新通,重致远人。终羁而未绝。”以上记载明确地说:西汉成帝时,康居国曾遣子入汉,而且此后双方还交流不断。最早记载康姓的史书,后《梁书》卷一八《康绚传》亦载:“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此条不仅继承上说,且更具体地指出:后留于河西,以国为氏。
康乘,中华康氏的得姓始祖,中华古西域康居国(唐。康国)王子。于公元前21年来到汉廷,定居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新唐书》载:“康”等昭武九姓,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临泽县境内),祖先为月氏人。后来西迁西域中亚地区。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刘骜时,康居遣子侍汉,贡献。然自以绝远,独骄慢,不肯与诸国相望。”
•源于匡易康
公元960年,赵匡建立宋朝。登基后下诏天下避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虽然在宋末以后,有部分支系陆续又改回姓匡,但大部分还延续着康姓。世代居住在泰和(古西昌);吉安市、吉水、安福(古庐陵);南昌市(古豫章、古洪州);南京(古金陵);宜春市分宜镇(古袁州)等地。以至于泰和(古西昌市)成为匡易康氏的第二个发祥地,是广大匡易康氏的向往之地。
在明朝初年,“江西填湖广”,迁徙的原因是朱明王朝的迁民运动。元末爆发众多农民起义,多年的战争使湖广(现湖北、湖南省)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朝廷下诏,从江西省迁民填充湖广。故这时期,有许多匡易康氏及其他百姓从江西泰和、吉安县等地迁徙到湖广一带。湖南、湖北境内的许多康氏支系,就是在这次大迁徙中的匡易康氏的后裔子民。
在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省”迁民运动中,又有许许多多匡易康氏子民从湖南、湖北迁徙到四川、重庆市等地繁衍生息。此次运动的原因是明末,张献忠起义军几次攻占四川,以及满清对四川的多次洗劫,战争造成了四川人口的严重锐减。清代,朝廷下诏从湖广迁民到四川。
根据“康氏脉系研究网”收集掌握的资料说明,在如今中华大地上,处处都有匡易康氏的支系分布。匡易康氏已经成为中华康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众多,人才辈出,为中华康氏大家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Jorgut Hala。所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
⑵.蒙古族珠尔奇特氏,亦称主儿乞氏、主儿勤氏、月儿斤氏、禹儿乞氏、朱日其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长子斡勤巴儿合黑所建部落名称,是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其是女真人,达斡尔族民族亦有该姓氏,满语为Jurk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⑶.蒙古族瑚尔拉特氏,出自清朝初期陈蒙古巴尔虎氏、亦称胡拉特尔氏,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满语为Hurlat Hala。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瑚尔拉特氏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丹东市凤凰城,屯垦于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其后代多冠汉姓为康氏、胡姓。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于满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赫舍哩部族人,满语为Heseri Hala,取部落名为氏,世居都英额地区(今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镇)。满清开国初,其祖赫舍哩·硕色归清,隶属正黄旗满洲,精通满、汉、蒙文字,其子赫舍哩·赫舍里·索尼亦精满、汉、蒙文字,由头等侍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之托顾命为辅政大臣,受一等公,谥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后代分为赫、张、康三氏。其中的康氏始祖为赫舍哩·卡宜奇郎,取名字的汉字谐音“康”为氏,隶属正黄旗满洲,官拜木力占牛录、武德骑尉。他在清康熙年间出兵辽东,生五子,长子和次子皆无后,五子过继富氏。三子赫舍哩·达士巴和四子赫舍哩·招里其的后人分为两支,前后驻防丹东凤凰城,分别在正黄旗满洲和正白旗下注册。赫舍哩·卡宜奇郎墓葬辽阳涧溪沟。
⑵.满族蒙古族)卡克他氏,称亦卡尔他吉尔氏、卡勒塔基尔氏,满语为Kartagir Hala,卡克他氏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有陆续归附后金的(比如辽宁省凤城有一支卡克他氏姓康,就是努尔哈赤时期投奔来的)但主要还是在皇太极时期入的八旗。崇德4年(公元1639年)清太宗皇太极调军平索伦部,从此索伦部众悉数编入八旗,但真正被调往沈阳市的只是一小部分,多数索伦部众就地安置编旗继续从事生产,清廷并没有将其纳入深层的八旗管理。到康熙,由于沙俄的进犯黑龙江上游的各旗索伦人才真正列入以车满洲,编练成兵参加了雅克萨战争。此后因索伦部旗人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清廷将其视为精锐兵源,每有重大战事必调遣自黑龙江。索伦部旗人几乎参加了清中期以后的所有战争。黑龙江省的一些老姓卡克他氏的满族就是这些以车满洲索伦部旗人的后代。,祖籍在长白山以东讷佛贺城。始祖名“塔木太阿古”随努尔哈赤起兵,后来他的孙子1644年"从龙入关"。1687年四世孙卡克他氏图美、图奈兄弟2人奉命迁居凤凰城驻防,隶蒙古镶白旗官保佐领下当差,居凤凰城北山,图美任参领,图奈任额兵,为始祖。因家属仍在北京,弟图奈未再娶妻,兄图美娶妻王氏,生3子。长子七力根特,次子巴力士,三子那保。长子生5子,名叫依力巴、福寿、必伦太、五十九、六十九;次子生3子,名叫溪力巴、溪力登、合色;三子生4子,名叫七根、八牙力士、八各、托力吉。至第二世迁居大堡康家沟。由是人口增多,至1905年康家沟一支人口达到1000多人。1905年编修《卡克他氏宗谱》,以庆字为第八世,确定"庆(上)会(上)运(下)昌(下)明(下),英(上)才(下)济(上)圣(上)清(下)。国(上)华(下)全(下)贵(上)品(下),世(上)禄(下)广(上)恩(下)荣(上)。德(上)义(下)昭(上)隆(上)业(下),贤(下)良(上)继(上)盛(下)名(上)。永(上)怀(上)先(下)泽(下)厚(上),保(上)泰(上)益(上)和(下)平(上)"40个字以序辈数。括号中上者用于姓名中间,俗称居中;下者用于末尾,俗称落底。已传13世
⑶.满族额勒赫氏,满语为Elhe Hala,满族姓氏,汉义“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镇)、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康氏、安氏。
⑷.满族康锡哩氏,满语为Kangsiri Hala,世居伊巴丹(今辽宁桓仁雅河乡附近),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⑸.满族讷哷氏,亦称那尔氏,满语为Nere Hala,世居黑龙江省,所冠汉姓为春氏、康氏。
⑹.满族满族卡宜氏,满语为Kay Hala,以祖名为氏,原属于赫舍哩氏族中的一支,受命驻防凤凰城,分隶正黄旗正白旗下,隶正白旗者依然姓赫舍哩氏,而隶正黄旗下者皆取始祖“卡宜奇郎”的前两个字“卡宜”为姓,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⑺.满族康仪理氏,满语为Kangyili Hala,亦称康吉里氏,汉义“苗条”,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瑶族土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康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康氏,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
康叔。据《元和姓纂》和《姓苑》等书记载,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大约3000多年以前,他们的始祖康叔。康叔为姬发少弟,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武王死后,年幼的姬诵继位,由周公辅政,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度的不服,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反叛。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管理那里的殷室遗民,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对稳固周代统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后,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之意。康叔后人以其功绩、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自然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迁徙演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省康姓为避战乱,徙蓝田县(今陕西省蓝田西河西岸),后渐向东南迁移。
史载,刘宋时,设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后秦河南尹,后举族众三千余人迁湖北省襄阳之岘南)族人,并任命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唐朝,有宁夏灵武人康植之孙康日知被封孙亮,其子志睦因功封会稽郡公,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绍兴市则为南方各地康姓迁徙之主源。
宋代,因避帝讳而改姓的匡姓,成为康姓新的支脉。另有洛阳康再遇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显达当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间,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多动荡,故有康姓徙迁南方安居乐业。
明代,康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徙于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安徽、江苏省、湖北等地。其中山东、福建省广东省大部分是康子元的后裔!
清代开始,闽、粤康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全国范围内人口较多,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23%。在中国大陆,康姓人分布以安徽、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山东居多,这5省康姓人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的63%。
人口分布
康姓,在《百家姓》排第88位,康姓是中国姓氏排行第75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至秦朝,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京兆郡)、山东省(东平郡)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
康氏最早分布在河西走廊的地区(今甘肃省境内)、其后分布陕西、河南省、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省(京兆郡)、山东(东平郡)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迁入蓝田县(今属陕西)。至唐朝,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省、新疆、山西省、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迁始于三国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迁到江苏省浙江省一带。李隆基时有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市)康植封天山县男(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其孙康日知,举家南迁浙江省绍兴县定居。北宋初,蔚州镇人(今河北蔚县)从征入蜀,后定居四川省;同时,康氏还有迁至福建省者。明代,江西泰和、邵阳市、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省山东省陕西省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3%。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康姓的望郡为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东平郡(今山东东平)、会稽郡(今苏州市)、晋阳郡(今山西太原)。
华山郡:时间是南梁时期。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市西魏华州,辖境历代屡有变迁,治所在今华州区(曾名华山郑县)。清不辖县。民国为华县。崇华山郡望者,来自康绚一支,后人依然在今襄阳市
会稽郡:时间是中唐时期。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包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刘保时移治山阴(今浙省江绍兴)。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绍兴),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平原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市)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来自康日知派支和康希铣派支。
东平郡:时间是金元时期。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刘宋时改为郡,治无盐(今山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东平府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来自康、康恭支派,后人依然在今汶上县鸡泽县陇西县武山甘谷一带。
京兆郡:时间是北宋时期。三国魏时置郡名。刘彻时改右内史以京兆尹、左冯、右扶风置京兆尹,为“三辅”之首。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北)。“尹”为知府。唐以武威郡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省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中国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来自康国辅一支,后人依然在江西泰和、四川省等地。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与京兆郡内容大致相似。
东平堂:以望立堂,与华山郡内容大致相似。
华山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 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
晋阳堂(或晋阳郡):以望郡为堂号,乃匡易康氏之总堂号。
三省堂:江苏李堡、沿南、栟茶康氏。
衡山堂:北宋匡改康一支。
宗祠对联
•四言
华山懋绩;
东海名流。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司州刺史卫尉卿康绚,字长明,少年时就有大志。仕齐为华山知府,有政绩。入梁历官司州刺史、卫尉卿。为人宽和,当时人称“长厚”。下联典指康姓历史名人康子元,官献陵令。开元初年,朝中让举荐能治《易》、《道德经》、《庄子》的人,中书令张说推荐了他,官秘书少监,曾与张说一起商讨李隆基去泰山封禅的仪式。后官至宗正少卿。
明经登第;
驰射受封。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朝人康希诜,十四岁时以明经登第,历官海、、饶、房、台、晓六州刺史,所到都有异政。书法家颜真卿曾撰写碑文记载他的事迹。下联典指唐代灵州人康志睦,字得众,善于骑射,官大将军。因讨伐张韶有功,升平卢节度使;平定李同捷的反乱后,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京兆世泽;
命家声。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康叔姬发同母幼弟,封于康,因得名;《尚书·康诰》载周公命其“明德慎罚”。
少卿六畏;
孝女三贤。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康澄,大理少卿,上书言谋,可畏者六事。下联典指明康女,父友贤,年老无子。女劝父纳妾得男;母疾,女尝粪甘苦;夫早殁,誓不再嫁。时谓其三不可及。
•五言
斯文在天地;
至乐寄山林。
——康有为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近代改良派首领康有为自题联。康有为(1858-1927),名原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著述颇丰,有《康南海先生诗集》等。本联为其自撰联。
功盖三庆会;
名成八阵图。
——蒲伯英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蒲伯英集(改)杜甫诗句挽康子林联。康子林(1870-1930),四川邛崃人。擅演川剧文武小生。尤以文生戏《彩楼记》中的吕蒙和《八阵图》中的陆逊为佳。1911年,与川剧演员唐广体、杨素兰、萧楷等组成三庆会,对传统川戏艺术进行改良,将流行于四川省昆曲、高腔、大胡、灯戏等五种声腔合为一体,形成五种声腔同班演出的剧种。
长安第一手;
德函列头名。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朝琵琶演奏家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善弹《羽调录要》和《道调凉州》等曲。德宗贞元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下联典指明代音乐家康海,字德函,武功人。号对山。弘治进士第一,授修撰。善制乐造歌曲,弹琵琶,的珍辗转仿效。
•七言
莲蕊峰头传名远;
景贤书院播惠长。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康涛,字石舟,杭州市人。工山水花卉,善书。号天笃山人,又号莲蕊峰头不朽人。下联典指元代康里国王族后代康里脱脱,世祖时入宿卫,大德中大破叛王海都,自同知枢密院事累拜中书丞相。仁宗时,改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后解职家居,延师训子,乡人化之,皆向学,御赐额曰“景贤书院”。
•十言
驰誉明经,少小荣登科第;
有声乐府,文词待诏金门。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朝进士康希诜的事典。下联典指典出康姓历史名人康伯可。
家谱文献
《阳康氏族谱》为1488年到2018年郧阳康氏530年发展史,也是1907年版(康安吉编撰)家谱和2018年版家谱(康伟编撰)合订版,现珍藏于“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和湖北省十堰市档案馆。
吴宁康氏宗谱,(清)康武琴等纂,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宁康氏宗谱两卷,(清)康士佩等纂,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宁康氏宗谱,(清)康明良等纂,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宁康氏宗谱四卷,(清)康国昌等纂,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泰县南沙康氏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清)康维恒、康延书等重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奉化康氏宗谱十七卷,(清)石褚壁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区文物管理局。
江西康邑江夏堂康氏族谱,(清)黄涛、黄万球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江夏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满族康氏族谱全称为《赫舍哩氏康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开始修谱。
河北通州康氏世谱一卷,(朝)康圭锡纂修,朝鲜隆熙年间(公元1907~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复印件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辽宁塔山康氏家谱,(民国)康氏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康氏续修族谱,(民国)康发启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品较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蒲田康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西昌官溪康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衡山衡康氏十修族谱,(民国)康和声修,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娄底康氏七修族谱九十三卷,首一卷、未一卷,第九十一卷分上下册,(民国)康堂等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南康康氏族谱,(现代)康一挺等修,1998年京兆堂计算机排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辽宁凤城康氏世谱一卷,(民国)康明良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凤城县档案馆。
浙江奉化连山康氏宗谱四卷,(民国)工序宾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区文物管理局。
莆阳康氏家谱,(清)康仁声纂修,民国年间莆田市康爵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原地区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奉化连山康氏宗谱四卷,(民国)王礼宾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康氏族谱四卷,(民国)康寿等七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犹他州家谱学会。
1、山东省城康氏族谱(一卷):由晋迁鲁,弟兄二人,长子端,号仲达;次子方,号仲方。自明永乐二年传至今,共18世。
2、四川蓬溪京兆康氏族谱(一卷)入川始祖康阜,由湖广入蜀。
3、南召县康氏宗谱(手抄本上下卷):明洪武四年由晋迁豫。
4、福建塔山康氏家谱(二卷):入闽始祖康澄。
5、福建省莆阳康氏家谱(一卷) 
6、河南鲁山县邓家寨康氏家谱(一卷)。
7、四川南江县康氏宗谱(一卷):入川始祖祝祺公,明末清初由祖籍湖广麻城孝感入蜀(湖广填川),已传39世。
8、河南省社旗县泌阳县泌源县康氏族谱(一卷):明天启七年(1627年)由山西省迁入。
9、河南禹州、新野县康氏世系谱(一卷):始祖伯从明初由洪洞县迁居禹州顺店。始祖昆弟七人:伯亮、伯昌、伯聚、伯盛四人俱在本藉,伯敬迁舞阳,守信迁巩县。
10、河南裕西康氏族谱(方城县)(一卷):相传自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山西洪洞迁居裕州(今方城)。
11、山西省洪洞县康氏家谱(一卷):记载的是移民播迁情况。
12、河南省泌阳康氏族谱(一卷):始迁祖不详,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由山西洪洞迁泌阳县羊册镇官田洼东康庄镇
13、山东省莘县康氏家谱(一卷):始祖成,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洪武年间(1386年-1392年)迁于莘县。
14、河南省巩义县康氏宗谱(一卷):始迁祖守信,字朴吾,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巩义市
15、河南省周口康氏家谱(一卷):始迁祖至五世祖姓名失考,谱失序。
字辈排行
湖北郧阳康氏(今湖北十堰郧阳区)属京兆堂,明成化元年自南昌府迁入,始迁祖康聪。
日应印庚水 文成玉寿金
安书邦国正 修德福如春
中和延世泽 良善顺天心
大道存仁厚 鸿功自显明
家传敦孝友 吉庆本同生
富贵一朝泰 荣华万代新
即蒙潭始祖珣公(康珣,宋初与梁颢同榜。任宜春市(今江西宜春、萍乡市一带)都使,易匡为康)后第二十四世起:
"时元生孙德,曾受祖之佑
继起华国才,天朝载锡光
永思宗泽茂,家道世荣昌
先贤贻哲训,忠诚正纪纲
修齐治平守,创极理鸿章"。
陕西省定边康氏一支字辈:"禄忠孝志正元炳汉"。
四川彭山康氏一支字辈:“纪树光先得”。
资阳市康氏一支字辈:“福(富)友华祥瑞万廷显正世天(仁)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承兆凤麟寿安锡庆敦洪绪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萃殿嘉基”。
四川资阳康氏一支字辈:“宗正启永世明”。
四川资阳康氏一支字辈:“忠孝长存……”
四川遂宁康氏字辈:“乃逢国运盛聿定万年歌承绪维忠孝传家尚泰和光裕名声振佑启福祉多富贵天以锡诗书应发科”。
四川安岳康氏字辈:“祭忠孝长存乐友园”。
四川营山康氏字辈:“文成登一学实绍忠家本定泰维自西”。
巴中市南江县广元市旺苍县康氏字辈:“文若思自国魁宗,心成树德道印中......”
湖南娄底康氏字辈:“南诏仲发季福友华祥瑞甫万廷显国世天兴光明历代朝伦纪忠厚钦承兆敦本开基绪储才启俊英诏书能迪哲礼让可亿型传家遵典则祖德定长新诰命重周史清廉贯古今”。
湖南新化康氏字辈:“富(福)友华祥瑞万廷显正世天(仁)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承兆凤麟寿安锡庆敦洪绪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萃殿嘉基”。
湖南县、临澧康氏字辈:“业光祖孝友开基”。
辽宁沈阳康氏字辈:“永久天荣启晋士兆宝德凤殿(玉)奎守付国智安民”。
辽宁黑山康氏字辈:“广九年维万”。
辽宁抚顺康氏字辈:“自有成文国朝钧复万连吉庆书章广世绪绍功先”。
菏泽市郓城县巨野县、安徽焦城、江苏沛县康氏字辈:“体朝文思延传家远天锡庆祥承仁义恩光耀忠厚道德长修身登高岳宗代奉禄昌”。
章丘区康氏字辈:“怀守燕叶书殿介传道都”
山东东平康氏字辈:“忠少思炎振维怀书已记”。
山东滕州康氏字辈:”文学秀灵守“
聊城市莘县康氏字辈:"学记东兴士广禄”
山东聊城冠县康氏字辈:“玉振跃东方”
临沂市平邑县康氏字辈:“修德传荣广,成明纪世常”
邓州市康氏字辈:“民惠(怀)淡养(阳)盈景起中(忠)涵(含)宏(洪)从玉新(心)士振建光(国)定太平荣庆(幸)克化青德顺如(汝)连立”。
河南信阳康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关清民治安”。
云南水富康氏字辈:“福贵友华祥瑞(珍)甫万廷显正(国)世仁(天)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臣兆凤麟寿安锡庆郭洪序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翠殿嘉箕”。
襄阳市康氏字辈:“才重惟人宽廷院大黎曰园宏邦世仁国温良立士则道学传天家志化常青泰开来永光华”。
如皋市康氏字辈:“本贞茂荣安雍近智吉贤端秀”。
江苏李堡、沿南、栟茶康氏:“四九临安福益永希金子 国号朝元宏茂为迎绍纪 省视承贻传登忠本怀利 石时广祖德礼备加真启”.。
陕西紫阳康氏字辈:“建绍宗立……”
云阳县康氏字辈:“启之四方仲、承宏茂盛兴、天开文运广、地照福远曾、正大光明继、云昌永亮灯、志祥高万代、立法乃长春”。
康氏一支字辈:“文德财宗美利”。
康氏一支字辈:“德振□瑞学永”。
江西吉安遂川排溪康氏字辈:“万世贤良,文武相承,垂芳庆渊,显耀义昌········‘’
安徽阜阳一支字辈:“世府庭天纪,金怀(玉)启同德(方言发音为dai),永庆历春景,文明震万国(方言发音为guai)”。
甘肃永登县康氏字辈:“仲仁,康福,民,运,如,乃、、海、康0、道、於、成、逢、泰、永,昌”。
河北怀安县康氏字辈:"广恒万世永,振(春)兴"。
1、四川蓬溪京兆康氏,入川始祖康阜,由湖广入蜀,新拟六十四字派:作善百祥,家道荣昌。崇儒积学,俊秀明良。志远超群,锦庆锡嘏。烈谟丕承,孝友继述。清慎仁慈,大业绍基。贤才蔚起,厚延厘。知遇维隆,显达丰功。昆耀光绪,福禄绕同。
2、南召县康氏,明洪武四年由晋迁豫,字派是:梦仓永建俊,树宪继宜阳。廉明思泽尚,富贵安乐长。文元定国本,翰相万世传。
3、河南鲁山县邓家寨康氏字派是:有(振)文荣守先,永世庆光华。天泰敬贤士,长延贵宝嘉。
4、四川南江县康氏,已传39世,其前五代的排序为:祺贞雍继明。
5、河南省社旗县泌阳县唐河县康氏,原有字辈:世守先业,家道克昌。聿成仁贤,丕显其光。新续字辈:继宗传宝,英杰志强。功高宏伟,富贵恒长。
6、河南禹州、新野康氏, 字辈是:保龙周代大,应治振子学。文进玉春泰,孝敬福禄多。礼义家中基,德行百世合。仁寿兆国典,祖宗光耀博。
7、河南裕西康氏,自六世起字排:圣田兆万全,广兴增富源。仁志礼怀信,鹏龙俊杰献。国显民庆贵,德才昌生权。
8、山东省莘县康氏,起名派字:新庭彦士鸿,朝品升春秋
9、河南省巩义县康氏,衍字世系排列序:立志维喜定,存心乃有成。治平学传统,温良慕彪炳。孝先延家久,仁俊睿智明。天高腾鸿鹏,海浩跃繁龙。昱华献祥瑞,人杰广惠政。信义昭远方,和绍万邦荣。
10、河南省周口康氏,字辈从十三世开始:天永佰如振,鸿好志培光。从二十三世序为:庆平忠晓,云月紫秀。吉岐喜望,伟泽贤景。瑞雪兆丰,道达方安。公荣惠信,超恩家杰。
宗亲会
康氏文化研究会是由文化产业的研究者、爱好者、康姓同仁、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和组织自发组成的非企业群众性社会组织。
姓氏名望
康泰
三国时孙吴人。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和传闻一百多个国家,为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
康僧会
三国时高僧。世居于竺,随父经商,乃移居交州。十余岁双亲并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谶纬哲学,尤娴经律。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三国·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为之建塔,因有佛寺,就是江南第一寺“建初寺”(南京大报恩寺)。江苏、上海市龙华寺静安寺等也是康僧会创立)一带亦始兴佛法,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形成江南佛教中心。
古金陵大报恩寺(前身为建初寺)是朱棣(永乐皇帝)为纪念其生母所建。工程自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始建,十万民工,历时19年基本建成,耗费白银248.5万两。朱瞻基钦命郑和参与工程建设,并主持了落成大典。古金陵大报恩寺是皇家寺庙,所有建筑皆依皇家规制,其鼎盛时期范围达“九里十三步”,曾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金陵三大寺,是明清时期百寺之首,当时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专门机构“僧录司”也设于此。金陵大报恩寺是明初刻经、印经中心,是义学讲坛。在明清佛教界地位崇高。古报恩寺内五彩报恩塔高约78米,九层八面,琉璃塔因塔体全部用白石和五色琉璃瓷砖砌成而得名。琉璃塔以五色莲台为基座,塔体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每层的覆瓦、拱门均用赤、橙、绿、白、青五色琉璃贴面。拱门用五色琉璃构件拼接而成,上有飞天、雷神、狮子、白象、花卉等图案,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塔顶有黄金制成的宝顶,下面有9级“相轮”,之下为“承盘”。塔顶和每层飞檐下都垂悬金铃鸣铎(风铃)152只,金铃闻风而鸣,禅意阵阵。塔身内置有146盏长明灯,由百名少年童子,日夜轮值管灯,使之昼夜长明不熄,每日耗油五十一斤之多,白天光亮耀日,入夜如火龙悬挂,华灯耀月,数十里外可见。古金陵大报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朱棣赐封该塔为“第一塔”。明散文家张岱称之为“永乐之大窑器,中国之大古董”。被西方人誉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1856年,金陵大报恩寺和报恩塔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康绚
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初仕北齐,后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之德著称。其先祖出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
康子元
唐朝经学大师,绍兴市(今属浙江省绍兴)人,字右昌,号奇。唐开元四年(731)丙辰年科进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宗正太卿。举贤能治《周易风水》、《老庄》之学。形成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为历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册。后因,上疏安史隐患不纳,遂请旨入闽观风,居建宁府建阳区县,现有遗迹子元公墓在建阳。为入闽康氏始祖。
康昆仑
西域康国人,唐朝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弹《道调凉州》、《羽调录要》等曲,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日知
唐代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人,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康澄
五代十国李嗣源李嗣源时任大理少卿曾上疏言时事:为国家者有不足惧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惧,天象变见不足惧,小人讹言不足惧,山崩川竭不足惧,水旱虫蝗不足惧也;贤士藏匿深可畏,四民迁业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耻道消深可畏,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也。”识者皆多澄言切中时病。若从荣之变,任圜安重诲等之死,可谓上下相徇,而毁誉乱真之敝矣。然诚之言,岂止一时之病,凡为国者,可不戒哉!系康子元后裔。为入莆(莆田市)康氏始祖。
康福
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皆有政绩,所辖之地岁仓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康再遇
北宋大将,曾为赵匡胤立下了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与之
南宋著名学者。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县(今河南省滑县东)人。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进之
元代戏曲家。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
康茂才
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愿意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以后,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占了浙东地区以后,曾派康茂才做那里的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俗语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打仗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许多功劳。
康大和
公元(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莆田市崇福里砺山村(今秀屿区月塘镇前康村)。康大和于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闱,入京应试,得中二甲进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迁升侍讲学士,嘉靖四十年(1561),晋升南京工部尚书。明朝皇帝称赞大和为“一代儒宗”。他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元老,学问渊博,治学严谨,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为人“朴实敦厚,不事表举”。其道德文章,为世人所推崇。年轻时被林贞、肃俊所赏识和器重。在学馆时他曾书写“学林”二字于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机。他还常说:“庭机吾所不及也”。可见他为官为人很谦虚的,致仕归乡后,与致仕居家的工部尚书林云同诸儒,结社赋诗,风雅一时。朱翊钧万历二年(1574),二人应兴化郡守吕一静之邀,续修《兴化府志》,为总裁。后与林云同等续修《郡志》。除总纂《兴化府志》(万历甲戌志)外,有《砺峰集》、《续莆阳文献》传世。
康海
明代文学家。字德涵(1475-1540),号对山、康海、东渔夫。陕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乡里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康女
明代人,因“三贤”闻名。据传,其父年老无子,劝父纳妾生子;母病,尝粪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元积
公元(1559-1613),字日空,号函三,明万历辛丑(1600)年进士,任太常寺博士达13年,改任吏科给事时未到任即病逝。光绪《湖南通志》、李元度南岳志》、《衡山县志》中,对他均有简略的记述,衡岳一带,则颇为流传他的故事。其一是:他向朱翊钧上《保泰疏》,以“持盈保泰”为宗旨直言时弊,指责朝政,对皇帝和宰相都进行了辛辣的批评,更提出了颇为切合实际的建议。其次随理学名家王家沐读书,在王家沐父子死后为他们建“会灵精舍”,每年春秋在此举行祭礼,兼作教育族中子弟的讲学场所。会灵精舍成为继文定书院而后的由南岳籍的人手建的又一所书院。在南岳还流传一句顺口溜就是“康家祠堂祭得怪,先祭王夫子,后祭康保泰。”康保泰是因为上保泰疏而得来的尊称。而此处的王夫子,即是王宗沐、王斗溟父子。康元积是王宗沐的门人。王斗溟万历甲午(1594)任湖广左参政,主持乡试,又为康元积座师。康元积同时受王氏父子两代的知遇而尊师之情愈重了。第二则是他奉旨封藩回衡山时,发现黄堡驿马差事使衡山百姓疲于奔命,他致函湖南司道予以裁撤。一举革了为害衡民的弊政。在上述流传的故事中,康元积表现出政治、大胆、尊师重道,关心桑梓疾苦。官虽不大,能量却不小。
《保泰疏》写于万历36年(1608)正月,屡经奏进,直到万历40年初方得到当时皇帝和宰相的重视。宰相赵焕读了《保泰疏》后,叹为“天下第一人”。朱翊钧则将康元积由太常寺博士这类闲职改任为吏科给事,进入台省供职。但康元积未等发挥他的才干而匆匆谢世。《保泰疏》是以中国古代《易》理作为根据,从正月之卦象为“泰”一点,对它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阐释,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各方面情况,反复曲尽的分析、申述,以动帝听。它通篇充满了宋、明理学的光泽,正如邹元标在《康元积墓志铭》中说的:“其文精、畅、奥、,置古名臣奏议中,当为心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敢于对皇帝和宰相直言指责。他指责皇帝不能正确对待江西省参政姜士昌御史宋焘咸宁市知县满朝荐等人的正言,偏听妄信而又不理朝政。“致使天下之大,悠悠泛泛,如无舵之舟;大小之政,日趋于颓靡而满失其初;大小之官,日习于苟且而尽忘其故。”吏部则鬻官卖爵,“吏胥杂流,辄旦夕而得官。”户部则财困粮空,“太仓无二年储。”兵部则贪功好大,将疲兵惰,“或剥军以养寇,或弄兵以修隙。”工部则搞皇亲国戚的楼殿营建,对河道、农田基本建设却马虎了事。礼部则造成了“民竞于偷,士习于躁,绅竟于门户,文章竟于纤靡”的社会风尚。洋洋万余言,刘部都批评到了,切中时弊,无外乎引起了赵顼和宰相们的震动。他在裁革黄堡驿马的例差致湖南省司道书中更大声疾呼,“衡山地瘠民穷”,驿马官差所造成的重担,虽“剜却百姓心头之肉”,也难以解决。这种血泪控诉,使湖南当道官员们不得不勉从其请,裁撤了这项吃人的官差,为衡岳人民稍舒困境。衡山人民曾为此立碑记。
康元积20岁左右受业于王宗沐,难以胡安国的学术思想对他也有影响,加上家学渊源(他祖父康三泉是著名理学家邹守益的门人),因而在理学领域涉猎甚深。他专治《春秋》,又旁及诸子百家,佛道内典,著有《麟经约言》、《南岳笔记》等。他原籍江西安福,因在南岳读书,加上祖父康三泉于嘉靖21至31年,十年中两次来南岳讲学,南岳又山明水秀,为宋代胡安国、朱熹张栻,明代湛若水罗洪先、邹东廓等讲授理学的胜地,诸多渊源,使他决定寄籍南岳。南岳会灵精舍侧有保泰祠,就是康元积的子孙们祭祀之所。
康涛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工山水花卉,亦善书。为雍正乾隆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所画《华清出浴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炉,跟随其后。
康有为
广东省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依靠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遭慈禧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代废帝丁巳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中庸注》等,颇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
康广仁
号右博,又号大中,广东省南海人,系康有为幼弟,曾创《知新报》,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清末维新变法人士。1897年在澳门主持《知新报》,后又经理上海市不缠足会艾书、大同译书局。1898年,在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奏稿及联络事宜。戊戌政变时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
字文,号薇君,广东省南海人,康有为长女。自幼不缠足、不穿耳,开中原地区妇女界风气之先。15岁即据二十四史编《风俗制度考》,后又翻译大量日本书籍,助父编纂《日本政变考》、《日本书目志》等。1897年在澳门《知新报》任翻译。1898年7月与李惠仙(梁启超夫人)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以妇女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女学报》。精国学和英、日语种,为当时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
江西省万安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杰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历任乡妇女协会秘书,红军总司令部交通大队政委、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指导员,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处总支书记、主任,中央妇委委员,全国妇联部长、常委、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康世恩
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工业战线杰出的领导人、新中国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同志1915年4月20日出生于河北怀安县田家庄村。1935年在河北省立北平高中读书时,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学习,同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清华大学学生救国会常委。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担任120师民运部工作员,山西朔县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晋绥八分区专员。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晋县绥雁门军区政治部主任、一野三军九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保卫延安和榆林战役瓦子街战役以及解放兰州的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历任玉门油矿军事总代表,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局长,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副部长兼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总指挥、华北石油勘探会指挥部指挥,石油工业部主要负责人、党委书记,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江汉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燃料化学工业部主要负责人,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同时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党组第二书记,国务委员兼石油工业部部长等职务。他是中共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委。他还担任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康世恩同志在长期领导石油工业的过程中,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指导中国的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他善于把石油科学的一般原理和中国地质条件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石油地质、油田开发的理论和应用科学。他参与领导和组织指挥了克拉玛依、大庆市等十大石油会战和其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对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康干生
康干生(1913.12-2013.5月11日)是江西省永新县象形乡竹溪村人。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6军团班长、排长、连长。参加了湘赣革命根据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营长、支队长、团参谋长、冀中军区第6支队参谋长、120师司令部通信科长。参加了晋西北“反扫荡”战斗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长春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房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永吉军分区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1兵团独立第11师参谋长。
参加了辽沈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省上饶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三班学员、第42军126师师长,广州市公安总队总队长、湖南省军区衡阳军分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共湖南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3年以正军职离职休养。
康志强
康志强(1912-1986),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4军12师35团排长、连长,红军学校政治教员,军委干部团政治教员兼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2师四团连政治指导员,1师1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随营学校政治大队大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新编第一旅政治部主任,344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师9旅政治委员兼淮北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1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第一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康庄
康庄(1914-2006),原名康在柳,泰和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独立5师1团政治处宣传队分队长,工人师2团连指导员、团特派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团副主任,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组织科长、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7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8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18兵团第60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太原市、扶□、西南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海军学校第二分校政治委员,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政治学校校长,海军上海基地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康林
康林(1910-1995),江西省于都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广东省南雄市游击队队员,赣南游击队特务员。参加了南方八省红军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2团练副指导员兼支部书记,第1支队教导大队队长,新四军第1师3旅7团营长,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警卫团参谋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1师参谋长、先遣纵队第4支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72师师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72师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2师师长、第24军副军长,参加了元山防御作战、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
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金城战役中,72师4个营和74师参加注字洞南山地区进攻战斗,突破敌防御正面4公里,突入敌纵深5公里,毙伤俘敌韩首都师、韩9师5310人。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副军长,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任第28军副军长、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于1995年7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康烈功
康烈功(1916-2004),金寨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1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政治部宣传队员,红31军9师侦察连班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三八六旅772团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23旅37团团长,第19兵团60军178师副师长。参加了上
党战役、豫北攻势,太原市、西南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海军水警区司令员。1958年毕业于海军军事学院,后历任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福建基地司令员,福建基地政委,烟台基地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5月23日因病在青岛市逝世,享年88岁。
康健民
康健民(1916-1977),原名康廷文,又名康天民,甘肃省定西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6军骑兵团连政治指导员、代团长、团长,红1军团骑兵团副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2大队3队副队长、队长,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骑兵旅旅长,绥远绥中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骑兵旅旅长,第一野战军骑兵师师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军政第36军副军长,第36军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6军政治委员,担负机场修建、保护和后方警戒任务。同年回国后驻河北省定县地区,1952年到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军长兼河北省石家庄市卫戍区司令员,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书记,196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68年4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3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8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第一书记,主政宁夏共9年。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1月18日因病逝世,终年61岁。
康瑜,郧阳区八世康氏族人,清代嘉庆年间进士庶吉士,官居均州府教谕。
研究考证
据《隋书》记载:“突厥亦有康姓”。
《姓纂》、《姓苑》:“康叔之后以谥为氏”。
《白虎通·姓名篇》就记载了康姓:“管、蔡、霍、成、康、,皆采也。”
唐朝林宝《元和姓纂》:“康氏,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
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康氏,姬姓,卫康叔支孙以谥为氏。前赵有黄门侍郎康安,前燕有康迁,官归义侯。宋有康谧,梁有康说。望出会稽郡东平县京兆。”
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康,出自姬姓,周文王子封为卫侯,谥号康,支孙以谥为氏。或云康叔初食采于康,故谓之康叔,其地川康叔城是也”。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源流发展
得姓始祖
迁徙演化
人口分布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宗祠对联
家谱文献
字辈排行
宗亲会
姓氏名望
康泰
康僧会
康绚
康子元
康昆仑
康日知
康澄
康福
康再遇
康与之
康进之
康茂才
康大和
康海
康女
康元积
康涛
康有为
康广仁
康同薇
康克清
康世恩
康干生
康志强
康庄
康林
康烈功
康健民
研究考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