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画(英文名: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亦称国画、丹青、
水墨画,它主要通过水墨、色彩在绢或宣纸上进行艺术创作。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
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
中国画最早可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比如玉器、彩陶、青铜器上精美的图案。战国时期,中国画出现了漆画。自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国画开始向宫廷绘画、花鸟画、山水画等方向发展。元代画家尤其擅长细致描绘古风人物。自明朝开始,开始出现各种绘画流派,如浙派、松江派、苏松派及武林派等。从明朝
万历到
清代爱新觉罗·玄烨、
乾隆时期,画坛保持着一种延续性风格。不过,清朝花鸟画流派繁多,既有承袭前代风格的,也有创新者,相较于明代更具特色。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
吴昌硕、
齐白石等人为首的国画名家将西方绘画的某些元素和技术与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和技法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绘画从绘画题材方面划分,按形成画科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中国画的代表性形式是在绢、纸上作画,其用毛笔作为主要作画工具,形成以卷轴为主要形态的绘画。中国画在其发展流变中,形成了“形神兼备”“点线交汇”“意境美”“笔墨美”“
造型美”等美学观和艺术创作与品评的价值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的视觉形式方面代表。
中国画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如
晋朝顾恺之的《
洛神赋图》、明朝
仇英的《莲溪渔隐图》、
隋朝展子虔《
游春图》、
天宝阎立本《
步辇图》、
北宋王希孟的《
千里江山图》、元代
黄公望的《
天池石壁图》等。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拥有千年的悠久历史,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之中。它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和理论,生命力旺盛,在全球艺术领域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无论是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还是绵延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都在中国画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命名和定义
命名
中国绘画有着远古史前时期的悠久历史,但“中国画”这个名称是在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背景下产生的。具体来说,明代学者
顾起元在《
客座赘语》一书中提到
意大利传教士
利玛窦带来的《天主像》,首次使用了“中国画”这个词来描述中国的传统绘画。此后,“中国画”与“西洋画”相对应,逐渐成为人们公认的描述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概念。
定义
中
国画,亦称国画,是指源于中国并传承至今的一种独特的传统绘画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水墨、色彩在绢或宣纸上进行艺术创作。中国画强调以简捷、生动的笔墨表达出物象的精神内涵与自然美,倡导“意在笔先”,强调画家的意图和情感先于形象的具体描绘。它的技法包括线描、设色、水墨等,并且在构图上讲究留白,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传达出超越自然界实物模拟的艺术境界。
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和技巧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包含了道家的
自然观和
儒家的理念。在题材上,中国画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类别,每一类别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
历史沿革
起源
中国画最早可以追溯到
旧石器时代,
伏羲创造了卦象,
仓颉发明了文字,这就是书画艺术的源头。学者
李泽厚在《
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遗址出土的陶器图案上看,它们已经由动物的写实形象而逐渐变成抽象化、符号化,美的“有意味的形式”开始形成。
黄帝时期,其大臣
仓颉首创文字,字有六义,其中有一义为象形。以其形画成其物作为文字,为中国绘画之雏形。至尧舜时期,文教大兴,绘画逐渐与文字分离开来,成为独立的一门艺术。
到了夏商时期,形象描绘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
大禹铸造九鼎以刻画神和奸的形象,
商朝李治则通过画像找到了
傅说这样的贤人,这标志着人物画的起源。
周朝时,绘画的应用更加广泛多样,山水画、人物画、动物画等各种类型的绘画都已经齐全,而且钟鼓、彝器、旗帜、服饰等众多领域都需要运用绘画技艺,足以证明当时美术工艺的繁荣与发展。
发展
先秦至两汉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绘画开始崭露头角。
屈原的《天问》以大量篇幅描绘了
楚国庙堂内的壁画,展示了这一时期壁画艺术的繁盛。随后,楚国诸侯墓中出土的《
人物御龙图》则表明,先秦时期的绘画艺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能表现出更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秦汉时期,中国绘画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主要包括壁画、帛画、画像石、
画像砖等。这一时期,纸逐渐成为重要的绘画材料。然而,连年的动乱使得许多文人士大夫心怀家国之思,他们选择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刘彻时期,派
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国家的影响力至边疆地区。外国的各种动植物、珠宝珍品等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天马、
葡萄等元素被用于铜镜背面的装饰图案。此外,当时的雕刻艺术以及铜人、石像等也出现许多优秀作品。
汉代文化繁荣昌盛,绘画艺术也随之不断发展创新。例如石刻画就是明显的证据,并且技艺由此日益精进。此时,佛教画也开始传入中国。汉代绘画在多个方面都有显著发展。历史上记载,汉武帝时期创建秘阁,收集了全国的书画作品。
刘奭时期,出现了
毛延寿、陈敞、刘白、龚宽、阳望、樊育等众多知名画师。当时,宫廷内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尚方画工,如毛延寿等人,这可以说是后世画院制度的初步起源。
后
刘庄热爱文化和绘画,特设画宫,并命令博学之士如
班固、
贾逵等人编写各经史书籍,同时让画工将这些内容绘制成画。到了
刘宏光和元年,鸿都门内绘制了
孔子及其七十二位门徒的画像。再到
刘协时期,
成都市的学府中画有
盘古、三皇五帝、三代名臣以及孔子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此外,各地郡府的大厅墙壁上、郡尉的府邸内部,也都装饰着精美的雕刻,内容包括山海神灵、奇特的飞禽走兽,极其奢华醒目。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六朝以前,绘画主要用于辅助人伦教化和政治宣传,或者作为建筑装饰,艺术尚未独立发展。而到了六朝时期,美术开始追求独立精神,审美风尚逐渐兴起,自由艺术的萌芽出现,绘画技艺也有了显著提升。此时的画作主题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佛道人物、牛马、山水、花鸟、
鱼龙目、车马、楼台等多个领域。
南齐谢赫的《画品》、
萧绎的《山水松石格》以及陈姚最的《
续画品》等著作在当时非常流行。
到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绘画材料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纸张成为了主要的绘画载体。这一时期,绘画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画家们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作品也更加注重意境和表现力。同时,佛教的兴盛也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题材的绘画作品大量出现,进一步丰富了绘画的艺术形式和内容。
隋唐时期
杨广统治晚期,国家经济紧张,内部纷乱不断,各地英雄纷纷起义。为保存前朝珍贵的书画艺术,他命人将这些书画运往
扬州市,但在运输途中船只倾覆,导致一半艺术品丢失。幸存下来的一半作品后来传到了
唐朝,这就是贞观年间记载于画史中的那部分艺术品。
自唐朝以来,中国画的发展兴盛,尤其对山水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子虔历经
北齐、
北周,并在
隋朝担任
朝散大夫和帐内
都督的职位。他的绘画技艺高超,人物描绘精致细腻,采用晕染色彩的手法,使人物面部栩栩如生,神态自然,被誉为唐代画风的重要开创者。
阎立本和
李思训等人均继承了他的画法。
此外,在当时的众多画家中,江志的山水木石作品,李雅的佛像绘制也都堪称佳作。同时,来自西域东部的
土耳其画家尉迟跋质那以及
印度僧侣昙摩拙叉和跋摩,他们带来的西域画风也对中国画产生了影响。其中,跋摩擅长绘制十六
罗汉像。
隋末唐初的动乱使得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动荡。然而,随着
唐朝的建立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被称为大唐盛世。这一时期的繁荣经济和文化发展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这一阶段,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如
阎立本、
吴道子等。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
五代至两宋时期
在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唐朝曾经辉煌的文艺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蜀地和
南唐的两位君主——
孟昶和
李煜,却对画家大力扶持与鼓励,使得文艺之火得以在这两地存续下来。这为后来宋代文艺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南唐后主李煜特别设立了画院,给予当时知名画家优厚待遇。后主李煜在政务之余,对
书画艺术深感兴趣。在他的画院中,有周文矩、赵斡、曹仲玄、高太冲(又名冲古)、王齐翰、顾闳中、竹梦松等多位著名画家。曹仲玄早先学习吴道子的画风,但未得满意,便转型自创风格,以细腻和密致见长,并且尤其擅长色彩运用,其色彩技巧超越众人。
蜀地画坛实力雄厚,可与
南唐相媲美。
孟知祥自立为帝,其子
孟昶继承王位后,非常热爱绘画艺术,因此吸引了
孙位、
刁光胤、滕昌等众多优秀画家前往蜀地。蜀主效仿南唐,也设立翰林院以优待和培养画家们。其中,翰林院汇聚了许多著名画家如黄荃父子、赵元德父子、
房从真、阮知诲、
杜龟、
高道兴父子、蒲师训等人,他们都是待诏级别的宫廷画家。除了黄家一派外,还有李吉、
夏侯姓延祐、
李怀衮、刁光、刘赞、滕昌祐等画家各具特色。
总之,在
五代十国这五十多年里,山水画大多深受
王维的影响,道释画则多吸取了
吴道子的精髓。查阅历史记载可知,
朱繇、
左礼、
王仁寿、
李祝、韩等众多画家大体上都遵循这样的艺术传承。人物画家如
周文矩、燕筠、
杜霄、
竹梦松等主要师承
周昉;
曹仲元则间接受
顾恺之、
陆探微的影响。花鸟画方面,则以
徐熙、黄荃两家技艺最为出色,他们的绘画技艺在
唐朝基础上得到提升,为宋代画坛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朝在绘画艺术上的繁荣超越了唐朝,朝廷对画艺的推崇和对画家的优待更是前所未有。宋朝设立了翰林图画院,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画家,根据他们的技艺授予相应的官衔,并让他们为宫廷创作纨扇及宫殿、寺观壁画。宋太宗时,各藩镇被征服,蜀、
南唐等地收集的名画也纷纷归入宋朝皇家收藏,同时这些地方的画院画家也被吸纳进宋朝画院,使得画院越发兴盛。在绍兴至淳熙年间,画坛名家辈出,如刘、李、马、夏等,他们在画院内的被称为“院体”,而在画院外的则称为别派。此外,
宋朝还大力搜集和鉴赏古画,收藏之风达到了空前的繁盛。
由于时代的变迁,欣赏绘画的形式也随之改变。除了传统的屏障壁画和卷轴画外,宋代还创新了挂幅和横幅形式。在
南宋以前,小幅作品并不常见,而南宋以后,此类作品开始流行起来。像
李迪和
夏圭这样的画家创作了大量的纨扇画和小幅作品,这些都是南宋时期的主流风格。
宋朝三百年的艺术世界名家辈出,随着时代变迁,画派也出现了分化。其中,宋初的山水画堪称史上巅峰之作,尤其以李成和
董源两位大师最为杰出。
李成的画风深深影响了
许道宁、
李宗成和
翟院深三位画家,他们分别继承了李成画作中的气韵、形态和风格。而董源的手法,则被释巨然、刘道士等人传承,米氏点景技法也源自于此。到了
南宋的
江参,以及元代的
黄公望、
倪瓒、
王蒙等画家,均深受李、董二家的影响,尤其是释巨然精准地继承了董源的
正统画艺。
再看宋初的宗教绘画,自五代以来延续唐风,在寺庙壁画和宗教题材绘画中极为兴盛。太宗时期的
王霭在图画院担任要职,曾在开宝寺
文殊菩萨阁下绘制天王像,并在景德寺创作
弥勒佛下生像,与
王仁寿一同名噪一时。
孟昶和
李煜相继归降
宋朝后,蜀地与
南唐的一众知名画家纷纷应召进入画院,同时吸引各地画家纷至沓来,汇集于京城。
元代时期
元代绘画在艺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连接宋代与明清时期画风的桥梁。在这个时期,有几位名家十分突出,如
赵孟頫、
高克恭、
钱选和王若水等人。此外,还有
陈琳(字仲美),他在山水、花鸟、人物画方面都深入研习古代大师作品,并深受赵魏公的影响;
陈仲仁(江右人,曾任
禹都阳城遗址主簿),他的写生技巧高超,可以与古代大师相媲美;
盛懋(字子昭),起初师从陈仲美,后来稍作变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上画家均属于复古派,他们的画风溯源于晋唐时期的高雅古朴风格,尤其擅长细致描绘古风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赵子昂。
元朝末期的山水画家,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分别是
董源、
巨然派和
李成、郭熙派。
王蒙、
黄公望、
吴镇和
倪瓒这四位画家,都是从学习董源和巨然的画风起步并建立起自己的艺术生涯的。简单来说,在元朝末期的一些画家,以及初代
高克恭,他们一起改变了宋代山水画的传统风格和方法,创立了元代的绘画风格,并为明清两代众多南宗画派的画家树立了典型。其中,王蒙、黄公望、吴镇、倪这四位大师是南宗画派成就最为显著的人物。
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绘画流派,如浙派、松江派、苏松派及武林派等,这些流派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促进了中国画的全面发展。在明朝末年和
清朝初年,由于动乱的影响,中国画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挫折。然而,清朝政府迅速恢复了生产,大力提倡汉学、儒学,使中国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绘画流派,如四王、四僧、扬州八怪、金陵八怪等。这些流派的出现表明了中国画的多样化和繁荣。再加上中央政府对文化艺术的重视和支持,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了中国画走向巅峰时期。
从明朝
万历到
清代爱新觉罗·玄烨、
乾隆时期,画坛保持着一种延续性风格。其中,
吴伟业画中的“九友”和跨越明清两朝的玉山高隐“十三家”,他们的画派虽有差异,但总体上倾向于南宗的轻柔闲适,缺乏峭拔雄浑的气势。
清朝虽然没有设立像宋明时期的官方画院,也不设授品级的画官,但画家依然受到宫廷的推崇。在康熙、
爱新觉罗·弘历时代,由于皇帝对文化艺术的奖励,绘画艺术也随之繁荣起来。
清朝花鸟画流派繁多,既有承袭前代风格的,也有创新者,相较于明代更具特色。整体来看,
乾隆以前的画家大多遵循古法,而乾隆以后逐渐出现更多变化。例如,张雍敬、曹源宏等遵守黄氏钩染古法,孙克宏、
虞沅等人则继承明代
周之冕的钩花点叶技巧。
雍正时期,沈南苹运用此法写生,再现了宋元时期的韵味。而蒋深、顾卓等人追随白阳派风格。
清朝花鸟画最具代表性的三位画家为王武、
恽南田、
蒋廷锡,他们在
徐熙、
黄筌、周之冕、
陈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近现代时期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
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标志着中国进入近代史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变化,绘画内容与形式也随之更新发展,新的画种不断涌现,题材更加丰富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这成为近代美术的重要特点。
在这个时期,一些勇于创新、不愿墨守成规的画家,如清末上海画派的代表任颐和
吴昌硕,以及岭南画派的代表
高剑父和高其峰,他们打破了中国画的传统束缚,开创了新派国画的风格。近代时期的著名画家包括
赵之谦、
任伯年、
虚谷、吴昌硕、
徐悲鸿、
齐白石、
黄宾虹、
陈半丁、
潘天寿、张大千以及
刘海粟等。
20世纪20年代,以吴昌硕、
齐白石等人为首的国画名家开始推进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艺术的相融合。他们借鉴了西方绘画的某些元素和技术,将其与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和技法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融合不仅为中国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齐白石是中国画坛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绘画风格简约、纯朴、自然。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引领中国画实现了新的发展。他的绘画思想和艺术实践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引导下,画家们深入现实生活,创作出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并在各画种间相互学习借鉴,既继承发扬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又积极吸收外来艺术元素进行创新,使得中国画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人民性。
同时,在传统文化复兴和中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推动下,中国画也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画家们在创作中既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笔墨精神,又融入了西方的
透视、色彩、线条等方面的创作理论,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艺术特点
工具
中国画的独特表现形式,与其特定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密切相关。这些基本工具包括毛笔、墨、宣纸和砚台,它们并称为“文房四宝”。此外,创作
国画还需要用到国画专用颜料。在中国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这些工具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不仅作为绘画的基本工具存在,更是构建中国画独特笔墨语言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笔
毛笔的不同种类就是为了适应不同书写、绘画需求,通过调整笔头的硬度、长度和大小来实现各种艺术效果。根据笔头大小的不同,毛笔被划分为小楷、中楷和大楷三种尺寸。更大型号的毛笔如屏笔、联笔、提笔等适用于大幅面书写或绘画;而微型毛笔如圭笔、须眉笔等,则适用于精细描绘。按笔头材质的软硬,毛笔主要分为三类:软毫笔、硬毫笔和兼具两者特性的兼毫笔。从笔头尖端长度来看,毛笔则有长锋、
中锋、短锋三种类型。长锋笔能画出柔美流畅的线条;短锋笔则擅长表现厚重结实的线条;而中锋笔兼具两者特色。
墨
中国画在用墨上十分讲究,早期唐宋时期制作墨料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油烟墨和松烟墨。油烟墨是通过燃烧桐油脂提炼而成,具有颜色黑亮、有光泽的特点;而松烟墨则是利用烧松枝取得的烟制造,其特征为色泽偏暗哑且无光泽。到了明代,又新增了漆烟墨这一种类。明清两代是中国制墨工艺的鼎盛期,尤以安徽地区的歙县和休宁两地最为著名。在中国画创作中,一般多采用油烟墨,因其加水研磨后能调出丰富层次,深浅浓淡变化自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墨彩”。
尽管松烟墨色泽相对灰暗且质地蓬松,在中国画中的常规使用并不多见,但它对于表现某些没有光泽的物体色彩,以及描绘毛发、绒类等特定物象时,也会偶尔派上用场。
纸
在唐宋之前,中国画主要画在丝织品的绢帛或布料上,纸张虽有使用但并不普遍。《
《五牛图》》是
唐朝韩混所绘,被认为是中国较早的一幅纸本画作,而
五代十国南唐的徐熙则用澄心堂纸创作花鸟画。为了满足书画需求,唐代开始将纸明确区分为生纸和熟纸两类。
到了元朝,纸在中国画中的应用得到了大量普及,画家多使用生纸。明代时,画家们偏爱使用半生半熟的皮纸和笺纸。
清代以后,由于宣纸质地柔韧、纹理美观、耐久不变质,且能出色表现笔墨的浓淡变化,被誉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因此
皖南产的宣纸成为绘画者的主要用纸。
按照加工方法和特性,宣纸大致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熟宣三种类型。除宣纸外,中国画也可选用绢作为载体,绢同样有生、熟之分,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润墨性,但价格相对较高。日常绘画时,可以选用较为经济实惠的画纸,比如高丽纸、六吉纸、夹皮纸、四川夹江宣纸等。此外,像毛边纸、白关纸、七都纸这样的普通纸张,也可以用来做摹写练习。
砚
砚,古代也称为“研”,是一种用于磨墨和存墨的重要工具。自汉代起,人工制墨技术出现,砚的材质开始多样化,如玉、陶、金、铜等都被用来制作砚台。从唐代开始,中国出现了著名的“四大名砚”:广东端溪产的端砚、婺源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以及陶土制成的澄泥砚,其中以端砚和歙砚最为出色。砚台的发明,使墨的研磨更加细腻滋润,能很好地留住水分与笔触,对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墨彩”风格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因其精美的工艺和艺术观赏性,历代文人都将砚视为珍贵的艺术收藏品。
颜料
中国画的颜料主要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两种。从历史使用顺序上看,矿物颜料更早被使用。矿物颜料主要包括:
朱砂(红色)、朱膘(提炼自朱砂的优质红色)、
雌黄、石黄、
扁青(有四个等级深浅之分)、石绿(同样有四个等级深浅之分)、
赭石(包括深和浅赭)、
蛤丝(虽非矿物,但习惯归为此类)以及铅粉等。
而植物颜料,又叫水色,主要有花青、
藤黄、
桃花粉和洋红(虽然它并非源自植物,而是由进口的
胭脂虫提取而来,但在分类上依然归于此类)。总的来说,这些植物颜料在绘画中起到了丰富色彩表现的重要作用。
题材
山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画三大科中 (人物、山水、花鸟),所占的比例最重。题材内容、表现技法、形式风格最为丰富和庞杂。山水画的外延性、包容性及与不同艺术的兼容性都较强,比如中国诗词、书法、琴曲都可与山水画相融相通;文学作品中的不少著名的诗句、名篇、美文都成为了山水画表现的母题,如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王维的川诗意、
沈括《
梦溪笔谈》中的潇湘八景等都是山水画表达的重要母题。
花鸟画的特点
中国古代花鸟画第一个特点是重视写生,以写生为花鸟画创作的基础。所谓写生,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客观的花卉
鸟纲,而是要求在真实的描绘客观对象的基础之上,能表现出花卉禽鸟的生命力及其各不相同的个性,重视传神。中国花鸟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是要善于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予艺术的夸张强调。例如:中国古代花鸟画家喜欢表现的被称作“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就是因为这些植物的特性与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着某种联系。
中国绘画重视以形写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实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即传达花鸟的生命力与各不相同的特质,又通过花鸟草木的描写,寄予作者的独特感受。为此,中国花鸟画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表现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神思,而不拘泥于形似,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表达对象神采与作者情意的创作理想。
人物画的特点
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分支,起源早于山水、花鸟画。历史上,它按题材大致分为五类:史事及现实人物画、宗教人物画、风俗画、宫廷人物画(尤其是仕女画)、肖像画。
新中国成立后至五六十年代,中国人物画以展现时代精神为主。
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艺术思潮的涌入,人物画创作更加丰富多元,产生了许多与现代接轨的前卫作品,对90年代至今的人物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传统人物画比较注重传神,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在造型上是有所不同的,中国画的造型并不像素描一样写实。不是对自然的直观再现,而是画家对自然的本质领悟后,再经过内心淘洗,完成了中国画独有的点线结构。再用中国画的纸墨描绘出来,形成笔墨所具有的中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态,展现出中国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
气韵是中国画中非常重要的内涵,在中国人物画表现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气韵生动是把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表达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在绘画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要生动,把物象的性格特质、精神风貌、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六法”中是最重要的一法就是“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重要的美学准则之一。在中国的画理学说中,使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完美结合,同时在不同的元素之间产生相互的作用,互相衬托,将事物的气韵完美地表达出来。
笔法和墨法
在技法层面,“笔”通常指钩、勒、、擦、点等笔法。如
谢赫《
古画品录》中有“用笔古梗”“笔迹超绝”“动笔新奇”和“笔迹利落”等,这都是对不同笔法的赞誉。“墨”通常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梁元帝萧绎的“信笔妙而墨精”,郭熙的“精笔妙墨”,实指墨法的超绝。
可以说,笔法与墨法各不相同:笔法为主导,墨法随笔法而出;但二者又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一方面,笔法传达了墨法的不同功能,造就了画面的不同样态。
北宋韩拙《
山水纯全集》所言“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就是对二者差异的区别。
董其昌《
画旨》认为:“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黑。”可见,墨法可以表现阴阳面与凹凸面、深与浅、远与近,还可以表现寒与暖、晦与明;不但可以表现云雨的迷离、烟雾的空朦,而且可以表现对象的形与影、实与虚。另一方面,墨法将笔法解放了出来,让笔法自由而个性地发展。在技法上增加了笔法表现的复杂性,加强了绘画对象的深刻性和表现力。
色彩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通过形态、色彩和空间布局这三个艺术表现形式来创作,其中着色是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国画中,色彩不仅仅是物象的再现,更重要的是表达画家的情感。如山水画中运用青绿色彩来表现自然山水的清新与宁静,花鸟画中使用鲜艳的色彩展现花鸟的生机与活力。中国画根据描绘对象的不同,画家会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着色。
具体来说,中国画的着色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勾线重彩法:在十世纪以前,基本采用这种方法,即先勾勒线条再施以浓重的色彩;水墨淡彩法:自宋代
水墨画兴起后,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技法强调墨韵,并结合色彩晕染的效果,使画面更具韵味;近现代创新法:近代以来,画家们为了拓宽艺术表现领域,开始尝试将泼彩、淡彩和重彩相结合的设色方法,从而使得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力更加鲜明强烈。
构图
中国画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构图法则,如布局、对比、取舍、平衡、浓淡、疏密、开合、轻重、动静、呼应、聚散等,深深受到“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画家们强调个人感受和艺术表现手法,追求一种自然而不露雕琢痕迹的含蓄美,将这些形式规则巧妙地融入到画面深层意境之中。
绘画幅式
从画幅的形式来看,中国画的构图比例与画面形状灵活多变,主要依据画家视角、题材内容而定。常见的有立轴、长卷、扇面、册页四种格式。简单来说,立轴因其垂直画面,常采用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展现山川雄伟气势;长卷则是自右向左连贯展开,具有故事性,适合描绘人物或山水的连续场景,例如
顾恺之的《
洛神赋图》《烈女图》,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及
黄公望的《
富春山居图》都采用了这种构图方式。扇面绘画包括团扇与折扇两种,折扇和圆扇由竹条制成,在框架上粘贴
彩纸或绢,
宋朝以团扇花鸟画为主,明清时期则偏爱折扇;至于册页,则是画家在一定尺寸的宣纸上作画,然后将若干幅画装订成画册,便于收藏,一般是由多幅独立的小画组成,常见于小巧精致的
小品画,如
石涛的《
山水册》和
恽南田的《瓜果册页》等。
画面表现
从画面表现上看:中国画构图包括宾主、造势、取舍、虚实、留白、奇正、诗书画印相结合等诸多表现手法,在界定的平面空间通过巧妙的安排,使作品具有丰富和谐、完整统一的形式感。
题跋印章
中国画中的题跋
中国画是一种融合了诗、书、画和印的艺术形式,这一特点历经长期发展而形成。中国画与书法之间关系密切,题跋更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好的画作加上精妙的题跋就如同锦上添花。
题跋,简单来说,就是在书画作品前后所写的文字说明。前面的文字称为“题”,后面的文字称为“跋”。如果由作者亲自书写,就叫做本人题跋;如果是他人所写,则为他人题跋。此外,题跋还分为同时代人题跋和后人题跋。后人的题跋往往包含历史考证内容,当然也有只供观赏的题跋。概括来说,题跋主要有三类:作者自己写的,同一时代人写的,以及后人写的。
在题跋的书写位置上,也有一些讲究和规则。首先,题字不能紧贴画作顶部边缘,要保持一定距离,这样才能让画面显得生动活泼,犹如书法艺术中的留白技巧,上下左右都需留出空间,使字体饱满而不拥挤,处处透着气韵。其次,落款部分不应排列整齐划一,要有错落变化,并且应放置在画面空白的一侧,通过题跋来补充和完善画作的内容与美感。
中国画中的印章
古代印章起源于秦汉时期,最初是作为一种信誉的标志。而印章真正与绘画、书法紧密结合,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大约是在宋元时代开始的。
清朝学者
钱杜提到,在唐宋时期画作上并不常见印章,直到元代才出现,但精品不多,其中
赵孟頫的印章最为精良,不过数量较少,画上也未广泛应用。到了明代,停云馆为
文徵明刻制了一些印章,
董其昌有一方朱文印“昌”字,唐伯虎的印章也有一定的特色。然而,总体来说,当时专注于印章艺术的大家并不多。
至于收藏家的印章,在一幅名画被收藏后,通常会在画面上盖上至少一方收藏或鉴赏用的印章,有的收藏家甚至会盖三至四方印。随着古画在不同收藏家之间流传,画面所积累的印章也就越来越多。
绘画理论
一般而言,学界将中国画论大致分为这么几个阶段:首先,是“前画论”时期,大致就是先秦时期(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与绘画相关的一些叙述与思考尚处在萌芽或开端的时期,或者说,大多还是与哲学观念、
社会主义和历史叙述等交织在一起的,并未体现为颇为系统的表述形态;其次,是趋于自觉高度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三,是达到高峰的唐宋时期;第四,是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化的元代时期;第五则是趋于集大成的明清时期。
艺术分类
中国传统绘画有其特殊的材料和工具,包括毛笔、墨水和颜料、宣纸、丝绸和各种砚台。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中国传统绘画可分为以下几类:
以绘画技巧分类
根据绘画技法,中国画可分为写意和工笔两种风格,此外,还有一种兼工带写的画法。写意,或写意,以夸张的形式和写意的笔触为特征。工笔,或细致,其特点是密切关注细节和精细的笔法。写意画概括了形状,表现了丰富的笔墨技巧。
写意画
写意画相对“工笔”而言,是一种草草而成、富有天趣的
水墨画,有点像西方的速写。它是文人画家最喜欢运用的绘画技法,比如
元朝赵孟頫的《
秀石疏林图》卷。 写意画用豪放、简练、潇洒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情感。在表现物象时常常运用概括和夸张的手法。强调笔墨变化,注重追求意境。还有一种大写意画,线条疏散,遗形取神,多为泼墨粗画,如明末画家
徐渭的墨
葡萄轴。
工笔画
工笔画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来描绘景物,如宋代佚名的《
碧桃图》页。 工笔画最早在
唐朝盛行,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工笔画是较早形成的绘画技法。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造型轮廓清楚,线条挺拔明确。能够细腻人微地描绘事物,依照设色浓淡程度可分为工笔重彩和工笔淡彩。
兼工带写
介于工笔画和写意画两者之间的则是兼工带写的画法。兼工带写的画法具有既工整、又有些随意的特点,如
北宋画家
崔白的《
寒雀图》卷和明代
边文进的《竹鹤双清图》,均用“兼工带写”画法。
以主题分类
中国传统绘画从绘画题材方面划分,按形成画科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人物画
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要内容的绘画, 描绘人物各种活动及肖像的绘画,都属于人物画的范畴,包括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宗教神话等题材, 包含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和历史故事画等多种类型。人物画基本表现手法有工笔重彩、白描、水墨写意等。中国人物画讲求形神兼备、传神写照,如
唐朝周昉的《
簪花仕女图》。
中国的人物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画科,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壁画的出现。是
东晋时期的画家专注于人物画,并提出了“以形写神”的主张。在
宋朝(960-1127),人物画的题材范围远远超出了宗教主题。历代著名的人物画作品包括
东晋顾恺之的《
洛神赋图》卷、唐代
韩滉的《
文苑图》、
五代十国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
南宋李唐的《
采薇图》、
梁楷的《
太白行吟图》、元代
王绎的《
杨竹西小像》、明代
仇英的《列女图》卷以及
张宏的《击图》等。
山水画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主要类别,主要描绘山水自然风光。山水画,是以自然山川为内容的绘画,如唐代
李昭道的《
明皇幸蜀图》。从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山水画逐渐发展,最初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隋唐时期开始独立成科。 到
唐朝,山水画已完全发展成熟。 中国山水画追求气韵生动和深远意境。 到了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了最高的绘画水平,其绘画风格独具特色,超凡脱俗。中国山水画这一个画种里,还根据所用材料和绘画技法的不同,被细分成水墨山水、浅山水、青绿山水、
工笔山水、金碧山水、泼墨或泼彩山水画等六大类。
水墨山水
水墨画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
五代十国,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
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
董源传
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
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
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
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金碧山水
金碧山水画前期步骤和流程和青绿山水画基本相同,都是用石青、石绿作为主要用色,只是新增了一个用泥金勾勒山石、树木轮廓,使整个画面清新靓丽、金碧辉煌,有着一种特殊的“贵气”。早在初唐时期就开始有此画法,
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应该说金碧山水画的开创者之一。由于使用的泥金,耗费成本较高,一般此类作品多为皇家、贵族御用,平常人家很难有这样的经济承受能力。近代的著名山水画大家张大千和
何海霞都是金碧山水画的行家里手。
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画,也就是业内常说的重彩山水画。一般画面色彩丰富、厚重,有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此类作品一般会悬挂于空间较为宽阔的公共区域。如大会议厅、车站、机场等场合。画面整体色调以青绿为主,一般是石青、石绿色系,早先基本使用的都是矿物质颜料,色彩明艳,视觉震撼,装饰效果极强。
浅绛山水
浅绛山水画也是目前许多山水画家还在延用的表现风格。一般是在水墨效果较为丰润的前提下,敷以淡色,借以烘托水墨表现的不足部分和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用色以赭石、花青色为主,辅以藤黄。在这里的色彩是为了填补水墨难以表达的意境和效果,用色一般都很淡。好的浅绛山水画作品应该做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相辅相成,珠联璧合。
工笔山水
工笔山水画,顾名思义,就是用十分细腻和具象的笔触,描绘自然界中的自然风光,一般创作过程用时较长。用刻画入微的细节,将每一个画面的局部描绘的都很精细,一丝不苟。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是绚丽多彩,交代的也很明白。画面中所涉及的各种元素,如人物、楼宇、亭台、溪流、舟船等,也都会交代的十分清晰可辨。
泼墨或泼彩山水
此种画法是在大写意山水画的基础上的一种升华。要想熟练运用此种表现技法,作者必须要精通山水画传统的各种技法,必须要有深厚的底蕴积累和对描绘物象的深度了解,才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的水平和效果。近代能熟练运用此种技法的大家,非张大千莫属。
花鸟画
花鸟画,是以花卉、鸟兽、竹石、鱼虫为题材的绘画,如
赵佶的《
芙蓉锦鸡图》。 在
魏晋南北朝之前,花鸟作为中国艺术的表现对象,一直是以图案纹饰的方式出现在陶器、铜器之上。人们图绘它并不是在艺术范围内的表现,而是通过它们传达社会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艺术的形式只是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不少独立的花鸟画作品,其中有
顾恺之的《雁水鸟图》、
史道硕的《鹅图》、袁倩的《苍梧图》等,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唐朝时,花鸟画脱离了
装饰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流派。花鸟画至
五代十国两宋发展成熟。 主要绘画手法有工笔重彩、水墨彩墨写意、没骨、兼工带写等。中国花鸟画讲究以形写神,意趣生动。
以风格分类
按照中国画不同的审美风格和社会倾向,画史上先后出现宫廷画、文人画和风俗画等。
宫廷画
宫廷画,又称“院体画”,是中华绘画艺术中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流派,起源于唐宋时期。当时皇室为满足宫廷审美需求和文化艺术建设,特设立皇家画院及翰林图画院等机构,广泛招募并吸纳众多杰出画家进入宫廷服务,专为皇室创作。这类绘画作品以构图布局精妙严谨、笔法工整细腻以及用色瑰丽富足而著称,其特点鲜明地体现了皇家审美与艺术追求的高端标准。如宋代
宋徽宗赵的《瑞鹤祥云图》,以及
清代界画大师
袁江的
工笔山水佳作《楼阁图》,均堪称宫廷画或院体画的典范之作。
文人画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是由士大夫阶层中的文人画家创制的一种绘画形式。此种艺术表现以水墨淡彩技法为核心,如宋代
文同的《墨竹图》以及明代
陈洪绶的《莲石图》轴等均为其典型代表作。文人画于唐宋时期萌芽,并在元代之后逐渐占据画坛主导地位。其创作题材广泛涉猎山水、竹石、古木、松梅以及花鸟等诸多自然景物,但并非追求外形的逼真模拟,而注重意境的表现和抒发,通过描绘客观景象寄托主观情感,实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表达。 最早由
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
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
唐朝王维为其创始者。
风俗画
风俗画,作为一种叙事性绘画艺术形式,其主要功能在于生动展现社会全景与城市平民生活情景。在中国历史上的两宋时期,由于城市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风俗画这一艺术门类的蓬勃兴起。
北宋时期
张择端所创作的《
清明上河图》堪称风俗画卷的经典之作,它以细腻笔触和宏大的叙事构图,真实而详尽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及市井百态。
宋代李嵩的《
货郎图》以及
苏汉臣的《婴戏图》则是风俗画题材中的典型代表作,它们聚焦于城乡贸易活动与儿童生活场景,以其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对当时的社会风尚与民间习俗进行了鲜活且详实的记录和再现。这类风俗画作品题材涉猎广泛,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在
历史学意义上提供了研究两宋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图像资料。
艺术流派
画派,绘画流派的简称。20世纪中国美术史论界的泰斗级人物
俞剑华教授在1962年发表的《扬州八怪承先启后》一文中,首次从理论上全面梳理和总结了中
国画派自形成、发展至消亡的内在规律性特征,堪称继
董其昌之后,对中国画派现象进行深度系统研究的里程碑式人物。在遵循这一自然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历史上公认的自明清以来各地区涌现的诸多画派,均是由专业的史论学者根据其艺术特色、传承关系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等多重标准,经过严谨的学术考量与命名确立的。
历时性的画家传派
“历时性的画家传派”主要指的是唐、
五代十国和宋元时期的绘画流派。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以及“文人之画”的理论。他借用禅宗中的北渐南顿概念,将从
唐朝到元代的重要山水画作品划分为南北两派。其中,南宗画派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文人画,以
唐朝的王维为创始人,并被视为南宗画派的鼻祖。而北宗画派则对应于院体画,由唐代的
李思训开创,并被认为是北宗画派的源头。
文人画派
文人画家主要以老庄哲学和禅宗思想为创作理念,他们不赞同将绘画用作教育宣传,追求创作的自由不受世俗限制。他们的作品重视个人修养、写意传神以及意境营造,通常画面简洁,题材多取自山水、花鸟和梅兰竹菊
使君子。他们主张“诗书画印”四项艺术元素的完美融合,并且在确保形象生动、形神兼备的同时,更强调作品中蕴含的画家个人情感与意境表达,即所谓“写胸中逸气”。
院体画派
院体画作品主要有三类题材。一是歌颂赞扬类,这类画作为了迎合历代统治者的需要,遵循
儒家"教化民众,辅助人伦"的艺术理念,主要描绘帝王、圣贤、功臣、名将、烈女、孝子等人物,将其塑造为政治和道德典范。二是奢华生活描绘类,主要是展现宫廷贵族奢华放纵的生活场景。三是宫廷欣赏类,以山水、花鸟为主题,目的是美化皇宫内的文化生活,反映上层统治阶级的审美观和艺术享受需求。这些作品通常追求富丽堂皇、细腻精巧的风格,在重视画面写实性、形似度以及构图规则的基础上,更强调对象的精神表现,其中的精品被誉为神品。
南方山水画派
地理气候自然环境对于“历时性的画家传派”的形成也有着直接影响。
长江以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景色烟雾缭绕,色彩
淡雅明快,山川形态柔和秀美,这些自然条件孕育出南方情调的山水画大体系,主要表现为水墨淡彩风格。
董源和
巨然是
五代十国南唐的画家,他们的山水画作品充分表现了南方景致的精髓和自然规律,因此被誉为“南方山水画派”的创始人。他们的艺术风格深深影响了
北宋时期
米芾等人的山水画,以及元明清各代文人山水画的发展,被尊称为南宗画派的重要传承者。
北方山水画派
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地貌多山旷野,山石轮廓峻峭挺拔,色彩浓烈分明,这样的环境特点催生了北方特色的山水画派,以金碧辉煌、水墨苍劲为特色。在
五代十国和
后梁时期,
荆浩和
关仝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他们的作品捕捉到了北方山水的典型特征和自然法则。这一派对北宋的
李成、
范宽、
郭熙等画家,乃至
南宋时期的几位大师级画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共时性的地方画派
“共时性的地方画派”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特定地区出现的小型绘画流派,它们既继承了文人画或院体画的普遍风格和特点,又拥有该地方画派开创者所赋予的独特个性和风格。
董其昌在画派史的宏大叙事中,首开先河地界定了“吴门画派”这一地域性艺术流派,在此之前,“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地位普遍归属于
沈周。同时,董氏构筑了“浙派”的概念框架,使之得以在画坛上确立并流传。直到明朝末期,才出现了浙派这一说法,浙派以
戴进为始祖,由
蓝瑛发扬光大。松江派始于明代,主要沿袭了
董其昌、
赵左和
恽南田等人的风格,逐渐变得纤细、软弱、甜俗。金陵派则分为两类,一类接近浙派,另一类接近松江派。新安画派源于
浙江省,以云林画法著称,追随者众多。
宁都县的罗饭牛因其高超技艺在省会闻名,深受公卿名士推崇,形成了所谓的
江西省派。
福建省地区的画家作品往往显得色彩浓厚而混浊,北方画家的作品则显得较为滞重粗犷。这些不同画派在初创时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但在传承模仿的过程中逐渐衰落。
以朝代命名的画派
自明清时期直到20世纪,绘画史论专家们不仅梳理了历史上形成的众多真正有影响力的画派,还对不少被同时期誉为一流画家的群体进行了评价和认定。例如,他们指出了“六朝四大家”“
南宋四大家”“元四大家”以及“清初四
高僧”等,并列在绘画史上的杰出名家团体。其中,四大家,在画史上指
孙吴曹不兴(中国佛画之祖)、
东晋顾恺之、
刘宋陆探微、
南梁张僧繇。
以地方命名的的画派
还有一些画家群体常常因为他们的所在地而被人们熟知,例如“吴门四家”“新安四家”“金陵八家”和“扬州八怪”。其中,近现代美术史论家著作
中将沈周、
文徵明、
唐寅、
仇英并称为“明四家”(或“明代四大家”)、“吴门四家”。“吴门四家”中的沈周、文徵明是“吴门画派”中的开山祖及开派人物,主要以董巨、元四家为其宗主。
代表人物及作品
传承和保护
中国画的保护与传承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对历史上的中国画作品的保护,包括恢复、保存和防止老化;二是对中国画艺术技法和知识的传承,这包括了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技艺的传播。
中国画的保护
日常保护
中国画的保存环境需要重点防范潮湿、蛀虫、老鼠侵害、火灾、霉变和污染。书画收藏应选择通风良好且较为干燥的楼房,避免底层和顶层。存放书画的柜子必须密封性能好,条件允许时,最好使用密闭性优良的保险柜,内部用隔条代替隔板,使字画可以悬空放置,并根据画作大小配备合适的画盒。经大量实验验证,中国画最理想的保存温度为14℃-18℃,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最为适宜,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
霉菌生长。
此外,存放在画柜中的字画应定期挂展,但不宜连续过久,推荐一年展出两次,每次约1至2个月。接触字画时必须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造成污染或损坏。挂画时,右手握画轴中心,左手托住画面中部,随着画卷升高,左手逐渐松开,平稳展开后固定。切勿用手指顶画背,以免留下折痕。卷起画作时,先缓缓放松,再慢慢转动轴头收紧,最后用画带适度捆扎,既不可过松导致画面松动易损,也不可过紧在画卷中形成压痕。在整个过程中,需注意不触碰画面,避免烟尘、口水等污染物接触画作,确保字画的完好保存。
画作修复
国画是中国艺术的宝贵财富,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许多作品历经沧桑仍能较好地保存下来。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在保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许多珍贵的国画还是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这些损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画面出现折痕;二是背景受到污染;三是颜色发生了扩散。
折痕问题的修复
折痕是纸质传统国画最为常见的一种问题,它严重影响到人们对国画的欣赏。Criminisi算法是一种表现优良的基于样本的填充算法,将它应用到
国画的修复中,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效果。此外,Graph-Cut也是一种解决能量最小化问题的有效工具,能够更精确地复制图像区域,从而提升修复质量。另外,通过Artifact检测技术,人们可以进一步查找出并消除修复过程中产生的错误部分,使得修复后的国画更加完美无瑕。
背景污损问题的修复
由于国画使用水墨颜料绘制,容易因潮湿等原因造成颜料墨汁扩散,从而导致背景变脏、颜色混杂。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图像移植技术,主要是参考源图像区域的色彩深浅变化(即
梯度信息)来进行操作。具体而言,可以利用带Dirichlet边界的Poisson
偏微分方程来巧妙地融合目标图像区域,确保过渡自然。如果源图像区域尺寸不足,可以通过镜像反射或纹理合成的方式扩大其面积。此外,还能借助图像移植法更换背景,但在此过程中,要保留目标区域中的某些重要细节信息。这时,会通过图像分割技术,以及设定特定的种子点,在背景替换后准确恢复这些需要保持的图像信息。
数字化保护
在数字化时代,中国画的传承和保护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可以通过高清扫描、三维建模等数字化技术,将珍贵的中国画制作成电子文件,这样一来,即使过了很久,后代也能方便地学习和研究这些作品。同时,这种数字化存档方式还能有效防止画作丢失或损坏。
另外,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混合现实MR等科技手段,观众可以在模拟环境中近距离体验和欣赏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就像身临其境一般。而艺术家们也能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新颖艺术表现形式。比如,VR艺术家
毛思懿创作的VR虎年画就是一个例子,它巧妙结合了数字技术和传统的绘画技艺,展现了新时代下的全新艺术形态。
通过数字技术,既可以对珍贵的中国画作品进行数字化保存、复原和虚拟展示,保护它们免受时间和环境的侵蚀。还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更广泛的资源和工具,促进对中国画历史、技法和流派的深入研究。
中国画的传承
中国书法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而中国
国画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部分,与书法和其它艺术共同构成了中国古老文明的重要基石,在历史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要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就无法绕开中国传统绘画史,因为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为了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必须传承并发扬中国国画艺术,应该明确中华文化的特点,适当地传承和发展中国国画艺术,以便更好地推广中华文化的精髓。
组织机构
中国美术家协会(简称中国美协)成立于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民族美术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实行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制。其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积极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基本职能,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深入生活、采风创作、评奖办节、成果展示、理论研讨、出版宣传、文艺志愿服务、对外交流和权益保护等各项工作。
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国家画院经历三次变革,其前身是成立于1977年的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创作组”的基础上成立了
中国画研究院。2006年,根据中国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国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家画院主要负责美术创作、研究工作,体现中国画创作、研究见长的优势,承担有关主题性创作和重大课题研究任务,发挥代表性、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
中国画学会
中国画学会成立大会于7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画学会由当代中国画坛著名画家联名发起,旨在推动中国画的时代发展,倡导继承、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团结当代中国画家,推动中国画创作及理论研究。
文化活动
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行,全部展品分为七大项:“书画”“金石”“西画”“雕刻”“建筑”“
工艺美术”“美术摄影”,总共万余件。为此次展览还另有讨论文章编入《美展》(亦名《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美展会刊》),总共出版十期及增刊一期,
徐志摩、陈小蝶、
杨清磬等担任主编,对展览作品选其精者进行介绍评价分析,讨论活跃议题广泛。论题涉及现代
国画出路、中西绘画特质、审美观念、绘画流派、画家人品等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于2018年3月份举办了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特展:“悲鸿生命——
徐悲鸿艺术大展”,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徐悲鸿与他的时代”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支持,在全国6大城市的重要美术馆巡回展出,分别是
江苏省美术馆、
内蒙古美术馆、
石家庄市美术馆、宜兴美术馆、
湖北美术馆、
关山月美术馆。
2019年,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了第十三届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此届全国美展分两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以分展区的方式展出各美术门类的作品,从2019年9月至10月分13个展区分别开展。第二阶段为获奖作品、获奖提名作品和优秀作品展,展出从各展区评选出来的获奖提名作品、优秀作品,于2019年12月在北京展出,其中将产生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暨“
中国美术奖创作奖”40件,包括10件金奖、14件银奖、16件铜奖。
2020年6月19日,
徐悲鸿美术馆迎来首展“汲登百丈路迢迢——徐悲鸿与民族美育的时代理想”看,此次展览精选徐悲鸿在重庆时期的20余幅原作(包括代表作《巴人汲水》),及
李可染、
李斛、
宗其香、
张安治等大师20幅原作。
2023年8月19日,
中国美术馆、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在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了“奔腾的精神——徐悲鸿中国画展”。本次展览展出徐悲鸿不同时期的中国画、书法作品40余件。中国美术馆2018年曾联合
徐悲鸿纪念馆策划、主办了“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深受观众的喜爱。
传承创新
中国画的传承是一个创造性转化的动态过程,势必要着眼于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因此,置于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既要甄选适应时代的文化精髓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又要补充增益、升华完善中国画的内涵意蕴和外延样态,增强其影响力。只有结合时代、关照现实的价值理念的创造性转化,才能实现中国画的创新,进而实现中国画质的提升。当然,中国画对于传统与创新的认识,不是多读书或背诵经典画论就能解决的,关键在于把握实质。
中国画的创新,关键在于继承发扬传统,并将其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的新形态,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创新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完善,能增强中国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活力。只有紧贴时代脉搏,关注现实生活进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画形式与内涵的变革。换句话说,画家在创作时要立足当下,既要吸收借鉴传统精华,也要深入理解和消化传统,尤其是把握住中国画的精神内核,这样才能使作品充满生机。
因此,中国画的传承和创新,不仅要深入理解和尊重传统,更要能够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转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画的艺术血脉得以延续,并且能够以承前启后的创造力走向世界,展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与时代活力。
价值和影响
艺术价值
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包括几个方面:形神兼备、点线交汇、
造型美、意境美、笔墨美、形式美等。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形”和“神”的概念,晋代画家
顾恺之首次明确在绘画艺术中强调“传神”,并将“神似”作为比“形似”更高层次的艺术审美要求。中国画讲究心与物的交融、情景合一,即使形象有所变形,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山水画中,无论是细腻的工笔画还是写意画,点和线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绘画元素。通过运用丰富多变的各种点、线,画面可以展示出独特的形式美感。点和线在中国画中是相辅相成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们既能呈现直观具体的图像,又兼具
抽象艺术的特性。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中国画在造型方面也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如泼墨山水是中国画的标志性艺术形式,它展现了祖国壮丽河山的雄浑气势和深远意境。此外,中国画强调的是意境的创造,这个意境其实是画家内心的感想与现实情景交融的结果。中国画的笔墨,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瑰宝和不可或缺的绘画工具,其中笔、墨、纸更是中国文化独特的象征。中国画中运用的笔墨线条具备流畅、多变、连续、融合的特点。当然,中国画中的形式美,历经千年积淀,也是各派画家通过观察自然、深思熟虑并提炼出的艺术表现规律。
文化价值
中国画艺术的价值,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美的画面来提升生活品质,陶冶人们的情操,满足大家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中国画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是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物形象,更是画家个人修养、情感表达与人生观的体现。它的文化价值在于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享受,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远魅力。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在造型、笔墨、意境上,与情感、生活、时代深度契合,铸就了为时代而创造的精神气象。新时代美术工作者着眼
现实主义创作,以及当代水墨研究,在文化与精神的表达中创新笔墨语言,展现诗性的生命意义、现实的丰富内涵、时代的审美体验,以更为开阔广远的视野,展开多元艺术探索。
历史价值
中国画是以生动而形象的方式记录了历史,中国画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价值,其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是反映社会活动的一面镜子
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科技设备,人们想记录历史、人物和美好事物时,主要依靠文字和图画。这些绘画作品最初是为了记载历史,它们蕴含了深厚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简单来说,古人通过画画来记录过去的事情,包括人物活动和社会生活场景。后代可以通过研究这些画作,了解和还原古代的历史面貌,因此这些画作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是为统治阶层控制的
在古代整个社会为统治阶级服务和控制的,除了统治阶级平民没有任何的自由可言,当然这也包括言论自由和绘画自由。统治阶级常常利用艺术作品来美化自身形象和历史功绩,使自己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一些真实展现历史的绘画可能因不符合他们的意愿而遭禁毁,这就意味着后人无法确定正史记载的事件是否被统治阶级篡改过。清朝皇室就特别喜欢通过宫廷画作来记录历史,例如《
康熙南巡图》和《
乾隆南巡图》等作品。这些知名画作生动地描绘并重现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简单来说,清朝皇室用这些画作为工具,记录他们想要流传后世的历史画面。
影响着平民百姓的生活
中国画不仅仅只停留在审美欣赏层面,它还承担着记录和反映现实的功能。通过这些画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包括他们的谋生方式等。历史题材的中国画作品,因其生动描绘和独特视角,不仅令人饶有兴趣,也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比如,《
清明上河图》是
张择端的一幅代表作,它直观展现了北宋时期首都汴梁的繁华景象,堪称此类画作中最具特色的一幅。
有助于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历史不断变迁,许多人物的事迹因时间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只留下部分记载。然而,中国画作却能保存下许多人物的真实形象和生平片段,这对后人深入理解这些人物的活动经历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将绘画与文字记载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探索和解读有价值的历史事件,使得历史研究更为全面、立体和生动。
参考资料
中国国家画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