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县,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下辖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北部,地处东经129°17´~130°46´、北纬44°38´~45°58´之间;东与鸡东县、
鸡西市毗邻,西与方正县、海林县相连,南与牡丹江市、
穆棱市交界,北与依兰县、勃利县接壤。截至2024年2月7日,林口县辖11镇176个行政村,总面积6688平方公里,林口县户籍人口数314980人(含林业16452人)。
林口县属寒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显著,四季分明。
春秋季短,气候多变;夏季温热多雨;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地势四周高,中间低,西部山势险峻,东部渐趋平缓。境内有
牡丹江市和
穆棱河两条水系,共有主要河流104条。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林口县便有人居住。汉以前为肃慎地;两晋时期亦称挹娄;
南北朝时期为勿吉所属;
唐朝为
渤海国人栗末部、黑水部所辖,后为渤海国郢州属地;辽时为
东京道辽阳府里吉直辖;金属上京路所辖的胡里改路;元为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水达达路胡里改万户府辖地;明代为建州女真部辖区;
清代为清庭宁古塔昂邦章京管辖。1939年6月1日,林口建县。1946年5月1日,林口县与
牡丹江市所属五河林地区合并,成立五林县,林口县建制撤消。1983年9月29日,实行市管县领导体制,林口县隶属牡丹江市。
2023年,林口县生产总值7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1亿元,同比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7.1亿元,同比下降1.9%;第三产业增加值39.2亿元,同比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1:9:50。林口县是中国冬果
沙棘之乡、中国大豆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中国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中国杂交
玉蜀黍属制种大县、中国绿色食品原料(沙棘)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级优质
烤烟生产基地县、省级中药材基地建设示范县。
林口县主要有
罗勒密山景区、“八女投江”遗址纪念地、林口县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雾凇谷景区、莲花中医药特色小镇等景点。该县先后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中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2018—2020年中国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等称号。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至汉晋
新石器时代,林口县
牡丹江市两岸及其支流
乌斯浑河两岸,有古肃慎人劳动生息。今奎山、柳树、五星、莲花、三道通和建堂6乡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约四五千年前)的石器、陶器等文物,为实物印证。夏商周秦时期,林口县牡丹江、乌斯浑河两岸一带处于肃慎人活动的中心地带,为肃慎人发祥地。汉晋时期,肃慎后裔称挹娄,林口县为挹娄人居住地。
北魏时期,挹娄人后裔勿吉七部建国,与中原联系密切,林口县属勿吉人拂涅部辖区。
隋唐至宋元
隋朝,勿吉改称
渤海国,林口县为靺鞨人居住地。
唐朝,靺鞨人粟末部和黑水部都受到唐朝册封,林口县大部分属黑水靺鞨都督府辖区,小部分属粟末靺鞨渤海都督府辖区。756年(
李亨至德元年),粟末靺鞨所建渤海国出兵征服黑水靺鞨诸部。征服后,承袭唐朝制度在中国设5京、15府、62州、130余县。林口县为其独奏州郢州属地。
辽朝,靺鞨族称女真,林口县为辽王朝
东京道辽阳府五国部之一的越里吉(治所今依兰)直辖地。
金朝,林口县属上京路所辖的胡里改路(治所今依兰)辖区。元代,林口县为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水达达路(治所今阿城)胡里改万户府(治所今依兰)辖治。
明清时期
明代,林口县初为建州女真部辖区。建州部南迁后,林口县为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部辖区。据《
明实录》
李世民朝卷68载:明代
永乐八年(1410年),在林口县五虎林河流域设立法因河卫,后又增设甫儿河卫。卫所之间经常交往,并入朝进贡。
1647年(清顺治四年),设牛录章京驻防
宁古塔(今宁安)地区,林口县归其所辖。1653年(清顺治十年),升宁古塔牛录章京为昂邦章京,林口县辖于宁古塔昂邦章京。1662年(清
康熙元年),升宁古塔昂邦章京为将军,林口县辖于宁古塔将军。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改宁古塔将军为
吉林省将军,治所由宁古塔迁往
吉林市(今吉林市)。吉林将军下设宁古塔、三姓(今依兰)副都统,林口县分辖于宁古塔副都统和三姓副都统。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4月20日,清政府决定
东北地区改制,颁发新官制。废将军制,置行省,林口县为吉林行省(治所今吉林市)
属下的
依兰府和宁安府分辖。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成立后,林口县为吉林省东北路道(
依兰道)依兰府和东南路道(延吉道)宁安府分辖。民国七年(1918年)后,林口县为
吉林省属下的
依兰县、
密山市、
穆棱市、
方正县、
宁安市和
勃利县等县分别辖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开始属伪满吉林省公署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划归新成立的伪满
三江省和
滨江省分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伪满洲国设
牡丹江市省,林口县西南部隶属宁安县部分和东南部隶属穆棱县、密山县部分划归牡丹江省辖。
1939年6月1日,林口建县,成立伪满林口县公署,隶属伪满
东安省。1945年8月13日,日军溃败,
苏联红军进驻林口,伪满县公署垮台。8月25日,林口国民党势力在治安维持会基础上建立林口县国民政府。10月底,
国民政府被共产党领导的三江人民自治军接管。11月4日,建立林口县政府,隶属三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2月下旬,
中国国民党土匪武装策动“林口小事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自治军寡不敌众,于当月31日撤离林口。
1946年3月下旬,
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剿匪部队进驻林口后重建林口县政府,仍隶属
合江省。4月15日,林口县划归
绥宁省。5月1日,林口县与
牡丹江市所属五河林地区合并,成立五林县,林口县建制撤消。1947年2月,从五林县划出3个区恢复林口县建制,隶属合江省,8月18日,隶属牡丹江省。1949年1月6日,刁翎县所辖地区并入林口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3月16日,林口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6月19日,改隶
黑龙江省。1956年3月13日,隶属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专员公署。1967年6月19日,成立林口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9月23日,改称县人民政府。1983年9月29日,实行市管县领导体制,林口县隶属
牡丹江市。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北部,地处东经129°17´~130°46´、北纬44°38´~45°58´之间;东与
鸡东县、
鸡西市市毗邻,西与
方正县、海林县相连,南与牡丹江市、
穆棱市交界,北与
依兰县、
勃利县接壤。县境东西横距133km,南北
纵距140km;县城林口镇距省城
哈尔滨市公路495km,距牡丹江市城区110km。
气候
林口县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于西风环流控制下,四季分明。春秋季短,气候多变;夏季温热多雨;冬季漫长,寒冷干燥。林口县多年平均气温2.8℃,7月最热,1月最冷,极端最高温度37.0℃(1962年7月11日),极端最低
温度39.7℃(1959年1月16日)。多年平均降雨530.3mm,年平均蒸发量1246.2mm。大于10℃积温为2000~2600℃,无霜期110d~135d,一般初霜在九月下旬出现,终霜在5月中旬。多年平均风速3.4m/s,盛行西风和西南风。冻土平均深度1.72m。
四季气候
气温
林口县1957—1990年平均温度2.8℃;1990年最高4.4℃,1969年最低1.4℃。一年中气温变化幅度很大,7月最热,1957—1990年平均21.1℃,极端最高温度37℃(1962年7月11日);1月最冷,1957—1990年平均-19℃,极端最低
温度39.7℃(1959年1月16日)。林口县一般年份高于或等于10℃年有效活动积温2000—2600℃,其中6—9月2100℃以上。持续高温在一个月内时,粮食产量除1961和1963年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外,均为丰收年景。当积温不足2100℃时,粮食生产没有一年丰收。积温在2100℃左右的低温年,有记载的已经出现12次,均为粮食歉收年景。
降水
林口县1957—1990年平均年降水量530.3毫米。年际变化较大,1960年最高720.6毫米,1975年最低316.6毫米。一年中各季降水变化差异悬殊,夏季雨量充沛,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65%。1957—1990年平均夏季降水342.6毫米,占年均降水量的64.6%;冬季降水35.7毫米,占6.7%;春季降水70.8毫米,占13.4%;秋季降水81.2毫米,占15.3%。此期间,日降水量最大时达114.3毫米(1960年8月23日)。降水量分布由东南向
西北逐渐增多。西北部三道通、莲花、刁翎、双丰和建堂五乡镇,
降水较多,是林口县降水中心,年均540—570毫米。中部和南部地区年均降水量520毫米。
日照
林口县日照时间较长,强度较大。1958—1990年平均年日照2607.4小时(日照率56%),1967年最高2879.1小时,1962年最低1981.8小时。日照时数春季最多,夏季次之,秋季多于冬季。夏季昼长夜短,夏至日白昼日照时数15小时,接近
长江中下游平原日照时数,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光照条件。
地温和冻土
林口县1957—1990年地面年平均温度1.6℃;7月最高24.6℃;1月最低-20.1℃。地面极端最高温度61.5℃(1958年7月12日),最低-44.1℃(1959年1月4日)。初冻在10月下旬,封冻在11月中旬;全年土壤冻结期150天左右。冻土平均深度 1.72米。4月初土壤开始解冻,4月中旬末可解冻30厘米;一般5月中、下旬化透,有些年份6月初化透。
地质
林口县大地在
黑龙江省地层区划中位于
兴凯湖—布列亚山地层区,分属于
佳木斯市隆起带和
张广才岭优地槽褶皱两个三级构造单元。林口县
牡丹江市以东地区属于佳木斯隆起带南部的老爷岭和
完达山地块,称林口凸起,包括三道桐乡、
莲花乡牡丹江以东地区和其他14个乡镇的全境;牡丹江以西地区属于张广才岭优地槽褶皱带的一部分,包括
三道通乡、莲花乡牡丹江以西地区。
地质演变
林口县地质地层最初形成于
地质年代的太古代前寒武纪,距今约25亿多年以前。当时林口县为一片海洋。前寒武纪时,今
兴凯湖一带发生了元古代的第一个造山运动——兴凯旋回运动。这个运动使所涉及的地域固结隆起,抬升为陆地,造成“兴凯一
佳木斯市隆起带”。林口县绝大部分位于佳木斯隆起带的南端。它的基底是最古老的太古界麻山群、元古界兴东群、
黑龙江省群
地层和元古代晚期
花岗石侵入岩。麻山群有很大一部分呈现于林口境内,它在以后的地质演变过程中,
混合岩化作用强烈,以含磷等矿物为重要特征,
同位素年龄25亿多年。此时期林口县地质地层构造活动强烈,多次出现
海侵、
海退和沉积间断,并有大量元古代
岩浆侵入活动,造成元古代地层发生程度不同(一般都较深)的变质作用。
古生代地球上发生了“加里东和华力西”两次造山运动,距今约2.3—6亿年。加里东运动在林口县主要表现为上升运动,它使林口南部老爷岭地块上升并与褶皱整体分离开来,称老爷岭地块林口台块。现今发现的一组
伟晶岩同位素年龄 4.3亿年。之后的华力西运动使
西老爷岭两侧地槽褶皱成山,对林口县起挤压、抬升作用,在林口县大地构造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并有少量
岩浆侵入。此时期,张广才岭优地槽也褶皱成山,在华力西旋回中升降频繁,局部造成火山岩浅海。二迭纪时期,距今约 2.5亿年,主脊呈带状展布,露出海面,其中包括林口县
牡丹江市以西地区。
距今2.3亿年进入中生代,
地球发生“印支、
燕山”两大造山运动。在
白垩纪中晚期,距今约1亿年,受燕山运动影响,
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脉起伏加大,地势西高东低,统一了构造线的发育走向,形成了以北北东为主新华夏系构造体系,奠定了林口县现代地貌基础。此时期,由于褶皱带最终形成,林口县各主要河流均已出现。燕山期构造运动在林口县主要表现为断裂作用,伴随断裂活动有火山活动,在林口县及边缘地区形成了一些火山盆地。
距今6500万年进入
新生代,
地壳处于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时期,差异上升运动不断。近200万年以来,林口南部
西老爷岭地带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约上升 130米。由于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火山、地震频繁。火山喷发又形成
玄武岩台地。
第四纪全新世中期以后,地壳进入相对稳定时期,林口县大地没再有大的地质构造运动发生。今天的林口县地势、地貌和
地层在这时最终形成。
地层
林口县地层包括上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等层次,其分布特点是:上太古界一元古界分布广泛,由一套
变质岩系组成;古生界缺失;中生界分布零星,由一套含煤的火山——
沉积岩系组成;新生界出露较少。
地质构造
林口县大地地质构造主要有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两类。
岩体
林口县境内侵入岩分布比较广泛,占
基岩面积65%左右;以中深层
花岗石类出露为主,主要有白岗质花岗岩、
黑云母花岗岩和
花岗闪长岩,一般呈较大的岩基状产出;其次有
闪长岩、
辉长岩、花岗斑岩、
花岗伟晶岩、闪长玢岩及
石英岩脉等,一般呈小侵入体及脉状产出。
元古代侵入岩
元古代侵入岩在境内出露较多,约占区内侵入岩面积80%以上;主要岩体有楚山、
柴河、胡铁岭、大百顺、青山、湖水、西北楞等岩体。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其次为斑状花岗闪长岩;由于局部地段受地质构造等条件影响,
相变为混合花岗闪长岩、
石英闪长岩等。楚山
花岗石矿即分布在楚山岩体上。
华力西晚期侵入岩
第一侵入期辉长闪长岩岩组
分布于小百顺西马路顶子一带,出露面积约 6平方公里;岩体呈岩株状侵入晚元古代
花岗闪长岩中,岩相变化不明显;主要岩性为中细粒
辉长岩,局部含
角闪石。
第二侵入期花岗岩岩组
分布于西部,有炮守营子岩体、江东岩体等,出露面积不大;岩体大部分呈岩株状侵入于晚元古代花岗山长岩中;主要岩性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
黑云母花岗岩。
主要分布在
牡丹江市东岸,有莲花岩体、大发屯岩体等,出露面积不大;主要岩性为白岗质花岗岩,局部为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
燕山早期侵入岩
第二侵入期花岗岩岩组
主要分布在牡丹江东岸附近,有小
锅盔岩体,分布面积不大;呈小侵入体侵入于晚元古代
花岗闪长岩和华力西晚期花岗岩岩体之中;岩性主要为似斑状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岩相变化不明显。
第三侵入期白岗质花岗岩岩组
主要分布在牡丹江东岸附近,分布面积较小,多呈岩枝状沿断裂带零星分布;岩性主要有白岗质花岗岩,其次为晶洞白岗花岗岩。
地形地貌
林口县是一个山区县份,境内群山起伏,重峦叠嶂。林口县西北部是
张广才岭,北部、
东北地区部是
完达山余脉,南部是
西老爷岭,西部和东部分别是属于老爷岭山系的
锅盔山和肯特阿岭,中部是林口构造盆地。整个地势为四周
高中间低。西部、西北部山势险峻,地势最高;东部山势稍趋平缓;中部偏南有大楚山突起,成为县内两条较大河流
乌斯浑河和五林河的分水岭。境内最高点是
三道通乡大综岗子山,海拔1357m;最低点是三道通乡大屯村,海拔124m。林口县
平均海拔650m。境内河流大部分注入西北部的
牡丹江市。从地貌形态上看,林口县大体分为中低山地、漫岗坡地、河谷平原和沟谷
洼地四种地貌。
地貌
中低山地
中低山地属
西老爷岭、
张广才岭余脉和
完达山脉延伸部分,面积4404.2平方公里,占林口县总面积的61.3%,一般海拔在400—600 米。位于林口县西北部、北部和中部,包括10余个乡镇山区,但主要分布在三道通、建堂、亚河、宝林和柳树乡。中低山地区素称“林口小高原”,地貌特征是地势高拔,山峰连绵,支脉纵横;山体广阔,坡度大,多呈浑圆状;出露岩石多为
花岗石及其
变质岩,覆土较薄,土壤母质较粗,植被茂密。
中低山地的山边坡角处和比较平缓地带,开垦有大片农田,但山地高寒冷凉,农业发展条件受到较大限制。绝大部分山地是发展林业的良好基地。
漫岗坡地
位于林口县中部和南部,处在中低山地周围,面积1939.9平方公里,占林口县总面积的27%;一般海拔200—400米,相对高程较小,只有20—40米。主要分布在
乌斯浑河与五林河上游两岸的山麓台地上,包括奎山、古城、中兴、林口、龙爪、朱家、五林、五星等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地貌特征是斜坡较缓,岗地较平,形成坡岗连绵、波状起伏的漫岗坡地。
漫岗坡地由剥蚀冲积、洪积等沉积物质组成,以次生黏土矿物为主,也有黏土、灰石和煤层;黑土层较薄,是旱作农业区,也是煤田区,有兴华、七星、柳树、龙爪等煤田分布。
河谷平原
位于
牡丹江市、乌斯浑河两岸的冲积平地和阶地上,面积495.7平方公里,占林口县面积的6.9%;一般海拔150—240米。主要分布在三道通、莲花、刁翎、双丰、建堂等乡镇。地貌特征是地势平坦,江河纵横。
河谷平原由冲积和堆积物形成,主要组成物质有黄黏土、细沙和卵石等,是
草甸土和可淤土分布区。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质肥沃,成为林口县重点产粮区,素有“林口小江南”之称。
沟谷洼地
位于五林河、鲶鱼河、
亮子河两岸,面积344.9平方公里,占林口县总面积的 4.8%;一般海拔200—350米。地貌特征是地势平坦,比较狭窄。
沟谷洼地受季节性和常年积水影响,成土母质类型为堆积物,组成物质除亚黏土、沙以外,主要有沼泽土和
泥炭土,是水田、
渔业和牧业发展区。
山脉
林口县境内共有大、小山岭140余座,其中较大的有70余座。
牡丹江市段西侧的山岭属张广才岭山系,山体阔大,山势陡峭。较高的山岭有大综岗子山,海拔1357米;西北岔山,海拔1153米;鹰嘴砬子山,海拔882米;胡铁岭大山,海拔878米;葫芦葳子山,海拔854米。东省牡丹江段以东,包括
乌斯浑河、五林河、
小穆棱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的山岭属老爷岭山系,山体一般呈浑圆状,山势稍缓,较高的山岭有
鲇形目河子大岗,海拔 901米;小锅盔山,海拔886米;
锅盔山,海拔877米;头道沟东山,海拔856米;小国库山,海拔820米。林口县北部、东北部,乌斯浑河、亚河流域之间的山岭属
完达山系。一般山体浑圆,山势较缓,较高的山岭有太平顶,海拔998米;大石砬子,海拔969米;荒山沟,海拔930米;二号坝山,海拔849米;西屯山,海拔733米。林口县山脉植被繁茂。
水文水利
林口县境内有
牡丹江市和
穆棱河两条水系,共有主要河流104条。牡丹江为林口县最大过境河流,位于林口县西北部。牡丹江在林口县境内流经段共汇集支流22条,由南向北先后汇集的主要支流有小
夹皮沟河、东柳河、四道河子、五道河子和
乌斯浑河。发源于县内的五林河与流经林口县的
亮子河在县境外汇入牡丹江。牡丹江全长725km,在县境内江段长64.8km,河床平均宽240m;流域面积1649km2,水面面积9.66km2;年径流总量14.7亿m3,多年平均流量61200万m3。
林口县境内只有
小穆棱河属穆棱河水系。小穆棱河发源于
奎山镇的寨新山南麓,由吉庆河、双龙河、余庆河等3条小支流汇合而成。在奎山乡安乐村东部出县境,入
鸡西市郊区注入穆棱河。
土壤
林口县土壤在中国土壤区划中属针
阔叶混交暗棕壤地带,暗棕壤占主导地位,与其他土壤呈网状分布。林口县有暗棕壤、白浆土、
草甸土、沼泽土、河淤土和水稻土等7类土壤,从中又分17个亚类、24个土种。林口县土壤平均厚度在40~60cm,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疏松,有矿性,易耕作,通气透水性较好。
自然灾害
林口县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低温、
霜冻、雹灾、风灾和虫灾等7种,其中旱灾、水灾、低温、霜冻和雹灾经常发生,对农作物生长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1949—1992年已经出现10余个歉收年,农业生产出现较大波动。1960年林口县粮食歉收,平均亩产只有49.5公斤;1978年丰收,平均亩产167.5公斤,丰歉相差悬殊。这10余年歉收的主要原因都是遭受旱灾、水灾、低温或霜冻,有的年份几种灾害同时发生。
自然资源
在中国各县中,林口县是资源富县,土地、水、生物、矿产等资源都比较丰富。林口县处在山区、半山区,地质条件对成矿有利,因此矿产资源更丰富些,尤其是非金属矿资源得天独厚,品种齐全,分布面广,储量大。长期以来,矿业和矿产资源
加工业在林口县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水资源
林口县水资源总量171819.2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4066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量680立方米;水能蕴藏量81 940.3千瓦(不包括
牡丹江市),实际可开发量24 582千瓦。水质除林口县中部和东北部部分地带离子超出标准规定、水质硬度大外,其他地方都适宜饮用与灌溉。在饮用水中,75%属好水质。
地表水
地表水,包括主要江河104条,较大泡沼64个,中小型水库15座。净水域面积 88 073.9亩。林口县多年平均
降水量530.3毫米。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深16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47 560.2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7 108立方米/秒;保证率P=80%年平均流量25 641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17 226立方米/秒。
地表水的水文特征是年内径流分配不均,夏秋雨季大于冬春旱季, 7—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 69.7%。年际变化大,因各年降水量多少而异。大盘道水文站测
乌斯浑河年径流总量,1960年12.4亿立方米,1977年1.31亿立方米,前者比后者多 8.5倍。地区间径流分布不均,整个趋势由西向东递减。西部
降水多,年降水量 540—57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300毫米;东部降水少,年降水量46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仅130毫米。林口县河流属
山区河流,河道比降大,流速快,宣泻洪水能力大,挟沙能力强,径流含沙量大,多年平均输沙量5.62公斤/秒。
地下水
地下水,基本上属第四系和第三系组成的承压水为主的双层含水岩层组,主要分布在林口县西部和中部。地下水静贮量1 982 297.3万立方米,年开采量24 259万立方米,年补给量69 916.8万立方米。其中中低山区静贮量1 901 260.8万立方米,年开采量 11 580.7万立方米,年补给量61 884.9万立方米。主要是由岩石结构风化裂隙发育,局部有
断层破碎带而形成的承压水。含水常带点线状分布,一般含水层厚度0—40米,埋深10—50米,单井出水量 240立方米/日。坡地漫岗区静贮量36 905.1万立方米,年开采量4 958.5万立方米,年补给量3 369.2万立方米。局部在黏性土中间和底部,分布有沙石
透镜体,含弱承压水,埋深3—10米,含水层厚度为0—2米,单井出水量550立方米/日。部分地区埋深50—100米,属贫水区。河谷平原地下水较丰富,静贮量44 131.4万立方米,年开采量7 719.8万立方米,年补给量4 662.6万立方米。含水层多由松散屑物沉积而成,由沙、沙
砾石及黏土组成。厚度大于 8米,渗漏较大,孔隙水丰富,一般埋深1—7米。成水条件好,单井出水量1 500立方米/日。
土地资源
林口县耕地面积16.84万hm2,人均耕地0.40hm2,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薯类等粮食作物及
烤烟、
甜菜等经济作物。林口县现有林地48.06hm2,以天然林为主,人工林为辅;主要树种是杨、柞、桦、椴、
落叶松、
果子松、
白松等,人工林树以落叶松、
樟子松居多。
耕地220935.27公顷(331.40万亩),其中,水田10525.55公顷(15.79万亩),占4.76%;水浇地47.29公顷(0.07万亩),占0.02%;早地210362.43公顷(315.5万亩),占95.22%) 。
园地753.65公顷(1.13万亩)。其中,果园422.35公顷(0.63万亩),占56.04%;其他园地331.3公顷 (0.50万亩),占43.96% 。
林地403318.07公顷(604.98万亩)。其中,
乔木林地391576.32公顷(587)36万亩),占97.09%;灌木林地3894.63公顷(5.84万亩)占0.97%;其他林地7847.12公顷(11.77万亩),占1.94%。
草地6054.21公顷(9.08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0.09公顷(0.0001万亩),占0.01%;其他草地 6054.12公顷(9.0799万亩),占99.99%。
湿地3591.84公顷(5.38万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其中,森森林沼泽1322.46公顷(1.98万亩),占36.82%;灌丛沼泽859.91公顷(1.29亩),占23.94%;沼泽草地97304公顷(1.46万亩),占27.09 ;内陆滩涂434.91公顷(0.65万亩),占12.11%;沼泽地1.52公顷,占0.04% 。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1185.23公顷(16.78万亩)。其中,建制镇用地2074.72公顷(3.11万亩),占18.55% ;村庄用地8220.48公顷(12.33万亩),占73.50%;采矿用地844.98公顷(1.27万亩),占7.55%;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45.07公顷(0.07万亩),占0.40%。
交通运输用地5852.4公顷(8.78万亩)。其中,铁路用地1031.85公顷(1.535万亩),占17.63%;公路用地2078.66公顷(3.12万亩),占35.52%;农村道路2741.89公顷(4.11亩),占46.85%。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500.13公顷(17.25万亩)。其中,河流水面9482.91公顷(14.22万亩),占 82.46%;水库水面502.44公顷(0.75万亩),占4.37%;坑糖水面88.09公顷(1.33万亩),占7.72%;沟渠 493.35公顷(0.74万亩),占4.29%;水工建筑用地133.34公顷(0.2万亩),占1.16 %。
森林资源
林口县林地面积7209196.7亩,占林口县总面积的66.89%;有林地面积6761169.2亩,占林地面积的93.79%,林业生产潜力很大。林口县森林活立木蓄积量2997.9万立方米,其中县属活立木总蓄积量641万立方米。林口县天然总蓄积2371.9万立方米,其中县属329万立方米,林木资源丰富。林口县西北部
张广才岭有茂密的针阔叶混交林,属方正、柴河林业局管辖;主要生长
果子松、
落叶松、
椴树、
白桦等树木,是林口县重要用材林基地。
东北地区部、东部完达山、
西老爷岭一带,大部分林地属县林业局和林口林业局管辖;主要是以橡(柞)树、
桦树、椴树为优势的
阔叶林,残存局部小面积针阔叶混交林,林冠下主要灌木有
胡枝子、青花稽子、
毛榛、杜鹃等。靠近居民点和交通站线的大片林地,是以多代萌生柞为主的低价次生林,是林口县民用材和多种经营基地。
草原资源
林口县草原总面积450747.6亩,可放牧草场328749亩。根据地形、土壤植被可分为4种类型:干旱
草甸,面积11436亩,分布在河谷两岸以及地形隆起的山问小平原边缘地带,小叶樟和五花草长势繁茂,优质牧草占40一50%,亩产干草250余公斤,一般8—14亩可养1头牛或5只羊;草山、草坡,面积141662亩,分布在低山林缘,散生柞、桦、榛及其他灌木类,优质牧草占20一40%,亩产干草100一150公斤;沼泽草甸,面积273272.6亩,分布在地势低的碟形
洼地,以
三棱草为主,塔头草等
莎草科植物为次,部分地段散生少量芦苇,优质牧草占15%以下,亩产干草100公斤左右;附带利用性牧场,面积24377亩,包括部分灌木林、疏林、无林荒山、林间草地等。
矿产资源
截至2024年1月31日,林口县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42种,矿床、矿点、矿化点180处。优势矿产有:石墨、煤、铁、方解石、
石灰岩、花岗岩、硅线石、火山灰等,其中石墨、火山灰、硅线石、饰面花岗岩
保有储量居
牡丹江市首位,是中国百个资源富县之一。
花岗岩
花岗岩主要由
岩浆在地下深部冷凝生成。花岗岩质地坚硬致密,强度高,抗风化,耐磨、耐腐蚀,颜色多样美观,具有良好抛光性,主要用于建筑、装饰面材。县域花岗岩类岩体很多,资源矿区主要分布在
龙爪镇楚山村、向阳村、
朱家镇等地,总储量在牡丹江地区居首位。现有饰面用花岗岩企业、建筑用花岗岩企业共30余家。楚山岩体为晚元古代侵入的
花岗闪长岩,岩体规模大,向西一直延伸到柴河一带,称柴河岩体;向北延伸到林口镇北湖水一带,称湖水岩体,向东延伸到林口镇北湖水一带,称湖水岩体。楚山花岗闪长岩以中细料为主,局部相变为
黑云母花岗岩;一般呈灰白——灰色中细粒花岗结构,有时呈似斑状结构,班晶主要为
培长石。岩石由
正长石、
斜长石、
石英、黑云母、
角闪石等矿物组成。楚山
花岗石主要用于雕刻
石狮、墓碑、建筑用饰面砖、地面砖、
路边石使用。花岗岩
砾石主要用于混凝土
骨料等。
方解石
林口县的方解石资源储量大、品质优,是生产
碳酸钙的重要原材料,是林口县重点开发的矿产资源之一。其主要分布在
奎山镇中山阳村大云山—鸡西矿区。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
无机化合物化工填料,碳酸钙产品广泛应用于橡胶、塑料、
造纸、涂料、油墨、医药、食品、饲料、化妆品等生产、加工和应用中。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需要,应用领域和需求量不断扩大,有长远的发展期和广阔的应用空间,碳酸钙产业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林口县坚定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方解石资源作为林口的优势资源,素有天下第一白的美誉,是发展
碳酸钙产业重要的原材料,其储量大、品位高等优势远远领先于
黑龙江省乃至中国的同类资源。林口县碳酸钙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建立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初步形成矿山开采及粉体加工为一体的碳酸钙产业。林口县方解石化学成分:碳酸钙
富马酸氢钠,
氧化铁0.02%,
氧化铝0.05%,氧化硅0.15%,
氧化镁0.05%,磷0.01%,
盐酸不溶物0.17%,平均纯度为96%,白度98%以上。该
方解石资源质地细腻,洁白如玉,品质佳,纯度高,原矿白度达到中国一级
矿石标准,具有很高的工业利用价值。截至2024年,林口县共有
碳酸钙生产企业近20家,主要产品有重质碳酸钙粉体、
轻质碳酸钙粉体、氧化钙、
氢氧化钙等产品。碳酸钙粉体加工年产能30万吨。
硅线石
硅线石是
蓝晶石类矿物,属高铝矿物原料,含
氧化铝63.11%。
晶体呈板柱状、针状或毛发状,通常呈放射状纤维集合体,多为白色、灰白色,有玻璃光泽,主要用于冶金、玻璃等窑炉的耐火材料,同时可生产硅铝合金,用于飞机、火箭等尖端工业。硅线石是生产耐火材料和耐酸材料的重要原材料,在林口矿点主要分布于中三阳至龙爪山和
奎山镇安乐至
余庆县一带,主要矿床为龙爪山硅线石矿床、长征等矿点,矿体大部分分布在近地表附近,有利于露天开采。截至2024年,林口县有
硅线石生产企业1户。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林口县自然植被以森林植被和
草甸植被为主,在分布上没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而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层次。中低山区以森林植被为主,丘陵漫岗区以疏林草甸植被为主,山间沟谷与河流沿岸开阔地区以草甸植被为主,低洼地带分布着沼泽地带分布着沼泽植被。
林口县植物资源丰富,林木类有
果子松、
白松、
樟子松、
落叶松、
云杉、
冷杉属、
胡桃属、黄菠罗(黄柏)、水曲柳,榆树、
杨属、
桦树、
椴树、
柞树、
桑树等许多品种,其中红松、胡桃、黄菠罗、水曲柳等是经济实用价值很高的珍贵树种;云杉、冷杉属于珍稀自然保护树种。草类有小叶樟、
黄樟、五花草、
乌拉草、芦苇等。野果类有山葡萄、
野山楂、
山杏、
山荆子、核桃、
榛子、
松子、
橡果等,大都具有经济开发价值。其中榛子、松子是有名的地方特产。芳香类有野
山刺玫、
野菊、
暴马丁香等几十种植物。
山野菜类有
蕨苗、
薇菜、剌老芽、
黄花菜、猴腿菜等许多种类。菌类有猴头、
元蘑、
榛蘑、榆蘑等许多品种,还有木耳,都是富有营养的林区特产。药材类有人参、
党参、平贝、黄芪、元胡、龙胆草、
天麻、百合、
刺五加、黄柏、山杏、
芍药等300多种。此外还有适合养蜂的多种
蜜源植物,如
椴树花、梢条花。
动物
林口县栖息着种类繁多的珍贵野生动物。在兽类中,有东北虎、金钱豹、
梅花鹿、
马鹿、
狐属、
紫貂、
猞猁、
东方狍、
欧洲狗獾、
熊瞎子、野猪、
华南兔、
水獭亚科、狼、貉、剌猬、松鼠、
黄鼬等,
鸟纲有雉(
环颈雉)、
野鸭、麻雀、
喜鹊、
毛腿沙鸡、
松鼠鸡、
啄木鸟科、
猫头鹰、斑鸠、
云雀、
百灵科、
苍鹭(老等)、鹰、茶腹鸱、
白腰朱顶雀、雁等。野生动物中还有
爬行纲、鱼类和
昆虫纲。鱼类有较大经济价值,水域中常见鱼类有9科34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栖
鲤科鱼类21种。长春鳊(鳊花)、鳜鱼(鳌花)、
鲫花、雅罗、哲罗、胡罗、三角鲂(法罗)和铜罗,称“
三花五罗”,与大麻哈、鳇鱼、
鲟鱼、
鳖科同属地方稀有鱼类。产量比较大的是鲫鱼、鲢鱼、鲤鱼、鲶鱼、蛇钩(川丁子)、砂鱼(柳根子)、
草鱼、板黄、塘鳟鱼(
新角鮟鱇)等。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2月5日,林口县辖11个镇,176个行政村,县政府所在地为林口镇。
政治
人口民族
人口数量
2023年,林口县户籍总人口314980人。在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97923人,乡村人口217057人。男性人口162291人,女性人口152689人,男女性别比为106.3(以女性为100)。在户籍人口中,林口县出生人口781人,死亡人口221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
民族构成
1953年第一次中国人口普查时,林口县人口94914人,共有民族5个。其中
汉族80451人,占84.76%;少数民族4个,共14463人,占15.24%。在少数民族人口中,
满族10497人,占林口县人口的11.06%;
朝鲜族3667人,占3.87%;
回族258人,占0.27%;
蒙古族41人,占0.04%。
1964年第二次中国人口普查时,林口县人口219487人,共有民族9个。其中汉族201715人,占91.903%;少数民族8个,共17754人,占8.089%。此外,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5人,民族不详3人,共占0.O08%。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满族10168人,占林口县人口的4.63%;朝鲜族7128人,占3.25%;回族328人,占0.15%;蒙古族121人,占0.055%;
鄂伦春族、土、侗和
苗族共9人,占0.004%。与第一次人口普查相比,民族增加4个,人口增加124573人。在各民族人口中,
汉族增加121264人,
朝鲜族增加3461人,
蒙古族增加80人,
回族增加70人,
满族减少329人,其他少数民族增加9人。此外,增加外国人加入中国籍和民族不详人口18人。
1982年第三次中国人口普查时,林口县人口411149人,共有民族12个。其中汉族387986人,占94.366%;少数民族11个,共23145人,占5.63%。此外,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8人,占0.004%。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满族14222人,占林口县人口的3.46%;
朝鲜族7801人,占1.9%;
蒙古族584人,占0.14%;
回族494人,占0.12%;苗、壮、白、
柯尔克孜族、
达斡尔族、锡伯和
俄罗斯族共44人,占0.01%。与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民族增加3个,人口增加191662人。在各民族人口中,
汉族增加186271人,
满族增加4054人,朝鲜族增加673人,蒙古族增加463人,回族增加166人,其他少数民族增加35人。
1990年第四次中国人口普查时,林口县人口424167人,共有民族17个。其中汉族390497人,占92.062%;少数民族16个,共33663人,占7.936%。此外,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7人,占0.002%。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满族24549人,占林口县人口的5.788%;
朝鲜族7367人,占1.737%;
蒙古族1065人,占0.251%;
回族507人,占0.119%;壮、
布依族、土家、佤、畲、
柯尔克孜族、
仫佬族、羌、锡伯、
俄罗斯、
鄂伦春族和
赫哲族共175人,占0.041%。与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民族增加5个,人口增加13018人,在各民族人口中,
满族增加10327人,
汉族增加2511人,蒙古族增加481人,回族增加13人,朝鲜族减少434人,其他少数民族共增加131人。此外,外国人加入中国籍减少11人。
方言
林口县居民除当地的满族人外,多是来自
山东省、
山西省、
河南省、
河北省、辽宁等地的汉族人。因此,在汉语方言、谚语的形成中,除保留部分
满语外,融入了北方各省的大量方言、谚语成分。民间传说也是这样,除本地人民群众所创作的外,也传入了外地作品,并在本地流传中被人们进行了口头改造。
林口县是
满族故乡。满族人使用汉语后,仍保留一些满语词汇:物体松动叫“秃鲁”,油脂变质变味叫“哈拉”,不当回事或不放在心上叫“稀拉马哈”,粗心大意叫“喇忽”,膝盖叫“玻勒盖”,腋窝叫“胳肢窝”,干粮叫“馍馍”等等。由于受外省移民语言的影响,林口县方言词汇中还融入了大量的其他方言成分:纽扣叫“扣儿”,瞳仁儿叫“眼仁儿”,小路叫“小道儿”等,均来自北京话的儿化韵;
太阳叫“日头”,来自山东话和河南话;酸叫“酸唧溜的”,来自辽宁话;麻雀叫“家雀儿”,
瓢虫叫“花大姐”,来自山西话;
伯父叫“大爷”,来自河南话。由于受俄、日等外国移民的影响,林口县方言词汇中又融入一些外来语:连衣裙叫“布拉吉”,
缝纫机叫“马神”,水桶叫“喂得罗儿”等,来自
俄语;检票口叫“出札口”,出差叫“出张”等,来自
日语。随着历史的发展,
帝国主义殖民时期的外来语逐渐被淘汰,所剩无几。但80年代以后,随着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英、美、日等国的一些外来语又作为新词汇流人方言中:音乐伴唱叫“卡拉(日语)OK(英语)”,再见叫“拜拜”(英语)。
经济
综述
2023年,林口县生产总值7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1亿元,同比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7.1亿元,同比下降1.9%;第三产业增加值39.2亿元,同比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为41:9:50。
第一产业
2023年,林口县农林牧
渔业总产值59.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8%。林口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7万公顷,同比下降0.1%。其中:稻谷播种面积0.6万公顷,同比下降3.3%;玉米播种面积8.0万公顷,同比增长3.7%;大豆播种面积7.0万公顷,同比下降3.1%。粮食作物总产量62.2万吨,同比下降2.8%。其中:稻谷产量3.7万吨,同比下降7.5%;玉米产量46.0万吨,同比下降1.4%;大豆产量12.4万吨,同比下降5.6%。生猪存栏5.9万头,同比下降8.1%;牛存栏8.4万头,同比增长4.5%;羊存栏8.9万只,同比下降2.2%;活家禽存栏79.9万只,同比下降13.5%。猪肉产量6949吨,同比下降6.1%;牛肉产量8862吨,同比增长1.1%;羊肉产量2103吨,同比增长0.4%;禽肉产量4741吨,同比增长10.9%。禽蛋产量6218吨,同比下降10.9%。生牛奶产量74吨,同比增长2.3%。全年水产品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3.7%。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9万吨,同比下降0.03%。
第二产业
截至2023年末,林口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为1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中,白酒859千升,同比下降47.6%;水泥51721吨,同比增长42.9%;混凝土168673立方米,同比增长53.3%;发电量26188万千瓦时,同比下降3.0%。林口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
建筑业企业共计18户,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767万元,同比下降58.5%。
第三产业
2023年,林口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投资同比增长89.8%;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2.7%;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3.8%;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2.3%。从工程类别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下降9.8%;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61.5%,其他费用同比增长185.4%。从投资规模看,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项目8个,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9.6%。
林口县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0.4亿元,同比下降68.5%。林口县房屋施工面积54.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4.8%,其中住宅4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7.4%。商品房销售面积64424平方米,同比下降4.5%。商品房销售额20842万元,同比下降10.4%。
林口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7%。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8.6%、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3.1%、住宿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5%、餐饮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8%。林口县限额以上贸易企业53户,其中:批发零售业企业38户、住宿餐饮业企业15户。
社会事业
教育
1913年林口县三道通首创私塾,为林口县教育之开端。1928年三道通私塾转为官办学校,为林口县官办教育之始。东北沦陷时期,古城和龙爪各建一所日本人小学校。至1945年解放前夕,林口县(当时林口县)小学发展到65所,其中
朝鲜族小学7所;在校生4500余人,教师84人;林口畜产学校,在校生180余人,教师10余人。解放初,林口县民主政府创办林口联合中学,在校生118人,教职工6人。同时,为适应巩固民主政权、开展经济建设之需要,开始进行干部教育和职工教育。至1949年,小学发展到202所,在校生14575人,教师260人。建国后,贯彻首次中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大众开门的方针,林口县教育稳步发展。1951年,教学被列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各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1953年学习苏联教学经验,加速正规化进程。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按照五大环节进行,教学质量有所提高。1957年2月,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
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指示后,林口县加强德、智、体教育全面发展。同年冬,在教师中开展“反右派”斗争,林口县有47名教师被打成“右派”,教育工作受到影响。1958年以后,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展以勤工俭学、勤俭办学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活动,出现企业办学、群众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各类学校应运而生,校办工厂、农(林)场随之出现。此时期,中小学突出强调劳动观点教育,参加劳动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质量的提高。1965年,小学发展到229所,在校生40600人,教职工1250人;农业中学发展到26所,在校生2600人,教职工103人;有完全中学1所,在校生833人,教职工58人;初级中学4所,在校生1747人,教职工116人;半工(农)半读中学两所,在校生474人,教职工26人;中等农业技术学校1所,在校生120人,教职工11人。“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遭受严重冲击和破坏。林口县教职工有126人被揪斗,其中3人致死;有210人被下放。校舍遭到破坏,
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严重损坏和散失。1967年“工宣队”和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学校,领导“斗、批、改”。70年代初,“批林
批孔”、“反回潮”、“反击右倾翻案风”、“批判师道尊严”等运动接连不断,正常的教学秩序始终无法恢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重新调动起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工作重点转到以教学为中心上来,教育事业逐步恢复并得到迅速发展。至1985年,林口县共有幼儿园57所,在园幼)16976人,教职工270人;小学305所,在校生62448人,教职工342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2%;普通中学25所,在校生20057人,教职工1575人;农职业中学8所,在校生876人,教职工45人;中等专业学校两所,在校生460人,教职工68人;成人中等教育在校生7809人,教职工108人;扫除青壮年文盲率95.8%,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989年4月1日县教委成立后,形成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新格局。至1992年,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形成了从学前、小学、中学到中专,从幼儿、少年、青年到成年,从普通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到成人教育的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同年末,在普通教育中,林口县幼儿园专任教师文化达标率为41.8%,小学专任教师文化达标率80.6%,适龄儿童入学率98%,小学毕业生及格率86.2%,规范化小学占87.5%;初中专任教师文化达标率43.7%,规范化初中占42.8%,毕业生及格率75.9%;
高中专任教师文化达标率为40%,毕业生及格率90.6%;高考升学率46%,被中专以上院校录取325人。职业技术教育打破学校限制,向普通中学发展。林口县共有“三加一”、“四年制”、“初三分流”班33个,在校生146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0.7%;有大棚、温室、鱼池、猪舍29个,实验基地325.5亩。在成人教育中,农民教育全年共扫除文盲1072人,农村15—45周岁人口文盲率下降到2.1%,实现无盲村138个,无盲乡镇1个;参加实用技术培训4万余人。职工教育全年共举办培训班312期,培训10929人。干部教育全年共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535人。
2023年,林口县普通小学在校生7486人;普通中学在校生9421人,其中初中在校生5257人、高中在校生4164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91人。
科学技术
1956年8月,林口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为林口县最早的科技组织。此后,林口县各级科技组织陆续建立。1965年县级事业性质科研机构发展至3个,企业自办科技攻关小组发展至10余个。“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种科技组织均停止活动,多数科研机构撤消。70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各种科技组织陆续恢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林口县科技组织迅速发展。至1992年,林口县共有事业性质科研机构3个,企业性质科研机构17个;各级各类科技团体428个,会员6563人。
解放初,林口县
科技人员较少,且多分布于民间,尚未形成科技队伍。建国后,党中央号召中国人民向科学、文化进军。林口县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自觉参加各种文化、技术学习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国家和省、市创办高、中等专业院校,培养高、中级技术人才,面向各省、市、县分配,林口县科技队伍初步形成并逐年发展。至1965年,林口县科技队伍发展至3000余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受
左派错误思想指导,科学技术受到批判,科技队伍缩小,素质降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科技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逐步落实,林口县科技队伍迅速发展起来。1992年林口县科技队伍发展至9998人,其中具有高、中、初级技术职称者达6671人。
截至2024年12月10日,林口县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为合作单位提供鹅产业研究院1所、科学技术研究与示范场地3个、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3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个、“博士农场”6个。三是强化定向委培和农技培训。推进实施专科、本科定向培养,采取“自愿报名、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推荐就业”的方式从本土选育基层人才6人;开展常态化、标准化农业科普和农业技术培训,邀请专家举办农业专题讲座20场,举办农业技术培训40场,培训人数3000人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体育事业
林口县体育运动发端于1928年。当时,三道通官办小学校始设体操课,以队列训练为主。东北沦陷时期,按
法西斯主义教育方式,进行严格的队列训练。1945年8月林口县解放后,各校普遍增加器械、球类活动,并开始有学生运动会和竞赛活动。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建立体育运动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1958年为贯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方针,迎接第一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林口县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60年代初,由于自然灾害,体育运动发展受到影响。1963年以后,体育运动逐渐恢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项比赛和业余训练中断,体育运动受到严重冲击。“文化大革命”后期,林口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恢复,体育运动逐步开展起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体育事业迅速发展。以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为中心,城乡群众体育、少数民族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起来。平均每年举办各项大型体育比赛10余次,基层体委、工会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上百次;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4.3万人,人民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普遍提高。1949—1992年,林口县共向省、市体育院校、专业体工队推荐输送运动员67人。1973—1992年,共有78人次打破34项县体育运动记录;参加市级以上重要比赛30余次,打破市体育运动记录12项;承办市级比赛两次;取得市级竞赛团体第一名3次,单项第一名56项;取得省级竞赛单项第一名7项,国家级竞赛单项第一名1项。1992年,林口县跨进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先进县行列。
截至2023年8月,林口县先后建设了人工草皮门球场,置办了乒乓球桌、台球桌、户外健身器材等。县委组织部和县武术协会还相继开展了“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迎七一、庆二十大台球、门球、乒乓球和武术表演等系列体育活动。
文化事业
清末民初,林口县土地开发日盛,
辽宁省、
河北省、
山东省等地流民迁入定居者逐年增多,民间文化活动日渐活跃。每年
春节扭秧歌,贴对联,挂年画;正月十五闹花灯。平时常有流动艺人说书讲古。20年代后期,
瑞安鼓词、山歌、牧曲、童谣在较大村屯兴起,部分村屯开始有
唢呐、笛、箫、
二胡等
民俗音乐演奏;黑背
金矿办起“戏园子”,接待外地艺人演戏。东北沦陷时期,
二人转、鼓乐班活动兴起于民间;日本人经营的剧场、影院、酒馆在城镇出现,宣传殖民地文化。解放后,东北“鲁艺”文工团来林口县开展革命文化宣传活动,配合土地改革排演话剧、秧歌剧,教群众唱革命歌曲,对教育群众提高革命觉悟、积极参加土改、
参军和支援前线起到积极作用。建国后,书店、文化馆、图书室、俱乐部、评剧团、档案馆、
广播站等相继建立,文化事业获得全面发展。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林口县涌现出一批青年文学爱好者,他们相继在《
牡丹江晨报》《
黑龙江省艺术》《黑龙江农村报》《
北方文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诗歌和散文作品;各专业和业余剧团陆续演出了现代戏《分家》《小气象员》《春播曲》和话剧《月儿湾》《
西望长安》《兵临城下》等剧目,集中歌颂了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功伟绩。“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化工作被
左派思想所主宰,文艺创作强调“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成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文学创作原则),提倡“战斗文艺”,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一切文艺作品的主题。人们主要的文化活动就是看《
红灯记》《
沙家浜》等几部革命样板戏,唱毛主席语录、诗词歌曲和颂扬毛主席的革命歌曲,跳向毛主席表忠心的“
忠字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文化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文化事业获得新生。陆续恢复或新建各文化事业单位与专业艺术团体;被禁锢封存的影片和优秀传统剧目与现代戏重新同广大观众见面;各种协会、创作群体应运而生。广播电视、档案、史志等项事业也获得很大发展。至1992年,城乡居民可以收视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一、二套节目和省电视台一套节目;林口县广播电台除转播中央和省台主要节目外,每天3次播出自办节目,每次50分钟。林口县档案馆库存档案达25540卷;史志部门已编写出党史、林口县志资料和乡土教材资料300余万字,其中内部出版图书6本,100余万字。
截至2024年12月10日,林口县主要完成
刁翎镇“八女投江”遗址纪念地景区(包括场馆、广场、殉难地、观瞻平台、抗联小路、路面升级等基础设施)修缮改造等建设任务,促进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利用刁翎镇三家子村内闲置房屋,采取村集体牵头,农户入股参与的方式,建设集红色主题民宿、红餐体验、重走抗联路、军事拓展训练于一体的红色旅游村,实现了原有闲置房屋向特色景区的华丽转身。三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围绕
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文化”谋划创作一批回顾抗联历史、富有地方特色、反映新时代新思想的红色文艺作品,创作“八女投江”红色
广播剧1部、东北抗联系列文艺作品2部,举办红色主题书法、绘画活动2—3期,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林口县以红色文化旅游为引擎,正在努力搭建南北圈旅游框架,“吃大鹅、喝
沙棘、赏书画、醉
氧吧”南圈绿色健康游,“观湖光、登
栈道、忆八女、赏雾凇”北圈休闲度假游。
医疗卫生
清末,林口县刁翎、五虎林等地有游动中医,卖中成药兼行医治病。民国初期,刁翎、古城镇、五虎林等地相继办起私人药铺,其中有中医坐堂行医。1932年西医传入林口县,1935年林口县出现个人开设的
私立医院(诊所)。至1936年,林口县共有医疗机构28个,卫生人员82人。1939年,伪满县立医院建立。当时,医疗卫生事业由伪满县公署行政科禁烟保健股和林口警察署卫生系负责行政管理。在
日本侵略者的剥削压迫下,广大人民群众患病很少有钱医治,天花、
霍乱、
麻疹、
伤寒等传染病流行,死亡率较高。林口县人均寿命只有41岁。解放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卫生工作“面向工农兵”、“以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兴办医疗卫生保健事业。1945年,县立医院建立。1953年,县卫生防疫站和县妇幼保健站建立。1956年,各区先后建立卫生所。1958年,各公社建起卫生院,各生产大队建起卫生所,形成县、公社和大队三级医疗网。此后,医疗设备不断改善,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分科逐步科学化;免疫工作切实开展,传染病开始得到控制和减少。“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口县农村大力推行合作医疗制度、赤脚医生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医疗条件,发展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县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政治运动冲击受到很大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卫生医疗体制,贯彻多渠道、多层次办医疗的方针,出现了全民、集体和个体共同办医疗事业的新局面;改革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责、权、利相结合的领导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工作,使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至1992年,林口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3个,其中县直11个,乡镇31个,村屯288个,铁路、林业、煤矿和地方工业等企业部门41个,个体32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由1949年的25人发展到2058人,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5人;病床由1949年的14张发展到698张。多数乡镇卫生院购置了心电图机、“B”型超声仪、大型放射线(X光)机等现代化诊断设备,由过去只能诊治一般常见病,发展到可以进行下腹部手术和一些疑难病症治疗。县人民医院成为林口县医疗指导中心,能在普外、
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脑外科、
妇科学、五官科等多个医疗专科开展高难度手术,内科、
小儿科、传染科能进行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及常见病的治疗等工作。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天花、
霍乱、
白喉得以消除,小儿麻痹症、
斑疹伤寒等疫病得到控制,其他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大大下降,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林口县人均寿命已达69.7岁。
2023年末,林口县医疗卫生机构数共计20个,在职人员754人。
社会保障
1988年,为适应建立社会保险体制的需要,民政部门的“双扶”工作转变为农村救灾合作保险。1992年,农村救灾合作保险参保户达27768户,投保金额364657元;当年因灾理赔301900元。同年,林口县优抚15889人51.2万元;因灾救济110716人53.6万元;安置复员退伍军人255人;敬老院增至14所,入院老人增至167人;供养“五保”老人509人,人均年补助500元;安排残疾人就业160人。
2012年初以来,林口县新增4万多名16——60周岁的城乡居民参加“城居保”和“新农保”政策惠民利民体系,累计缴费2000多万元,发放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2000多万元。
人文
文物古迹
截至2024年11月22日,林口县有580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3月,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确定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其中,林口县
满族蚕翼绣项目入选。
林口蚕翼绣兴于
唐朝,盛于宋代。林口蚕翼绣是原料特质和艺术创意、技艺创新相溶一体的文化艺术,有着鲜明的东北文化特征。利用本地柞蚕丝作为绣线,把立体交叉细乱针、滚针的刺绣针法和能表现作品光影效果的丝光技法融为一体,兼融了中国画、版画、素描和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法,采用1至2丝刺绣和1至6毛丝光,在绣娘手中绣出的作品或薄如蝉翼,或灵动如画。
民俗
心理民俗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历代传承下来的一种敬仰鬼神或动植物并希求其庇佑的心理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的传承与主张多神祗的
道教的传播密切联系。林口县人民群众信仰的鬼神主要有观世音菩萨、土地、
城隍、
关羽、灶君、
门神、财神、龙王、
阎王爷、
虫王、
山神、
送子娘娘、收生娘娘、十不全、狐仙、黄仙等。这些鬼神大都是道教神祗。除信仰鬼神外,人们还信仰天命、运气、山川地气,并希望通过算卦、相面、看风水来预测吉凶祸福,掌握天命和运气的玄机,从而实现其生活所求。这种信仰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求财的供奉财神;求子的供奉子孙娘娘;求雨时从庙中请出龙王“神牌”,抬着在乡间巡行,祈求“龙王”降雨;进山采伐木材时要祭祀山神、土地,请求保佑平安;家中有病人往往祭祀狐仙、黄仙,认为
狐属、
黄鼬这两种动物得道成仙,能幻化为人形,既能捉弄人,又能保护虔诚信奉者,一旦得病遭灾,祈求“狐黄”二仙便可祛灾消祸。
解放前,林口县人民群众信仰鬼神、天命、运气、风水之风盛行。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大力开展移风易俗,破除封建
迷信思想,
无神论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信仰鬼神、天命、运气、风水之风迅速衰落消失。但是这种信仰仍在许多人头脑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遇事仍要有所表现。例如:有些村民进山伐木要偷偷祭祀
山神;家中人生病久治不愈,要偷偷请大神跳神治病;向狐仙、黄仙讨药的事也时有发生;安葬死者仍要请阴阳先生看看风水,选一块好坟茔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在林口县重新恢复有组织的宗教活动。这些宗教都是以
有神论为其出发点的,这样有神论的思想便重新获得合法传播。林口县供奉佛祖等神祗从信徒范围逐步发展到普通百姓家中,继之对
道教各种神祗的信仰也重新恢复起来。同时,看手相、批八字、看风水、算卦等活动也流行起来。80年代末以后,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的
经营活动带有许多难以预测的变数,这使一些经营者不时遭遇挫折。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这些经营者中的部分人走上了供奉佛祖、财神及其他鬼神的信仰之途。特别是那些刚刚脱离农村,投入商海的经营者,带着浓厚的传统习惯心理,更热衷于对鬼神的信仰。在他们开设的饭店里往往公开供奉着财神像,有的财神像比正常人的比例还大。
民间禁忌
民间禁忌也是历代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广大群众讲究禁忌的目的,是要维护心理上所得到的美好的结果不致被破坏。各种禁忌往往带有明显的奇异性和神秘色彩,使人们为了求得自身利益,不能不将它维系和传承下去。
林口县人民群众讲究的禁忌主要有10余种,但有些现在已不被群众所遵循。
乌鸦忌:早晨起床外出,迎面碰到乌鸦叫,便认为这一天“晦气”,预兆不好。
猫头鹰忌:民间将猫头鹰视为不祥之鸟,认为它昼伏夜出,白天很少飞动。偶尔飞出,落在谁家房上,预兆将有不吉利事情发生。因此,人们常说“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喜鹊忌:出门遇到喜鹊喳喳叫,认为这是吉祥的预兆,因此特别忌讳打杀喜鹊。蜘蛛忌:遇蜘蛛结网于房前,认为是蜘蛛来报喜,俗谚有“早报喜,晚报财,不早不晚客就来”,因此,禁忌把蜘蛛弄死。
在红白喜事中,对色彩有特别敏感的禁忌:办喜事时,新郎、新娘多穿红着绿,追求热烈气氛,禁穿素色(白色、黑色)服装;办丧事时,家人和到场的人都禁忌穿红着绿,要穿白色或黑色等颜色素淡的衣服,追求肃穆气氛,以示哀悼。
语言禁忌:人死了忌说“死”,而要说“老了”。办喜事时不能讲丧事,办丧事时不能讲喜事。认为老人活到66岁、73岁、84岁时都是个“坎儿”,到这3个岁数时,一般要多说一岁,认为这样,就能过这个“坎儿”。
日期忌:农历年正月初一到初三,禁忌往外扫垃圾、倒污水,认为这样会把一年的财气倒掉。正月十五之前忌动针线。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忌动针、动剪,认为这样会伤“龙目”;同时又认为这一天理发十分吉利,俗称“剃龙头”。婚嫁选结婚的日子忌单日,喜双日,如是双年、双月、双日,又逢星期日,则认为是上等吉日。立秋日,忌吃黄瓜,认为吃黄瓜会使身体消瘦;这一天要吃面瓜、
阳芋、茄子,最好是吃肉,俗谓“抢秋膘”。
借药壶忌:借邻家的药壶熬药,用过后不准送回,认为送回药壶就会把病带给人家,因此,邻家要用需自己取回。
生育忌:已婚女子忌在娘家生孩子,临产前必须回婆家。
指
彩虹忌:天下雨后出彩虹,忌小儿用手指,认为用手指彩虹会烂手指。
行动民俗
岁时风俗
生活习俗
饮食
旧时,林口县居民一日三餐一般为两干一稀搭配。夏季天长三餐,冬季天短两餐;农忙吃于,农闲吃稀。主食以
玉蜀黍属、小米、黄米为主。吃法主要有
玉米面饼子、
窝窝头、
发糕(有时加入饭豆)、豆包、煎饼;玉米碴;
黄米面豆包、豆
馅饼、黄米干饭、粥(有时掺些大米或饭豆)。大米、白面仅在
春节或招待客人时食用。主要有
大米干饭、粥,
白面馒头、花卷、
油饼、
发面饼、饺子、包子、
面条、
面片等。农村大忙季节,农户尽量设法吃上黏豆包和玉米
豆面两掺的大
饼子,以适应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沦陷时期,大米、白面仅供
日本人食用。中国人吃大米、白面被视为“经济犯”,要受到刑事处罚。城镇居民粮食按月定量“配给”,多为
高粱米和
玉米面,因不足以饱腹,还“配给”橡子面充饥。乡村农民则半年糠菜半年粮,生活更困难。一般以
阳芋、面瓜、野菜、米糠来补充主食的不足。解放后,农民分得土地,生活得以改善。主食以玉米碴为主。大米、白面等细粮人均食用量有所增加,城镇居民根据工种规定粮食定量,按月供应玉米碴米饭、大米饭、
面条和馒头等为主食,年节假日多食
素三鲜饺子、
油饼、包子等改善生活,招待客人以大米饭为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饮食习惯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大米、白面取代
玉米面、玉米糙子,成为日常主食。在城镇,人口少的家庭,特别是青年人组建的新家庭,经常购买馒头、大果子(油条)、油饼等现成熟食,自己做饭的次数减少。来亲友作客,有时直接到饭店设宴。
服饰
清末民初,林口县居民衣着颜色以蓝、黑、白为主。布料以家织土(粗)布为主,洋布较少,绸缎等贵重布料为富裕人家所享用。在衣饰方面以中式便服为主,分
旗袍、短袄、坎肩、长裤等数种。林口县冬季寒冷,居民服饰注重实用。劳动人民冬季一般穿对襟或偏襟棉袄、棉袍,宽腰棉裤,扎腰带、腿带、腿绑,头戴皮帽(多为狗皮、兔皮帽)。条件较好的外穿皮坎肩或羊皮袄。脚穿家做棉鞋、自编草鞋,从事户外劳动的农民多穿牛皮乌拉或毡靴。
九一八事变后,林口县居民贫富相差逐渐悬殊。有钱人家男性多穿绸缎长袍马褂,春秋时节戴礼帽,冬季戴狐狸皮、貉皮帽或骆驼绒帽,外穿狐皮大氅,系
羊绒长围巾,穿缎面绒里棉鞋、皮棉鞋或精制毡靴、皮靴等。贫困人家大都用土布做衣裤。妇女较多用
山东省产的麻花布为衣料。青少年女性夏季喜欢穿阴丹士林布做的
旗袍。30年代后期,城镇妇女开始穿旗袍。冬季,一般女人的服饰,上衣是偏襟棉袄,上腰棉裤,扎黑腿带,穿布棉鞋;外出戴棉布风帽。男人多半穿对大襟短袄、上腰长裤,乌拉或布棉鞋;外出加穿大棉袄或棉袍以御风寒。此时期,日本造的太阳牌胶皮鞋、胶皮靴和“水袜子”等胶鞋开始流行。富裕人家多半买太阳牌胶皮鞋、胶皮靴,一般人家买“水袜子”,但城乡普通居民平时穿的鞋,主要还是自做的傻鞋。这种鞋轻便结实,旧中国的士兵曾用此做军鞋。解放后,衣服样式多变,穿的最多的是列宁装和
中山装。50年代,由于受苏式服装的影响,年轻人喜穿苏式扎道的棉袄,戴苏式
剪绒、栽绒帽或
坦克帽,穿棉胶鞋、棉皮鞋、大头鞋。乌拉在城镇居民中已经少见,农村仍有部分人穿用。此时,人们的衣着布料多为
平纹、斜纹等棉布,家织粗布已经很少见。60年代,夏季,年轻人喜穿学生蓝制服,中、老年人喜穿蓝色或灰色中山装,年轻姑娘喜穿连衣裙。冬季,新式“棉猴”代替了棉大衣。人们的衣服质料多为
华达呢或咔叽等棉布。“文化大革命”期间,草绿色成为服装流行色,青年男女戴军帽、穿军衣、扎皮带、挎绿
书包,穿军用胶鞋、大头鞋成为时尚。80年代以后,
哈尔滨市等大城市流行的服装很快就能传入县城,进而流行到广大农村。服装从款式、色彩到质地越来越趋向多样化、高档化,西装、呢大衣、
羽绒服装、风衣、皮夹克、皮大衣受到欢迎。春秋季节,戴前进帽、贝雷帽、礼帽者增多;冬季棉帽则被羊剪绒、
狐属、
旱獭属、
水獭亚科皮帽和苏式皮帽等取代。还有不少年轻人为了美观,坚持冬天不戴帽子,有时戴上一对耳包,形如报务员的耳机。
朝鲜族服装颇具民族特色。女装为丝绸制成的短衣
长裙,色彩鲜艳,款式别致。短衣为斜襟无扣,以布带打结,腰间有许多皱折。男装是白色短上衣,外着深颜色坎肩,裤子以其肥硕著称。童装则以七色彩衣为特色,朝鲜族多在节日、生日着民族服装,平时与汉族人服饰一样。
居住
清末民初,人们居住的是地窨子或土木草结构的马架子房。后来,盖起古式简易苫草房,门窗轴式开启,糊窗户纸。30年代以后,极少数富有人家开始建砖瓦房。至解放前夕,林口县城乡居民住房绝大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简易起脊草盖平房。居室一般是三间屋或两间屋,一进门便是厨房,厨房又称外屋,居室称里屋。三间屋的以东西屋为居室,中间一屋为厨房。居室南或北面设火炕,也有设南北两铺炕的;沿山墙的烟道称蔓子炕,也称条炕。满族住户在西条炕上方墙上设祖宗牌位,因此西条炕不许坐。烧火做饭,烟火经炕内烟道通过,冬季靠烧热炕取暖。炕上多铺用秫秸或芦苇编成的炕席。为了防寒,一般都在窗户里外用毛头纸糊窗户缝。居民建房时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选吉祥如意的向阳地带建
地基,择吉日破土动工。日期选择以单日为吉,忌在农历的双月双日破土。动工之前,宴请工匠和亲友。开工当天清晨摆供品祭祀土地神,然后在吉庆时辰鸣放鞭炮,驱魔迎祥,正式开工。房高不能超过邻居家主房,否则谓“欺邻”。最重要的是上梁,要请风水先生选好时辰,正梁上要悬红布条,挂古钱,取吉。正门贴“立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薇星”的喜联。横批是“紫薇高照”。待吉辰一到亲友们叨念吉利话,鸣放鞭炮,以示避邪。木匠师傅当即郑重调正正梁位置,随即一声呼喊,由正梁上扔下糖块、馒头任人抢取,以示彩兆财发。接着由主人设宴招待建房匠人、工人和亲朋好友。有些人家住进新房后,还要摆一次“乔迁之喜”的家宴。解放后这些习俗基本沿袭下来。60年代以后,居民开始用纸糊炕、刷清油,取代炕席,窗户纸被玻璃取代。冬季,有些人家生火炉、烧火墙取暖。农村居民主要以柴草为燃料,城镇居民主要以煤为燃料。70年代以后,城乡居民建坯瓦房、砖瓦房的逐年增多,城镇居民一般不再建草房,同时“土暖气”开始流行起来。80年代以后,砖瓦房成为城乡居民建房的主流,同时开始讲究庭院和室内用水泥造面,有些人家室内铺装地板、地板革、地毯或瓷砖。室内房间结构呈现多样化,一般设走廊、客厅、寝室和厨房。有些人家寝室拆炕
换床,或小炕上再设床。厨房一般设在走廊尽头的北面,有门与走廊隔开,有的内设浴池。同时,传统的庭院
栎木条杖子开始被砖砌围墙取代。一些富裕居民还建起了小住宅楼。1984年,林口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始有计划地改造旧房,建商品住宅楼出售。此后不少部门、单位相继建造住宅楼向本单位职工出售或单位职工出一部分钱而享有使用权。这种做法推动了城镇居民住宅向楼房化和集中供热化方向发展。
地方特产
奎山粉条
“奎山粉条”是
牡丹江市市林口县品牌特产。这种以
马铃薯淀粉经过发酵、塑形、晾干等工序制作而成的粉条,在林口县奎山镇太平村有100多年制作历史。
沙棘
沙棘是一种落叶性灌木,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一词是植物和其果实的统称。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
生物活性物质,是世界上含有天然维生素种类最多的珍贵
经济林树种,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鱼业等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沙棘果实中富含200多种益于人体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中国“圣果”的美誉,入药具有止咳化痰、
健胃消食片、活血散瘀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
沙棘可降低胆固醇,缓解心绞痛发作,还有防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林口县于2001年开始通过“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推动,沙棘种植得到较快发展。林口与中国国家沙棘研究所合作,经
俄罗斯引种杂交成功培育了新型优良冬果沙棘品种——“深秋红”。其特性为极耐干旱贫瘠和严寒,适宜在中国
东北地区大面积栽植,是防止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的优选生态树种。此外,“深秋红”还具有抗高寒、耐高温、抗疲劳、耐干旱和果大叶密的生物特性,也造就了其具有活性强、药用成分含量高的特点。沙棘籽含油量达8%以上,含量高于中国其它地区
沙棘品种。
滑子蘑
滑子蘑又名
滑子菰,珍珠菇,属
真菌门、
层菌纲、
蘑菇目,因菌盖表面有粘液而得名,滑子蘑的菌肉淡黄色,鲜嫩味美,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林口经过多年的发展,实现了滑子蘑的规模化种植,年种植规模达2亿块,于2006年正式成立的林口县岩手滑子蘑专业合作社,是林口滑子蘑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带动林口滑子蘑种植产业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其注册的“岩手”品牌产品已经通过了国家“QS”认证;林口富通天然食品公司出产的林山牌干食用菌被
黑龙江省省工商局认定为著名商标。
林口黄芪
林口黄芪2021年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证为“林口黄芪”地理标志和
莲花镇中国首批黄芪“三品一标”产品认证,获得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省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十多项认证。林口适合种植黄芪土地200多万亩,林辅地、林药套种地50多万亩,林下仿野生种植2000多万亩,土壤酸碱度适中,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无污染,种植区域降水、积温、光照、生长期等自然要素都非常适合种植优质黄芪。产品经过农业农村部及相关部门质量检测:黄芪甲苷为0.20%以上(2020年药典标准:0.08%),毛蕊异黄酮为0.16%以上(2020年药典标准0.02%),两项重要指标超过国家标准3-8倍以上。重金属、农残等其它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刁翎香瓜
香瓜又称甜瓜,由于清香袭人而得名香瓜。香瓜是夏令消暑瓜果,多食香瓜,有利于提升人体心脏和肝脏机能,促进内分泌和造血机能。刁翎香瓜因产地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成熟期比黑龙江其他种植区成熟早一个多月,而且口感优良。
林口白鲜皮
林口白鲜皮外表面呈灰黄色,内表面类白色,呈卷筒状,长15-20cm,厚0.3-0.5cm,质脆,羊膻气浓,味微苦。
交通
林口县对外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201国道和牡—佳铁路纵贯南北,省道方虎公路和林—密铁路横贯东西,并且与纵向的201国道和牡—佳铁路相交于林口镇。
2020年,林口县公路运输客运量302万人,比2019年下降60.0%;旅客周转量11344万人公里,比2019年下降60.0%;公路运输货运量390万吨,比2019年下降40.1%;货物周转量57579万吨公里,比2019年下降40.0%。
铁路
林密铁路穿林口中心城区,在中心城区设
林口站,向北至
勃利县,向东至
密山市。林口站位于站前大街,隶属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鸡西车务段,现为
三等站。
公路
中心城区现状对外交通
主要联系依靠G201、G11和S203、S206及S315对外公路连接外围城市及乡镇。林口县内有长途汽车客运站1处,为
二级公路长途客运站,占地2.2万平方米,年客运量160万人次/年,发往
黑龙江省各地。
风景名胜
林口县主要有
罗勒密山景区、“八女投江”遗址纪念地、林口县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雾凇谷景区、莲花中医药特色小镇等景点。
罗勒密山景区
位于林口县
三道通镇,总面积3000多公顷,国家4A级景区。景区包括三个区位:动—响水河时尚体育运动区,漂流河道全程10公里,水位落差24米,响水河漂流被誉为“龙江第一漂”;缓—罗勒密山鸳鸯峰景区,鸳鸯峰是林区最高的山脉,最高海拔1357米,鸳峰高729米,鸯峰高640米,被称为“仙境第一峰”,
玻璃栈道、滑道、
玻璃吊桥等旅游体验项目;静—红旗度假中心,为自然森林生态资源。
“八女投江”遗址纪念地景区
林口县八女投江遗址纪念地位于林口县
刁翎镇三家子村境内,国家3A级景区,占地面积50公顷,由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八女殉难地遗址、环山抗联小路、木栈道、忆英亭、五军哨所、无名英雄雕像、文化碑廊组成,是中国唯一一家以八女英雄及抗联二路军史实为主体的抗战史实纪念馆。纪念馆内布展面积1600平方米,展线长200余米,展出史料照片500余张,珍贵文物320件。纪念馆共分六部分展区,第一部分蒙尘岁月,展出了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本侵略者在刁翎地区先后焚毁数百家农户房舍,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第二部分抗日烽火,讲述了周保中、
赵尚志等抗日将领带领刁翎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第三部分“八女投江”,展出了
冷云等八名女战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壮歌。第四部分
日寇罪证,诠释了侵华日军在刁翎地区所犯下的罪行,见证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第五部分迎来曙光,展出了抗联部队配合
苏联红军反攻东北,迎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第六部分英名永存,展出了爱国群众、热血青年抗日救国的故事。
林口县“八女投江”殉难地遗址1999年被
黑龙江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地。2009年,“八女投江”被中宣部、中组部等11部委评为100位为
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0年,“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2013年,“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被省委命名为第一批黑龙江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4年9月1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公布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通知》,《通知》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位于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市林口县
刁翎镇三家子“八女投江”殉难地入选。2015年,“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第四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八女投江”殉难地遗址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20年“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被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领导人张思卿、蒋树声、邹家华、张梅颖、铁木尔·达瓦买提、布赫、周铁农等相继为纪念馆题词。
林口县文化创意产业园
林口县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林口县建华路4号第四中学南侧,国家3A级景区。占地面积9853平方米,建筑面积9876平方米。是依托“
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文物工作先进县”深厚文化底蕴,精心打造的集创作、展览、销售、培育、交流,弘扬林口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载体。园区功能分区一楼为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蚕翼绣展馆,二楼为林口书画名家展馆,三楼为林口文物展馆、四楼为林口籍国家级书协美协会员个人创作工作室。
书刻馆是集书刻艺术普及、培训、创作、观光于一体的艺术展馆,为
黑龙江省首家书刻艺术馆。书刻即“书而刻之”,是在木、石、骨等材料上雕刻书法作品,既体现书法魅力,又传承雕刻艺术,是集书法、篆刻、雕刻、色彩、构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书刻作品在现代装修装饰中被广大群众青睐。民俗馆以林口民俗文化为主线,着力彰显地域丰富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资源,包含了不同年代的民俗情和风貌。民俗馆共分“序厅”、“东北民俗”、“东北民俗十六怪”和“民间传统艺术品”四大单元,在展示浓郁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勾勒出林口文化的悠久历史。名家馆可以清晰、系统地反映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分享
书画艺术的美轮美奂,展示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供参观研究及欣赏。临时展厅利用移动展板作为多元展示载体,将文化精神、历史意义、艺术价值继承、发扬和创新。
老相机博物馆
林口县老相机博物馆位于
黑龙江省省林口县电视台一楼,是黑龙江省最大的老相机博物馆之一,馆藏面积400平方米,收藏各时代、各类型、各型号、各品牌相机及周边设备、设施、附件等接近600余部(套)。包含了1890至1980年各个年代的中国、
英国、
法国、
德国、美国及
苏联等多个国家的主流、代表性相机,设有培训讲座、操作体验、交流互动等旅游体验项目。
南山休闲体育公园
南山休闲体育公园位于林口镇南部,是林口城区“绿蕊”,“城市会客厅”,主要景点为德孝山和兴林阁,总占地面积19.8公顷,绿化覆盖率为87.6%。公园东侧建有“闻涛亭”一处,并设置十二生肖石雕。东文化广场与“闻涛亭”之间有333级台阶相连接,台阶两侧安置“二十四孝”石雕24件,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弘扬德孝精神。广场中心立有
孔子像,展现孔子的和善、仁义、智慧,透过儒家伦理道德教化民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兴林阁暨林口县文化艺术展览馆,占地面积324平方米,建筑面积780平方米,总高度为31.9米,平面正方形、三层、四角歇山顶园林
古典主义建筑,是集旅游观光、文化艺术展览于一体,是林口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古城百亩花海
林口县古城百亩花海是林口重点国有林管理局精心打造的旅游、生态、宜居、幸福林城的同时,结合职工群众日常休闲、健身、娱乐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局址地区剩余空地,相继修建了百亩花海、文化石雕长廊、沿河植物园、
徽派建筑文化长廊、荷花池等休闲娱乐场地,为群众打造出了一个“春有色”“夏有景”“秋有果”“冬有韵”的现代生态旅游网红打卡地。景区占地面积66600平方米,集花卉培育、栽种、观赏为一体的
宿根花卉繁育基地。每年草本花卉85万株,
宿根花苗60万株,百日草40000平方米。
中国雾凇谷景区
中国雾凇谷景区位于
黑龙江省林口县
莲花镇与
三道通镇的
牡丹江市沿江两岸,国家“八五”重点工程莲花电站大坝下游。初冬时节,因电站间歇性发电,下游百里江水奔流不息,出现江面白雾升腾的奇境。
莲花中医药特色小镇
莲花中医药特色小镇是黑龙江省的生态旅游新镇,属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属长白山植物区,
张广才岭植物亚区,生物资源种类丰富,特别是野生药材资源丰富,拥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产品300余种,为发展道地关药奠定生物学基础。莲花中医药特色小镇生态环境优良,寒地黑土,田清地沃,药材品质纯正,有效成分含量高,发展绿色中药材基础好,是牡丹江百里黄芪谷的腹地,中药材栽培具有60年历史,全镇中药材栽培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黄芪种子种苗基地3500亩,主要种植品种有黄芪、
平贝母、
苍术、
白鲜皮、
刺五加、沙棘、蒲公英、月见草、
赤芍药、
菘蓝、
五味子等十几个品种。莲花中医药特色小镇被
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授予“黄芪种苗规范化繁育基地”“黄芪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和“牡丹江百里黄芪谷中药创新产业区”等称号。
抗联五军密营遗址
该密营位于林口县西北部的三道通,距四道河子村西约20余华里。此处山高林密,又有陡壁悬崖,是抗联五军建的最早的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密营。大约建于1934年底与1935年初,密营完全是木克楞克制而成,有数座,每座间数不等,大至十几间,小则五间。密营分设军部、秘书处、军需处、医院、修械所、
被服厂、营房等。东北抗联军第五军军长周保中,副军长柴世荣,政治部主任胡仁,参谋长张建东。周保中经常来这里,其他抗联各军领导也都来此工作过。
天宝山四季游乐园
林口县天宝山云镜湖四季游乐园位于林口镇六合水库上游3.5公里处,距林口县城13公里,总面积12平方公里。有各种水上、冰上游乐设施。夏季娱乐项目有:大型水上冲关、沙滩浴场、林下采摘、林下烧烤、丛林滑道、激情刺激的水上
飞鱼科、龙舟等。冬季娱乐项目有:冬捕、滑雪、滑冰、冰上摩托、卡丁车等。特色饮食有:特色
农家菜、野生
冷水鱼、
烤全羊等。
青山国家落叶松种子园
林口县青山国家落叶松种子园位于林口县青山林场苇子沟施业区内,距县城四十公里。始建于1964年,1984年被林业部列为部省联营种子园。1991年被列为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
落叶松良种基地,2010年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单位,2013年列为国家林木良种补贴单位。良种基地占地总面积675.11公顷,树种有
黄花落叶松、
果子松、
樟子松等8个树种;
母树林有红松、
日本落叶松、樟子松、长白落叶松4个树种;在落叶松种子园、红松种子园、樟子松种园里保存着300多个优树的繁殖材料,同时具备建立落叶松高世代种子园的基础,为鸡西、龙江、
辽宁省、吉林等多个种子园提供繁殖材料。1993年至1995年获得林业部“中国林木良种基地先进单位”称号;2002年获得国家林业局“全国特色种苗基地”称号。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2024年12月,有多位网友称,黑龙江
牡丹江市林口县青山镇有牛在山上被不明动物咬伤,怀疑是老虎所为。12月10日,当地镇政府发布《人虎冲突防范须知》,提醒居民非必要不入山。
参考资料
林口白鲜皮.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信息查询系统.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