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中华姓氏之一,起源地为山东章丘县,曾为山东望族、中华第一名门,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五姓七望之首,当时公认的“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在《百家姓》中,崔姓排第189位;2006年崔姓人口约400多万,2020年崔姓人口排第55位;崔姓也是朝鲜大姓,徙居海外的崔姓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崔姓出自
姜姓,即以邑为氏,其始祖为
西周齐国开国君主
姜子牙(姜尚)的孙子
季札,至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除此之外,崔姓还有不同源流,如源于高丽族,留在
天宝的部分新罗国学生、僧侣改为崔姓;源于
满族、
回族、
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汉化改性;源于改姓。
先秦时期,崔姓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区;
秦汉,崔姓已成为
河北省地区大族;
东汉末年,平州(治所在今辽宁辽阳市)
刺史崔毖,率领族人避乱徙居到现今的
朝鲜。唐末
五代十国之际,崔姓族人为躲避战乱等原因,向四方迁徙,但以南迁为主。宋代以后,中国大多数省份都有崔氏聚居点,但现今中国以
山东省、
河南省、
江苏省等地的崔姓人口最多。
崔姓有清河、博陵等郡望,有清河堂、玉璧堂、德星堂等堂号。《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崔姓历代名人288名,占总名人数的0.6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九位。
东汉有文学家
崔骃、书法家
崔瑗、政论家
崔寔等,
南北朝时期有经学家
崔灵恩、史学家
崔鸿等。唐朝宰相中,崔姓有36人,其中15人出自博陵崔氏。
历史发展
姓氏源流
出自西周时齐国君主齐丁公嫡长子
季札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初年,有姜姓
姜子牙,字子牙,为官
太师,也称师尚父,又俗称姜太公,因辅佐
姬发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姜太公有一子名伋,
姬诵时为朝廷重臣,
姬钊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
齐丁公。齐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应继承
齐国君位,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
山东省章丘区黄河乡土城村),以地为姓,遂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为
崔季子。
源于朝鲜民族,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
新罗留唐学生,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
新唐书》所载,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新罗国有崔氏。新罗国,是公元四世纪由三韩的辰韩斯卢部所建,
首都为金城(今韩国庆尚道庆州)。从公元四世纪末起,新罗国先后与
前秦、
南齐、梁、
北齐、陈、隋、唐登王朝通交,大力吸收中国汉文化。期间使用汉字并创造了用汉字标音的
吏读文。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起,新罗设立国学,通读《
论语》、《
礼记》等汉文经典书籍。当时,包括僧侣在内的新罗留唐学生很多,其中学有所成者亦不少,为朝鲜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唐朝时期,有大量新罗留唐学生因唐王朝的历代宰相除了皇族李氏以外(有六十一人),就属崔氏最多,足有三十六人,遂以其姓为汉姓,成为后来的
高丽大姓崔姓氏族。高丽崔氏本源不一,分别有庆州、全州、东州、海州、朔宁、江隆、和顺、江华、永川、耽津、鸡林、水原、隋城、牛峰忠州、通川、阳川、
开城、稷山、龙州、兴海、杨州、汉南等一共四十三个本贯派系,各不相属,彼此之间没有直系血缘关联。
源于
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崔佳氏,
满语为CuigiyaHala,祖先原为
汉族,东汉末期被
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哈达(今
西丰县小清河流域),所冠
汉姓即为
赵元楷妻。满族崔穆鲁氏,满语为CuimuluHala,世居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崔氏。
源于
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源出蒙古
察哈尔省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
乌兰察布市、
锡林郭勒盟一部、
山西省部分地区),后有
汉族引为姓氏者,
满语为Cuijuk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汉族崔珠克氏多冠汉姓为崔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彝族、
回族、
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崔氏,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
崔季子。相传炎帝神农氏为
少典之子,因居于
姜水(
渭河支流)之滨而得
姜姓。
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
姜子牙,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
姬诵时为
齐丁公。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
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
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
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
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
鄢陵县(今属
河南省)、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
河北省),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
另
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
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
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
晋朝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
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
崔悦,前赵
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之孙
崔蔚,
北魏郢州
刺史,居
荥阳市(今属
河南省),号
郑州市崔氏。”
唐朝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
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
山东省、
河北省、河南、
陕西省、
山西省、
甘肃省遍布崔姓。
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
江苏省、安徽、
浙江省、
江西省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
辽东一带,多与
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
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一北方姓氏。
今日崔姓尤以山东、
河南省、
黑龙江省、
辽宁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
汉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八。
崔姓移居台湾,多在明清时期,尤其是
康熙帝时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归顺后,清在台湾设府置县,招徕东南沿海居民到台湾垦殖,以开发、建设台湾的这一阶段。现居台湾的崔姓居民大多是从
广东省、
福建省两省迁居而去的,现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
1949年,大陆解放,崔氏一些成员随
中国国民党迁移至台湾,其中较有名气的有
崔书琴、
崔垂言、崔百城等人。
此外,还有一些崔氏成员在中国近代时期移居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
自明末以来,东南沿海省份的一些崔姓人士为谋生的需要,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
落地生根。海外崔姓主要聚居地在今
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崔氏与李、朴同是大姓之一,朝鲜崔姓也修有家谱。如朝鲜朔宁《崔氏世谱》,三编,总目一卷,崔鹤九编,1913年朝鲜铜活字本,4册。该谱以崔天老为始祖,崔善甫为一世祖。分甲乙丙三编,各编又分上下,皆世传。末册版心刻“朔宁崔氏谱总目”,内载行状、墓志等。
人口分布
先秦时期,崔姓一直为
齐国的卿大夫,活动在山东地区。
秦汉,崔姓发展很快,成为
河北省地区的大族,以此为源地向四周播迁,大凡崔姓寻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
西汉至宋,官宦不绝。
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连国姓
李姓也屈于其后,可见崔姓的辉煌。尤其在
唐朝崔姓最为显耀,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
宋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
陕西省、
河南省,这三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
山东省、
广东省、安徽、
江苏省四省。
河北省为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崔姓总人口的24%。当时的冀、豫、秦地区为崔姓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
山西省、河北,这四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73%,其次分布于
江西省、河南两省。江苏省的崔姓人口约占崔姓总人口的24.6%,为崔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崔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部鲁冀晋、南方江苏两块崔姓人口聚集区,崔姓重心向东漂移。
当代崔姓的人口已达到420多万,为全国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自
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
山东省、
河北省、
河南省,这三省的崔姓占崔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
辽宁省、
山西省、
黑龙江省、
江苏省、
陕西省、
吉林省,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关内鲁冀豫、关外黑吉辽两块崔姓聚集地区。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崔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北、
华中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东北的崔姓迅速增长。崔姓在华北和
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鲁豫晋、冀京津、黑吉辽、
内蒙古自治区大部、陕西大部、
甘肃省东端、鄂皖苏北段,崔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4%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4%,居住了大约7l%的崔姓人群。在甘肃大部、
宁夏回族自治区、
陕西省南端、内蒙古中西部、川渝北段、湖北大部、皖苏中部、
云南省中部,崔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6%,居住了大约14%的崔姓人群。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博陵郡:
东汉朝
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县,治所在博陵(今
蠡县)。东汉
建安末期改为博陵郡。三国时期
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为博陆县。
晋朝时期改置为博陵国,治所在
安平县(今河北安平县),其时辖地在瀛州、
深州市境,即今河北安平、深县、
饶阳县、安国等一带地区。
南北朝时期
北魏又改为博陵郡。隋、唐两朝时期有定州博陵郡,但并非晋朝时期的博陵旧地,而是在今河北定州一带地区。
荥阳郡: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分河南郡置为荥阳郡。西晋时期曾被设置为国,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汞阳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堂号
清河堂:以望立堂。清河崔,是在清河土地上成长壮大的一支崔姓家族。清河崔姓家族家规森严,自我要求很高,历经两汉200余年,逐渐形成“诗书传家、积极进取”的门风。
南北朝时期,“清河崔”一举成为士族之首,被尊称为“清河大房”,还衍生出“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分支。隋唐时期,“清河崔”将积极进取的家族传统发挥到淋漓尽致,抢先适应了全国大一统的政治新局面和科举取士的社会新要求,不断推出政治新人,成为朝政的最中坚力量。仅有唐一朝,“清河大房”就出现了11名宰相,5名状元。从崔意如算起,“清河崔”已存世2200余年,其中在中国门阀政治兴盛的700余年里,“清河崔”一直是士族阶层的突出代表。在《世本》、《
元和姓纂》、《
万姓统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等古今姓氏专著中,以及在数以万计的中华崔姓谱牒中,清河郡历来都是排名第一的历史郡望,清河堂历来都是排名第一的崔姓堂号。
博陵堂:以望立堂。博陵崔氏,
中原地区汉朝至隋唐时期北方著名大族,与清河崔氏同属世家大族中最尊贵的“五姓七望”(五姓七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
太原市王氏)。历史上,
崔贵妃出将入相逾40多位,仅
唐朝就有宰相27位(37任),其中博陵崔氏16位(22任),至此崔氏成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荥阳堂:以望立堂。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
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游
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德星堂:出自唐
崔郸的事典。崔氏四世同居,兄弟六人官至三品,、、郸为
礼部,其余三人为兵部、吏部、户部,住光德里。唐宣宗赞曰:"崔郸一门孝友,可为士族法。"御笔亲题:"德星堂"。崔氏后人遂用此作为堂号。
北亭崔氏宗祠位于
番禺区小谷围街道
北亭村渭水大街14号,该祠堂始建于
清代光绪四年(1878年),分别在1997年、2008年重修。总面阔30.46米,总进深52.47米,占地面积1602.58平方米。该公祠三路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
花岗石墙基。祠前有开阔地坪,立有旗杆夹石一对。大门门额镶木匾阳刻“崔氏宗祠”四字,两边有钟鼓楼、青云巷,左路青云巷石额阳刻“礼门”,右路青云巷石额阳刻“义路”。大门前一对抱鼓石。中堂梁架正中悬刻“大衍堂”木匾,上款“光绪四年戊庚岁”,下款“1997年仲春”。天井铺条形花岗岩石条,后堂设前廊,后堂衬祠天井处有一口古井。2008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崔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保存完整,对研究
番禺区古代祠堂文化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员岗崔氏宗祠是祭祀崔氏祖先崔诚之的
聂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清朝
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重修。
家谱文献
故居墓葬
崔焘故居,又称崔家大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扩建,由上院、下院和客屋院三部分组成,每座大院有房屋100余间。院内有牌坊、祠堂、大厅、花厅、鸳鸯楼、后花园、厢房等。资料显示,崔家大院是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翰林崔焘的府第,最早是由明代翰林崔海兴建的。明清两代,崔家共有5位
进士、两位翰林,13人先后任
知府、同知、通判等职,可谓诗礼人家,科甲鼎盛,簪缨不绝。崔家大院现存上下两院,有房屋160余间。作为徐州户部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县东黄城墓群,又称博陵崔氏墓群,迄今已有2214年的历史。2001年2月,
东黄城墓群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战时破坏和年久失修,东皇城墓群古石碑、牌坊、
塑像等文物散落在民间和墓群表面。
字辈排行
启文万宣显,崇元广庆承。
统正洪光照,道德永忠贞。
齐廷仁让著,乃祖在怀清。
作述贻谋绍,贤才应运兴。
诗儒隆晋锡,裕顺树恒春。
立国通谦训,传家守鼎铭。
阜阳市崔氏字辈:“子富奇景玉、殿文镇国家、光裕业荣大、永昌万世华”
安徽太和苗集崔氏字辈:“俊文广(玉)永,泽润昌盛,安泰康恒,德裕隆荣,宗耀达庆,福禄寿盈......”
江苏海安虎墩(东台富安)崔氏字辈:“重大伯叔永,子朝道秉绍,克士之尔我,德隆昌宗广,世业恒荣庆,群良必肇贤。”
盐城市西乡(建湖芦沟)崔氏字辈:“华振宗宜越(雨),坛林应芾锦,锡广(鹤、建)兆家兴(志),国伟民安富,雄才立世魁,彦群吾亦旺,卓杰永呈辉。”
东海县、山东日照、莒县崔氏字辈:“基(吉)肇(照)荣(永)维(为)久恩(本)延(元)世科(克)昌书传兴裕远尊祖耀增光崇文家国盛孝敬显宗堂诗礼承绍绪仁德恒祯祥忠厚喜益寿乾坤平安康”。
江苏涟水崔氏字辈:“秀玉发广能(恒)正”。
江苏邳州崔氏字辈:“石岩廷大来,景维兆田茂,宗富合心同……”
安徽和县崔氏字辈:“大有德信……”
岳西县崔氏字辈:“与天正华元秀仲吉汝允从长尚胜全学立文可锦启家尊达道用世显忠良继述光宗祖诒谋在义方存仁滋厚福作善致祯祥先泽思同绍诗书庆绪昌”。
蚌埠市崔氏字辈:“大天从明同继无延振统绪兴
淮海地区北谱接太(泰)
山东省乐善传家永陈村卜兆熊”。
山东冠县崔氏字辈:“光文兴太学,培含凤致春,诗书勤讲说,德性恒明新,常思深体味,可曰大完人…”。
山东芝崔氏字辈:“广运熙盛丕咸永昌”。
山东蓬莱崔氏字辈:“连成大红……”
山东曲阜崔氏字辈:“洪(宏)玉井……”
山东莱州崔氏字辈:“汝□光百□永有廷启明鸿天春”。
山东莱阳崔氏字辈:“子其志洪瑞”。
山东青岛崔氏字辈:
东兴支派:“九孟成世天文复启玉含(兆)永延学士(仕)”;
下支派:“进本学明显”;
崔家滩支派:“锡源桂焕坤铭清栋烨坊钦松炜坪锐淳柏灿幸锋济相煇(辉)均钟治森煖(暖)基”;
大崔庄支派:“永凤元(学维)文立宗金润荣熙壬钦河林燕均”;
……永锦文元同桂克明俊德……
山东胶南崔氏字辈:“兴士铎(全祥钢广臻)礼(钊恭雄承云龙文志勇敬)伯(大锦)光(花续纬荣佐佑)东(首)尔(日化有)良
大庄村支派:“清松熙培锡潘本照增钦□根烈地锯”;
另一支派:“红凤志万成敬”。
山东青州崔氏字辈:“九登洪(学)天(景传)毓(建)继彦”。
山东梁山崔氏字辈:“元凤(兆)怀瑞(光)相本镇”。
山东诸城崔氏字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东东营崔氏字辈:“祥成福贵……”
山东沂源崔氏字辈:"宝现(宪)光(广)恒福禄增祥"
山东淄川崔氏字辈:“玉振宝献……”
山东临淄崔氏字辈:“荣克复伦智大学一毓良成玢万自川士敬以德英晓泽”。
一支:“福华荣全元贵富”;
二支:“朋友冬春明仁义周智文武治民章梅”;
三支:“顺水臣扬礼珠”。
山东博山崔氏字辈:“承玉德克昌”。
新泰市崔氏字辈:“世守家传锡庆基昌载兴以仁咸绍鸿祥”。
山东东阿崔氏字辈:
一支:“文怀玉青衍存心行正道万古一派传”;
二支:“成京鸿大海皖徘玉清言存心行正道万世易贝传”。
山东宁津崔氏字辈:“长华秀德(荣)万建”。
山东平原崔氏字辈:“龙云兴书甲学宗”。
高唐县崔氏字辈:“万鸿化希明成学肇书兴汶唐聚善美
崇德继脉昌敬宗树孝志序含六芳”
山东邹平崔氏字辈:“福贻永传云中守正志光乃先”。
山东苍山崔氏字辈:
一支:“济克玉保文庆学”;
二支:“凤振文学继建
山东临崔氏字辈:
一支:“凤广社会尚在臣宫月”;
二支:“□尊天弘太风三学世广继泽震卿□德润宗昌隆景观裕正宪锦浩树照延”。
山东沂水崔氏字辈:“文章德玉锡宏”。
山东沂南崔氏字辈:“兆(召广)连(新富)纪金”。
山东兰山崔氏字辈:“凤永玉山泰景文庆士振”。
山东滕州崔氏字辈:“玉井(景)保(宝)洪(宏)瑞(祥)建国”。
山东邹城崔氏字辈:“振风令德维存友”。
山东肥城崔氏字辈:“正黄文圭军史清广力云记德洪福兆月保振兴龙”。
山东日照、
莒县、
东海县崔氏字辈:“吉照荣维久,恩延世克昌,书传兴裕远,尊祖耀增光,崇文家国盛,孝敬显宗堂,诗礼承绍绪,仁德恒祯祥,忠厚喜益寿,乾坤平安康”。
河南修武崔氏字辈:成生运于俊之风国(芬)明,勋功万载垂,业绩百世名,朝
泰安市民俗音乐,福德善兴隆。
河南渑池崔氏字辈:“友应从连之学凤殿中云鸿道书月乐德”。
河南陵崔氏字辈:“皇恩雨露深”。
河南孟州崔氏字辈:“绍清子(恩)广贵恭宽信敏惠”。
永城市崔氏字辈:“大师怀邦云金(洪)守王廷永传家”。
河南唐河崔氏字辈:“广立万世永庆书端得明照发”。
河南阳崔氏字辈:“广克福三朝常秉新殿朕希希望祥瑞光华庆永平”。
河南鹿邑崔氏字辈:“德效首庆由涡我安全”。
河南宁陵罗岗崔氏18~~67世字辈:会殿修本体,敬守希传方;继效振法广,毓兴树德芳;建照超耀宪,延增庆占营;宝贵义志高,永远生才金;福禄寿瑞祥,长久百万春。
邓州市崔氏字辈:崔成,天春,德亮坤常思,尚应汝从习之,进山玉连,书有克继明,文凤咸国荣,永恒士秉立,殿学体建清
广东惠东崔氏字辈:“建必光尧应爱如德”。
广东电白崔氏字辈:
霞洞支派:“荣慎南玉登光”。
广东罗定崔氏字辈:“君广日秀肇其永启世雄松”。
广东佛山崔氏字辈:“启维仁云日”。
湖南长沙崔氏字辈:“荣荫昌先泽经纶裕继贤敬宗怀孝友光德庆长延”。
原派:“千庆福朝友仕伯万仲丹廷应太长文章华国开培祖诗礼传家世俊昌”;
乾隆大帝御赐字派:“人亮学纯崇仁尚义克召先德永振家声”。
五行生万物,六合运三光,重厚兴启发,永世乐荣昌,华国文章茂,传家祖德悠,明良赓盛大,福寿衍洪畴
注:湖南临湘与湖南平江已确认为同一源,临湘为福四公支下,平江为乐山公支下,福四与乐山公为堂兄弟
湖南宁乡、
益阳市、
洪湖、
天门市、
仙桃市、
钟祥市崔氏字辈:
原派:“世太伯单单元山克安”;
五甲十代名派:“允思显元廷朝文行忠信安富尊”;
二甲十代名派:“彦单永单时守良道(崇)明开国启(承)胜(家)”;
五、二甲二十三代下合派:“荣荫昌先泽经纶裕继贤敬宗怀孝友光德庆长延日彦廷王自草维之继光观应从希立世泽启贤良文章昭代盛诗礼振家邦祥瑞芳声大宗枝定远昌经纶裕端祥诚信结挚交湘鄂今焕彩洪资再生辉”。
双牌县崔氏字辈:“
松柏文有达政楚成灯明一二三四五元仕大朝廷”。
辽宁锦西崔氏字辈:“封文显德克永康祥”。
辽宁本溪崔氏字辈:“振金书景……”
法库县崔氏字辈:“景田鸿兴克泰思龄悦文传武可烈龙亭连三居魁耀先化朋恒远敬德人增常盛”
辽阳市崔氏字辈:“德有文治重永秉玉维政天廷尚常纪宏云万世庆”。
营口市崔氏字辈:仁毓凤麟岁,善培勤贵芳,阖庭长印福,翰墨永生香(毓——玉,麟——林)
河北庆云崔氏字辈:“志朝启延中首学裕汝泽振峰全”。
河北青县崔氏字辈:“积廷文天玉金广本培承先志督守忠传继世永昌德和仁裕厚逸千良纯宽洪俊理敬容庄孝友秉信树正伦常聪通睿智亚敏华章兴宁祥瑞家富国康”。注:该支崔氏字辈按大甲子循环使用。
河北临西崔氏字辈:“大善晓子恩建国志占鸿亚天道海永士林仁廷功”。
河北魏县崔氏字辈:“玉跃志国建,日月光明现”。
四川宜宾崔氏字辈:“朝廷万顺玉学传家发达远国正天兴得太平”。
四川威远崔氏字辈:“子成光言廷清正方泽扬益太永兴祥嘉士新生盛国中绍明良平华天甫昌江河炜信章宏达奎玙敬师凯卓建刚”。
宜昌市崔氏字辈:“百世声传芹藻香子孙繁衍邦家光”。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崔氏字辈:“永发大华志孔家(嘉)阳(扬)”。
江西上犹崔氏字辈:“国荣昌宏开少庆”。
重庆渝东崔氏凤公派下(万、石、忠)八大房字辈:天地玄黄;仁义兴昌;宏隆勋昭;景宴齐康;正正奇顺。一二三四五;六永锡英;泰极炳坤建;洪模焕陛铭。统绪
元亨贞;直方如至诚;修省立大本;果行权常经;育才庠美满;进化运文明;敦厚崇福祉;豫悦有达人。
上海崔氏一支字辈:“国正天星(兴)顺官清民自安”。
宁夏回族自治区崔氏一支字辈:“仲兴(旺金银)永泰(魁广)国(举选政祥富有忠信盛庆)守字振景”。
崔氏一支字辈:“忠良庆尚广启治政长庭”。
崔氏一支字辈:“有本自光昌”。
崔氏一支字辈:“加佩学寺大道帮君正”。
崔氏一支字辈:“连书有克吉明文凤献国荣永衡士”。
崔氏一支字辈:“大克之文学永启世代宏昌善良广继福远泽长传承祖德光明志向家庭清正宜尽振新安守繁荣”。
重庆渝北崔氏字辈:七殿文维五,六永锡钟英,太吉鸿光照,成模换第明,兴正治国顺,仁孝以贤君,礼义安邦定,久远保朝廷
河北故城(原山东武城)南马村崔氏字辈:”东安连长炳文双宝“。
宗祠句联
四言通用联
•世推三虎;人羡五龙。——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
唐朝中书舍人崔琳、及其弟子詹事
崔珪、
光禄卿崔瑶三弟兄。崔琳官至太子少保,崔官至
太子詹事,崔瑶官至光禄卿,时号“三虎”,因官阶都在三品以上,又号称“三戟崔家”。下联典指唐代博陵安平人
崔玄暐及其弟崔、子崔琚、孙崔涣、曾孙崔郢五人,人称“五龙”。崔玄暐,明经科
进士,历官高陵
主簿、记部
员外郎、凤阁
舍人、天官侍郎,为官公正廉洁,深得
武则天赏识,
长安年间官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
平章事(宰相)。因诛杀
张易之、
张昌宗兄弟有功,任
中书令,封博陵郡公。一生以清白著称。崔昪,历官司刑少卿、
尚书右丞。崔琚,历官
中书舍人、
礼部侍郎。
崔涣,长于议论,历官
亳州市司功
参军、司门员外郎、巴西
知府。
安史之乱中,
李隆基逃往
四川省,他在路上迎接以表示中心,又由宰相
房琯推荐,于是任
黄门侍郎、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肃宗时,官江淮宣谕选补使,选拔人才,不照顾亲友。
李豫时,官
御史大夫,因批评宰相
元载而被贬为道州
刺史。崔郢,历官
商州区防御史、
殿中侍御史、
监察御史。
上联典指
唐朝武城人
崔邠,字处仁,
进士出身,历官
吏部侍郎、太常卿,以耿直知名。他家三代同灶,和睦相处,宣宗曾说他家“一门孝友,可为士族的典范。”下联典指南朝梁东
武城县人
崔灵恩,少年时读遍
五经,尤其精通“三礼”(《周礼》、《仪礼》、《
礼记》)和“三传”(《左传》、《
公羊传》、《
穀梁传》)。在魏时官
太常博士,入梁,官
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聚徒讲学时,听者常有数百人,后出任
桂州刺史。著有《周礼集注》、《三礼义宗》《左氏经传义及条例》等,共一百三十余卷。
上联典指东汉·
崔寔为五原
太守。下联典指汉·
夏黄公号夏黄公,为“商山四皓”之一。
•覆瓯待相;却璧鸣廉。——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
唐朝武城县人
崔琳,受
李隆基器重,玄宗曾写下他的名字,用金瓯覆盖。下联典指
南北朝时
北魏安平人
崔挺,字双根,
拓跋宏时官光州刺史、光州大中正、北海王司马。为官廉洁,有人送他玉璧,被他拒绝,说:“过去没有
杨震之金,今日岂能有崔挺之璧。”
•和睦妯娌;善事姑。——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六言通用联
•八行称于众口;三相出诸一门。——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密州文学崔贡,字迁硕、仁和人。端重有学识。
大观中诏天下郡县保任士有孝弟睦任邱中和八行者,贡入太学,司成考验以闻,后授密州文学以卒。乡尊之曰“八行先生”。下联典指
唐朝中书舍人、封魏国公
崔铉一门三相。
七言通用联
•中年才号大儒;少小博学通百家。——佚名撰崔姓
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
东汉官吏、文学家、书法家崔,字子玉,涿郡(今
河北省平安)人。十八岁进京师,精通天文、历数等,后举弍才,被荐为宿德大儒,从政有绩,升迁济北相。下联典指东
汉文学家崔,字亭伯,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年十三,通《诗》、《易》、《
春秋》,博学多才,尽通训百家之言。后官至
司徒。
•教民纺织留世远;立石直笔播誉长。——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尚书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是著名的政论家,
刘志时任议郎,后迁
司马,出为五原
知府,教民纺织。其代表作有《政论》,对当世大胆抨击,为时人称颂。下联典指后魏司徒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诏总理史务,监秘书事,作国书三十卷,立石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族之灾。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
崔颢撰崔姓
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
唐朝“才高八斗”的大诗人崔颢《黄鹤楼》诗句联。崔颢,
开封市(今河南省开封)人。
开元进士。曾官太仆寺丞、司勋
员外郎。《黄鹤楼》一诗。甚为
李白所推崇。李白《登黄鹤楼》诗中有句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有《崔颢集》。
•苏少娣娣和娌;唐夫人善事姑嫜。——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联典指唐·
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床堆象笏兴宁里;名卜金瓯宰相家。——佚名撰
河南省巩县白沙村崔氏祠堂联[祠祀此支崔氏始祖崔思义]
崔氏祠堂坐落在白沙村北、老官道(今汴洛高速公路)南,背北洛水,南望嵩山,占地面积达2900平方米,由舞楼、山门、
耳房、拜殿、过厅、正殿、配殿、偏殿、库房、厨房等十余处建筑组成,气势宏伟,富丽堂皇,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全是皇族家庙式样。山门上方嵌“崔氏祠堂”木匾,正殿后墙镶“崔氏祠堂”石匾。正殿暖阁内设始祖碑,拜殿明柱上悬挂着这副孤形的木质楹联。山门内过道旁,还竖有袁世凯撰文并书写的《崔继泽墓表》。祠堂对面,建有一座戏楼,砖瓦木质结构。戏楼前台的四根石柱上,保留着咸丰壬子(1852年)年间镌刻的两副对联,分别是:“乃文乃武把往事何妨再叙;演忠演孝劝世人莫作闲看”、“刻羽引商此中隐寓春秋意;知往观来局外须深劝戒心”。早年,祠堂后墙上悬挂着皇帝亲书的"钦赐"牌示,凡在官道上过往的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务必入祠参拜,无不肃然起敬。元朝末年,中原大地兵连祸接,人口损伤惨重。朱元璋南京即位以后迁山西、河北等省之民,到河南及沿海各省。洪武四年(1371年),崔氏始祖崔思义,自山西省潞安州长子县兴宁村迁居河南省巩县白沙村。生有五子,后分为五门。单说次子举,传至四世满时,生有七子。其中第三子名标,因作战有功,被招为亲王郡马,官拜亲王府仪宾。
八言以上
•慈父神君,
民俗音乐遍
卫辉市;清风高节,师表出
增城区。——佚名撰崔姓
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官吏崔琼的事典。下联典指宋代观文殿大学士
崔与之的事典。崔与之,字正子,增城人。治绩卓著。谥清献,有《菊坡集》。
•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
唐朝;
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钟灵,愿后人簪缨、垂绅笏,依旧门排戟,大振潜阳。
——崔阳廷、崔显达合撰安徽省
岳西县沙岭崔氏支祠联。
历史名人
名人频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崔姓历代名人288名,占总名人数的0.6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九位,崔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77%,排在并列第二十六位,崔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六十八位,崔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7%,排在第五十九位。
名门望族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
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
季札八世孙
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
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避居
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续任鲁卿大夫,仕宦罔替。
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
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字伯基)袭封这一
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
河北省故城县南部)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
西汉实为“涿郡安平”,今河北省
安平县),二人的后代在汉魏
南北朝及
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为“七宗五姓”之首。
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南祖房崔氏、青州房崔氏、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安平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等定著十房,光在
唐朝崔氏累计出了29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春秋战国
崔杼(?-前546),又称崔子、崔武子。
春秋时
齐国大夫,后为齐国执政。
齐惠公时为正卿,以弱冠之年有宠于惠公。惠公死,为高氏、国氏所逐,与国氏出奔
卫国。后返齐,灵公时曾率军伐郑、秦、鲁、莒等国。灵公病危,迎立故太子吕光(庄公),杀太傅高厚。前548年,因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联合
棠无咎杀庄公,立庄公弟杵臼(
齐景公)为君,自己为右相。
两汉三国
崔广,汉初人,字少通,号
夏黄公。与
东园公、绮里季、里先生同隐居商山(今陕西省山县东),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
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太祖破袁氏,辟琰为别驾从事。曹操征并州,留琰傅
曹丕于邺。魏初,拜尚书。主曹丕为太子。操贵其公亮,迁中尉。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加魏王,以为意指意志。罚琰为隶,后赐琰死。
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诸城)人,三国时
曹魏大臣。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崔林为坞长,后改任
御史中丞。魏文帝时,为幽州
刺史、
大鸿胪、
司隶校尉。明帝时,升任
司空,封安阳亭侯,后进封安阳乡侯。正始五年(244年)卒,谥孝侯。其家族即著名北方大族“清河崔氏”。
崔篆(?~?),
西汉安平人。
王莽时建新大尹(
知府),临终作《慰志赋》。
崔,
东汉文史学家,涿郡安平(今属
河北省安平县)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
主簿,著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其子
崔瑗,官至济北相。为著名书法家,工
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草书势》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人,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尤善
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后来
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尊称“草圣”的书法家。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八法(书法的基本笔法)起于隶字(今楷书)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钟繇)、王(王羲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
崔寔(?—170年),字子真,东汉政论家,安平人,著述颇丰。
崔烈(?~192年),东汉安平人,崔堂兄,官至司徒。
崔州平,名不详,字州平,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
东汉末年隐士,
太尉崔烈之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与荆襄一带的名士徐庶元直、
石韬广元、孟建公威、庞统士元、诸葛亮孔明等人常有来往。汉太尉崔烈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与
徐庶、石韬、孟建皆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荆州名士、诸葛亮之友。亮与州平、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先主来隆中见亮,忽见州平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从山僻小路而来。先主与语大悦,即请同归,州平以己无意功名,长揖而去。后先主二次往隆中,州平已与亮相约,出外闲游去矣。
晋十六国时期
崔洪(?~291),字伯良,
晋朝安平县人,官至司农、吏部尚书。
崔悦,字道儒,清河人。崔林曾孙,崔宏的祖父。
刘琨的内侄,刘群、
卢谌、
温峤的舅表兄弟。卢谌法
钟繇,崔悦法
卫瓘而俱习
索靖之草,皆尽其妙。与卢谌俱为刘琨
司空从事中郎,后为段末波佐史。没石氏,仕
石虎,官至
司徒左
长史、关内侯。石虎末崔悦为新平相,为
新平郡人所杀。
崔浩,清河东武城人,
北魏时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门之灾。
南北朝时期
崔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今德州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
崔灵恩,
南梁梁东武城人,遍读五经,尤精三《礼》、三《传》,初为北魏
太常博士,后归梁,累任
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官至
贵州省刺史。常聚徒讲学,着有《毛诗注》、《周礼集注》、《三礼义宗》。
崔鸿,字彦鸾,南北朝时期东清河(
夏津县古时称
鄃县)人。著名史学家,撰《
十六国春秋》。约生于
拓跋宏(471~499)初,卒于北魏
孝昌年间(525—527年)。
崔挺,
北魏京师(今
洛阳市)人,字双根,少好学,孝文帝(471-499在位)时任光州刺史,大行开化之风,累官本州岛大中正、北海王司马。为官清廉,有人曾赠以玉璧,被挺推却,曰"昔无杨震之金,今岂有崔挺之璧?
隋唐时期
崔立,将陵(今
德州市)人,金末自称
太师、军马都元帅、
尚书令、郑王。
崔道融,生卒年待考。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
江陵县(今湖北江陵县)人。
干宁二年(895年)前后,任
永嘉县(今浙江省
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
陕西省、湖北、
河南省、
江西省、浙江、
福建省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崔致远,字
钱穆,是
韩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
东国大学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晚年归隐,不知所终,有诗文集《
桂苑笔耕集》。
崔颢,
开封市(今河南开封)人,
唐朝大诗人,官至司勋
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安潜,生卒年不详,字进之,河南人。唐朝末年为忠武军节度使,著名大臣。
崔琳,唐代武城人。政事开明,开元(公元713-729年)间为中书舍人,累官太子少保。为唐玄宗器重,曾书其名,以金瓯覆盖之。
崔玄暐,
唐朝博陵人。长安初(公元701年)为天官侍郎,历任凤阁侍郎、
中书令,封博陵郡王。其弟崔升,官至
尚书左丞;其子崔琚,颇以文学知名,历官
中书舍人、
礼部侍郎;其孙
崔涣,官至
御史大夫;曾孙崔郢,自商州防
御史兼殿中
侍御史,升监察于史御史人称五龙。
崔善为,唐代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历和断狱。曾随
李渊起兵,后封清河县公。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举
进士。大足元年,为
宗楚客称荐,新丰尉。神龙中,附楚客、三思,骤迁
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复预讨
韦皇后谋,授
黄门侍郎,参知机务。
开元中,拜吏部尚书,终并州
大都督长史。史称崔日用“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封
齐国公。
崔宗之,历左司郎中、侍御史,官金陵。与
李白诗酒唱和,常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诗一首。新唐书《李白传》载,崔宗之与
贺知章、
李适之、
李琎李、李白、
苏晋、
张旭、
焦遂为“酒八仙人”(酒中八仙)。其中崔宗之称为四仙:“四仙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崔胤(853—904):唐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昌遐,一说字垂休。
干宁二年(公元895年)
进士及第,累迁
御史中丞。
景福二年(893),为宰相。与
朱温相结,欲倚之除宦官。屡罢政事,均以朱温的支持再起,先后四拜宰相,时号“崔四人”。
崔国辅,唐诗人。吴郡(今
苏州市)人,一说山阴(今
绍兴市)人。
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历官山阴尉、
许昌市令、集贤院直学士、
礼部员外郎等职。
宋元明清
崔与之(1158~1239),
南宋名臣。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谥清献,原籍宁都白鹿营(今
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营底村),幼年随父移居广东增城,故《
宋史》载其人著有《崔清献公集》。
崔白,梁(今
凤阳县)人,
北宋名画家,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雁。其笔法劲利如铁丝,设色较淡,改变了宋初以来画院流行的浓艳细密之画风。
崔旭(1767-1847),字晓林,号念堂,
清代直隶
天津府庆云县(今
山东省庆云县)人。
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崔旭出任
山西省蒲县知县,后兼理
大宁县事,政声卓著,深受乡民爱戴。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引退归里,潜心著述,作品有《念堂诗话》四卷、《念堂诗草》一卷(收入《晚香唱和集》第五册)、《津门百咏》(即《津门竹枝词》)、《津门杂记》,选辑《沧州诗抄》、《庆云诗抄》,编纂《庆云县志》、《庆云崔氏族谱》等。
崔旭与
梅成栋、
姚元之皆出自乾嘉著名诗人
张问陶(号船山)门下,合称“张门三才子”。
崔斌,
元朝名臣,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述,大名(今属
河北省)人,
清代历史学家,考据学者。字承武(1740-1816),号东壁,河北大名人。
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弊,为人称道。30岁后,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
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著书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
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崔子忠,北海(今山东莱阳)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
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崔纪,
康熙帝末年
进士。历官
国子监祭酒、陕西巡抚、湖北巡抚。先后督顺天学政、江苏学政,治理学。
乾隆二年(1737),在
陕西省提倡凿井灌田,兴修水利。乾隆十五年卒。
崔乃镛,(1681-1754),字伯,号餐霞,陕西同官县陈炉人,清康熙辛丑(1721)年进士,任
庶吉士。
现代名人
崔田民(1912-1991),
绥德县人。第二炮兵原顾问。1955年被授予
中将军衔。
崔文斌(1917-1998),陕西省绥德县人。
北京军区空军原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
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崔建功(1915-2004),原名崔日发,
河北省大名县人。昆明军区司令部原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崔嵬(1912年-1979年2月7日),山东诸城人,中国电影导演、演员。第一届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崔适,(1852—1924)浙江吴兴人,字怀瑾,一字甫。初受学于
俞樾,与
章太炎同门,治校勘训诂之学。后受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的影响,专治今文经学,成为近代今文经学的代表之一。曾任教于
北京大学。所著《春秋复始》,以《
穀梁传》为
文言文;《史记探源》,以《史记》本是今文学,为
刘歆所窜乱,及杂有古文说。其他著作有《五经释要》、《论语足徵记》等。
当代名人
崔琦(1939年—),河南平顶山宝丰人,美国国籍。华裔
诺贝尔物理学奖,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崔毅(1930—),山东省蓬莱县人,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政治部原主任、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崔汉,1935年8月生。高级工程师。曾任广西柳州电视台副总工程师。1958年在核工业部从事
核武器研制工作,中国爆炸物理电子学科创始人之一。
崔大林(1949年——)男,辽宁沈阳人。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2007-2009),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曾主管中国足协工作。
崔艺华,广东龙川人,循环集团董事长。
崔健,1961年出生于一个
朝鲜族家庭,著名
艺术摇滚音乐人。成名曲为1986年的《一无所有》。
崔永元,著名央视主持人,主持栏目《小崔说事》、《小崔说立波秀》、《实话实说》《谢天谢地,你来啦》等,纪录片《我的抗战》总策划、主持人。
崔天凯,1952年10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第十任中国驻美大使。
崔保安,1948年12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82年元月毕业于河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现任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林,河北人。评论员、财经作家、资深媒体人
崔亚东,1954年12月出生,
蠡县人。副总警监警衔。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并于2014年1月23日,当选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崔世昌,1954年2月生,
新会区人,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
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崔世昌核数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第十届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崔世安,祖籍广东新会,1957年出生于澳门,第三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崔华,中国科学院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1962年11月出生,四川安县人。
崔朝,1961年5月生,
沧县人,
天津市监察局副局长。
崔志刚,1949年生于北京,书法家,作家,编辑、学者。
崔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工程设计大师。
崔丽,女,1958年出生于
辽宁省,籍贯辽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副主任。
崔枫林,男,
汉族,辽宁沈阳人,1960年10月出生,1979年9月参加工作,198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经济师,,曾任中共本溪市委副书记、本溪市人民政府市长。
崔亮,(1986年3月24日-),籍贯辽宁阳,中国短道速滑项目,男子运动员。2003年的短道速滑
加拿大分站世界杯的男子5000米接力赛赢得冠军。
崔文华,男,江苏人,1974年1月28日出生,改变欧美选手垄断举重大级别项目的中国乃至
亚洲第一人。在三届世锦赛上五夺冠军,填补了中国举重在超大级别上与世界冠军无缘的历史。
崔玉华,女,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42年2月出生。曾任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现为《
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特聘审稿专家、中华精神科学会妇女
精神医学学组副主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森田疗法应用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生协会理事。
崔子格(Queena),6月25日出生于
乌鲁木齐市,中国内地女歌手,毕业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
崔若涵,2005年11月02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大陆童装平面模特、儿童演员。2005年11月2日生于北京。
崔健,1961年8月2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男歌手、音乐人、电影人。其音乐风格多样,横跨
艺术摇滚、
民俗音乐、雷鬼、嘻哈、中国民乐、放克及电子乐等曲风。
崔林,1982年4月9日出生于中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内地男演员。
全国排名
2021年2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发布,崔姓在2020年“百家姓”名单中排55位。
古籍记载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崔氏出自
姜姓。
齐丁公汲嫡子
季札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济南东
朝阳市西北有崔氏城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