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
古代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国、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平章事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区别:与丞相(官职名)并非一个概念。
词语解释
“宰”在古代是官吏的统称,见于《周礼》。
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的事在于祭祀,而祭祀时最重要的事是宰杀耕牛,所以一应象征管家的人都称为宰。
宰相: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此为宰相听事诚隘。(听事,即“厅事”,大厅;处理公事,接待太子宾客的厅堂。)。——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实宰相之职也。——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中原地区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人。
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关于宰相职责,西汉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记载
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本为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如秦汉之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及平章事,明清之大学士等。
《史记·陈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而获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
清倪瑞《阅\u003c明史·马士英传\u003e》诗:“王师问罪近江濆,宰相中书醉未闻。”
职务变迁
宰相的正式文华殿大学士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中书舍人平章事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长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
秦国由于变化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昭襄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
在秦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周代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内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力。
秦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区别
宰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辽朝以其为正式官名)。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朝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辽朝早期设北、南面官,有所谓北宰相、南宰相,有学者认为是可汗之下统帅部族的首领,非宰辅性质,存疑。
丞相
丞相与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时期有相、相国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后,正式设置丞相。西汉建立,承袭秦制,设置有丞相,至刘欣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220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魏晋南北朝370年间,除东晋初年、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李隆基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秦汉时期尚无官品制度,因此秦汉的丞相没有官品,但丞相是百官之长,其官阶是最高的,当时的官阶是用秩俸来显示的,丞相的秩俸号称万石。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官人法制度为每个官职设计了任用的资品要求,任官所需要的资品被人们称之为官品,丞相官品为一品,它的意思是丞相需要由最优秀的人来担任。萧衍改革,为官品加注,“帝于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这样官品就有了官阶的含义,一品官,就是国家组织中最高的官。唐朝的左、右丞相是由尚书左、右仆射改置的,所以其官品从原来的官品。唐代的左、右仆射官品为从二品,左、右丞相的官品也就是从二品。宋代的左、右丞相也是由尚书左、右仆射改置的。南宋乾道8年之前,尚书左、右仆射官品为从一品,改为左、右丞相之后,代替了原来三省长官的地位,官品上升到正一品。元代的丞相官品亦为一品。
历代宰相
起源
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太师
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左为上,称为“丞相”,“右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副职
刘彻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
刘骜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丞相、御史被分割为三,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辅。
刘欣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为最尊。
东汉初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权归君主,协以内廷尚书,三公仅为备员。以后,大权又转移到外戚、宦官手中。三公仅成为一种空衔。三公制一直实行到东汉末。
刘协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三国
三国时期的宰相在各国不同,魏国称为相国蜀汉依然延续用丞相,孙吴最初也是用丞相,后来设立左右丞相。宰相的权限在各国也不同,魏国的相国钟繇华歆执政,不掌兵权,军权由大司马执掌。司马昭担任相国时封晋公,始执掌军权。蜀汉仅诸葛亮担任过丞相,执掌军政大权,吴国的丞相开始也不掌军权,陆逊任丞相时执掌军政大权。
晋朝始建立省事,尚书省、门下省都是晋朝建立,开始执行多相制,重要事务由三司八座、门下三省共议,宰相不再局限在三公,三省长官开始具有宰相地位,与三公都被称为公辅大位、宰辅。
南北朝
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仆射、中书舍人。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朝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舍人、门下侍郎是宰相。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唐高宗后,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参议朝政的百官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也是宰相。
五代
五代十国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五代基本都是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各部尚书、侍郎及他官加平章事均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后唐后周
李嗣源长兴四年(933年)九月敕:“冯?有经邦之茂业,宜进位于公台,但缘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讳,可改同平章事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后周显德年间,枢密使吴廷祚曾加“同中书门下二品”的名号。
其他的宰相名号仍为“平章事”。
五代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大,宰相的权力被皇帝侵夺的同时,本身开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务。宰相往往另判、领使、分管某一部门的工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几乎都是由宰相领判。
唐朝相比,五代十国时期宰相制度的一大变化是,宰相的品级得到统一固定和提高。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二月,“升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二品”,同时规定“以中书门下侍郎为清望三品”。从此,宰相的品级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一旦加平章事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后晋这一宰相制度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唐以来宰相品级较为混乱和不尽合理的局面。
与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五代时期,宰相制度出现了首席宰相的制度,并被沿袭下来。李存勖时,“豆卢革时为首相,故称之为首座相公”被认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开始。
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文华殿大学士,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赵匡胤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
元丰改制前,设宰相三人,照例兼馆职,依次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昭文馆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集贤院大学士,即“昭文相”、“史馆相”“、”集贤相“。宰相常不满编,以位次高者为首相。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赵顼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设宰相两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宋徽宗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
南宋初,赵构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为副相。赵昚乾道以后,又以左右丞相为宰相,仍复参知政事副相。此外宗、赵扩赵昀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辽朝设立北南两个官制
北面:北面又分北南两枢密院,北院掌军事,南院掌内政。
北、南枢密院分别下设北、南宰相府和宰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官名)。
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监、诸卫等官,地位与北院面一样崇高,却并无实权。是国家用来养士的崇高机构。
金朝以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不设中书、门下二省。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为宰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左右丞及参知政事皆是宰相,最多至十多人。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晚清实施新政,仿日制设内阁总理大臣为行政机关首长。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历代称谓表
中国的宰相在历代王朝有不同的称谓。下表是详细参照。
明清废相后,皇帝躬览庶政、自兼相权、亲辖六部、皇权大增,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等的职权与前朝宰相实有差距。
夏朝
伯益彭伯寿,武罗,伯姻,熊髡,尨圉,寒浞关龙逄终古
商朝
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箕子微子商容比干费仲蜚廉恶来
周朝
姜子牙周公姬奭毕公毛亨康叔闳夭,太颠,散宜生南宫适荣伯,卫侯,苏忿生,祭公,君牙祭公谋父吕侯,伯邑父,伯俗父,虢公长父荣夷公芮良夫周定公召虎虢文公南仲皇父尹吉甫(兮甲),仲山甫虢石父祭公敦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虢公忌父虢公林父周桓公周公忌父虢公丑,宰孔,王子虎,周公阅,王叔桓公,王孙苏,召戴公,毛伯卫单襄公,刘康公,周公楚尹武公,王叔陈生,伯舆,单靖公,刘定公,单献公,成简公,单成公,刘献公,甘简公,单穆公,刘文公,单武公,甘平公巩简公刘桓公,单平公
春秋战国
王子城父,高傒国懿仲,管仲,陈完仲孙湫隰朋鲍叔牙竖刁,高庄子,高虎国,归父,崔夭,卫开方,高固国佐,国弱,晏弱,高厚,高无咎,崔杼庆封,高止,高,栾灶,田无宇晏婴,高武子,高昭子,国夏国书田乞阚止田常田襄子田白田悼子,田和,
公子益师,众仲,公子彄(臧僖伯),公子翚(羽父),公子结,申𦈡,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季友臧文仲,公子买,公孙兹,公孙敖,公子遂,叔孙得臣季文子臧武仲孟献子叔孙宣伯叔孙豹季武子孟庄子,仲孙,叔孙婼孟僖子季平子孟懿子叔孙不敢阳虎季桓子叔孙武叔季康子公仪休
晋国
荀息里克郤芮狐偃狐偃,赵衰赵衰,郤縠先轸,霍伯先且居,贾季狐射姑,赵盾赵盾,郤成子郤缺荀林父荀林父,士会士会,郤克郤克,栾书栾书,韩厥韩厥,智罃荀罃,中行献子荀偃士匄士匄,赵武赵孟韩起韩起,魏舒魏舒,士鞅士鞅,智文子荀跞赵鞅赵鞅,荀瑶荀瑶,赵毋恤赵无恤,魏文侯魏斯
石碏石厚,宁庄子,宁俞孔达孙良夫孙林父,宁殖,宁喜,北宫括,北宫喜公孟絷,齐豹,公叔成子,孔圉孔悝,司寇亥,公孙弥牟
宋国
孔父嘉华父督,公子目夷,公孙固,公子成,公子卬,宋文公,华耦,华元鱼石乐喜向戌,华亥,华阅,华合比,华费遂乐祁乐大心桓魋,皇,乐茷,皇缓,仇郝,戴驩,皇喜
祭仲高渠弥,叔詹,皇武子,子家(公子归生),子良(公子去疾),子罕(公子喜),子驷(公子騑),子孔(公子嘉),子展,(公孙舍之),伯有(良霄),子皮(罕虎),子产(公孙侨),子太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辕涛涂,庆寅,庆虎,公子招,辕颇
屈狐庸,伍子胥伯嚭(官职为太师
楚国(令尹
斗伯比,祁,屈瑕屈重彭仲爽,鲍申,子元,鬬㝅於菟(子文),成得臣(子玉),鬬勃(子上),蒍吕臣成大心成嘉(子孔),鬬般(子扬),斗越椒(子越),虞丘,孙叔敖,子佩,熊婴齐(子重),子辛帝辛),公子贞(子囊),子庚(子庚),公子追舒(子南),蔿子冯,屈建(子木),公子,薳罢(子荡),公子黑肱(子皙),斗成然(子旗),阳匄(子瑕),囊瓦(子常),公子申子西),沈诸梁(子高),子国(子国),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献),鄂君子,昭阳,景鲤景翠唐眜,子兰,子椒苏秦昭雎黄歇李园
张孟谈公仲连,成午,肥义赵豹赵成李兑,苏秦,蔺相如廉颇田单平原君虞卿乐乘建信君春平君(赵胜),张相国,皮相国,李牧
韩国
段规韩傀许异申不害,公仲朋,太子婴,昭献,苏秦,韩辰,南公揭樗里疾,韩珉,韩成韩玘张谴(暴谴),无正,成阳君张开地,张平
魏国
任章翟璜李悝,魏成,公叔痤,中山君,白圭,田𦈡,惠子公孙衍张仪魏昭王,翟强,苏秦,魏齐,范座,魏无忌信安君孔谦(孔慎)
燕国
子之,苏秦乐毅骑劫公孙操,栗腹,将渠,张唐鞠武荆轲
百里奚蹇叔,庶长改,商鞅,张仪,公孙衍,乐池,屈盖,里疾,甘茂向寿魏冉芈戎孟尝楼缓,金受,杜仓,寿烛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昌平君昌文君李斯
西汉
主条目:相国
高帝朝
(1人)萧何:汉初三杰之一
(3人)曹参陈平王陵
高后朝
(2人)陈平,审食其
11月3日,吕雉以陈平、审食其为右、丞相
(5人):周勃,陈平,灌婴张苍申屠嘉
(4人):陶青周亚夫卫绾刘舍
(13人):卫,窦婴许昌市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
昭帝朝
霍光:以大将军、录尚书事总理朝政
(4人):田千秋,王䜣杨敞蔡义
宣帝朝
霍禹霍山:霍光死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总理朝政,前66年被杀
史高萧望之:以录尚书事总理朝政
(2人):韦玄成匡衡
成帝朝
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王莽:以大将军、录尚书事总理朝政
5人:王商,张禹薛宣翟方进孔光
师丹傅喜丁明、傅晏、韦赏董贤:以大司马、录尚书事总理朝政
(5人):朱博,平当,王嘉,孔光,马宫
王莽:总理朝政
(1人):平晏
新朝王莽
更始刘玄
东汉
光武朝
邓禹吴汉王梁宋弘伏湛侯霸李通马成韩歆窦融欧阳歙戴涉蔡茂朱浮,刘隆,杜林张纯,玉况,赵熙冯勤冯鲂,李䜣
明帝朝
赵熹,冯,李䜣,虞延郭丹范迁,伏,恭牟融,周泽,邢穆,王敏,鲍昱
章帝朝
赵熹,牟融,鲍昱,第五伦桓虞邓彪,郑弘,宋由袁安任隗
和帝朝
窦宪,宋由,袁安,任隗,丁鸿尹睦刘方张酺张奋,吕盖,韩棱,巢堪,张禹,徐防鲁恭陈宠
殇帝朝
邓骘,张禹,徐防,陈宠,梁,尹勤
安帝朝
邓,张禹,徐防,鲁恭,梁鲔,尹勤,周章,张敏,夏勤,李修,刘恺,司马苞,马英,袁敞李郃,陈褒,杨震,刘授,刘,冯石阎显
顺帝朝
梁商梁冀,刘授,刘憙,冯石,李,陶敦,朱宠朱伥,刘光,许敬,张,庞参王龚,刘崎,孔扶,施延黄尚,王卓,郭虔,刘寿桓焉赵戒,赵峻,胡广李固
冲帝朝
梁冀,赵戒,赵峻,胡广,李固
质帝朝
梁冀,赵戒,胡广,李固
梁冀,赵戒,胡广,李固,袁汤杜乔,张,吴雄,黄琼房植,尹颂,韩𬙂,孙朗祝恬,盛允,虞放种暠,刘矩,刘宠,杨秉,许栩,周景陈蕃刘茂,宣
灵帝朝
窦武,胡广,陈蕃,刘矩,刘宠,许栩,周景,宣酆,王畅闻人袭刘嚣许训郭禧桥玄,李咸,来艳,宗俱,袁隗杨赐段颎唐珍陈耽,刘逸,刘宽陈球,孟,张颢袁滂袁逢,刘郃,张济许戫,邓盛,张温,崔烈,张延,许相,丁宫曹嵩樊陵马日磾刘弘,刘虞,何进
献帝朝
董卓刘虞杨彪黄琬荀爽赵谦种拂,马日磾,淳于嘉王允皇甫嵩,周忠,朱儁赵温,张喜,曹操曹丕
三国
文帝朝
贾诩,王朗,华歆钟繇夏侯惇曹仁曹休曹真
明帝朝
王朗,华歆,钟繇,曹休,陈群,董昭卫臻陈矫韩暨崔林曹宇曹爽司马懿
齐王朝
孙资刘放,卫臻,曹爽,司马懿,满宠蒋济赵俨高柔王凌孙礼司马孚司马师郑冲
高贵乡公朝
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高柔,郑冲,卢毓诸葛诞,王昶。
司马昭,郑冲,钟会何曾司马望,王昶,王观,王祥邓艾荀顗司马炎
昭烈朝
诸葛亮。
怀帝朝
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吕乂姜维陈祗董厥樊建诸葛瞻
大帝朝
孙邵(公元222-225)
顾雍(公元225-243)
陆逊(公元243-245)
步骘(公元245-247)
朱据(公元249-250)
会稽郡王朝
孙綝,濮阳兴
末帝朝
阳兴,陆凯万彧许晏张悌
西晋
杨骏,杨,华廙,王浑,荀恺,何劭,卫,张华裴頠,王戎,王衍,崔随,乐广羊玄之,荀藩,司马亮,司马晃,司马泰,司马肜司马繇司马越司马伦司马颖,王湛,高光。
怀帝朝
司马越,王衍,高光,荀藩,和郁,郑球,傅祗山简刘暾曹馥
帝朝
东晋
明帝朝
王导,陆晔,司马,荀,纪瞻,郗鉴卞壸邓攸陆玩诸葛恢戴邈
成帝朝
王导,苏峻祖约庾亮庾冰何充孔愉王舒,王彬,褚翜,陆,司马羕,荀崧,纪瞻,卞,邓,陆玩,诸葛恢。
康帝朝
庾冰,何充,诸葛恢,蔡谟顾和
穆帝朝
何充,诸葛恢,蔡谟,顾和,顾众谢尚周闵江虨司马昱王彪之
哀帝朝
桓温,司马昱,王彪之,王述
废帝朝
桓温,司马昱,王彪之,王述。
简文朝
桓温,王彪之。
孝武朝
桓温,王彪之,谢安谢石谢玄谢琰王劭,王蕴,王珣陆纳司马恬司马道子
安帝朝
司马道子,司马元显桓玄王国宝,王珣,王雅王谧,何澄,孔安国孔靖孟昶桓谦谢混谢景仁,刘柳,刘耽,袁湛刘道怜王弘司马德文,刘穆之,徐羡之宋武帝
恭帝朝
徐羡之,刘裕。
南朝
徐羡之、傅亮
少帝朝
徐羡之、傅亮、谢晦
徐羡之、傅亮、王弘、王敬弘郑鲜之江夷殷景仁、王球、刘义康刘义庆刘义宣刘义恭、刘宏、何尚之褚湛之徐湛之王僧达、刘恢
孝武朝
刘义恭、何尚之、褚湛之、刘延孙刘秀之、王僧达、萧思话刘遵考刘宏戴法兴柳元景、刘恢
刘义恭、刘祎、刘昶、柳元景、颜师伯
明帝朝
谢庄、刘袆、刘休仁刘休范、王景文、蔡兴宗袁粲褚渊
王景文、蔡兴宗、袁、褚渊、刘秉王僧虔刘勔萧缅萧道成
顺帝朝
袁粲、褚渊、刘秉、王僧虔、王延之柳世隆何戢、萧道成
高帝朝
褚渊、萧嶷王俭、王延之、安成恭王
王俭、王延之、萧暠、李安民王奂、柳世隆、萧嶷、萧晔萧子良
郁林王朝
萧子良、王晏谢朏徐孝嗣萧鸾萧锵萧铄
海陵王朝
萧鸾、萧锵、王晏、徐孝嗣、萧子懋萧子明、萧钧、萧铉沈文季何胤
明帝朝
王晏、徐孝嗣、萧、沈文季、萧昭粲
东昏侯朝
沈文季、徐孝嗣、江祏、王亮、王莹、任昉、萧昭粲、萧坦之萧惠休萧遥光萧懿
和帝朝
王亮、王莹、任、萧颖胄萧衍
武帝朝
沈约范云、谢胐、王亮、王莹、王志、萧秀萧憺柳惔、王份、袁昂夏侯详王茂王暕、张稷、张充柳仲礼张缵徐勉何敬容谢举、王骞、王克、朱异、萧宏、蔡撙、萧伟、萧纶萧渊藻侯景
简文朝
王克、柳仲礼、萧会理、萧恪、侯景
元帝朝
张绾、王褒、王僧辩萧恪
敬帝朝
王冲王通王劢、王僧辩、陈霸先
武帝朝
王通、沈众
文帝朝
王通、王、谢哲到仲举王固沈君理陈顼
废帝朝
陈顼、王通、谢哲到仲举、袁枢、沈钦
宣帝朝
袁简懿、沈钦、徐陵谢嘏袁宪张种、王劢、王玚、沈君理、周弘正陆缮陈伯固陈伯恭、王克、孔奂
后主朝
陈伯恭、陈伯智、陈叔卿、袁宪、徐陵、谢、蔡征姚察江总
十六国
汉赵
刘宣,刘欢乐,刘聪,刘裕,刘殷,刘乂,刘隆,任顗,马景,王育,朱纪,范隆,呼延晏,王鉴,游子远,刘述,刘均,刘雅。
石虎,张敬,张宾,张屈六,程遐,郭遨,夔安傅畅,郭殷,石邃,韩晞,张离,李农
申钟王谟,刘群,张良,石璞,徐机,刘琦,王简,张乾,郎肃。
阎式,杨褒,李云,李,李离,赵肃,张宝,上官惇,范贲,王达,何点,王,李越,李寿,李载,罗演,尹奉,景骞,任颜,董皎,罗恒,蔡兴,李嶷,马当,王誓,谯献之。
阳骛皇甫真,张,悦绾慕容恪慕容评,可足浑翼。
慕容德慕容楷慕容麟慕容温扶余蔚慕容绍慕容隆慕容农,慕容根,张通,卫伦,慕容元慕容熙,王腾,韦,慕容虔,慕容渊
南燕
慕容麟,慕容凝,慕舆拔,慕舆护,丁通,封孚,封嵩,段宏,韩,段晖,韩琦,张华,董诜。
冯素弗,孙护,冯弘,张兴,冯丕,古泥,郭生,阳伊,高颙,高绍,郭渊,傅权
姜伯,周梁楞,王堕鱼遵梁安段纯辛牢赵韶董荣李威梁平老吕婆楼苻柳苻侯王猛权翼,张天锡,苻丕苻融苻晖苻纂,苻冲,王永,杨辅,王孚,徐义,苻同成苻崇苻广,杨定,窦冲
姚旻姚晃尹纬狄伯支,齐难,赵迁,韦华,姚弼姚泓,梁喜
乙童泥屋引出支,独孤匹蹄,武群勇士出连乞都边芮悌眷秘宜,翟,翟,辛静,王松寿乞伏炽磐乞伏昙达,景出,连虔,翟绍,乞伏元基段晖,木奕干,吉毗
右地代,若门叱,以鞬乙斗,胡金,华韬,赫连𪻺,黎,文问至
王详,段业沮渠罗仇杨桓,姜纪,吕超
赵振,秃发傉檀,婆衍,孟,杨桓,赵晁,郭幸,秃发虎台
索仙,张邈,尹建兴,张体顺,宋繇
沮渠蒙逊,梁中庸,张骘,谢正礼,杨统,焦昶,房,隗仁,沮渠政德沮渠封坛,宋繇,姚定国
北朝
道武朝
明元朝
长孙嵩、拓跋屈、崔宏、崔浩奚斤、拓跋焘、车路头、王洛儿、卢鲁元
太武朝
长孙嵩崔浩刘絜罗结卢鲁元安原古弼屈垣屈道赐兰延韩茂长孙渴侯
文成朝
长孙渴侯刘泥元寿乐尉眷和其奴韩茂闾毗常英目辰古弼兰延于洛拔
献文朝
乙浑和其奴拓跋目辰叔孙邻拓跋丕慕容白曜
孝文朝
拓跋目辰拓跋丕陈建穆亮陆睿李冲陆赵黑张元忠王袭元羽元赞元澄尉元楼毅穆太元详元嘉
宣武朝
王肃元澄元详元嘉源怀穆亮高肇郭元雍元元英元珍
孝明朝
元雍郭祚元晖于忠李平李崇元澄元晖元钦元纂元修义元彧元乂元延明元徽元略元顺元罗萧宝寅长孙稚游肇皇甫度崔亮元丽
孝庄朝
尔朱荣元彧元谌元延明元徽元略元顺元罗元诲元顼穆绍于晖樊子鹄魏兰根源子恭郑先护
长广王朝
尔朱兆尔朱世隆元亶元罗长孙稚元宝炬
节闵朝
尔朱兆尔朱世隆元罗长孙稚魏兰根元谌孙腾元宝炬
安定王朝
高欢孙腾侯景高盛魏兰根
孝武朝
高欢孙腾元罗高隆之长孙稚辛雄任祥元宝炬樊子鹄魏兰根贾显度宇文泰
高欢高澄高洋高隆之高岳司马子如封祖裔(封隆之)慕容绍宗元坦元弼元旭元斌元嶷元元暹元韶孙腾侯景薛元晖业
文宣朝
废帝朝
孝昭朝
高浟高湛高高归彦高睿刘洪徽
高浟高湝高润高归彦高睿段韶高孝琬高长恭刘洪徽尉粲魏收斛律光赵彦深高普
后主朝
高睿段韶高孝珩高长恭斛律光赵彦深高普高俨尉瑾元文遥徐之才许季良(许惇高绍义胡长仁贺拔仁魏收冯子琮皮景和高贞(高仁坚)段孝言娄定远和士开唐邕祖珽高阿那肱穆提婆高元海高劢高宝德阳休之
安德王朝
高阿那肱穆提婆高元海唐邕段孝言阳休之韩晋明鲜于世荣
幼主朝
高阿那肱高元海阳休之鲜于世荣
宇文泰斛斯椿万俟洛元张仲景元孚元季海梁御赵善周惠达元纪长孙俭申徽于谨元赞元子孝尉迟迥独孤信
废帝朝
宇文泰申徽杨宽尉迟迥元子孝李远
恭帝朝
宇文泰独孤信元子孝李远柳庆贺兰祥豆卢宁侯莫陈崇韦孝宽
孝闵朝
明帝朝
宇文护侯莫陈崇于谨宇文贵宇文宪宇文直宇文亮
宇文俭宇文盛宇文亮长孙览
静帝朝
文帝朝
炀帝朝
恭帝朝
王世充段达元文都卢楚王世恽皇甫无逸郭文懿赵长文李密
唐朝
高祖朝
太宗朝
宰相二十九人裴寂萧瑀陈叔达李靖封德彝宇文士及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温彦博岑文本魏征侯君集杨师道戴胄刘洎李勣张亮马周褚遂良崔仁师杨宏礼王珪杜淹杨恭仁许敬宗高季辅张行成
高宗朝
则天朝
中宗朝
宰相三十四人刘景先岑长倩郭待举韦弘敏崔玄𬀩杨再思张柬之房融韦承庆袁恕己桓彦范敬晖武三思祝钦明魏元忠李怀远豆卢钦望韦巨源李峤于惟谦苏瑰宗楚客萧至忠纪处讷张仁愿韦嗣立崔湜赵彦昭韦温郑愔张锡裴谈岑羲张嘉福
睿宗朝
宰相二十五人李隆基李峤萧至忠张仁亶韦嗣立赵彦昭韦安石苏瓌唐休璟裴谈张锡岑羲崔湜刘幽求钟绍京李日知薛稷姚元之崔日用宋璟郭元振张说窦怀贞魏知古陆象先
玄宗朝
肃宗朝
宰相十六人韦见素崔圆房琯裴冕崔涣李麟苗晋卿张镐王玙吕諲李岘第五琦李揆萧华裴遵庆元
代宗朝
宰相十二人李适苗晋卿裴遵庆元载李辅国刘晏李岘王缙杜鸿渐裴冕杨绾常衮
德宗朝
顺宗朝
宰相七人贾耽杜佑郑珣瑜高郢韦执谊杜黄裳袁滋
宪宗朝
穆宗朝
宰相十四人韩宏裴度李夷简皇甫令狐楚张弘靖萧俛段文昌崔植杜元颖王播元稹李逢吉牛僧孺
敬宗朝
宰相七人杜元颖王播李逢吉牛僧孺李程裴度窦易直
文宗朝
宰相二十五人杜元颖王播李逢吉牛僧孺窦易直裴度韦处厚杨嗣复李路随李宗闵段文昌宋申锡李德裕李固言郑覃王涯李训贾舒元舆李石陈夷行崔珙崔郸李绅
武宗朝
宰相十五人李固言李石杨嗣复李珏崔郸牛僧孺崔李德裕陈夷行李绅李让夷崔铉杜悰李回郑肃
宰相二十三人李让夷李绅郑肃李回白敏中韦琮崔元式李德裕卢商马植周墀崔龟从任铭魏扶令狐绹裴休魏谟崔慎由郑朗萧邺刘瑑夏侯孜蒋伸
懿宗朝
宰相二十一人令狐白敏中萧邺夏侯孜蒋伸杜审权杜悰毕杨收曹确高璩萧置徐商路岩于琮韦保衡王铎刘邺赵隐萧仿崔彦昭
僖宗朝
哀帝朝
宰相六人裴枢独孤损崔远柳璨张文蔚杨涉
五代
太祖朝
张文蔚杨涉薛贻矩韩建于竞张策赵光逢杜晓敬翔
郢王朝
赵光逢杜晓敬翔
末帝朝
赵光逢杜晓敬翔姚洎于竞郑珏萧顷李琪
庄宗朝
明宗朝
闵帝朝
冯道刘昫李愚
末帝朝
刘昫李愚卢文纪张延朗韩昭马胤孙冯道
后晋
高祖朝
出帝朝
冯道赵莹桑维翰李崧和凝刘昫冯玉景延广
高祖朝
隐帝朝
苏逢吉苏禹珪窦贞固李涛杨邠冯道
太祖朝
冯道苏禹珪窦贞固王峻李谷范质
范质李谷景范王溥魏仁浦冯道
恭帝朝
范质王溥魏仁浦
世祖朝
郑珙赵华
睿宗朝
赵华卫融赵弘郭无为张昭敏
少主朝
郭无为张昭敏
英武朝
郭无为刘继文刘继颙李恽
高祖朝
后主朝
张格王锴周庾传素许寂
高祖朝
后主朝
赵季良毋昭裔张业李昊徐光溥范仁恕欧阳迥
高祖朝
睿帝朝
徐温严可求王令谋宋齐丘徐知训徐知诰徐知询李璟李景迁徐景遂徐景达
烈祖朝
元宗朝
宋齐丘张居咏徐周宗李建勋李景遂徐景运冯延巳杜昌业常梦锡孙晟钟谟严续游简言殷崇义李弘冀李煜
后主朝
严续游简言殷崇义
高祖朝
赵光裔杨洞潜刘濬刘弘昌
中宗朝
刘濬王翷刘弘昌刘弘杲陈黄琼芝卢
后主朝
陈延寿李托钟允章龚澄枢
惠宗朝
康宗朝
王延羲叶翘王倓
景宗朝
李敏李真王亚澄杨沂丰余廷英李仁遇李光准
福王朝
武肃王朝
文穆王朝
杜建徽曹仲达沈崧皮光业陆仁章仰仁诠许明钱弘佐
秦桧王朝
曹仲达皮光业仰仁诠林鼎郭师从元德昭吴程钱弘
忠逊王朝
元德昭吴程钱俶
忠懿王朝
元德昭钱弘亿吴程裴坚吴延福鲍修让沈虎子崔仁冀钱惟濬
北宋
太祖朝
太宗朝
宰相九人赵普薛居正沈义伦卢多逊宋琪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吕端
宰相二人韩琦曾公亮
宰相九人富弼韩琦曾公亮陈旭(陈升之王安石韩绛吴充王珪蔡确
宰相十一人司马光文彦博王珪蔡确韩缜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刘挚苏颂章惇
钦宗朝
宰相七人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吴敏徐处仁唐恪
南宋
高宗朝
宰相十八人张浚汤思退陈康伯朱倬史浩洪适叶颙魏杞蒋芾陈俊卿虞允文梁克家曾怀叶衡赵雄王淮周必大留正
宰相三人周必大留正葛邲
宁宗朝
理宗朝
度宗朝
宰相五人贾似道程元凤叶梦鼎江万里马廷鸾
恭帝朝
端宗朝
宰相三人陈宜中李庭芝文天祥
幼帝朝
宰相二人文天祥陆秀夫:负幼帝跳海的丞相
辽朝
太祖朝
耶律欧里斯耶律苏萧辖剌(萧实鲁)萧敌鲁萧阿古只辖得里萧霞的只里古康默记韩知古韩延徽
太宗朝
韩知古韩延徽刘居言涅里衮鹘离底萧酷古只萧僧隐崔穷古王郁耶律牒蜡解领赵延寿冯道
韩延徽赵延寿颓昱剌只撒古鲁
穆宗朝
韩延徽阿不底萧塔剌葛萧眉古得萧海瓈耶律娄国耶律敌禄耶律寿远萧干萧排押耶律沙
景宗朝
圣宗朝
韩德让萧干耶律沙(安宁)萧排押解领室昉卢俊萧道宁孙耶律善补(耶律瑶升)萧继先耶律奴瓜邢抱贞萧宁刘晟(刘慎行)萧高八耶律吾剌葛大康乂耶律涤洌耶律合葛张俭郭袭赵延煦刘延构韩匡嗣刘京宗范萧普古萧朴萧僧隐萧惠萧弘义萧绍宗耶律迷离己耶律章瓦耶律硕老耶律喜罗耶律控温萧孝穆萧孝忠耶律弘古耶律弘古萧卜吕德懋
兴宗朝
萧孝穆萧孝忠萧孝先萧孝友耶律弘古耶律查葛萧浞卜吕德杨皙杜防韩绍荣杨韩知白萧塔烈(塔阿葛)萧惠耶律贴不萧撒八萧革萧阿剌萧虚列
道宗朝
萧孝友萧惠萧阿剌萧虚烈萧德(萧唐古)萧阿速萧图古辞萧九哥萧术哲萧兀古匿萧惟信萧余里也萧挞不也萧何葛萧袍里萧兀纳杜防姚景行吴湛杨绩赵徽张孝杰梁颖王绩王荆赵廷睦窦景庸耶律涂孛特耶律陈留耶律奴耶律燕哥耶律颇德耶律巢哥耶律王九耶律铎鲁斡耶律斡特剌
张琳耶律俨耶律淳耶律斡特剌萧兀纳萧常哥萧乐古萧乙薛萧德恭李处温
李处温左企弓
金朝
太祖朝
太宗朝
粘罕完颜斜也时立爱刘彦宗完颜谩都诃铁骊突离剌韩企先完颜亶完颜宗干完颜宗磐
熙宗朝
海陵王朝
完颜完颜秉德完颜宗贤完颜宗本唐括辩大㚖刘怨耨碗温敦思忠完颜充完颜乌带完颜昂张浩仆散思恭蔡松年萧裕萧玉
世宗朝
章宗朝
完颜襄张汝霖徒单克宁夹谷清臣夹谷衡完颜宗宁完颜宗浩完颜守贞完颜匡仆散端乌林荅愿斡特剌张万公徒单镒仆散孙铎孙即康
卫绍王朝
完颜匡仆散端徒单镒仆散揆孙铎孙即康独吉千家奴
哀宗朝
西夏
张浦张元野利仁荣野利旺荣没藏讹庞梁乙埋任得敬斡道冲
元朝
太祖朝
拖雷朝(监国)
失吉忽秃忽
太宗朝
乃马贞氏朝(称制)
耶律楚材杨惟中
定宗朝
杨惟中镇海
海迷失后朝(称制)
镇海野里知吉带
宪宗朝
忙哥撒儿孛罗合
世祖朝
刘秉忠王文统廉希宪祃不花忽鲁不花史天泽耶律铸线真塔察儿忽都察儿安童伯颜瓮吉剌孛罗和礼霍孙阿合马桑哥完泽
成宗朝
完泽哈喇哈孙答剌海阿忽台
武宗朝
阿剌不花乞台普济三宝奴脱儿赤颜忽鲁忽答答剌海塔思不花脱脱
帖可阿撒罕铁木迭儿伯忽曲出阿散秃忽鲁伯答沙
英宗朝
铁木迭儿朵拜住
伯忽朵帯按塔出伯颜察儿秃忽鲁旭迈杰塔失帖木儿倒剌沙伯答沙
天顺朝
倒剌沙答失铁木儿
文宗天历
燕铁木儿别不花帖木儿不花
明宗朝
燕铁木儿跃里帖木儿帖木儿不花
文宗至顺朝
伯答沙燕铁木儿伯颜
宁宗朝
燕铁木儿伯颜撒迪阔里吉思
惠宗朝(顺帝朝)
燕铁木儿伯颜撒敦唐其势燕不邻定住完者帖木儿铁木儿不花铁木儿塔识朵儿只塔失海牙探马赤马札儿台伯撒里脱脱别儿怯不花阿鲁图汪家奴众家奴哈麻纽的该搠思监太平(太平)太不花老章沙蓝答里孛罗帖木儿秃坚帖木儿帖里帖木儿王保保也速失列门庆童
王保保(扩廓帖木儿)
天元朝
明朝
主条目:明朝中书省
(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宰相几乎无实权)
建文朝
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
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杨溥陈山张瑛权谨
杨士奇杨荣杨溥马愉曹鼐陈循苗衷高谷张益
天顺朝
徐有贞许彬薛瑄李贤吕原岳正彭时陈文
李贤陈文彭时吕原商辂刘定之万安刘珝刘吉彭华尹直
弘治朝
刘健谢迁李东阳焦芳王鏊杨廷和刘宇曹元梁储刘忠费宏杨一清靳贵蒋冕毛纪
嘉靖朝
杨廷和蒋冕毛纪费宏张璁贾咏杨一清谢迁翟銮方献夫夏言顾鼎臣严嵩许赞张治吕本徐阶袁炜
万历朝
张居正:明朝最有实权的大学士
方从哲叶向高刘一燝沈纮韩爌史继偕何宗彦朱国祚
天启朝
姜曰广蒋德璟傅冠黄士俊吴甡黄道周苏观生陈洪谧林欲楫朱继祚黄鸣骏何楷叶廷桂李先春吕大器徐人龙郑三俊陈子壮陈奇瑜顾锡畴王锡衮曾樱何腾蛟杨廷麟林增志熊开元路振飞何吾驺黄景昉
苏观生何吾驺顾元镜王应华曾道唯
鲁王朝
朱大典熊开元苏观生蒋德璟傅冠何吾驺顾锡畴王应熊李新曾樱路振飞杨廷麟黄士俊黄景昉朱继祚黄鸣骏张肯堂吴春枝郭维经方端士刘麟长丁魁楚瞿式耜李永茂何腾蛟吕大器陈子壮文安之吴炳严起恒周鼎瀚唐诚王化澄晏日曙堵胤锡章旷李若星姜曰广朱天麟郭都贤周堪赓朱由𣡊郭之奇杨畏知杨鼎和吴贞毓杨鸿张佐辰扶纲雷跃龙马吉翔张煌言
清朝
主条目:清朝大学士列表
天命朝
范文程刚林希福鲍承先
军机大臣:怡亲王胤祥张廷玉马尔赛蒋廷锡鄂尔泰哈元生马兰泰爱新觉罗·福彭钮祜禄·讷亲博尔济吉特·班第
乾隆朝
军机大臣:鄂尔泰张廷玉讷亲班第索柱丰盛额海望伊尔根觉罗·莽鹄立萨尔图克·纳延泰徐本傅恒汪由敦高斌蒋溥陈大受舒赫德来保章佳·尹继善刘纶乌雅·兆惠刘统勋爱新觉罗·雅尔哈善阿兰泰阿里衮裘曰修梦麟三泰富德于敏中章佳·阿桂福隆安索琳温福丰升额桂林庆桂福康安袁守侗梁国治阿思哈和珅(爱新觉罗·弘历时代的权相、宠臣,以巨贪而闻名)明亮李侍尧董诰富察·福长安王杰孙士毅松筠台布
大学士:阿桂和珅王杰孙士毅董刘墉苏凌阿保宁庆桂朱珪禄康费淳勒保戴衢亨刘权之松筠曹振镛托津明亮章煦戴均元
军机大臣:阿桂和珅王杰福长安董诰台布沈初傅森戴亨吴熊光那彦成和硕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庆桂成德刘权之德瑛英和托津方维甸卢荫溥松筠勒保桂芳章煦戴均元和瑛文孚
军机大臣:曹振镛黄英和卢荫溥文孚松筠长龄玉麟王鼎蒋攸铦穆彰阿潘世恩赵盛奎赛尚阿奎照文庆隆文何汝霖祁寯藻陈孚恩季芝昌
大学士:潘世恩穆彰阿卓秉恬耆英祁隽藻赛尚阿裕诚费莫·讷尔经额贾桢叶名琛文庆彭蕴章瓜尔佳·桂良柏葰翁心存叶赫那拉·瑞麟官文周祖培
军机大臣:祁隽藻阿鲁特·赛尚阿何汝霖季芝昌托和络·穆荫舒兴阿彭蕴章邵灿麟魁恭亲王奕䜣瑞麟杜翰文庆柏葰匡源文祥焦佑瀛
大学士:贾桢桂良瑞麟王佳·官文周祖培倭仁曾国藩朱凤标瑞常文祥李鸿章单懋谦
光绪朝
大学士:
李鸿章:北洋水师的创立者,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条约的签订者
大学士:孙家世续那桐张之洞陆润庠鹿传霖徐世昌
军机大臣:庆亲王奕世续张之洞那桐鹿传霖戴鸿慈吴郁生爱新觉罗·毓朗徐世昌
内阁总理大臣:
庆亲王奕劻
袁世凯:清末内阁总理大臣,北洋军阀领袖,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词语解释
记载
职务变迁
区别
历代宰相
起源
三国
南北朝
五代
历代称谓表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南朝
十六国
北朝
唐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朝
金朝
西夏
元朝
明朝
清朝
参考资料